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系是怎么创造狭义货币的
㈠ 什么是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有什么区别反映的经济指标是什么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果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查看更多答案>>
㈡ 什么是狭义货币
狭义货币是“广义货币” 的对称。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构成狭义货币的现金,是法定通货的存在形式;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人随时可签发支票进行转让或者流通,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是狭义货币中的存款通货。
狭义货币一般用字母M1来表示:M1=M0(流通中货币)+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狭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依据。
(2)银行体系是怎么创造狭义货币的扩展阅读;
狭义货币供给量是狭义货币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从数量上看,货币等同于现金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的总量,即M1=C+D。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的一种对货币供给量的界定。
当时,虽然各位学者对区分货币与其他资产的具体标准看法不一,但他们基本上都认为货币的主要作用在于增进经济中的交易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因而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则应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特征。
由此推断,货币就是指那些广泛用作交易媒介的工具以及用于清偿债务的资产。从数量统计上看,则应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后人将此定义之下的货币供给量称为 “狭义货币供给量”。
㈢ 狭义货币是什么
狭义货币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以下是关于狭义货币的详细解释:
- 定义:狭义货币也被称为流通中的货币,是货币的一种形态,具体指在经济社会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式。
- 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种存款通货等。这些货币形态直接用于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以及日常的支付需求。
- 经济作用:狭义货币构成了经济体系中的交易媒介,反映了经济的活跃程度。其数量、流动速度以及结构的变化都会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央行通常会关注狭义货币的流通状况,以此作为调整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 研究意义:狭义货币是经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时变化。
综上所述,狭义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理解经济动态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