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股市指数是多少
A. 巴菲特如何应对大牛市
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决定是退出股市。
1968年,美国股票的交易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比1967年的最高记录还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喘不过气来,这在它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在1968年12月,道·琼斯指数爬升到990点,1969年又升到1000点以上。
在1969年5月,巴菲特担心自己陷入对苦难不幸的哀叹,同时也担心所得的盈利付之东流,他最终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决定,宣布解散他的私募基金。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他却宣布退出: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
巴菲特第二次碰到大牛市,他的选择是卖出大部分股票。
1972年,美国股市又是一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一群市值规模大的、企业声名显赫的成长股上,如施乐、柯达、宝丽来、雅芳和得克萨斯仪器等等,它们被称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上涨到天文数字般的80倍。
由于股价太高,巴菲特无法买到股价合理的股票,非常苦恼。1972年时,伯克希尔公司证券组合资产规模有1亿多美元,巴菲特却大量抛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资金投资于股票,把84%的资金都投资于债券。
1973年,漂亮50股的股价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也不断回落,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年10月初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狂跌到580点,美国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是个位数,这在华尔街非常少见,没有人想再继续持有股票,每个人都在抛售股票。
在市场一片悲观声中巴菲特却高声欢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巴菲特上一次碰到大牛市是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而巴菲特却亏损20%,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相差41%,这是巴菲特40多年间业绩最差的一年。
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股市上涨近150%,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是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涨。而巴菲特却拒绝投资高科技股票,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股票,结果在1999年牛市达到最高峰时大败给市场。
但巴菲特不为所动:1999年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这一年有几家我们重仓拥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十分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这些公司拥有十分出众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能够长期持续保持,而这种特质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业绩的保证。偶尔有些时候我和芒格相信我们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起码是无法百分之百断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投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尽管我们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这种普遍观点。但在投资中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出,在高科技行业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拥有真正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1999年度大会上,股东们纷纷指责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都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不为所动。
其实巴菲特早在伯克希尔1986年报中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大牛市的看法: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在牛市中公司股东得到的回报变得与公司本身缓慢增长的业绩完全脱节。然而,不幸的是,股价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
结果证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确的。
2000、2001、2003
三年美国股市大跌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而同期巴菲特业绩却上涨 30%以上。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承认长期而言价值投资策略能够战胜市场。
因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过高的股价最终必然回归于价值。
要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大牛市,请牢记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B. 巴菲特面对四次暴跌都干了啥
巴菲特面对四次暴跌都干了啥
巴菲特一生遇到过四次股市暴跌,其中三次S&P500指数跌幅过半。巴菲特的经验教训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要淡定。
第一次,1973年1月到1974年10月暴跌50%
1973年1月11日,S&P500指数最高121点。
1974年10月4日,S&P500指数最低60点。
股市暴跌,就像发生火灾一样,所有人都想赶快逃离,纷纷不计成本,低价抛售。
巴菲特却非常淡定,从从容容出手,大胆买入。
