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专业怎么样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专业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4-13 23:42:05

1. 如何正确认识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首先,我国经济从9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连续九年以两位数的增长,07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11.7%的增长速度。而今年由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已经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达6.5%。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明显出现。因此,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二,货币政策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做出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施行了十余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出了最强硬的信号。无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央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央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在保持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的同时,目前市场预期最大还是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有专家称,2008年利率将提高10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到15%以上,同时,央行将把商业银行信贷年增速控制在13%内,以切段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三,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到“稳健”三年来,政府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旧突出,而且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等问题。因此,下一步仍需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延续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改善民生、改善生态、改善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积累能量,为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稳健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品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如果这样,就能够控制住两大资产价格泡沫,稳定物价水平,降低整个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让中国经济真正走向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

2. 什么是货币政策,什么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怎么说呢,从定义上看,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货币政策应该是宏观调控的一种经济手段!

3. 国际金融专业怎么样

我是去年的国贸毕业生,现今好点学校国贸专业毕业的还算比较吃香的。就具体以后工作来讲,国贸专业毕业想专业对口最好的当然是去做对外贸易人员啦,可以选择专门的外贸公司或者是有出口业务的公司,一段时间经验成熟后,还可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自己做老板哦!另外比较不错的去处就是银行啦!待遇好且空闲时间多!想日后有所发展,例如想再考研,选择这个那是再合适不过啦!还可作报关或报检员,这个职位目前国内企业空缺比较多,且对英语要求不高,四级ok啦!但是要求报关,报检员证,此证最好在上学期间考下来。有备无患嘛~另外的职位就差一些啦。像是外销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这些都是要有证书最好一些啦。具体考什么证书,那你自己去查查喽!另外其实国贸毕业的也可以选择做市场营销,会计之类的工作。毕竟曾经课程中有所涉及嘛!
还有要说的就是一件事一个东西不可能人人都认同的。
譬如我们同学中工作不太理想的就觉得国贸不怎么样,所以归根到底,专业对个人的好坏还是看个人的努力程度啦。你学的够好,能力够强,那国贸工作绝对对你以后发展有帮助!
至于前景嘛,就不好说了!毕竟还需4年时间你才参加工作,那时候的情况现在还不太好说。毕竟现在每年的国贸毕业生都是这么的多。所以呢,你自己权衡一下吧!!!

4.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及货币政策取向变化后对经济金融产生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演变对兰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25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市场调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应有发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以经济"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转变,增长方式也由粗放经营开始向集约经营转变,人民生活已告别短缺,跨越温饱,步入小康。与此同时,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也能动地作用于经济运行,有效地确保了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兰州经济25年来也经历了一个波浪式跌荡起伏的周期增长发展过程,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我国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化过程相伴随,先后经历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扩大需求型两个阶段。其中1997年以前,面对卖方市场的情形,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1997年以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情形,政府实施了更具有市场经济意义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具体说来,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①1979-1981年;②1985-1986年;③1988-1990年;④1993年下半年-1996年;⑤1998-2003年上半年;⑥2003年下半年-至今。本文着重从后四个阶段谈谈国家宏观调控对兰州经济的影响。

一、1988-1990年治理整顿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始于"六五"中后期全国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七五"中期其所日趋积聚的诸多问题显露出来,信贷投资和消费失控,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为此, 从1988年10月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 把稳定通货、物价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首要目标,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整顿商品流通秩序。在货币政策方面,提高利率,实行保值贴补,稳定存款;适当收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控制职工货币收入的增长。在财政政策方面,开征特别消费税、征收预算外调节资金、延期归还企事业单位的国库券本息等。在行政手段方面,对涨价过猛的商品(如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对部分商品实行控购(如控制社会集团的商品购买)、清理公司、凭证供应;冻结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相应增加国家的物价补贴。通过治理整顿,使居高不下长达20个月的零售物价指数从1989年4月起开始回落,治理整顿初见成效。这个时期宏观调整和紧缩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国家行政措施和增加物价补贴,以直接调控为主。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果

