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能改变什么
⑴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财政政策是国家财政部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是央行主要通过 1.控制货币发行 2.调整利率 3.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4.调整再贴现率 来调整货币供给 。当经济过热或者出现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也就是减少支出或者增加税收、减少货币供给)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发行、提高存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或者通货紧缩则相反,采用宽松财政、货币政策。
⑵ 货币政策怎么影响经济
首先 你要知道货币政策都有什么 最主要的就是调节利率 调节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还有就是公开市场业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部分 财政政策主要是由财政部制定的 而货币政策是由央行制定的
通过这三种手段 可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流量:
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 银行就可以吸引市场上用于消费和投资的部分货币放到银行存款吃利息 而由于贷款利率高 贷款买房买车投资的人也会减少 这样就会减少市面上的货币流通量 反之 降低利率就会使人们把银行里的存款掏出来消费 通俗一点就是说 央行通过升降存贷款利率可以调节人们用于储蓄和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比例
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 主要是指各个商业银行 比如建行 交行 工行 中行 农行 民生……所有这些商业银行必须将一部分存款存到自己在央行开立的账户里 也就是说留部分存款交给央行保管 如果以后遇到困难 比如出现银行挤兑资金困难 央行会根据准备金存款额向商业银行拆借款项 而如果提高准备金率则意味商业银行要将更多的准备金交给央行保管 也就使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了 而如果降低准备金率则起到相反作用
此外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指 央行通过发售和回购国债来达到控制货币流量的目的 如果央行发售国债 那么会有人用自己闲置的钱去买国债 相当于国家作为债务人向他借款 用于项目建设、拨款等财政支出 这样就使人们手里的闲钱暂时进入了国家囊中 达到了紧缩银根的目的 而如果通货紧缩出现 也就是说市面上流通货币少了 那么央行就可能通过回购国债 将钱还给大家 再刺激消费和投资
当然 如果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达到了一定规模难以用以上方法控制 央行还有更加至关的方法 只是这种方法会带来不良后果:
通货膨胀如果到了货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率高达成百上千倍的时候 国家可以通过发行新货币 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 比如 1000块钱就货币兑换1块钱新货币 不过这样的方法吃亏的是老百姓 因为老百姓的财富缩水了 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而如果通货紧缩达到了一定程度 比如市面上完全见不到货币了 商品销售不出去 库存越来越多 央行可以印钞 但是如果印得太多很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所以这样的方法尽量不会用的
希望采纳
⑶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是当代各国政府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之一.
1、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2、狭义的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3、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1)控制货币发行。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5)调整再贴现率。
(6)选择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4、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稳定物价
(2)充分就业
(3) 经济增长
(4) 平衡收支
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搭配(各个变量改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可以利用IS-LM模型进行分析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IS曲线右移,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LM曲线右移
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不确定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不确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国民收入不确定,利率升高
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国民收入不确定,利率降低
⑸ 货币政策是什么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⑹ 货币政策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标准的提高要求宏观调控必须控制通货膨胀,并更加严格地控制资产部门的过度膨胀。原因包括以下几点。其一,通货膨胀的持续上行将恶化经济增长前景,影响社会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导致经济增长的目标难以达到。其二,通货膨胀和资产部门膨胀将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资源流动向投机领域倾斜。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经验显示,物价和资产部门的膨胀时期通常也就是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扩大的时期,这使得低收入阶层无法顺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并让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恶化态势的承诺难以兑现。 从各方面信息来看,宏观经济的着力点将越来越多地落在资产部门领域。诚然,整体物价还会继续承受较强的上涨压力。1-9月CPI涨幅依然达到6.9%。尽管如此,爆发全面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毕竟,随着生猪生产周期的周转,肉价上涨已见顶回落;更重要的是,在中国70%的领域处于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全面通胀并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资产部门的持续膨胀正在改变人们的通胀预期;并且,高涨的资产价格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热钱流入的相互强化的机制中,扮演着关键的导向作用。资产部门而不是银行部门才是国际资本流入后的真正栖身所在。因而,无论是对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信贷扩张、通胀预期,还是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等等,资产部门的变动都处于中心地位。 宏观经济的更加全面有效管理将减轻货币政策的压力。一方面,从调控通胀压力尤其是资产价格的有效性上看,会增加调控难度。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并积极推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这可能会真正启动消费需求,使得通胀压力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也会导致对资产部门需求的激增。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货币政策的压力将会增加。 货币政策在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中,央行是通货膨胀压力担忧最为坚定的表达者,并持续动用所有可以动用的货币政策调控信贷扩张、回收流动性、控制通胀预期。央行今年已连续五次加息,最近再次宣布,将从本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3%,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已经与1988年创下的13%的历史高位持平。同时,央行在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创建中国投资公司上均不遗余力。 另一项有助于缓解货币政策压力的举措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成本的逐步提升。这意味着中国已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当前的良好形势来解决长期滞后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经济学原理表明,如果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合理的反映,这将等同于人民币升值。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现有的信息表明,人民币升值同样亦是一个长期过程。 总之,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与之伴随的制度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将宏观调控放在一个更加稳定的平台;同时,在调控政策更加密切的配合下,一个新的调控体系呼之欲出,在此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将越来越能专注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等通行目标,后顾之忧越来越少的货币政策将在控制过热上发挥更加坚决的作用。
⑺ 货币政策有哪几种
货币政策分为如下三种:
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利率,然后用来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便刺激投资和消费。
2、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然后来减少信贷支出的规模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和消费。
3、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需要保证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稳定。
(7)货币政策能改变什么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是用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方式有以下方面:
1、控制货币发行。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5、调整再贴现率。
6、选择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