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 货币存在的意义
由于货币根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作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可以以自己为标准,与其他商品进行量的比较,而此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商品通过货币进行表达的价值形式即为价格。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货币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单位则必须依赖于现实中流通的货币。正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货币本身作为商品也存在不同货币之间量的差别,因此人们为货币也制定了一个量的标准,即规定价格标准(有时亦称价格标度)。制的是含有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 在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之后,使得商品的交换有了可能。而流通手段则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由商品—商品变成了商品—货币—商品。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形式上的区别,也存在着性质上的区别。贮藏手段职能含义:贮藏财富(财富的象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是足值的金银条(如金属条块等)支付手段职能作用: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需要现实的货币,是随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世界货币职能 作用: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详情参考 http://ke..com/view/26698.htm
2. 货币流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流通货币,主要指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断地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它是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形式。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在一定期间内,流通领域所需要的货币量得以决定的规律。其公式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速度)
因此,第一: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流通规律,可以表述为:一方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即商品的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反之,就少。另一方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越多。第一,指导我们研究国际货币流通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国际货币流通形成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和兑换问题日益突出。现在,在外汇行市上,即用一国的货币单位表示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上,常常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另一方面,围绕贸易战进行货币战。争夺出口市场的贸易战,必然引起货币战。货币战的内容,常常集中在货币的升值或贬值上。在国际货币的流通中,一国货币的升值,虽然它的国际金融地位会增强,并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但是,其出口的商品按外币计算的价格要提高,从而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一国的货币贬值,虽然它的国际金融地位削弱,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但是,能够降低以外币计算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有利于推销商品和发展出口业。所以,贸易战和货币战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和货币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各国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货币的升值或贬值,不息地反复较量。
第二,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本国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微观经济运行的市场条件。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就会形成通货膨胀。这在市场上就会出现物价持续全面的上涨。如果流通中的货币太少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正常需要,就可能形成通货紧缩。这在市场上就会出现物价持续全面下降。因此,流通中的货币量既不能超过其必要量,也不能少于其必要量。
第三,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研究货币流通的动态。货币通过其投放渠道和回笼渠道,调节货币流通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要求。
货币投放渠道:一是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学校、团体等对职工支付的工资及其他劳务支出。二是商业部门收购农副产品的支出。三是收购手工业品、废旧物品以及收兑金银的支出。四是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各单位用于旅差费以及文具、纸张等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五是国家用于农业的贷款和支援贫困落后地区的拨款。六是城乡人民从银行提取的储蓄存款。
货币回笼渠道:一是“商品回笼”。通过商业部门出售商品而收回货款。二是“财政回笼”。通过税务部门向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征税而收回税款。三是“服务回笼”。通过交通、邮电、文化娱乐等服务事业收费而收回货币。四是“信用回笼”。居民的储蓄、认购国库券和农业贷款的收回等。
3. 中国搞数字货币到底意义在哪里
你好,数字人民币取代纸质人民币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就像时代从实体走上电商,人民币也从线下来到线上,它的功能与纸钞完全一样的,就是纸钞的数字版。
目前中国搞的数字货币属于领先技术,短期内势必会加速自身的数字货币建设,以寻求与DCEP的差距。不过,DCEP能够最终实现助推人民币国家化,仍然还是取决于国内经济的平稳增长以及人民币自身的国际流通能力,并不是单纯取决于人民币的数字化技术,任重道远是必不可少的。
4. 人民币在世界流通中的影响
<<上一页返回目录页下一页>> 人民币成世界流通货币只是时间问题(4)
不过,人民币还不是一个自由兑换的货币,资本项目没有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买卖。目前我国人民币仅在经常项目下实现了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没有实现,这成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障碍。
人民币真正实现国际化需要很多配套措施,而且需要承担责任。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现在只是有一个好机会。归纳起来有三大优势:第一是拥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人家持有人民币从某种意义上等于拿着美元。易言之,等于是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发行以美元为储备的人民币。第二是与相当多的亚洲国家存在贸易逆差,跟日本不同,日本推出很多年日元国际化都失败了,它和这些国家原来都是贸易顺差,没有办法让人家持有日元。中国现在和美欧是贸易顺差,和亚洲很多国家则是区域性逆差,这是一个很好的条件。特别是现在金融危机,美元币值不稳,无疑是很好的机会。第三是华人区,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强调,华人区两岸四地要加强货币合作。香港现在已经感觉到,紧紧地绑在美元上有问题,特别是人民币在香港已经可以流通了。
此外,我国必须具有成熟的金融市场,有能力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必须推动人民币计值的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形成储备货币职能奠定金融市场基础,减轻对美元债券市场的过度依赖,给国外的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国力。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经济的大起大落一定会使得币值随之大起大落,因此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强国决定强币,支撑该国货币地位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大国,2007年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提升到7.7%,并保持排名世界第三。贸易发展既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迫切需求,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现实力量。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形成负面影响,但就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中低价产品,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各国在经济不景气和居民收入下降时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时,中国通过采取上调部分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等系列措施,部分缓解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影响。因此,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不乏有利因素。此外,危机倒逼中国贸易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含量,也将增强贸易支付的选择权和货币影响力,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5. 货币的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
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决定的。随着交换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先后经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在货币形势下,产生了货币。
货币与人性、人的自由相联系,货币被深深地烙上了人类智力进 化的印记,正是人的智力水平使得一些本不具一致性或相似性的对象之间有了对等的关系, 货币体现了这种社会的抽象理智。
如马克思所言,“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 资料之间的皮条匠。”
(5)货币流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
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
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