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滞涨怎么用货币
① 简述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滞胀问题
一、滞胀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1)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面对“滞胀”并发症,1970年,尼克松在货币政策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从一个货币主义者突然变成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大力推行刺激经济的扩张信用政策。显然,他把重点押在遏止经济衰退和失业上面,而把通货膨胀暂时搁置下来。联邦银行的贴现率逐步下降,从1970年初的8.78%降到1971年底的4.5%;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货币供应量也逐步增加,从1969年年均增长率3.5%提高到1970年的6%。这些政策为更剧烈的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同时会导致过头的经济景气,从而也为新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随着上述政策的实行,生产有所增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0年第二季度至1971年第二季度增加2.5%。可是,这个增长率太低,失业未能减少,失业率浮动于6%上下,大大超过1970年初的水平。物价继续以高于5%的比率上涨,并有加速的迹象。这已从“衰退”转为“滞胀”。美国统治集团的谋士认为,这种通货膨胀“已变为成本推动的物价随着成本增长而上涨”。于是1971年尼克松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说明,为了对付“滞胀”,美国政府除采用货币政策外,还采用其他政策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内工资、物价和租金直接进行管制,从1971年8月中旬起的90天内为冻结期,目的是“制止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减弱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继而从11月中旬起实行管制,要达到的标准是:平均一年的工资增长应当不超过5.5%,物价不超过2.5%。美国在和平时期实行这类管制还是第一次。同叫,尼克松还任命生产费用、工资、物价等三个委员会专司其职。尼克松的“新政”结局怎样呢?梅耶教授认为:“1971年尼克松推行的工资和物价管制,这些管制也曾暂时地有助于遏止通货膨胀,但却引起许多失误。物价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而不是削弱了通货膨胀率,因为各企业按管制的价格对产品进行偷工减料。1974年4月物价管制取消后,物价急剧上升,当年消费物价指数就陡升12%。”就货币政策而言.1970年初实行的扩张政策,尽管扩张程度时有不同,但一直持续到1972年后期。1973年初,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才略有紧缩。同年二、三季度又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苗头:12月工业生产开始下降,到1974年12月已下降了7.3%。翌年1月,又下降了3.6%,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月。美国走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与此同时,1974年还出现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就在这段时间,美国遭到“石油冲击”。为石油产品支出较昂贵的价格,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对其他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力进一步削弱了,因而引起衰退与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国际收支上,又爆发了一次美元危机。(2)福特的微观税收政策。1974年8月福特继任总统,为了对付严重的“滞胀”局面,他采取了微观税收政策,即通过调整税率级别,或曰税收结构,而不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影响各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和个人)的收入。这种调整方法是提高各种消费税率,降低所得税率,以增加储蓄与投资,企图遏止通货膨胀,又缓和危机与失业。此外,根据1975年国会决议,美联储要按照稳定物价的方针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同年5月起美联储定期公布每年货币总量M1、M2、M3的增长率的上下幅度来安定人心。从此,美联储就一直公布各种货币供应量的计划数字。这些措施,实际上采纳了货币主义关于把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政策主张上。福特政府这种微观财政政策与宏观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重点,仍是把当时的通货膨胀作为头号公敌来对待。然而,它未能削减财政赤字,赤字从1973年47亿美元增至1974年451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665亿美元。这样,增长的财政赤字就抵消了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促使经济衰退恶化,正如梅耶所说:“1974--1975年发生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75年的失业率达到8.5%。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仍然很高,当年的消费物价上涨到7%。滞胀一词已成为美国大众的语言。”1974年美国最大的银行之——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了,另一家大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也在危机中破产了。1975年底,福特又回过头来把经济衰退作为头号敌人来对待。他向国会提出向衰退做斗争的纲领,规定通过大量削减所得税、公司利润税等措施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回升,但是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不久福特本人也下台了。(3)卡特的高利率政策。1976年卡特就任总统。当时最尖锐的问题是大规模的失业,因此,卡特的施政方针把减少失业放在首要地位。