与国家治理整顿背景"高增长、高通胀"略有不同,兰州市呈现"低增长,高通胀"局面,即所谓的"滞胀"。自1979年开始的三年调整整顿期和党的十二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后,全市经济在1982年逐渐步入正轨,1983-1985得GDP每年增速均在11%-17%高位运行,1984年达到高峰,除1985年与全国持平外,1983、1984年分别高出全国0.5个和1.8个百分点。进入"七五"时期,受"六五"中后期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影响,"七五"初期,兰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已开始急剧膨胀,增长率突破26%,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受1987年一产下滑12.4个百分点,1988年三产又滑落10.2个百分点影响,呈逐年下滑之势,GDP增长率由1985年的13.5%、1986年的12.3%、1987年的7.8%,滑落至1988年的3.8%;物价上涨指数从1987年始逐步回升,由9.8%上升到1988年的25.1%。

国家紧缩政策实施后,对兰州市经济产生了以下影响:

1、一定程度上初步控制了兰州市总需求的膨胀,投资、消费全面下降,市场极度疲软。198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急剧下滑,仅为8.13%,比1987年下跌18.14个百分点,1989年呈现负增长,比全国下降7.2%的降幅还低4.23个百分点;消费活动由非理性的抢购迅速降温,消费水平增速由1988年的36.82%滑落至1989年的11.48%,1990年出现负增长,下降13.15%。

2、供需总量失衡的矛盾大大缓解,出现部分商品的买方市场,物价上涨得到遏制,通货膨胀势头得到缓解。物价上涨指数从1989年开始由1988年的上涨25.1%快速回落,1989年物价指数为116.3%,到1990年出现负增长。

3、本已低速运行的经济急剧滑入低谷。由于采取"急刹车"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在"七五"后三年都在低于5%的水平上运行,1991年经济增长跌至2.2%。整个"七五"时期经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年均增速仅为6.41%,分别低于同期全国、全省1.46和3. 1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后几个五年计划期的最低点。

二、1993-1996年适度从紧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经过三年治理整顿,1991年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八五"时期除1991年外,其它4年全国经济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伴随经济的高增长,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房地产业严重膨胀,开发区盲目扩张,信贷投资猛增。面对再次过热的国民经济,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加强了宏观调控。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改进调控方式等经济政策,出台了宏观调控16条措施,加强和稳定农业基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方面,强化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重点是煤炭、电力、钢铁、建筑材料和石化工业的发展;大幅度地增加农业优质品种的产量;按照规模经济、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税制改革、清理预算外资金、增收节支等手段,将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规模之内。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运用多种手段改进金融调控方式,注重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和货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采取"对冲"措施,收回央行再贷款减少基础货币投放,通过两次利率下调,调整了货币结构,通过控制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将现金发行控制在预定的调控目标之内,为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坚持以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主,再辅之以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以及利率、汇率、价格、关税等经济杠杆,国民经济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果

本轮调控中兰州与国家的背景基本一致,都出现了"高增长,高投资,高膨胀",但受地处西部内陆边远地区限制,兰州市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明显滞后,存在着一个政策时滞期。全国经济1991年就已开始回升,GDP增长率由1990年的3.8%上升到9.2%,1992年达到高峰期,为14.2%;兰州经济则从1992年开始逐步回升,由1991年的3.4%上升到6.4%,1994年达到高峰期,增幅为12.6%。投资增速全国1990年开始回升,1993年达到高峰;兰州则从1992年开始回升,1994年达到高峰。1993年全国经济就已开始回落,兰州则从1995年开始回落。

经过三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兰州经济逐步走出低谷,1996年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1、以重工业、基础原材料产品为主的工业格局相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生产开始得到有效调整,扭转了1992年以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下滑的局面。1993-1995年工业增加值以9-15.3%的高速运行,占GDP的构成由1992年的45.85% 逐步上升到1993、1994、1995年的50.91%、51.51%、52.02%。

2、投资结构得到大幅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迈出重要一步。1994年国务院五部委确定建设兰州商贸中心后,为了改善投资硬环境,政府加大了对旧城区的改造,进行了几条主干线道路的拓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1993-1995年基建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均超过了50%,改变了过去投资主要以二产,尤其是工业为主的格局。在国家1994年投资逐步回落时,兰州市则受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993-1995年投资年均增速达37.31%,高于全国1.97个百分点,使整个"八五"时期投资年均增速达26.56%,成为兰州市各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建设搞得最好、增长最快的时期。投资结构方向的调整,同时也加快了兰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八五"时期全市三产年均增速达8.81%,比"七五"提高了4.25个百分点。

3、物价指数逐渐回落,总体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物价指数方面,市上通过加大实施各项宏观调控和平抑物价的力度,加强对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粮油、肉、菜等商品的最高限价、差率控制,同时大力组织供给,物价上涨指数在1996年由1994、1995年的21.9%、15.5%回落到5.7%。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经济增长幅度由1994年的12.6%逐步回落到1996年的9.1%,实现了"软着陆",使"八五"时期成为兰州市改革开放20多年中(除"十五"前三年)的顶峰期,GDP 年均增速达9.12%。