他早在1969年9月就退出股市,然后一直抱着现金,等待估值过高的股市暴跌。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虽然一年之后的1970年5月26日股市最低跌到68点,但又迅速反弹,连续上涨两年多,1973年1月 11日,S&P500指数最高121点。之后才开始下跌,直到1974年10月4 日,S&P500指数最低60点。巴菲特等待暴跌,一等就是5年。
等了那么久,终于到了出手的时机。巴菲特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这次巴菲特面对暴跌的启示是:不要低估市场的疯狂,高估值持续的时间可能很漫长,等待市场恢复理性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其间要淡定,有耐心,因为可能要等上几年。
第二次,1987年8月到1987年10月暴跌36%
这一次股市跌得快,反弹也快,结果巴菲特只能遗憾没有时间“让子弹飞”。面对暴跌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投资机会,巴菲特仍然非常淡定,因为他相信下一次机会还会来,只要耐心等待。
在1987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回顾大跌:
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过去几年股票市场上实在没有发现什么投资机会。1987年10月,确实有几只股票跌到了让我们感兴趣的价位,不过还没有买到对组合具有影响意义的数量,它们就大幅反弹了。
“到1987年底,除了作为永久性的持股与短期套利的持股之外,我们没有其它任何大规模的股票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不过你们可以放心,市场先生将来一定会提供投资机会,而且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十分愿意也有能力好好把握住机会。”
这次巴菲特得到的启示是:有时暴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让你无法抓住抄底良机,对此同样要淡定,不要因为试图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而自责甚至投资行为失控。
暴跌后第二年机会来了,巴菲特开始大量买入可口可乐,到1989年,两年内买入可口可乐10亿美元,1994年继续增持后总投资达到13亿美元。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股票市值上涨到133亿美元,10年赚了10倍。
第三次,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暴跌50%
巴菲特早就预言,科技网络股推动的这波股市大涨后泡沫必然破裂。尽管股市三年跌了一半,巴菲特却并不急于抄底,因为他想买的很多股票还不便宜。
2002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在暴跌之后,巴菲特依然非常淡定:
“在股票投资方面,我们仍然没有什么行动。查理跟我对于伯克希尔公司目前主要的持股感到越来越满意,因为这些公司的收益在增长,而与此同时市场对其估值却进一步降低。”
不过现在还无意增持这些股票。虽然这些公司的前景良好,但我们并不认为其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
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大多数的股票。尽管股市连续3年下跌,从而大大增加了股票的吸引力,但只有很少的股票能让我们稍有兴趣而已。这一令人不快的事实正好表明了在大泡沫时期股市对于股票的疯狂高估。不幸的是,狂饮的酒越多,宿醉的夜越长。
查理跟我现在对于股票退避三舍的态度,并非与生俱来的。我们热爱拥有股票,如果是以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入的话。
“在我61年的投资生涯中,其中约有50年中都有这样的机会出现。今后也一定会有很多类似的好年份。但是,除非发现至少可以获得10%的税前收益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后6.5%-7%的收益率)的概率非常高时,否则我们宁可闲坐在一边观望。”
2003年巴菲特终于开始出手,买入中石油。2005年大量买入,投入股市资金规模从2002年底的90亿猛增到160亿。
巴菲特第三次面对暴跌的启示是:暴跌后有些股票未必便宜,抄底也要淡定。
因为即使是股市大跌一半,并不代表你想买的股票也大跌一半,而且有些股票即使大跌一半也未必便宜。
第四次,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暴跌58%
在市场恐惧气氛最大的时候,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公开宣布:我正在买入美国股票。
在文章中他再次重申他的投资格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他在2009年度致股东的信中说暴跌时要贪婪到用大桶接:“如此巨大的机会非常少见。当天上下金子的时候,应该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环。”
巴菲特过去两年接金子的大桶有多大呢?2008年初,我们拥有443亿美元的现金资产,之后我们还留存了2007年度17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然而,到2009年底,我们的现金资产减少到了306亿美元(其中80亿指定用于收购伯灵顿铁路公司).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的暴跌中如此淡定地大规模投资,关键在于他对于价值投资的坚定信仰:“过去两年对真正的投资者来说是最理想的投资时期,恐惧气氛反而是投资者的好朋友。那些只在根据市场分析人士做出乐观分析评价时才买入的投资者,为了毫无意义的保证付出了严重过高的价格。最终在投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支付的价格和这个公司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的盈利之间的差额,不管你是整体收购,还是只在股市上买入这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
巴菲特第四次面对暴跌的启示是:暴跌越狠抄底越狠。
巴菲特说,投资最重要的是理性。
但股票投资中,最困难的就是保持理性,尤其是在暴涨和暴跌中保持理性。
http://ik9.net/article-1522-1.html
C. 巴菲特指标是什么这个指标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巴菲特指标的来历,故事是这样的巴菲特在《财富》杂志发布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他对当前股票市场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呢,他提出了一个判断股市整体估值也就是股票走向的指标,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巴菲特指标”。
D. 看天才股神巴菲特的成长历程
看天才股神巴菲特的成长历程
成长历程是指一个个体或事物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发展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看天才股神巴菲特的成长历程,希望能帮到大家!