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使1977年的赤字从450亿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618亿美元,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978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引起生产混乱,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还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使本来已恶化的国际收支状况更为恶化。在内外交窘的情况下,卡特政府不得已把政策重点转到反通货膨胀方面来,除了采用紧缩信用政策外,还对物价与工资的增长实行自愿性的限制,并采取降低减税额度,削弱预算中的民用开支等措施。1978年5—10月,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从6.5%逐步提高到9.5%,继而提高到10%的破记录水平。但是,这些措施未能遏止住通货膨胀的势头。卡特一不做,二不休,于1979年任命保罗·沃尔克为美联储委员会主席。在沃尔克主持下,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信用紧缩时期。这个时期是以1979年10月6日在一次不寻常的所谓“特别星期六夜晚”的会议上,美联储委员会做出的一项新政策为特征的。尽管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已进入衰退,美联储仍采取了高度紧缩政策:把贴现率提高为两位数的12%,同时对银行的某些可控制负债规定了8%的法定准备率。更重要的措施是:宣布准许联邦资金利率有更大的波动,即在5%(过去限制在1.25%)的幅度内波动,即使这个5%的限额也不完全具有约束力,以便它能更好的抑制货币存量。这个时期曾被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解释为迅速转向货币主义。尽管对这一看法还存在争议,但从一些极其重要方面看,无疑是货币主义的:首先,表现为美联储此时已把指导控制通货膨胀摆在维护高就业的前面;其次,美联储比过去更加注重实现货币增长率指标,因而允许利率更大幅度的波动。沃尔克认为,美联储用来抽紧银根的政策工具中以贴现率政策效力最大。根据这一认识,美联储银行的贴现率一提再提,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竟高达20%。利率的提高虽然限制了投机,但也影响了工商业正常的资金周转,抑制了投资,终于引发了1979年4月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七次经济危机。人们认为这次危机是美联储推行过度紧缩政策的结果,因而称之为“沃尔克衰退”。据报道,当人们向沃尔克提问货币和财政紧缩是否会导致衰退时,他回答:“是的,而且越快越好。”这次经济危机还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1979年美国工业生产从3月的最高点下降,陷入经济衰退,一年时间中虽然逐渐回升,但1980年再度下降,最后于1980年8月走出危机。一般说来,一次经济危机过去后,工业生产必然回升,而在这次危机中,工业生产刚开始出现上升迹象,又突然下降,过一段时间后再上升,形成一次两度下降的危机(DoubleDipRecession),即两个谷底的危机。严峻的紧缩政策并未当即把通货膨胀压下去。金融市场并不相信美联储能够抑制通货膨胀,从1979年12月到1980年2月的3个月之内,消费价格指数以年率17%的速度上升。信贷市场山于担心通货膨胀率上升,从而利率会直线上升而近于瘫痪。市场参与者将怎样决定新发行证券的利率呢?他们无法决定。其结果是,大部分的长期证券市场和抵押市场一度停止营业,甚至短期证券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也无法正常运行。一些主要银行在出售大额存单上也遇到困难。当时通货膨胀率按年度计算,1979年为13.2%,1980年为18%。卡特政府终于在“滞胀”的阴云中下台了。(4)20世纪80年代里根的宽财政紧货币政策。里根上台,他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依然是持续多年的老问题——“滞胀”。他采用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井辅之以1980年底减税、削弱政府开支的一套财政政箫,名之为供给学派经济学。里根宣称其“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是一个与传统的凯思斯学派理论彻底决裂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有三点比较新鲜:一是由不断增加税收与扩大政府支出转变为同时大规模削减联邦税收与支出;二是由长期赤字预算转到逐步要求财政预算平衡;三是由过分强调财政政策作用转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且实行严峻的紧缩信用政策。在里根上台两年后的1982年11月,美国经济开始复苏,通货膨胀率也同时下降到3.4%,1983年GNP的实际增长率稳定在3%上下的水平,而通货膨胀率也稳定在3%~4%的幅度,失业率8年来呈逐步缓降的趋势,参见下表。因此,可以说,美国于1982年末突破“滞胀”并发症之后,经济呈稳定的中低速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与同期的英国、日本、德国相比,基本上是吻合的;但是,隐伏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美国存在财政与贸易两大赤字的隐忧却同日本、德国的情况不同。
② 宏观经济学 通货膨胀 滞涨 是由于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的呢出现的时候用哪个为什么
滞涨是指经济增长非常缓慢,趋于停滞,而且物价高企,通胀严重,故而称之为滞涨,它可以用AD-AS模型解释。
在AD-AS模型中,AS曲线是极少变动的,这是由一国拥有的资源和技术决定的;经常引起经济波动和GDP增减的是AD曲线的移动,即总需求曲线,所以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也是着眼于总需求方面,即通过货币或者财政政策来影响总需求,也正是这个原因我称凯恩斯主义为需求管理的理论。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国的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外国资源的进出口影响了国内资源总供给,从而使AS曲线变得不再稳定
③ 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时应如何使用三大货币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促进降低利息率,并进而刺激投资、减少储蓄,以缓和萧条状况。
当一国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将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此时,若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就必须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反之,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就得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3)经济滞涨怎么用货币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④ 宏观经济学 滞涨的时候用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做搭配 为什么啊
