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论文
①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但是,法定存款准备纪律政策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一剂“猛药”;三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存款货币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等。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近年来转为采用联邦基金利率。日本采用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英国的情况较特殊,英格兰银行的长、短期利率均以一组利率为标准,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隔夜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银行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用作中间目标的长期利率有:五年公债利率、十年公债利率、二十年公债利率。
希望采纳
② 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如何影响联邦基金利率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两个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这些工具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因素。
联邦基金Fed Funds Lianbang jijin指美国的商业银行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即中央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及超过准备金要求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借给其他成员银行,以满足他们对短期准备金的需求,拆借的利率称为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是美国两大基准利率之一,另一基准利率是贴现率。
下面阐述影响:
市场利率高,联邦基金利率一样高;市场利率低,联邦基金利率一样低。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市场资金变少,利率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也走高。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市场资金变多,利率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也走低。
请采纳,并加满意答案。
③ 利率有哪些因素决定和改革的论文
我给你一篇我曾经写的论文吧~希望有用~利率市场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中国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同时,也在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中国经济正曰益显示出开放的市场经济的特征。随着加入WTO、利率管制和汇率固定已成为协调本外币政策的障碍。促进利率市场化,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开放条件下的利率管制已成为协调本外币政策的障碍1、利率管制影响了国内资金的充分利用,恶化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地位目前外资银行享有超国民待遇,外资银行被允许在规定的利率基础上收费,但禁止中资银行收费。这实际上相当于外资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而中资银行的贷款利率却是管制的。国内商业银行无法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确定贷款利率,因此出现了所谓的“惜贷”现象,客观上也使贷款流向大中企业,流向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这样,对利率敏感的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由于无法获得贷款而不能增加投资,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投资效应。国有银行因宏观紧缩吸引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却不贷给赢利高的非国有企业,迫使企业尤其是三资企业利用外资,这就客观上导致一方面国内大量资金闲置,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外资涌进。这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储蓄过剩同时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利率的管制,国有银行有大量资金头寸却贷不出去,外资银行便从间业拆惜市场以较低成本将国有银行利用网点优势花大力气吸收的存款拆借过来,再贷给资金短缺的三资企业。加入WTO后,不推动利率市场化,必将束缚国有银行的手脚,使中资银行的网点优势无法发挥,国有银行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2。利率管制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限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利率管制制约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使我国的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利率难以理顺。目前,我国远期市场仅限于中国银行实行的经常项目下、最长6个月的远期结售汇,从规模和时间上无法满足需要。由于远期外汇市场的价格是由利率的变动生成的,利率管制也使远期交易市场无法真正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发展,但由于利率管制和债券利率没有与风险程度挂钩,各种债券为主导的资本市场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利率为主导的货币市场利率没有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货币政策要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结构受到管制,无法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和灵活的利率体系,必然使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3、利率管制易使内外部经济失街开放条件下,利率管制易使内部外部经济失衡。如果资本的国际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即资本的国际流动对利率水平的国际差异非常敏感时,极小的利率差异也会引起极大的资本流动,完全的资本流动会使国内和国外的利率差异完全消除。这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丧失了独立性。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假定某个国家想提高利率,它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就上升了。很快,全世界的证券持有者会重新安排其财富以利用这一新的利率。随着巨额的资本流人,该国国际收支平衡呈现大量的盈余;外国力图购买该国的资产,这倾向于引起货币升值,并迫使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将购买外国货币,提供本国货币。这种干预引起本国货币存量增加,结果,最初的货币紧缩被抵消了。这一过程在国内利率被降低到最初水平时才告结束。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的国际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货币政策将失去独立性。利率无法摆脱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任何谋求独立货币政策的尝试都会引起资本流动和必然的干预。直到恢复到世界市场的利率水平。尽管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放开,但自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经常项日下可以自由兑换以来,外资已可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渗透进我国。由于中央银行以人民币汇率稳定为政策目标,致使汇率对外汇供需的变化缺乏弹性。由于国内外利率差距较大,对国际短期资本吸引力很大,一些国际热钱开始采取非常的手段结汇,套取利差汇差。各种境外资金通过各种政策“灰色”地带或黑市渠道将资本汇入大陆,以合法的贸易结汇方式套息,这可从1994、1995、1996、1997年中国连年外贸结汇资金超过进口贸易幅度看出。而1998年以来,由于国内连续下调利率,而美元则连续上调利率,这种国内外利率差距,又引起了各种形式的资本流出。国际热钱除套利外,还扰乱我国的经济金融秩序。近年来,中国的假出口、骗退税,三资企业中的虚假投资和价格转移,房地产业中的炒地皮、外销房以及期货、股票市场的狂澜都有这些国际游资神出鬼没的踪迹。而正是由于我国管制利率,刻意追求稳定的汇率,没有利率、汇率风险,形成政府对利率和汇率的隐性和显性担保才使国际游资放心大胆地进入中国。由于人民币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央行被迫买进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扩大了人民币的投放。