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怎么流通的
① 货币是怎样发行及流通的
一、人民币的发行程序大致分为四步:
(1)提出人民币的发行计划,确定年度货币供应量。
(2)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报批的货币供应量计划。
(3)进行发行基金的调拨。
(4)普通银行业务库日常现金收付。
二、货币流通形式:
(1)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引起的、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运动
(2)货币流通的形式包括现金与非现金流通:
现金流通是直接以现金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的运动,主要是同消费资料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居民个人的小额支付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主要是同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企事业单位的大额支付以及与金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根据其灵活程度不同,分为三个层次:
M0=现金
M1 =M0 + 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城乡居民的活期存款
M2 =M1 + 城乡居民的定期存款+ 企业专项基金存款+可贴现的国库券
(1)货币是怎么流通的扩展阅读:
性质分类
货币发行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经济发行是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
这种发行是符合货币流通规律要求的,因此,它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又能保持币值稳定。财政发行是为弥补财政赤字(见财政收支)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
② 钱币是怎么流通的
币中主币(本位币)与辅币的区别是什么?
关于人民币主币与辅币的规定是什么?
答:《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6条规定:“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
人民币有主币和辅币之分。
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通货,它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单位。主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主要用于大宗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的需要。主币在一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指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它的特点是面额小,流通频繁,磨损快,故多用铜、镍及其合金等贱金属铸造,也有些辅币是纸制的。辅币一般是有限清偿货币,即每次交付的辅币数量有一定限制,超过限额,收方可以拒收。不少国家规定辅币和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清偿的能力,我国采取了这种做法。
人民币除了有主币和辅币之分外,还有一种为纪念币。所谓纪念币,是国家为纪念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根据特殊需要,有选择、有控制地发行的铸币。
相关链接:本位币概述
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所谓基本通货,是指一个国家的计价标准单位。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力。
本位币和辅币
1、将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通货)可以区分本位币和辅币。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主币。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小额周转使用,通常用贱金属铸造。 各国货币制度一般规定辅币限制铸造。辅币只具有有限法偿力。
2、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允许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的国家,对于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本位币,不准投入流通使用,但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机构兑换新币,即超差兑换。
3、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但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在一定限额内。辅币仅具有限法偿性,但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辅币不能自由铸造,只准国家铸造,其铸币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当代纸币条件下,辅币与贱金属铸造的主币经常标示国家名称或者可以体现国家权威,但与历史上金属货币体系中将主币与辅币铸造发行权分别授予不同部门比较,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
本位币与货币制度的演进
历史上至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制度可以分为两类,即金属本位与纸币本位。
(一)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如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根据两国货币的黄金含量计算汇率,称为金平价。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它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在于:其一,金块本位制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但规定纸币或银行券的含金量,纸币或银行券可以兑换为黄金;其二,规定政府集中黄金储备,允许居民当持有本位币的含金量达到一定数额后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处在于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但规定银行券可以换取外汇,不能兑换黄金。本国中央银行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比率,从而稳定本币币值。
4、布雷顿森林体制。
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这样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处在等价于黄金的关键地位。所以,这种制度又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二)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银本位的历史要早于金本位。银本位制的运行原理类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点在于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银本位分为银两本位与银币本位。
(三)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指一国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在复本位制下金与银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下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与熔化,自由输出输入。