沃伦·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当地的证券经纪人和共和党议员。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5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毯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拣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沃伦从小就超乎年龄的谨慎,他被母亲称为很少带来麻烦的小孩。小沃伦刚刚踏入11岁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17岁的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名·格雷俄母。格雷俄母反对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获得最高分A+。
1956年巴菲特回到家乡,年少气盛的巴菲特决心自己一试身手。有一次他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突然语惊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标,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不久一帮亲朋凑了10.5万美元,其中有他的100美元,成立了他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巴菲特非常谨慎,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他已经拥有了5家合伙人公司。巴菲特兑现了他的百万富翁狂言。当了老板的巴菲特每天只做一项工作,就是埋头在资料堆里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几十年来,巴菲特有一套投资理论,这套理论使他在股市中长胜,也使它远离高科技股。第一,他只从事长期投资,投资的绝不是概念、模式,也不仅仅是股票本身,而是真正的生意。投资能创造可预见收益的公司。第二,他讨厌股票期权多的股票,像高科技股,称这种股票是彩票。第三,他认为买身边的品牌最可靠,谁做的广告多,消费者喜欢,就买谁。巴菲特的眼光一如既往。
1962年,巴菲特及其合伙人开始收购马萨诸塞州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品公司伯科希尔哈萨维公司的股票,并于三年后接管了该公司。后来这家小企业在巴菲特手中成了最富盛名的控股公司,30多年前股价奇迹般上升了几千倍。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时,巴菲特宣布隐退。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股市一片箫条,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2个亿。巴菲特的另一个杰作是认购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在上世纪70年代,该公司的业绩十分清淡。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涨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砸舌。从1965年至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万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在2001年之前,伯克希尔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从未出现过负值,这种好运因911暴恐分子的袭击而消失。但到了2003年,他一举扭转了过去几年欠佳的投资记录,再次捍卫了股神和奥马哈的圣人的地位。2002年,巴菲特大量买入中石油股票,这只哈萨维公司的第8大重仓股,当年就实现增值175%。
特别的巴菲特。巴菲特不爱抛头露面,生活方式保持低调。他把他的生活准则描述为简单、传统和节俭。巴菲特身高五英尺,中等身材,通常带着一副眼镜。这副眼镜据纽约时报报道是撒切尔送给他的,他的脸上经常带有一种急切的探寻的表情。很容易被看成是职员、会计师、银行家或是一个心不在焉的教授。1999年,巴菲特为了向一家慈善机构奥马哈孤儿院捐款,拍卖了他的酷厚的钱包。在此前的20年里,他一直使用这个破旧的钱包。正如巴菲特所解释的那样,这个钱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的西服是旧的,我的钱包是旧的,我的汽车也是旧的。1958年以来,我就一直住在旧房子里。这位富豪的钱包里有多少钱?我一般在钱包里放1000美元左右。虽然有报道说巴菲特穿过一套价值1500美元的意大利西装,但是只有在极少见的场合下他才会穿。有时在周末他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海军蓝T恤衫,上面还写有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标识语。就像他的女儿苏珊说的那样,有一天妈妈去商场,说咱们给他买一套新衣服吧,他穿了30年的那套衣服我们都看烦了。所以我们就给他买了一件驼绒的运动夹克、一件蓝色的运动夹克。但是他让我把衣服退掉,他说我有一件驼绒的运动夹克和一件蓝色的运动夹克了。苏珊补充说,他不把衣服穿的非常破旧是不肯换的。巴菲特喜欢喝可口可乐这一点早已名声在外。他亲自购买可口可乐,以满意的折扣价每次购买50箱,每箱12罐。他很少跑到商店去喝。巴菲特的生活总是量入为出,他坚持以最低的成本运作,手中持有充足的现金,很少负债或不负债。例如他在很快就要成为一名百万富翁时才为他的合伙企业添置一台价值295美元的IBM打字机。
巴菲特是出了名的节俭,但是他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慷慨的捐献者。他将370亿美元捐赠给5个慈善基金会,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慈善捐款。