滞涨就是经济发展缓慢同时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对应的政策搭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当然要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啦,比如加大投资啊促进消费啊;通货膨胀当然要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减少货币流通量了。望采纳。
⑤ 滞胀发生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做什么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1、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一般来说,对付"滞胀"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2、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胀"一般采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5)经济滞涨怎么用货币扩展阅读:
经济学家提供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
1、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2、另一原因为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3、在分析1970年代的滞胀时提供了两种解说:首先是油价暴涨,继而中央银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
⑥ 滞胀为什么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什么是滞胀,就是从经济发展看,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缺乏新的动能,一方面,经济停滞不前,不景气低迷,而物价却保持持续上涨的情形。
背后的原因,从供给侧看,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调节失灵,资源配置严重滞后,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动能,调整产业结构。需要财政支持,因此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需求侧看,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同时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货币投机性需求旺盛,流动性大,部分消费品受到天灾人祸等因素叠加,价格持续上涨,导致通胀发生。所以,要紧缩的货币政策。
⑦ 滞涨时该使用怎样的经济政策
治理经济滞涨的根本办法,贺铿认为是加强供给管理,具体包括,一是加大对能够容纳更多就业的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三是深化财政税收工资制度的改革,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土地、人力),利用工资制度、税收、财政制度的改革,把资金、人才引导到需要发展的地区和行业。
对于‘十二五’期间的政策组合方式,贺铿强调称,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灵活的货币政策。
他认为,财政政策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其本身对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有限,刺激经济增长主要应依靠货币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劳动者的各种社会保障,体现劳动平等。
⑧ 经济学中的“滞胀”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呢
滞胀指的是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相对较高或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滞胀也可以定义为发生通货膨胀,且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相结合的特殊时期。
“滞胀”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英国正处于经济紧张时期,政治家伊恩·麦克劳德(Iain Macleod)在下议院发表演讲时使用。在谈到一边是通货膨胀,另一边是经济增长停滞时,他称之为“滞胀”。后来这一词汇又用它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在经历一场衰退,GDP出现了连续五个季度的负增长。1973年通货膨胀率翻了一倍,1974年更是达到了两位数,再到1975年5月失业率达到9%。
目前经济学家的共识是,生产率必须提高到在不增加通胀的情况下满足更高增长的需求。这样一来,央行就可以收紧货币政策,控制滞胀中最为猖獗的通胀现象。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防止滞胀的发生尤为关键。
⑨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滞涨”问题
(1)滞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货币政策是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 当经济出现滞胀时,应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1
⑩ 经济滞涨如何理财
首先想解释下滞涨的概念,滞涨就是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并存的状态。这种情况在七八十年代的里根政府出现过。当时对该经济状态采用的政策是一方面减税,一方面采取通货紧缩想结合。就是说一放面刺激需求,一方面克服通货膨胀。这种政策是有效的相信如果我国出现这种情况也会采取相同的策略。
那么,在这时候减税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家手里有更多的钱。但是通货紧缩又告诉我们,银行利率在提高,存钱也不错,陷入两难的境地。确实如此,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每个人也是这样。
如果是我就把钱存入银行,有了更多的钱不花,存入银行,在适度高利率下等待通胀过去。
总之,滞涨是矛盾的,却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