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非货币性资产
1. 什么是非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是除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预付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
2. 1.试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其中,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不含25% )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高于25% (含25%)的,则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请参阅《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内有详细解释。
www.casc.gov.cn/wjk/200611/P020061115659104784307.pdf
3. 确定一项资产是货币性资产还是非货币性资产的主要依据是
确定一项资产是货币性资产还是非货币性资产的主要依据是该资产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固定的经济利益。
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有别于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
例如,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经营过程,通过折旧方式将其磨损价值转移到产品成本中,然后通过该产品销售获利,固定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因此,固定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而货币性资产是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3)如何认定非货币性资产扩展阅读
1、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项目中属于货币性资产的有:
货币资金、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应收账款、应收股利、应收票据、应收利息、应收补贴款、其他应收款等。
2、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项目中属于非货币性资产的有:
股权投资、预付账款、存货(在途物资、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生产成本)、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4. 会计简答题:如何确认非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有别于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一般来说,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项目中属于非货币性资产的项目有:股权投资、预付账款、存货(在途物资、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生产成本)、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5. 怎样区别货币性资产还是非货币性资产
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的区别如下:
1、包括范围不同
货币性资产包括20款,即电力建设基金收入、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收入、养路费收入、车辆购置附加费收入、铁路建设基金收入、公路建设基金收入、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收入、邮电附加费基金收入、港口建设费收入。
而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企业依法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
2、计算方法不同
非货币性资产计算公式为:
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包括转让资产所有权的溢价所得。
而货币性资产计算公式表示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3、性质范围不同
非货币性资产:一般指工业企业,生产的全部数量金额,包括未销售、尚未形成收入的库存;
而货币性资产为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收入、还有其他业务收入的总和,有的流通企业总收入核算的是差价收入、即毛利。
4、核算基础单位不同
核算基础不同,非货币性资产是以产业活动单位为基本核算单位,而货币性资产是以独立核算单位作为基本核算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货币性资产
网络-非货币性资产
6. 简答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首先定性判断,然后定量计算判断。所谓定性判断即在不不存在补价的情况下看交换资产的性质,如果有货币性资产参与交换则首先排除;常见的货币性资产有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持有至到期投资。在都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存在补价的情况下,就定量计算,判定标准就是补价/整个资产交换金额 小于25%,不含等于
7. 怎么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
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高于25%(含25%)的,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7)如何认定非货币性资产扩展阅读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一般来说,取得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所放弃资产的对价来确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就是放弃的对价,如果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确定,应当优先考虑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应当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存在补价的情况,因为存在补价表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不相等,一般不能直接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8.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何判定相关税费是和换入资产相关还是和换出资产相关
换出资产是视同销售,看资产是哪种资产,交相应地增值税中的销售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换入资产视同购买资产,交相应地增值税中的进项税消费税营业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