三、1998-2003年上半年扩大内需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1997年,为巩固前三年"软着陆"成果,中央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针对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下降的新情况,实施稳中求进的政策,两次下调利率,使经济运行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1998年由于遭受国内特大洪涝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从反通货膨胀转为防止出现通货紧缩趋势,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还辅之以产业和贸易等各种政策工具。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中,又推出了一些其他配套政策,如:增发国债用于企业技改贷款贴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国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城镇居民低保对象等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抑制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开征利息所得税、鼓励消费信贷、延长法定节假日等;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退税力度,支持出口;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税收优惠,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债投资向中、西部倾斜,支持西部大开发等等。此外,财政政策还进行了分税制和税制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加快"费改税"步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强化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社保基金的支持。在货币政策上,目标是稳定币值,支持增长,对内保持物价稳定,对外保持汇率稳定。一是通过取消贷款规模限额管理,代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二是注重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等多种手段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积极试点公开市场业务,灵活运用利率手段,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市场需求;三是发行特别国债充实银行资本金,降低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从这一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以前注重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既注重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上来。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果

与国家本轮宏观调控背景一致,"九五"初期兰州经济"软着陆"后,到1998年经济一直呈下滑态势,由1996年的9.1%下滑至1997、1998年的8.7%和8.3%,增长率一年滑落0.4个百分点。物价上涨指数也逐年下滑,由1996年的5.7%滑落至1997年的1.5%,98年出现负增长。1999年兰州经济发展出现拐点,自2000年起,一路稳定走高。

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五年来,兰州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1、基建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一、三产升,二产降,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得到大大改善。基建投资结构在"八五"得到调整的基础上,"九五"初期又回复到以二产投资为主的局面,1996、1997年其比重达到62.37%和57.23%,三产投资比重下滑至37.63%和42.76%,一产维持在0.01%以下。随着国债投资向西部的倾斜,尤其是农林水利、铁路、通讯、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加强,兰州市基建投资中用于三产的比重稳步提高, 1998年上升至57.68% ,1999-2003年为69-77%之间,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占三产比重达到33-45%之间,用于一产的比重上升至1.3-5.9%之间。二产比重下降至20-29%之间,投资乘数效应的释放,使1999-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42%,超过同时期全市GDP增速0.78个百分点。

2、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得到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长逐步向集约型的内涵增长转变。以高新技术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纺、仪器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的升级改造,为兰州市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经济效益和实力。2000-2003年全市用于工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占技改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由35.43%上升到75.05%。四年累计投入141.07亿元,年均增长23.23%。工业技改为新一轮经济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九五"末期止跌回升,由1998年的5%上升至1999、2000年的7.01%和7.9%,进入"十五"时期摆脱前两年的弱势增长,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的好势头,2001-2003年工业增速分别达到10.1%、10.84%和11.9%,促使1999-2003年年均增速达9.53%。

3、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力的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增长,避免了兰州市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跌的趋势。2000-2003年经济增长率逐步反弹,2003年达到11%。"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速8.58%,"十五"前三年达到10.48%,为最高期。三次产业结构也由1999年的5.7:51.7:42.6调整到2003年的4.2:52.8:43,总体上呈现一产降,二、三产升,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四、2003年下半年以来冷热兼治、双向使劲时期(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面对经济在"十五"前三年连续"加速增长"之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增长速度、部分行业盲目重复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以及乱占滥用耕地、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问题,继发了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工业、投资"过热",农业、服务业"偏冷"的"结构性失衡",出现了一定范围的"油荒"和"煤荒",煤电油运等供应全面紧张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同时为了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从2003年8月起,以央行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为标志,国家逐渐加大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转型力度。特别是从今年4月份以来,面对物价上涨逼近5%的临界线,国家果断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取向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变,货币政策由前几年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并对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如土地管理等,适当运用一些行政手段。具体包括:

一是加强货币信贷投放调控。央行在去年8月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4月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同时,央行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向贷款增加较多的商业银行发行500亿元定向票据,收紧放贷能力。出台了加强窗口指导和银行监管的措施,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起来,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严格控制对钢铁等过热行业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支持有利于调整结构、扩大消费和增加就业的项目资金需要。