复本位制从表面上看能够使本位货币金属有更充足的来源,使货币数量更好地满足商品生产与交换不断扩大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制度。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属中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中的“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这一现象被称为“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四)纸币本位制
1、将纸币本位又称作信用本位制,概由于从国家法律而论,纸币已经无须以金属货币作为发行准备。
2、纸币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银行存款。
3、纸币给政府通过调节货币数量影响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
4、对纸币制度自实行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同的争论。
主张恢复金本位的人认为只有使货币能兑换为金,才能从物质基础上限制政府的草率行为,促使政府谨慎行事。赞同纸币本位制的人则认为,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以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位币的意义与货币发行权
本位币可以理解为基准货币,货币其实就是一种万用商品,所以本位币就是衡量一般货币或者说一切商品的一个基准。例如金本位,就是以黄金这一金属作为基准来衡量商品的价值。我国现行的本位币是“人民币”,而在过去,几乎所有文明的本位币都是“金”和“银”。
拿金银作为本位币的原因,最早可能是由于这两种金属稀有而且好看。按道理讲金、银说到底也就是比较稀有的金属,最多加上可以算是财富的象征,意义再高,也只是金属。反过来说并不一定非要把它们作为本位币,我们也可以用铜、铁,包括现在的纸币来作为本位币。但是在经济学方面,金、银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拿纸币作为本位币,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纸币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是可以滥发滥印的。货币的发行必须受到监管,滥发滥印会造成通货膨胀,这原因在前面我们也已经提到过。金、银作为本位币,他有两个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优势,那就是稀少以及为所有文明所接受。稀少决定了金、银不容易滥发,而“为所有文明所接受”则确定了金、银广泛的流通性。所有的货币种类,无论英镑、美圆、人民币,只要与金银挂钩,就可以把汇率的比值稳定地确定下来。这也是过去很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学的大体框架。
那么以其他物质形式作为本位币有什么不可以吗?比如说我们国家现行的以人民币作为本位币的形式?理论上讲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实际存在问题。
对于金银本位最大的抨击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采用金银本位的话,那就意味着国家发行货币的量,将与国库内库存的金银存量挂钩。可问题在于社会进入急速发展期,必然导致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急速提升,不发行足量的货币会导致通货紧缩制约经济。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国家购入相应数量的黄金白银,然后按比值发行货币。但同时我们要知道金银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国家没有购进相应数量的金银就发行货币,那就相当于把货币贬值。货币贬值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可还有个特例,如果国家要应付的不是经济发展而是战争,那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金银本位的地位也不像有的人想象中那么牢固,因为金银是可以掺假的。在过去那是够杀头的罪名,但如果犯法的是国王,那大家也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既购不得相应数量的金银,又不货币贬值,国王们通常会采取的折中办法,就是掺假以降低国库内金银的纯度以增加总量。但这种手法只能在自己国家耍耍,国外可不吃那么一套,所以实际在外汇市场,货币仍将贬值,这也是汇率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抛弃金银,以纸币作为本位币,必须找到金银的替代品。现在世界标准的本位币,大体可以认为是美圆,而美圆是与石油挂钩的。所以货币或者本位币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而以纸币作为本位币抛弃金银,最大的问题在于纸币可以滥发滥印,如果货币的发行得不到强有力的监管,所有人都逃不出通货膨胀的魔咒。
金银本位的时代,货币的发行由于要受到金银总量的制约,所以控制起来还比较容易。可取消金银本位之后,货币的发行成为了一个大难题,利益集团出于利益的考虑希望加大货币的发行量,并且他们可以以轻度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一事实作为理由。当银行业对外提供的贷款已经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时,危机就埋下了。国家不可能希望经济停滞,所以对银行业能拉一把就绝对不会放,这就导致了国家不得不加大货币的发行量而造成通货膨胀,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又不得不放出大量的国债吸引货币回流,为了支付发放国债产生的利息又不得不再度加大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国家发放国债并不是缺钱花,而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发放国债这一手法本身却又在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国家每年发放国债的数量就可以看成是这个国家通货膨胀程度的晴雨表。
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看成是一缸满满的水,通货膨胀造成的泡沫经济会使水溢出,国家发行国债可以看成是拿了个脸盆在收集溢出的水。脸盆也在不断换大,但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通货膨胀的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那么迟早会把脸盆也一起填满,到那时,就是经济崩溃的开端(甚至不需要人为制造通货紧缩以最终夺取国家核心资产的行动)。
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就控制住了这个国家的命脉。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本位币的选择,而在于国家自己控制住货币的发行权。
③ 我想问一下,银行新发行的货币是怎么流通到个人手中的
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现实中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具有相对独立性,货币流通还能够反作用于商品流通,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商品与货币的 互换不具有强制性,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有条件的;
二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时间上有不一致性,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货币再转化为商品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三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量上有不一致性,货币流通量总是小于商品流通量,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决定因素也不相同。
(3)货币是怎么流通的扩展阅读
