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控货币政策
A.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进行调控
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税收等手段影响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率进而投资和国民收入。
B.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调控
楼主你好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政策调整货币的供给以及银行的监管来干预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达到对经济的调控。最常见的几种方法:一、调整利率。二、公开市场业务。三、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四、再贴现政策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点:一、调整利率这点好理解,因为利率越低,贷款所需支付的利息越低,从而可以正面刺激货币的流通;反之,利率高,贷款成本也就高,人们更倾向于把钱存入银行,所以流通货币减少。二、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活动。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如国库券),这相当于向社会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相反,如果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中央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从而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三、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按照一定比率,将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确定。当经济扩张、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货币乘数,迫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当市场货币量不足或经济处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最后我们总结货币政策的目的可归结为四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四、贴现是指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而以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为代价所做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支付一定的利息为代价,将贴现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所做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下面我们来看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比较明了,就是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这个不难理解。(以上内容全部原创,我结合所学与参照课本输入了一个小时,有什么不懂的继续追问哈,给个采纳吧。。。)
C. 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经济的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而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要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而必须借助于中介指标。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等五个标准。一般选择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金融变量,也有的把汇率包括在内。货币政策工具借助于中介指标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还存在一个传导机制,时滞长短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应。
200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具体内容是:(1)外币贷款利率,单笔300万(含300万)美元或等值其他6种主要外币的大额外币定期存款利率,7 种主要外币以外的外币存款利率(不分金额)、以及金融机构间的所有外币利率,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2)7种主要外币的小额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为了规范储蓄行为, 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1日起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2月14日,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公布《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以股票质押取得贷款。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4月,人民银行发文,允许除邮政储汇局以外的金融机构开办“教育储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税;8月, 公布《助学贷款实施办法》;6月,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 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扶优限劣,对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限制或禁止贷款,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9月, 针对封闭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出《关于坚持封闭贷款贷款条件、从严控制封闭贷款发放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封闭贷款的发放条件,防范风险。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批准第二批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融资业务。6月,为发展货币市场,拓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渠道, 允许财务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11月9日, 允许全国首家专业化票据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开业,这有利于促进票据业务发展,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票据市场,也为央行再贴现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间信用。7月,决定将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以再贷款形式反还农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于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农村、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并重点用于发放农户贷款、及时满足农民从事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等合理资金需求。12月,发布《关于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取缔民间高利借贷的意见》,提出一方面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体系、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加强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另一方面对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货币政策最终实施的效果,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 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经常要突出的最终目标之一。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物价水平保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上。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即凡是有能力和愿意参加工作的人随时能找到合适工作的水平。
(3)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西方目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周期性经济危机带来的不景气,往往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一国能够保持良好的外汇储备,以保证对外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D. 中央银行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去宏观调控
简单点说宏观调控大体上是:
经济过热时减小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增加银行备付金比率,升息,回笼货币等.
经济偏冷时增加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减少银行备付金比率,降息,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比率等.
E. 货币政策如何调控宏观经济学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升高利率,或者公开市场业务来回收货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通货紧缩时期反之
F. 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不同的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按凯恩斯本人的观点,由于流动性陷阱的作用,货币政策无用.
按后来的IS-LM模型,货币政策会移动LM曲线,增加货币量时,LM右移,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利率降低,减少货币量时,LM曲线左移,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利率升高.
按AD-AS模型,分四种情况:增加货币量,如果增加的货币被窖藏起来,货币政策无用,对经济没有影响,在严重经济萧条时,基本上就是这样;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经济运行在AS曲线水平区段,这时国民收入增加,物价保持不变,IS-LM模型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经济运行在AS曲线上升区希,这时国民收入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即所谓半通货膨胀,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济基本上就属于这种类型;第四,增加货币量,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但是经济运行在AS曲线垂直区段,这时国民收入不变,物价水平上升,即所谓经济滞胀.
G. 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达到宏观调控的经济目的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可操作目标,继而中介目标发生连锁变化,最后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该过程被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7)如何调控货币政策扩展阅读:
随着经济形势的动态发展,为了适应当时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发展需求,自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为央行)成立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984-1993 年,以人民币信贷规模和现金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第二阶段为 1994-1997 年,央行逐渐弱化人民币信贷规模这一指标,转而提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指标目标判定的核心指标。
第三阶段是 1998 年至今,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将信贷规模作为经常性的监测指标。
H.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是如何实施的
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紧缩性、稳健性的货币政策,我们国家目前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拿公开市场操作来说吧,因为这是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最主要的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相对中央银行来说的,这个市场主要指债券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通过发行诸如央行票据之类的金融工具,由商业银行等来购买,这样央行就把商业银行手中的货币收到央行的国库中了,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说白了就是拿钱买了央行的票据。而商业银行因为买了央行的票据,就没有更多的钱去给企业发放贷款了,这样企业从商业银行贷不到款了,就不能去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投资等等了,这也就起到了抑制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的作用,即实现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目标。
以此类推,都不难理解。
I. 如何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经济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