奇迹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帮助巴菲特创造了如此惊人的奇迹呢?这首先应当归功于他从师傅格雷俄母那里学来的,又经自己在实践中锤炼的投资哲学。他一向坚持采用以价值为导向的长期策略。他说如果你没有持股10年以上的准备,那就连10分钟也不要持有它。与别人不同,他专找熊市股票,就像股票收容队员似的,到了1966年春,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涨,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而巴菲特却幸免遇难。格雷俄母曾在1930年股灾尚未结束时欣然入市,结果赔的囊空如洗。而在将近40年之后,巴菲特却成功躲过了灾难。巴菲特真正的出道了。1970年至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他暗中四处寻购。正是这个时期,巴菲特收罗了许多富有潜质而价格又被低估的股票,而这些股票后来给巴菲特创造了无尽的财富,最终将巴菲特推向世界首富的宝座。
股神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有很多综合的因素。美国资本主义很发达,股市管理相当健全,法制也比较健全。良好的外部环境、丰腴的投资土壤,所以让巴菲特理论和方法相当有效。但目前中国的大环境还没有到能够产生巴菲特这样的人的地步,可能还需要很多年。因为整个股市的完善需要时间,大家的心态、所受的教育、对投资的理解,整体的理解差异还不是很大。我们将有一个很大的成长空间。
巴菲特财富哲理故事
巴式财富哲理中,有三种哲理警示我们必须时刻重视:一是不抛弃手中原来仅有的,就得不到后来更多的;二是投资得当才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三是拥有很多财富时就会从此不满足。
当今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证券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以独特、简明的财富哲学和投资策略,投资可口可乐、吉列、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通用电气等著名公司股票以及可转换证券而大获成功。在巴式财富哲理中,有三种哲理警示我们必须时刻重视:一是不抛弃手中原来仅有的就得不到后来更多的;二是投资得当才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三是拥有很多财富时就会从此不满足。以下用三则小故事介绍巴式财富的哲理警示……
故事一:1元和10元
哲理警示:不抛弃手中原来仅有的,就得不到后来更多的。
苏珊的丈夫嗜酒如命,苏珊容忍了许多年,最终作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带着年幼的孩子离开他。事实上,即便是和丈夫离婚之后,苏珊和他之间的麻烦依然持续着。苏珊意识到,除了离开这个城市,自己别无选择。但一次又一次,苏珊无法下这个决心,她爱她的房子,她爱她的邻居,这里的许多东西都让苏珊留恋。
苏珊找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将她的房子挂在了“待售”榜,并向1400里以外的西雅图传去了她的工作申请单。然后,苏珊回到家中,等待了许多天。一个月后,苏珊又换了两家房地产公司,但仍然没有找到房子的买主。苏珊觉得,卖不掉房子,她可能就没有能力离开这个城市了。
离婚的压力、生活的艰苦几乎使苏珊崩溃,睡眠也因此变得异常困难。事实上,苏珊能够很快入睡的唯一地方是在教堂。每星期苏珊都要到那里,坐在教堂的第三排或者第四排,不长时间便昏昏欲睡……
春天来了。已经过去了6个多月,苏珊的房子仍然没有卖出去。又是一个礼拜天,理查德牧师召集孩子们作祷告。当孩子们在他的面前坐好,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卷1元的纸币,在每个孩子手中放上一张。然后,他伸进另一个口袋,掏出一张10元的钞票。
“你们也能拥有这张10元钞票,”他将10元的钞票高高举起。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坐着,手中紧紧攥着1元的纸币,“但是,要想得到这个,你们必须丢掉你们已经得到的纸币。”
这真是有趣的一幕。那些孩子中没有一个愿意丢掉他手中的1元纸币。尽管他们的年龄,已经足以让他们知道,10元要远多于1元。最终,理查德牧师将他的10元钞票又放回了他自己的口袋中。这个小演示,使苏珊在教堂习惯性入睡之前,思索了好一会儿。苏珊突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正用她的手紧紧攥着一枚硬币,而这是一枚破旧不堪的硬币——也就是她太爱她的房子,太留恋她已经熟悉的环境。但是在潜意识里,苏珊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在西雅图就一定有一张“10元钞票”在等着她。每当苏珊想到这里,就觉得移居出去,就像在茫茫黑暗中,有一条沟壑,让她不寒而栗。
又经过了一些时候的心理磨炼,当“1元和10元”的警示不断出现在苏珊的脑海中时,苏珊知道她必须离开了。远离她多年的习惯,必须作出一次大的跨越。于是,苏珊告别了那枚破旧的1元硬币,和孩子在西雅图开始了新的生活。
的确,在西雅图,苏珊实现了畅销作家的梦想,尽管这个梦想被延误了很长时间。它同时也让苏珊拥有了一个情投意合的新丈夫,三个孩子以及三个孙子。
苏珊的“10元”包含了晚年生活中苏珊根本无法想象的幸福。但是,苏珊清楚地知道,在她能够拥有现有幸福中的任何一项之前,是她毅然张开了自己的手——-不抛弃手中原来仅有的,就得不到后来更多的。
故事二:10美分的回报
哲理警示:投资得当才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雷诺·艾丽丝是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罗马市的艾丽丝学校的创始人。20世纪初的美国虽然已经有了不少知名的私立学校,但公立学校却还是很少。身为教师的艾丽丝深知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为了让穷人的孩子也能有学上,她决定自己筹集资金在当地兴建一所公立学校。
艾丽丝听说有个叫亨利·福特的汽车商很有钱,而且经常资助一些公益事业,于是她便去向他求助。然而,当得知眼前这个女人的来意后,早已讨厌别人把自己当成捐款专业户的福特,只是从衣兜里掏出一枚10美分的硬币扔在办公桌上,不屑地说:“我兜里就这么多钱了,快拿着离开这里吧!”