由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引起的、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运动 ,货币流通的形式包括现金与非现金流通
现金流通是直接以现金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的运动,主要是同消费资料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居民个人的小额支付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主要是同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企事业单位的大额支付以及与金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④ 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是怎么进入市场的
现在不用发行纸币,因为浪费纸,以前得印。现在连印都不用了,因为社会上很少有人用纸币,流通的纸币和流通的钱比值大概能有个1/10。直接给你数据库多写个零就可以了。就是无中生有吧可以这么认为。央行可以直接给子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券商贷款。说是贷款很多不用还。相当于给。或者叫注入。政府就不用说了,把这个无中生有的钱给职能部门发工资,老师,警察,公务员,拆迁补助,粮食补助,规划铁路高速路。有说是税收来做这些事情,是不对的,税收只是一部分,税收不稳定经济有好有坏,更稳定的来源就是央行直接注入给政府,或者银行,然后政府直接用。一般也不用还,其实还不上也不能咋滴。注入的理由,一般是银行不行了,没钱了,政府没钱了,要搞工程了。需要钱税收又不够,不发钱人家工人不干活。券商金融要不行了。这时候央行直接给你打钱加个零。央行是控制货币该不该发的。发的过程直接给子银行贷款,不用还的。可以认为直接给。就是银行凭空多出来了。然后就是这些个机构去用。可以认为是可以随便发行。一般都是经济困难了,或者搞什么工程了。所以你看现在银行特别喜欢叫唤,到处说不行了不行了经济下行没钱了,搞得央行赶紧给他加个零。然后他就开始到处放款,或者政府从他那里拿钱花。
⑤ 什么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个社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其所交易的商品和服务量相一致的规律。基本的规律是费雪方程式,其公式是:PY=MV,其中,P是价格,Y是所需要进行交易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M是需要要得货币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的次数)。该公式的意思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该社会所能生产或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的总价格,除以货币流转次数。因此,若一个社会所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不变,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该社会的银行等金融系统的结算制度),但发行的货币量增加,就会使价格上涨;相反,若社会所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增加,但货币量不变或减少,就会造成通货紧缩(即货币量在现行价格下显得不够用了),对交易造成不利影响。
⑥ 货币流通有哪些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一)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引起的、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运动
二)货币流通的形式包括现金与非现金流通
现金流通是直接以现金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的运动,主要是同消费资料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居民个人的小额支付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主要是同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企事业单位的大额支付以及与金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根据其灵活程度不同,分为三个层次:
M0=现金
M1
=
M0
+
+
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城乡居民的活期存款
M2
=
M1
+
城乡居民的定期存款
+
企业专项基金存款+可贴现的国库券
⑦ 货币是怎么流通的这个问题没有适合的答案,暂时归结为零
一问题
先有的货币,后有的国家,所以开始的时候国家不发行货币,仅仅是管理货币和统一货币(统一币制和维护货币正常流通),为了让生产形成规模,供需达成平衡,国家开始发行货币刺激生产和消费(比如铸币,纸钞)。
为了让经济交换正常运行国家需要发行大量货币,也就是说发行300元的货币,但是市场上流通货物的价值是不足300元的,简言之就是发行货币总币值大于市场商品总价值(发行货币量=所需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否则交易将无法正常进行。这是对2L第3问题的解释。
比如在楼主所说ABCD的环境中,ABCD不变,在供需关系平衡,货币流通速度恒定,货币无使用消耗的情况,是不需要发行新货币的。但是在供需关系不可能平衡(社会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市场行为是波动的(2L第3问题)情况之下,国家需要发行货币或者改变存款利息,改变税收等行为来进行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来平衡供求关系。直白来说就是对货币进行增值或者减值。
二、三问题
1950年 假设全民货币300 生产能力是300个方便面,每个方便面1块钱,2000年生产能力要提高,生产能力是方便面,国家要维持物价平衡社会稳定,但是怎么办?发行货币吧,于是增发货币到,这样每个方便面还是一块钱,社会才会稳定。
但是方便面不可能永远是1块钱,因为伴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比如1950年生产一个方便面需要一天时间,2000生产一个方便面只需要半天时间,也就是2000年时,两袋方便面的价值等于50年前一袋方便面的价值,但是方便面的价格却和50年前一样都是一块钱,生产力提高了但是价格却不变,这就代表了价格不符合价值,那么怎么办?涨价啦
简言之,50年前方便面一块钱一天时间制作也就是说一天等于一块钱等于一袋方便面,2000年方便面还是一块钱半天时间制作,也就是一天等于50年前的两块钱等于两袋方便面,也就是说2000年2袋方便面等于50年前的一袋方便面的价值,如果从50年前到2000年不发行新货币,那么2000年一袋方便面应该卖0.5元一袋,但是事实上国家为了维护物价平稳,必然发行新货币,那么在发行了4倍新货币总量的前提下,到了2000年一袋方便面的价格应该是 0.5*4=2 元。所以商品表面看起来才会涨价。
第三问 国家会增发货币,增发的货币怎么到老百姓的手里?
既然是D增发货币,那么不把增发货币给到ABC手里面便不算增发,怎么给,既能维持社会稳定,又能达到目的呢?比如增加银行利息,国债利息(这是直接给),另外还可以用积极的贷款政策,比如借钱给ABC每个人1000W,这样增发货币的目的就达到了,虽然是借但是可以慢慢换,贷款购房购物,都能刺激增发货币,简言之就是财政赤字。其中银行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的大,如果你有空能了解一下银行的放贷原理,你就会更加清楚如何增加货币流通量了(距离说银行只有100块钱但是银行却能贷款出去10000块钱),具体是怎么做的?,网上很多介绍的和相关原理介绍,自己查查就能看到了。
⑧ 国家发行的货币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中央银行,在我国即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合法的货币发行机构.央行发行的货币一般通过三种渠道进入流通.一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业务流入商行,又经过商行的资产业务(如贷款,证券投资等)进入流通.二是通过对付金银和外汇业务;三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既而政府获得资金.
