货币流通短缺怎么办
1. 货币流通规律的自发调节
在现实的交换过程中,商品流通的数量和价格总额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也是在经常变化的。因此,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但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
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也就是货币量供过于求,货币就会贬值。这时,货币的所有者就不愿把自己的货币按贬低了的价值去交换商品,而宁可把货币贮藏下来,这样就使一部分货币自发地退出流通领域,货币过多的情况就会消失。而当货币短缺、货币求过于供时,货币就会升值,从而能用同样的货币换回更多的商品,它会刺激货币贮藏者把自己手中的货币投入流通。这样就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所以货币发挥贮藏手段的职能,就能够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过少时进行自发的调节。货币的贮藏职能好比是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并不会溢出它们的流通渠道。
2. 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治理
你好!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治理。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是通过减少收入、扩大支出来增加总需求。采用的政策措施是:降低税率扩大投资规模、增加财政补贴、实行赤字预算和发行公债等。财政政策是政府针对一定时期的经济目标,依据特定的财政理论,为指导财政工作和调节财政关系,所制定的基本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相比,其主要特征:较强的法治性、相对的稳定性、关联的系统性。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三个渐进层次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价相对稳定;2.经济可持续均衡增长;3.收入合理分配;4.资源合理配置;5.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二、在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主要有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等。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措施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如下:1.稳定物价;2. 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平衡国际收支。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1.概念不同:货币政策是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财政政策是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2.制定者不同;3.采用工具不同;4.内容不同:货币政策与利率、信贷相关,财政政策与财政收入和支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