这就削弱了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力度,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另外,稳定的汇率也吸引了投机资本。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双顺差中有相当大部分的外资即可能是以套利套汇为目的的短期“游资”,这对我国的经济稳定有很大破坏性。同时,央行对外资流入进行对冲干预的力度也是有限的,而若采用对冲措施则要牺牲国内经济增长。维持这种扭曲汇率,在我国出口仍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可见,在汇率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国内外利率不一致将引起资本流动,导致内外部失衡。而且在人民币汇率僵化、利率管制条件下,为确保内外部平衡,中央银行被迫进行冲销操作。中央银行的这种过多的单一方向干预对货币政策冲击越来越大,甚至难以抵消,即冲销操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效用越来越小。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协调本外币政策的对策1、我国现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模式可概括为:“市场形成利率,央行调控利率”。为确保利率形成市场化,必须坚持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与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并举。只有促进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才可能形成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2、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配合其他市场体制的改革,首要的改革是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只有在微观基础具有硬预算约束条件下,利率才能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以利率调控制机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作用才是有效的。3、利率的市场化必须配合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杠杆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目前我国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人民币汇率主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但还有一部分外汇供求关系无法在外汇市场上实现。可以说当前人民币汇率最主要的变化,还停留在商品市场层次上,利率变化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商品市场实现的,利率平价在中国无法起作用。只有利率的市场化配合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才能最终促进内外部经济均衡。
④ 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在传统货币政策中,全球大部分中央银行都用银行间拆借等超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和实体经济。官方基准利率是资金基本面和央行调控意图的全面反映。尽管有学者认为相较于利率,货币对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更强、央行控制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能力有限,但次贷危机以来的官方基准利率走势表明,央行对短期利率的调控意图在增强而非减弱,且创造了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等手段加强对长期利率的调控。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主要国家央行开启了非传统货币政策,核心内容是央行综合利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强化对长期利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调控。相较于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调控长期利率,体现了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意图。在此过程中,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深入分析二者关系,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有效与否便可窥斑见豹。各国央行的名义政策利率继续保持分化,全球金融市场利率与政策性利率的关系也越来越松散,尤其是长期利率与央行主导的短期基准利率的松散关系由来已久。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央行能否调控长期利率?
理解长期利率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长期利率由实体经济变量(储蓄、投资等)决定,独立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没有能力影响长期利率。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货币政策能直接作用于短期市场利率,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间接影响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通常无法利用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也很难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被灵活使用。
货币当局控制长期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长期利率紧密相关的期限利差(term spread)对金融市场预期具有重要影响。次贷危机之后的政策凸显了这方面的调控意愿。通俗而言,期限利差是收益率曲线的陡峭程度。当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市场通常会认为这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具体实践中,因其无需重新估算期限溢价,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个月国库券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常被用来作为预测经济是否衰退的工具。如果该利差不断缩小,甚至出现负数即收益率曲线倒挂、反转,通常表明未来经济衰退概率较高。长期利率和经济衰退之间确实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债券作为安全资产,通常是人们规避长期风险的主要投资选择。因此,当人们预期未来经济衰退的概率较大时,往往会增持安全资产如长期国债,由此拉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和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通常被分解为短期利率远期水平(expected futur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和期限溢价(term premium)。理论上而言,央行可以通过控制这两个因素或其中之一来控制长期利率。比如,在无套利均衡条件下,央行只要调控短期利率,市场不存在套利机会,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机制顺畅,央行最终就可以调控长期利率。
相反的观点认为,长期利率只有一部分来自远期短期利率,另一部分来自均衡实际利率或者自然利率。因此,影响长期利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产率、人口结构、消费者偏好、市场对未来风险的预期等,这些因素央行并不能直接调控。
笔者认为,短期利率是否能顺畅传导至长期利率、无套利均衡是否存在的关键,在于债券市场是否完全竞争、是否完善。如果债券市场自身发展充分,央行货币政策公告的预期效应、数次调控长期利率的手段保持一致,债券市场投资者将会对此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期,将长期利率调控手段加入预期,从而在债券交易中体现出来。借此,央行调控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宣示效应叠加其买入长期国债的操作,将实质性拉动长期利率走低,市场预期也得以实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20年以来,全球长期利率一直在走低。这种现象是由实体经济自身因素还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引起的,需要进一步分析。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和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就具备可行性,当下调控长期利率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就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货币政策
⑤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产出