面对福特的傲慢无礼,艾丽丝并没有恼怒。她从桌上拾起硬币后就离开了。回到罗马市后,她用那10美分买了一包花生豆,然后把它们种到地里。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一年后,花生种子已经长成了繁茂的花生园。
这一天,艾丽丝又来到了福特的办公室,但这回不是来要钱的,而是来还钱的。她把花生园的照片和一枚硬币一起交到福特手中,并且很高兴地对他说:“这是您去年送给我的10美分,钱虽然不多,但是如果投资得当就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福特看过照片后惊讶不已,他不得不对面前这个女人刮目相看。随即他便签了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交给艾丽丝,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几年中,福特还陆续为艾丽丝学校捐筑了一幢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和几座哥特式建筑。当他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学习时,福特深信正如艾丽丝所言,他的投资势必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故事三:99族奴
哲理警示:拥有很多财富时,就会从此不满足。
有位国王,天下尽在手中,照理,应该满足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国王自己也纳闷,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还不满意,尽管他也有意识地参加一些有意思的晚宴和聚会,但都无济于事,总觉得缺点什么。
一天,国王起个大早,决定在王宫中四处转转。当国王走到御膳房时,他听到有人在快乐地哼着小曲。循着声音,国王看到是一个厨子在唱歌,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国王甚是奇怪,他问厨子为什么如此快乐?厨子答道:“陛下,我虽然只不过是个厨子,但我一直尽我所能让我的妻小快乐。我们所需不多,头顶有间草屋,肚里不缺暖食,便够了。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而我带回家哪怕一件小东西都能让他们满足。我之所以天天如此快乐,是因为我的家人天天都快乐。”
听到这里,国王让厨子先退下,然后向宰相咨询此事,宰相答道:“陛下,我相信这个厨子还没有成为99族奴。”
国王诧异地问道:“99族奴?什么是99族奴?”
宰相答道:“陛下,想确切地知道什么是99族奴,请您先做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包里,放进去99枚金币,然后把这个包放在那个厨子的家门口,您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是99族奴了。”国王按照宰相所言,命人将装了99枚金币的布包放在了那个快乐的厨子门前。
厨子回家的时候发现了门前的布包,好奇心让他将包拿到房间里,当他打开包,先是惊诧,然后狂喜:金币!全是金币!这么多的金币!厨子将包里的金币全部倒在桌上,开始查点金币,99枚?厨子认为不应该是这个数,于是他数了一遍又一遍,的确是99枚。他开始纳闷:没理由只有99枚啊?没有人会只装99枚啊?那么那一枚金币哪里去了?厨子开始寻找,他找遍了整个房间,又找遍了整个院子,直到筋疲力尽,他才彻底绝望了,心中沮丧到了极点。
他决定从明天起,加倍努力工作,早日挣回一枚金币,以使他的财富达到100枚金币。由于晚上找金币太辛苦,第二天早上他起来得有点晚,情绪也极坏,对妻子和孩子大吼大叫,责怪他们没有及时叫醒他,影响了他早日挣到一枚金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他匆匆来到御膳房,不再像往日那样兴高采烈,既不哼小曲也不吹口哨了,只是埋头拼命地干活,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国王正悄悄地观察着他。
看到厨子心绪变化如此巨大,国王大为不解,得到那么多的金币应该欣喜若狂才对啊。他再次询问宰相。宰相答道:“陛下,这个厨子现在已经正式加入99族奴了。99族奴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拥有很多,但从来不会满足,于是拼命工作,为了额外的那个‘1’,他们苦苦努力,渴望尽早实现‘100’。原本生活中那么多值得高兴和满足的事情,因为忽然出现了凑足100的可能性,一切都被打破了。他竭力去追求那个并无实质意义的‘1’,不惜付出失去快乐的代价,这就是99族奴。”
;E. 关于巴菲特的资料
沃伦·巴菲特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1931年,刚刚跨入11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学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本
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费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费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今年的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去年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远远低于同期标准普尔21的增长,是1980年以来的首次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