⑨ 国家印制的钞票到底是如何流通到社会的
中国人民银行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货币的印制和发行。货币流通的具体流程如下:
1、货币印制好后先存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发行库。
2、然后,商业银行从人民银行发行库提取现金存放到自己的业务库后,再通过四种渠道将货币投放到社会上。渠道有: 工资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这是银行向城市投放现金的主要渠道;采购支出,即向集体或个体经济单位采购农副产品、工矿产品、手工产品等这是银行向农村投放现金的主要渠道。
行政管理费支出,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学校、部队等从银行提取现金支付行政管理费用;财政信用支出。
3、商品银行从社会上收回现金,存于业务库,称为现金回笼。渠道有四种:一是商品回笼,即人们用现金到商店购物,商店收取现金后缴存银行,这是现金回笼的主要渠道; 二是服务回笼,即服务事业单位提供劳务回笼现金,包括医疗、文化、饮食、交通等。
三是财政回笼,指各企业单位或个人向国家财政金库解缴税款、罚没款项等回笼现金。四是信用回笼,指银行、信用社及其它金融机构由于吸收存款、证券兑换和收回贷款而收的现金等。
4、货币从商业银行业务库回到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称为入库。
以上内容就是货币流通的具体流程。
(9)货币是怎么流通的扩展阅读:
货币流通形式:
1、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引起的、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运动。
2、货币流通的形式包括现金与非现金流通:
(1)、现金流通是直接以现金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的运动,主要是同消费资料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居民个人的小额支付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2)、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主要是同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企事业单位的大额支付以及与金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3、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根据其灵活程度不同,分为三个层次:
(1)、M0=现金
(2)、M1 = M0 + 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城乡居民的活期存款
(3)、M2 = M1 + 城乡居民的定期存款 + 企业专项基金存款+可贴现的国库券
⑩ 货币最开始是如何进入流通市场的
你的问题比较多,我一条一条回答:
1、你说:“央行发行货币通过买国债,再贴现,外汇等方式把钱注入了流通环节,但是这些方式的票据都有时间期限啊,到期的时候,央行都要把票据、国债券还给原持有人,同时收回人民币。这样的话,发放到流通市场的钱又回到央行。外汇也有人拿人民币买,这部分人民币也回到央行了。所以也没有增加新的流通货币总量。”
是这样,你看我国的国债规模,是每年都在增加的,就是说旧的国债到期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国债又发出去了,国债是国家发的,大家买,然后国家有钱了,就搞建设,比如盖医院,修公园等。
央行发货币,最直接的就是逆回购,用钱买银行的票据,银行有钱了,通过贷款,贴现,就发出货币了。“
2、你说:”我的问题是,之前在市场上一直流通的货币是以何种方式来的?打个比方说,有个国家刚建立,还没有货币,那这个国家怎么发货币给人民,让人们拿货币来进行各种购买交易呢?“
最早的货币肯定是由少到多,攒起来的,比如人们最早使用白银做货币,一开始白银少,后来越开采越多,同时社会上东西也在增多,所以物价变化并不大。
至于你的假设,一个国家刚成立,没有货币,那大家都不是长毛野人吧,上个政权肯定也有货币啊。举个例子,共产党赶跑国民党后,就用新货币更换了国民党时的货币(银元券),百姓可以到共产党的银行,去按照一定比例兑换。
3、你说:”每人免费发一份肯定不行,那么用手里的东西做抵押,从央行换钱吗,那手里无产的人怎么办?还是怎么个方式?“
钱不会免费发,想要可以拿东西换,家里有棉布,可以给你换钱,你去买盐吃。多干活才能攒钱。无产就没有钱,这个没有办法。政党会给你活路的,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那你就去修水库,抬石头,政党会给你钱。
4、你说:”有了基础流通的货币,以后要不断增加它的量,是靠现在的票据到期后再发新票据,周而复始的循环的方式增加供给量吗?“
你说的很对,货币发行就是周而复始,一刻不停的,好比越开越大的水龙头,这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在发展,比如出现了一个新行业,叫做大数据分析,这就需要资金才能去建设发展啊。
回答完了,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