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协同
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搭配使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主要手段。它们的有效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和就业等目标。以下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四种模式:
1.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双松政策):这种模式适用于经济增长滞缓、高失业率、资源未充分利用、市场疲软且无通胀现象、国际收支盈余等情况。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提高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失业问题。但需注意,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应谨慎掌握尺度。
2.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双紧政策):这种模式适用于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国际收支巨额赤字等情况。通过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等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物价稳定,同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经济停滞,因此需谨慎运用。
3.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这种模式适用于经济停滞甚至衰退、社会总需求不足、物价稳定无通货膨胀迹象、失业率高、国际收支赤字等情况。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减少货币供应量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克服经济萧条,同时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促进宏观经济内外均衡。
4.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这种模式适用于经济过热、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失业率低、国际收支顺差等情况。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政府支出等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及增加货币供应等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际收支盈余,促进宏观经济内外均衡。
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应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目标,灵活选择合适的政策组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需要注意政策时滞的确定和政策持续时间的把握,避免政策效果的过度或不足。
⑵ 如何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要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协调配合,首先要理解这两种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收入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而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二、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我国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在实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主要体现在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以及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三、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时效性不同,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则可以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选择适当的政策搭配方式。
四、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功能协调主要表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应以财政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应以货币政策支持。
五、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权力高度集中,通常只包括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选择适当的政策搭配方式。
六、常见配合方式
1.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强烈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但可能导致经济萎缩。
2.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强烈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可能导致财政赤字、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
3.“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是调控中最常用的调节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紧”取决于客观经济状况。
七、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历程
1.1979-1988年:总体实行“双松”配合,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双松”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旋式循环。
2.1989-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式循环。
3.1998-1999年:实行“双松”的配合,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实施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