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用货币
① 什么是货币信用
应该叫信用货币吧?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许多国家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再能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信用货币的典型形式是银行券和政府纸币。前者可称为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兑付金银货币的债务凭证。后者可称为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政府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目前信用货币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①辅币。其功能是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贱金属制造。②现金或纸币。主要功能也是担任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一般为具有流通手段的纸币,其发行权为政府或者金融机构专有。②银行存款。又称债务货币,存款人可借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将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② 信用货币是什么意思
信用货币——能够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帐结算的银行存款等。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
③ 什么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④ 信用货币制度是什么
1,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中央银行或国家指定机构发行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并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国家通过种种方式对信用货币进行管理调控。
2,银行通过两种主要的信用行为 — 贷款和资产交易,在增加对客户的资产的同时创造对客户的负债。银行创造的货币通过商品和金融资产交换,从得到货币的客户手中流入其他公众手中,在公众中进行再分配,从而使货币应用运转于整个社会。
拓展资料:
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l)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币,政府发行的铸币为辅币;
2)实行不可兑换制度,即本位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纸币不能兑换金银,不兑现的银行券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发钞银行,成为无限法偿货币和最后支付手段;
3)实行自由本位制度,即纸币的发行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黄金数量的限制;
4)银行券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存款货币通过银行转帐结算,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现金流通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小,而非现金流通成为货币流通的主体;
5)实行管理纸币本位制度,即发行者为了稳定纸币对内对外的价值,要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地管理,因此,经济学家又把信用货币制度称为管理纸币本位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区别于实物货币制度。在实物货币制度下信用与货币是分开的,货币仅仅是信用的载体,信用行为本身不能创造货币,不能改变货币量。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是社会中惟一的货币,银行创造信用货币,信用与货币成为一体,不存在非银行创造的货币。银行通过两种主要的信用行为 — 贷款和资产交易,在增加对客户的资产的同时创造对客户的负债。银行创造的货币通过商品和金融资产交换,从得到货币的客户手中流入其他公众手中,在公众中进行再分配,从而使货币应用运转于整个社会。
银行和钱庄运行机制的区别在于:
1,货币(黄金) 对于钱庄来说是资产,而货币(存款) 对于银行来说是负债。这个区别产生的一个显著结果是钱庄贷款时是贷款资产增加,货币资产减少;而银行贷款时是贷款资产增加,货币负债增加。在这个过程中钱庄的总资产不变,而银行的总资产增加了。这就是说银行能够创造资产,而钱庄不能创造资产。
2,在实物货币制度下,公众向钱庄借入黄金后,黄金的使用就与钱庄的资产负债表无关。而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公众通过贷款得到存款后,其使用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客户提现或将存款转账到其他银行,必然使银行等额减少基础货币。反方向的运动则必然使银行等额增加基础货币。对单个银行而言,银行间存款转移和存款现金相互转化(对银行总体而言,只有存款与现金的转化),直接影响银行经营的基点 —基础货币。
为支持存款创造,就必须增加基础货币。为增加基础货币,就必须与其他银行争夺存款,或将客户从存款中提取的现金再吸收回银行。银行贷款是银行与客户的债权交换,银行对客户提供了有流动性的债权 — 存款,客户为银行提供了收益率高的债权 — 贷款,这是银行作为信用机构的基本业务。如果没有外来的制约,银行可以在无限的规模上进行这种业务。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公众对银行负债的信心问题,二是制约银行负债数量的问题。
对银行的制约——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的作用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为了树立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国家规定中央银行(本文中指货币当局) 创造的现金负债是法偿货币,具有法定的最终清偿能力,央行用政府信用来支持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的信用。
为控制信用货币数量,中央银行对银行的信用负债设置了三个制约:
1,提现制约。作为央行负债的现金是信用货币时代的最后支持,客户会要求将银行负债转变为央行负债,银行必须持有央行负债。
2,清算制约。客户不仅要求将银行负债转变为央行负债,也会要求转变为其它银行的负债,银行之间不能交换各自对客户的负债,需要有银行共同接受的资产,即中央银行负债。
3,法定准备金率制约。仅有 1、2 两个制约,央行还不能准确地控制信用货币。在银行负债和中央银行负债的数量关系还不够稳定时,为稳定两者关系,便于对信用货币数量进行控制,央行规定银行必须持有相当于信用货币一定比例的央行负债。这个比例要刚好略高或近似于银行持有的央行负债与信用货币的日常比例,从而银行的该比例就会在央行规定比例的附近波动。对于间接货币控制还不成熟的央行,这种规定可以简洁有效地稳定央行对信用货币数量控制机制。
⑤ 金融学概论:简答题:什么是信用货币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形态。
基本特征有:
1 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由于信用货币彻底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其发行不以黄金作
准备,国家也不承诺兑现黄金,它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发挥着货币的只能作用。
2 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包括辅币)和存款组成,而现金和存款
都是银行体系的负债,
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
存款则是商业银行对存款人的负
债。
3 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⑥ 什么是信用货币或者说信用货币的概念是什么
现今的信用货币分为以下三种:
1、纸币本位币以及相应的辅币。
2、存款货币。就是你在银行中的存款。
3、有价证券。例如:汇票、国库券
⑦ 信用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在交易中流通的期票、汇票、银行券和支票等,都属于信用货币。它体现着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相比,二者的产生背景不同,如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等;其表现形式为:电子货币是用电子脉冲代替纸张传输和显示资金的,通过微机处理和存储,没有传统货币的大小、重量和印记;电子货币只能在转账领域内流通,且流通速度远远快于传统货币的流通速度;传统货币可以在任何地区流通使用,而电子货币只能在信用卡市场上流通使用;传统货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而电子货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其使用只能宣传引导,不能强迫命令,并且在使用中,要借助法定货币去反映和实现商品的价值, 结清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电子货币对社会的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⑧ 什么叫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以国家法律为保证,以国家信用做后盾,强制发行的面值高于实质的货币,现代国家流通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他的主要形式有:纸币,劣金属铸币,以及银行的支票存款.
⑨ 信用货币有哪些
1、期票
在商品赊购交易中,资本家购进某种商品,可以不必支付现款,只需开出一张定期偿付欠款的债务凭证交给对方。到期时,持票人可按票面金额向出票人索取现款。
尚未到期的期票,经债权人在其背面签字表示承担债务,持票人也可以把它用作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去购买商品或偿还债务。
此外,持票人还可以将尚未到期的期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受票人可根据利息率从中扣除期票到期以前这段时间的利息。
2、辅币
辅币多用贱金属制造,一般由政府独占发行,由专门的铸币厂铸造。其主要功能是充当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3、纸币
纸币多数由一国中央银行发行,其主要功能是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4、银行存款
存款是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对银行来说,这种货币又是债务货币。存款除在银行账户的转移支付外,还要借助于支票等支付。目前在全社会的经济交易中,用银行存款作支付手段的比重占绝大部分。
随着信用的发展,一些小额交易,如顾客对零售商的支付、职工的工资等,也广泛使用这种类型的货币。
5、电子货币
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运用,货币的交易和支付方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电子货币通常是利用电脑或贮值卡来进行金融交易和支付活动,例如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贮值卡、电子钱包等。
与此同时还可借助于上网的电脑、自动柜员机或用电话操作来对货币存储额进行补充。这种货币运用非常方便,还在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