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非货币性资产怎么减值

非货币性资产怎么减值

发布时间: 2022-02-19 14:58:03

⑴ 资产减值损失如何来确认

  1. 含义: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资产减值包括所有资产的减值。但是由于资产的性质不同,所适用的具体准则也不尽相同。

  2. 损失的确定:企业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算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后,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比如,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抵减了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因此,在以后会计期间对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应当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为基础计提每期的折旧额。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报废、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出、通过债务重组抵偿债务等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企业应当将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销。

  3. 账务处理:企业应当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按照所确认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科目。

⑵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及其账务处理

(一)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
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后,如果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或累计推销)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推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持有资产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若资产报废、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出、通过债务重组抵偿债务等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企业应当将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销。
(二)资产减值损失的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

⑶ 老师,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存货结转的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不冲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分录怎么处理

题主您好,之了为您解答~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我们都是理解为处置掉了哦。

  1. 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存货销售处理,按照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同时结转销售成本,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差额即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在利润表中作为营业利润额构成部分予以列示。

  2. 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应当视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置处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处置损益

  3. 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应当视同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处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希望能够帮助您,我是之了,您的会计挚友!望采纳!免费领取2019初级会计全套课程,欢迎一起探讨会计问题,不定期分享干货哦~

⑷ 企业非货币资产交换怎么进行纳税调整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参考比例为25%,即:从收取补价方看,如果收取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低于或等于25%;从支付补价方看。如果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支付补价之和的比例低于或等于25%,均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新准则关于非货币性交换计量的规定与现行税法的差异

(一)新准则规定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资产计量基础、交易损益的确认等方面作了新的规定。相对于2001年1月18日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变化较大。对于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新准则规定了两种计量基础: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则换入资产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

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究竟是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价,关键在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一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能够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同时,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换入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对于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3)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可比市场交易,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该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或者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的,视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时,在会计上应确认损益。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时。则不确认损益。如果在交换过程中发生补价,则分以下情况进行处理:(1)支付补价方,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成本;(2)收到补价方,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减去收取的补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成本。

(二)新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从新准则规定的两种确认基础上分别进行说明。

1新准则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会计处理的实质是:由于不确认收到补价所包含的收益或损失。在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的同时,也就是将换出资产的转让收益计入了换入资产的成本。

按照相关税法的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取其他非货币性资产。实际上是一种有偿出让资产的行为,只不过换取的不是货币,而是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应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解为出售或转让持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购置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两项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处理,分别计算缴纳相应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具体来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双方在交易时。作视同销售处理。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税价格)与计税成本之间的差额计算转让过程中的所得或损失。并且,税法规定,在交换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税费,可抵减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应纳税所得额=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换出资产的计税成本一相关税费。

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换出资产的账面成本与计税成本可能不一致。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会计处理是按公允价值与账面成本确认损益;而税法是按公允价值和计税成本的差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当换出资产的账面成本与计税成本不一致时,两者之间的差额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新准则规定,不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且不确认当期损益。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与税法差异较大。

按税法规定。换出资产需先按出售或转让原有资产计算损益,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对换入资产计价。但在换出资产时,换出资产方会计上未产生损益,两者之间的差额应按税法确认的标准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由此可见,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与税务处理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会计处理的结果。企业应按照所得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对企业来讲,采用新会计准则,将会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损益的计量产生什么影响?如何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本文将结合案例对此进行探讨。

二、案例分析

(一)交换过程中不涉及补价例1:2007年4月,经A、B两公司协商,A公司以其账面的一项专利权与B公司的一间仓库交换。A公司专利权账面价值为9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B公司仓库账面原价为11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A公司按“转让无形资产”税目缴纳营业税5万元(100x5%);B公司按“销售不动产”税目缴纳营业税5万元(100x5%)。假设A、B两公司扣除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影响之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均为500万元。所涉及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整个交易中除营业税以外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

A公司的相关处理为:

1若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换入资产的成本=90+5=95(万元)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仓库95

贷:无形资产——专利权9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

纳税调整:根据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100-90-5=5(万元)。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没有确认损益。两者产生差异5万元。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万元。最终应纳税所得额为505万元。

2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换入资产的成本=100+5=105(万元)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仓库105

