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如何运作
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经历了从直接传导向直接传导、间接传导的双重传导转变,并逐渐过渡到以间接传导为主的阶段。
1.传统体制下的直接传导机制
如图所示:这种机制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在确定宏观经济目标时,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已经通过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乃至该项指标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包括在内。因此,中央银行的综合信贷计划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惟有信贷计划以及派生的现金收支计划,在执行计划时直接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种机制完全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指令性指标运作。其特点是:第一,方式简单,时滞短,作用效应快;第二,信贷、现金计划从属于实物分配计划,中央银行无法主动对经济进行调控;第三,由于缺乏中间变量,政策缺乏灵活性,政策变动往往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波动;第四,企业对银行依赖性强,实际上是资金供应的大锅饭。
2.改革以来的双重传导机制
我国改革以来至1997年,货币政策直接传导机制逐步削弱,间接传导机制逐步加强,但仍带有双重传导特点,即兼有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两套机制的政策工具和调控目标。如图所示:
(1)第一个环节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操作目标——同业拆借利率、备付金率和基础货币。信贷计划、贷款限额是直接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影响直达中介目标贷款总规模和现金发行量。直接传导过程中没有操作目标,或许可以称季度、月度的贷款、现金指标是其操作目标。这个环节是调控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成本。
(2)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到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市场利率。信用总量的可测性不强,还不太使用;我国实行管制利率,不存在市场利率,只有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来调整利率。这个环节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在变化了的金融条件下,做出反应,改变自己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行为,从而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3)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变动。改革之初,货币转化为存款和现金比较透明,贷款总量基本反映了货币供应量,只要守住了贷款就几乎守住了货币供给。但两者的相关性减弱,只控制贷款并不能完全调控住货币供应量,直接控制的效果减弱。然而,在货币政策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只能两者并用。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直接控制比间接调控的效果更好,所以并没有马上放弃它,形成了双重调控的特点。
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通胀后“软着陆”成功,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各级政府防范金融风险意识大大加强,取消贷款限额的条件基本成熟。1998年我国不失时机地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双重传导过渡到以间接传导为主。
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在建立之中,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运行经营机制还不健全,所以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也有待提高。只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革步伐,使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反应灵敏,才能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❷ 试述通货膨胀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运作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是由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而导致,理论上政府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政策来减少货币的流通,也就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
以采取 1.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来增加存款量和减少贷款数量,2.减少货币的供给,减少印刷量,3.发放国债券来收拢流动中的资金,4.提高税收(很少用,可能会造成企业裁员,失业率上升等后果)等方式来减少总产出,控制物价水平,进而抑制通货膨胀。
❸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怎样运作
央行货币工具有利率及利率市场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窗口指导等。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
❹ 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央行可用货币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工具综合组成的工具体系,每一种工具各有其优点和局限,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使用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的目标。
(4)货币政策如何运作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❺ 三大货币政策的内容和运作原理
1. 存款准备金政策。
内容: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的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原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2. 再贴现政策。
内容: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原理: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
3. 公开市场业务。
内容: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原理: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
(5)货币政策如何运作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
主要措施有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