货币政策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产出。
在供给方面,货币政策的收紧导致资金成本高,企业借贷就负担更重的利息,所以企业不愿扩大生产,社会供给下降;在需求方面,由于利率升高,局面更愿意将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消费变小,对产品需求变小,导致产出变小。
对于扩张的货币政策,也是相应地通过供给和需求影响社会产出的。
⑥ 关于货币政策的论文
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的,一般当利率提高时,人们在银行存款的收益会提高,因而很多人会将钱从证券市场(股票 债券 基金)转入银行,这样就造成证券市场的抛售,会造成证券市场的价格下跌.而当政府降低利率时,人们则更倾向于持有证券,则会造成证券供不应求,证券市场价格会上升,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和利率差不多,只是作用的相对隐蔽
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减少税收。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可以增加企业收入,提升上市公司利润,从而提升股票价格。
(1)增加政府采购,会增加相关上市公司的利润,提升股票价格。
(2)居民收入增加,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增强,提升股票价格。
(3)政府直接投资增加,比如投资能源、基础设施、住宅等,可以带动相关行业(水泥、钢材、机械、铁路)的发展,提升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股票价格。
3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形式,财政补贴会提高相关上市公司的利润,提升股票的价格。
紧缩性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与上述情况相反。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复杂,投资人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投资决策。
(一)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调整再贴现率 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业务 变动利率 变动汇率。
1调整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首先,利率是计算股票价值的重要依据,利率上升时,股票价值下降,股价下跌;利率下降时,股票价值上升,股价上涨。其次,利率上升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影响上市公司的利润,进而影响股价;利率下降则会降低上市公司的利息负担,增加利润,提升股价。再次,利率下降会促使投资人将储蓄转化为股票投资,促使股票价格上涨;利率上升则会使投资人将股票投资转化为储蓄,造成股票价格下跌。利率的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非常明显、非常迅速的。但是,利率对股价的负面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就会从市场上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促使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进而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进而影响股票价格水平。货币供给充足,流动性充裕是股票市场持续上升的重要力量。
希望采纳
⑦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利率水平
从银行的角度,货币也是商品,所以,与一般商品类似,价格与供应量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如果宏观经济需要使用提高利率的手段,那央行就减少货币发行量与流通量,货币少了,利率自然就上升了。反之亦然。如果想让利率下降,那就大幅度扩大货币投放量,宽松了甚至过剩了,利率自然就下来了。
⑧ 利率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相关介绍:
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因为:
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
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8)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论文扩展阅读: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
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预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⑨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利率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跟利率没有特别硬性的联系,但是利率会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而调整。大概就是楼上说的:当央行提高贴现率时,市场利率上升;
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市场利率上升;
当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时,市场利率上升
只能说是在通常的情况下。。。
因为利率本身也是一种调控工具。
不知道回答可以吗
⑩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利率(Interest Rates),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多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套能够完全解释利率结构和变化的理论,"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资本的价格,而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凯恩斯则把利率看作是"使用货币的代价"。马克思认为,利率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利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在美国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管理。现在,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经济因素之一。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合理利率的计算方法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凯恩斯和新古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投资消费的影响
在凯恩斯模型下:(在短期,价格粘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刺激总需求,使得IS曲线右移,从而使得总收入增加,随着总收入的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上升,因而货币总需求也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会上升,投资也会下降,从而产生挤出效应.
总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2. →利率增加→投资下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货币市场上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在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下,其真实货币供给量上升,为使得供给市场重新达到均衡,货币需求也必将产生调整.因此利率首先下降,以刺激货币投机性需求上升.随着利率的下降,这使得商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部分上升.因而收入也必将增加.
总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2.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在古典模型下:(长期,价格有弹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对一国总收入无影响.即增加多少ZF购买,将会减少多少的私人投资,利率也会增加,其上升的原因,私人投资必须要减少.消费也不受其影响.
总结:扩张性财政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2. →利率上升→投资下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价格水平同比例同方向的上升.在长期货币中性,对产出没有影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对价格水平\工资\利率产生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之外,对经济没什么影响.
总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2. →利率上升(名义的)→投资不变(由于物价水平同比例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