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补价如何计算
❶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补价是否影响损益
会影响损益的。
若以公允价值计价,支付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式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收到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式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1)非货币补价如何计算扩展阅读: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要求规定:
1、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2、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❷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里的补价的问题
第一个的资产交换金额(支付补价):
专利技术+160=电子设备
用专利技术+160计算的资产交换金额和直接用电子设备公允价值计算的资产交换金额是一致的,是600+160=760;
第二个的资产交换金额(收取补价):
厂房=电子设备+200
用厂房的公允价值计算的资产交换金额与用电子设备公允价值加上补价200计算的资产交换金额是一致的,就等于厂房的公允价值600。
所以第二个补价所占比例200/600>25%.
❸ 会计问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截图所示,想问这个题目中到底是谁支付补价,是谁收到补价。前面说的是甲
刚好我也看到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理解思路。(课件上大段的理论我就不抄写了,只针对这个例题做些说明)
第一个理解难点在:
甲公司收到银行存款=1 170-1 100=70(万元)
乙公司收到不含税补价=甲公司支付不含税补价=1 100-1 000=100(万元)
甲收到银行存款70万元,是内含条件(实际发生的),而乙公司的不含税补价是推算出来=1 100-1 000=100(万元)
100万的数字来源:乙方支付70万银行存款,同时收到170万增税进项,这部分是乙方赚了,所以其实是甲方支付给乙方补价170-70=100万元
第二个可能也需要您关注的点在于乙方的会计分录:
④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
贷:长期股权投资——丙公司900
银行存款 70
投资收益200
乙方此处贷方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900万的构成:(乙方长投核算采用权益法的)长投下的明细科目及金额分别是“投资成本”800万、“损益调整”40万、“其他综合收益”50万、“其他权益变动”10万
如果能帮到您是我的荣幸,共勉之,望采纳。
❹ 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补价超过25%该如何记帐
非货币性交易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
《首席财务官》CFO.ICXO.COM ( 日期:2004-11-24 15:00)
--------------------------------------------------------------------------------
一、资料:A公司经与B公司协商,将其小汽车、库存商品与B公司的生产用设备、专利权、库存原材料进行交换。A公司换出的小汽车原价120万元,累计折旧30万元,公允价值100万元;库存商品账面余额380万元,已提存货跌价准备50万元,公允价值300万元。B公司换出的生产用设备原价240万元,累计折旧10万元,已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万元,公允价值200万元;专利权账面价值80万元,公允价值70万元;库存原材料账面余额70万元,公允价值80万元,另支付补价50万元。A、B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假设在交换过程中未发生其他相关税费。
二、要求:编制A、B公司有关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分录。
三、答案:1.A公司会计分录:借:固定资产清理900000累计折旧
300000贷:固定资产1200000借:固定资产--设备2277300无形资产797000原材料
9109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6000银行存款500000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交易损失
88800贷:固定资产清理900000库存商品3300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0。
2.B公司会计分录:借:固定资产清理2100000累计折旧
100000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00贷:固定资产--小汽车
2400000借:固定资产
931500库存商品27945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0000贷:固定资产清理2100000无形资产800000原材料
700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00银行存款500000。
四、解题指导:涉及补价的资产交换,进行会计处理时,应采用正确的步骤,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步骤:首先,确定资产交换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A公司收到补价: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50÷(100+300)=12.5%<25%;
B公司支付补价:支付的补价÷(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50÷(50+200+70+80)=12.5%<25%。
可见,补价占整个交易的比例小于25%,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其次,确认损益及各项资产入账价值。
A公司应确认的收益:50-50÷400×(90+330)-50÷400×300×17%=-8.88(万元);以A公司为例,计算换入资产入账价值:A公司换出资产价值总额: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应确认的损失-收到的补价-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90+330+300×17%-8.88-50-80×17%=398.52(万元);A公司换入B公司各项资产应确认的入账价值:生产用设备:200÷350×398.52=227.73(万元);专利权:70÷350×398.52=79.7(万元);原材料:80÷350×398.52=91.09(万元)。
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根据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涉及部分补价的,收到补价的一方,由于在资产交换过程中部分资产价值的盈利过程已经完成,因此应按一定的比例确认利润或损失。
(2)如何验证确认的补价损益的正负是否正确。
损益计算公式为: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缴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
变换为:补价×[1-(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缴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可以看出,当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缴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时,应确认的收益为负数;
当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缴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时,应确认的收益为零;
当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缴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时,应确认的收益为正数。
(3)计征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应缴税金时涉及售价的确认,应按资产交换时确认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