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早期流通的货币如何统计的
㈠ 最初的货币是怎样流通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㈡ 如何计算社会流通货币总量
理论上讲B/r
B为基础货币 r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上交的存款准备金率。
㈢ 中国是如何统计生产总值的,根据什么情况发放货币量的
是各个行业根据生产出来的总量来统计生产价值的,货币只占价值的一小部分,需要根据流动的量来调整,现在由于电子货币的使用,现金在不断的减少。
㈣ 中国央行2000年以来,每年货币发行的总量是多少
每年货币发行的总量情况如下:
年份 货币发行量/万亿元
200013.249
200115.289
200218.325
200321.923
200425.321
200529.876
200634.560
200740.344
200847.517
200960.623
201072.585
201185.160
201297.415
2013110.650
2014122.840
2015139.230
2016151.950
(4)中国的早期流通的货币如何统计的扩展阅读:
决定货币发行量的因素
生产力(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着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如果国家的货币发行机构超量发行货币,而生产力没有相应增加,即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相应增加,这样的话因供求关系,要用更多的钱买货物,这样货币在国际上看来就是贬值。
货币只是政府控制国家的经济的一种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实国库,一种方法是正常的税收等等,另一种方法是印刷钱。第二种方法因为生产力没有相应发展(商品数量没相应增长),老百姓手上的钱就不值钱的,意思就是第二种方法会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穷了,之后老百姓买不起东西,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产量的增加)。
所以政府都是力保发行的货币的升贬值的稳定。
要使整体上国富,就要保证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后生产的商品多了,很少的钱就会买更多的商品,货币就会升值。然后政府为了保证进出口的平衡,就会印刷些钱流通市场,使货币升值不要太快。
网络-货币发行量
㈤ 纸币的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那么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究竟是怎么知道的,怎么统计出来的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就是指一个国家需要发行多少纸币,是由这个国家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来决定的。
因此,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不是随便定的,是根据这些因素来计算出来的。
比如,你买下中国所有的商品 需要2万亿,在某一时期内,交易两次,这是流通速度,那么国家发行1万亿 RMB 就能保证正常流通。如果发行2万亿,那么这所有的商品就会涨价,变为4万亿,导致通货膨胀。
希望能够明白。
㈥ 如何确定货币发行的数量
首先认识为什么要发行货币?一般人都能说出来,是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社会商品流通的需要,为了消费和居民积累财富的需要,等等。那么,国家是根据什么来发行货币的数量呢?过去人们认为,货币发行的数量应该是根据国家贵金属或外币的存储量确定的。虽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不存在什么贵金属或外币的存储,所以,货币发行量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规模和社会商品流通量的估计来发行的。中国发行的货币量肯定大于越南发行的货币量,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货币是否应该继续增加发行量呢?虽然也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货币发行量的多少不是一个量的计算,而一种质的估计。所以,增加的货币发行量需要一些经济方面专家的准确判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检验增加的货币发行量是否恰当,就应该根据增发货币后的社会效应和社会经济效应的效果来评判。如果增发的货币量多了,社会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现象,如果增发的货币量少了,就会产生企业或单位之间相互欠账,国家财政吃紧或给农民打白条(就像20世纪末中国出现那种现象一样)等一系列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正常商业流通等现象发生。
货币增加的发行量是通过何种形式流入社会之中的呢?一般存在这样几种形式,1,以政府财政赤字的形式让增加的货币量流入社会。2,中国生产的黄金或购买国外的黄金用多印制的货币购买。3,国际贸易产生顺差的外币用多印制的货币补充。4,国家之间相互交换的货币量和国外政府用于人民币储备的量可以用多印制的货币补充,等等。
㈦ 中国发行货币总量是多少
6月份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3600亿元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越接近越好。如果发行量超过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其它国家也遵循这一原则。从有关方面获悉,6月份,央行继续加大货币回笼力度,收紧市场流动性。其中,央票发行量3600亿元,比上月减少150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850亿元,比上月增加650亿元,本月货币回笼总量5450亿元;对应的央票到期2750亿元,正回购到期1700亿元,货币投放总量4450亿元。本月实现货币净回笼量1000亿元,较上月增加200亿元。
㈧ 中国央行是如何决定人民币的发行数量的
中国央行作为货币发行主体,货币发行量依据的是社会总产品及其增量。
这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货币流通规律的根本要求是:货币流通量与社会商品流量相符合。其理论公式是: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
㈨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发展史: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出现过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铜元以及牺牲品类金银币、谷帛币和纸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
2、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3、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9)中国的早期流通的货币如何统计的扩展阅读
明清货币
明“银”,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
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清朝货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
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
㈩ 中国近代以来货币演变历程
中国货币的演变还是挺复杂,一一来看。中国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任何实物都可作为货币使用,多为以物易物,贝币是公认且广泛使用的一类货币。到了战国,各个国家都推出了不同的货币体系,刀币、布币,环钱等相继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原有的各国货币,实现了货币的统一。在汉武帝时期,推出了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五铢钱,一直沿用至唐朝才改为开元通宝钱。此后,又出现了铜铁钱与现在仍然广泛使用的纸币,到了清朝,开始使用银为主要货币。
货币的雏形是用来交换商品的必须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货币进行了多次更新换代,从各类实物变为指定物品,在早期,各类农具、粮食、棉花等都曾作为货币使用过,当时并没有货币的概念,只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得到想要的东西,由于某些物品无法长期使用,如粮食发霉,农具会损坏,无法更好的交换,于是就慢慢发展成了后期的货币。
拓展资料:
一、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一) 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二) 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三) 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在商品交换中发展的。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采取物物直接交换的形式。、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的职能。
(四) 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为便于能随时购买维持生产和生活的商品,货币贮藏主要表现为取得交换价值的贮藏。
(五)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时执行的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不同商品的生产周期长短不一,产地距销售地远近各异,为保证再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部分商品生产者产生赊销商品的需要。
(六)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随着国际交往的产生和发展,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流通,便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