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行货币能得到发行收益
Ⅰ 货币发行的收益是什么
货币发行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增值:货币在发行过程中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如印制费用等。然而,当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开始流通时,其价值会超过其生产成本,产生价值增值。这是货币发行的直接收益之一。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作为一种经济工具,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交易的实现和经济增长。通过货币的流通和使用,政府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并从中获取远超过发行成本的收益。这些收益不仅覆盖了货币发行的所有成本,还为政府带来了额外的财政资源,支持国家的经济活动和发展计划。
实现经济政策目标: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政府可以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进而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目标。这种对宏观经济指标的调控能力,也是货币发行的一种重要收益。政府可以利用这种能力来稳定经济、促进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等,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货币发行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价值增值、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等方面。这些收益在宏观经济调控和财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避免过度发行导致的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
Ⅱ 什么是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这两者通常都被称为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的原则
1.垄断发行原则。
即指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将货币发行权垄断起来:
四是有利于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推行,使政府利用中央银行手中的货币政策工具管理、调节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五是有利于给中央银行增加一定的货币发行收益。
2.信用保证原则。
即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为保证,也就是说,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保证中央银行的独立发行。不兑现的纸币发行要求纸币的发行量不得超过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要与国民经济客观发展水平、客观的货币需求量之间保持一个相对适应的关系。因此,中央银行不得在政治等压力下随意发行,要以可靠的准备金制度为基础,坚持经济发行,防止财政发行。
3.弹性发行原则。
即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说货币发行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既要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因通货不足而导致经济萎缩,又要严格控制发行数量,避免因通货过量而引起通货膨胀,造成经济混乱。因此,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发行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市场的影响,研究市场变动和货币供求状况,根据市场导向投入和回笼货币,使货币发行具有一定的弹性。
货币发行的意义
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经营货币发行业务,一方面提供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满足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相应地筹集了社会资金,满足了中央银行履行其各项职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孔祥毅主编.中央银行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