贷:无形资产——专利权9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

营业外收10

纳税调整:根据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100-90-5=5(万元),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已确认损益10万元,两者产生差异10-5=5(万元)。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万元,最终应纳税所得额=500+10-5=505(万元)。

B公司的相关处理为:

1若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换入资产的成本=90+5=95(万元)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9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一仓库110

借:无形资产——专利权95

贷:固定资产清理9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

纳税调整:同A公司

2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换入资产的成本=100+5=105(万元)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9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仓库110

借:无形资产——专利权105

贷:固定资产清理9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

营业外收入10

纳税调整:同A公司

(二)交换过程中涉及补价例2:若A公司的专利权账面价值为90万元。公允价值110万元,则A公司缴纳5,5万元(110x5%)的营业税,B公司以仓库及支付补价10万元为对价交换A公司专利权。其他条件同例1.

A公司的相关处理为:

1若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换入资产的成本=90+5.5-10=85.5(万元)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仓库85.5

银行存款10

贷:无形资产——专利权9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5

纳税调整:根据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110-90-5.5=14.5(万元),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没有确认损益,两者产生差异14.5万元。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4.5万元,最终应纳税所得额514.5万元。

2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换入资产的成本=110+55-10=105.5(万元)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仓库105.5

银行存款10

贷:无形资产——专利权9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5

营业外收入20

纳税调整:根据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110-90-5.5=14.5(万元),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已确认损益20万元,两者产生差异5.5万元。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5万元,最终应纳税所得额=500+20-5.5=514.5(万元)。

B公司的相关处理为:

1若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换入资产的成本=90+10+5=105(万元)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9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仓库110

借:无形资产——专利权105

贷:固定资产清理9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

银行存款10

纳税调整:根据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100-90-5=5(万元),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没有确认损益,两者产生差异5万元。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万元,最终应纳税所得额505万元。

2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换入资产的成本=100+10+5=115(万元)

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90

累计折旧20

贷:固定资产——仓库110

借:无形资产——专利权115

贷:固定资产清理9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

银行存款10

营业外收入10

纳税调整:根据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100-90-5=5(万元)。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已确认损益10万元,两者产生差异5万元。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万元,最终应纳税所得额=500+10-5=505(万元)。
(宋浙青)

⑸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要分两种情况: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1)不涉及补价的:

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涉及补价的:

支付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收到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例:同样是上例的条件,如果不具备商业实质,甲公司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43.81

无形资产 186.19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3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50

银行存款10

(5)非货币性资产怎么减值扩展阅读:

如何选择公允价值计量还是账面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了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两种计量基础和交换所产生损益的确认原则: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⑹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存货结转的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不冲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有谁能通俗的给我解释一下

存货跌价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都要按资产明细核算,不同资产之间不能互相抵消的!你换出的存货以前计提的,和当期计提的,互不干涉!

⑺ 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未计提减值准备,那原值和累计摊销之间的差计入哪里

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未计提减值准备,那原值和累计摊销之间的差计入换入资产成本。

⑻ 资产减值计量的原则和方法

资产减值计量的原则:

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后,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资产减值计量的方法:在计量资产减值准备时所要用的计量方法有--可变现净值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现值),可收回金额法。不同的资产的减值要用到的计量的方法不同,在选定时主要是以各个资产持有的目的来选定的。

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估资产价值在我国企业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资产减值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资产计量接近真实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

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避免了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

热点内容
平安证劵股票交易手续费 发布:2025-05-19 20:49:53 浏览:203
日本股市什么时候开始有了 发布:2025-05-19 20:39:09 浏览:993
股市如何拜师 发布:2025-05-19 20:39:09 浏览:681
私人企业如何进行股权转让 发布:2025-05-19 20:27:03 浏览:1
除息会对股票有什么影响 发布:2025-05-19 19:43:03 浏览:792
600030历史股票行情 发布:2025-05-19 19:42:59 浏览:541
怎么买入石油期货 发布:2025-05-19 19:42:58 浏览:522
成交量和流通市值比是什么 发布:2025-05-19 19:11:36 浏览:382
期货极速交易系统怎么用 发布:2025-05-19 18:57:07 浏览:82
金融和会计哪个好就业 发布:2025-05-19 18:55:00 浏览: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