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
⑴ 货币均衡是什么概念
货币均衡的概念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协调与平衡的状态。具体体现为商品交换顺利实现且物价稳定。下面详细介绍这一概念:
一、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
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依赖于多种因素,包括经济主体的行为、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及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等。货币均衡的核心在于货币供需的平衡,这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决定,而货币需求则取决于经济主体的交易需求、投资需求以及价值储存需求等。当货币供给与需求在数量上达到平衡时,经济运行就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否则,如果货币供需失衡,可能会导致物价波动、金融市场动荡等问题。
三、货币均衡的重要性
货币均衡对于经济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在一个货币均衡的状态下,商品交换能够顺利进行,价格水平相对稳定,金融市场能够正常运作,这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货币均衡也是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的宏观调控。因此,保持货币均衡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协调与平衡的状态,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概念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需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来维护。
⑵ 货币均衡的标志
1.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物价变动率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综合物价水平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比关系,而货币均衡又是总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综合物价水平的变动,来判断货币是否均衡。如果物价基本稳定(物价指数在3%以内),说明货币均衡;如果物价指数超过3%,说明货币失衡。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是判断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价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因而,当 > 时,过多的货币不能通过物价上涨平衡和回笼,只能大量充塞于流通之中,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延缓。过剩的货币越多,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幅度越大。
例如,我国在1952年~1987年这36年中现金流通速度有升有降,其中23个年份是下降的,13个年份是上升的,总的趋势是下降的。36年中,现金流通速度减慢了10.38次,年递减率3.59%。减慢率最高的是1961年(-34.65%),加快率最高的是1963年(+24.02%)。说明我国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尤其是在1962年~1964年间,货币失衡达到顶点。
3.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可用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指数结合衡量货币是否均衡在体制转轨时期(如我国目前情况下),对物价实行国家定价的商品正在逐步减少,实行自由定价的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时,一部分表现为物价上涨,而另一部分又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一种表现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⑶ 货币失衡的解决政策
1.加强汇率弹性,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大量增发基础货币,避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货币化。加快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放宽对企业和个人外汇交易需求的限制,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人民币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适当减少美元成分,增加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比重,将未来以市场为基础的均衡汇率与世界多元化经济体联系在一起。
2.加强对外资流入资产市场的监测和管理。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切实贯彻执行规范外资流入房地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打击房地产投机和炒作的力度,防止房地产价格的反弹和泡沫的滋长。同时,在加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外资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管理和监测,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和体系。严格限制短期投机性资金的流入,对投机资金进入房地产、证券等行业的投机行为课以高额交易税,以挤压投机获利空间。
3.高度关注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要高度关注我国经济不断积累通货膨胀的压力,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 科学 分析CPI指数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大宗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情况,跟踪监测资产价格向消费价格的传递,在货币调控中处理好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不良 影响 。
4.合理估计资本外流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逐步消除,国外资金可能获利撤出国内市场,给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在加强对国外投机资金流入资产市场管理的同时,逐步增强外汇储备的稳定性,适当控制债务性外汇储备,提高债权性外汇储备的比重,避免未来资本外流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