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机动货币需要什么条件
❶ 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常规性工具、选择性工具以及新工具。
一、常规性工具
常规性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定义: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作用于经济的途径:
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货币乘数则小,银行原始存款创造的派生存款也少,反之则相反。
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等于解冻了一部分存款准备金,转化为超额准备金,使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增强。
宣示效果: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说明信用即将收缩,利率随之上升,公众会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
优缺点:
优点: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易实施;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对松紧信用较公平。
缺点:作用猛烈,缺乏弹性;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再贴现政策:
定义: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作用于经济的途径:
借款成本效果: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基础货币投放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他经济变量。
官示效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表示货币供应量将趋于减少,市场利率将会提高,人们可能会自动紧缩所需信用。
结构调节效果:中央银行可用区别对待的再贴现政策影响信贷结构,贯彻产业政策。
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机动、灵活;可调节总量,还可以调节结构,以票据融资,风险较小。
缺点: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不在中央银行。
公开市场操作:
定义: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
作用于经济的途径:
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形成多头市场,证券价格上升,货币供应扩大,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
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的证券,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使货币供应按乘数扩张。
优缺点:
优点: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或大调;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起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缺点: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干扰其实施效果的因素较多,带来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二、选择性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主要包括:
- 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通常指对证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作出规定,是央行对以信用方式购买股票和债券所实施的一种控制措施。
- 不动产信用控制:指央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所采取的限制措施。
- 直接信用控制:指央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及开办特种存款等。
- 间接信用控制:其作用过程是间接的,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途径才能实现,通常采用的方式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三、新工具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临时流动性便利(TLF)、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这些工具为中央银行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手段来调控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注:以上图片为货币政策工具示意图,展示了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类型和作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