二是围绕产业政策准入,严格用地管理。开展了土地市场特别是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从5月份开始冻结土地审批半年,农转非用地半年内停止审批。停止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和高档别墅、高尔夫球场等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配合做好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工作,严格加强用地管理,防止突击批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违法违规占地严重的地方,暂停土地使用审批。坚决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三是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符合环保规定、城市规划、信贷管理和项目审批程序等有关规定的在建项目停建缓建,并视情况进行处理。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培训中心和各类会展中心、大学城等项目。

四是提高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经济实用房除外)等部分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提高到40%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以上。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切实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市场准入标准,从严审核新建项目。

五是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加大煤电油运协调力度,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没有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企业的用电用油用煤额度。加快能源、电网建设,制定有序供电方案,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和重点单位的用电需求,充分挖掘煤电油运企业的生产潜力,努力保障重要物资运输。调整煤价和电价,实行新的用电政策。全国范围内提高电价,取消地方出台的优惠电价,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积极疏导矛盾。组织开展全国资源节约活动,号召把节能特别是节约用电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六是鼓励和扶持粮食生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对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等。
这一时期国家运用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主要向两个方面侧重,既 "防热",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适时适度调控回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苗头性问题,防止局部过热现象蔓延;又"升温",加大对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避免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与前三次宏观调控不同,本次调控充分体现了适时适度,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注重实效的方针。1至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4.8%,增幅比前4个月回落8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18.3%,增速比4月份和3月份分别回落16.4和25.2个百分点,投资增长过快势头有所遏制,房地产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势头开始回落,粮食价格趋稳,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减缓。财政支出增速成明显减慢,银行信贷有所控制,贷款余额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增速比前4个月回落0.1个百分点。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应

这一时期兰州与国家宏观调控背景略有不同,结构性失衡问题表现的不明显,也未出现过热现象,但宏观政策影响已开始显现。"十五"前三年兰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9.9-12.85%之间,2003年仅为9.97%,均低于全国,且差距日渐拉大,2003年相差16.74个百分点,年均增幅低于全国7.07个百分点,尚未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现象。2001-2003年全市工业年均增速与三产年均增速相差仅0.26个百分点,2003年相差0.9个百分点,二、三产同步协调发展,而同时期全国工业与三产年均增长相差3.03个百分点,2003年差距高于3年年均增速2.87个百分点,三产增速仅为6.7%,低于三产年均增速0.83个百分点。与全国27省会城市对比分析,2003年除第三产业处于中下游序列,兰州GDP、二产增加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处于下游位置,也未出现"过热"的迹象。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尤其是兰州市经济发展受政策影响明显滞后特点,省市早动手,防患与未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缓解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如安排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资金,继续推进税费改革,降低和取消了农业税,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严格控制部分行业出现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兰州市对有关行业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清理检查,从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市场准入、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方面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为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工作,从严控制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兰州市上述宏观调控效应已初步显现。

1、银行贷款大幅回落,新增贷款短期化特征明显。自4月份起贷款增量减缓,增幅回落逐月加大。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8.21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31.81亿元,比年初增长8.1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7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比1-4月落差拉大3.66个百分点。5-6两月环比增加贷款同比减少27.89亿元,占上半年新增贷款的35.60%,而上年同期为47.21%。从贷款结构看,六月底工业短期贷款比年初新增27.65亿元,同比增长34.22%,比前4月增幅回落15.92个百分点;中长期新增贷款28.24亿元,主要重点支持电力、公路、电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居民住宅开发项目等,同比下降37.62%,比前4月增幅回落8.1个百分点,其中基建贷款上半年降幅比前4月扩大43.37个百分点,技改贷款增幅比前4月回落5.72倍,增加额度占新增贷款比重比前4月回落1.53个百分点。技改贷款大幅回落将会给企业今后结构调整带来资金约束。

2、土地市场严格审批,主要影响全市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尤其是后期影响较大。截至5月底,全市各类开发园区由22个撤消、合并为6个,使违规设立、违法圈地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时,作为建设项目载体的土地,今年缩减用地规模,半年内停止土地审批,对于对土地依赖程度较大的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影响较大。2003年,在全市土地购置费中,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分别占33.63%和45.36%,更新改造仅占15.76%。上半年基建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费分别占全市的31.89%和58.77%,更新改造与2003年持平。基本建设购置费同比下降33.13%,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0.37%。土地规模的缩小影响了全市投资规模。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前4月回落15.2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回落21.8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7.3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中住宅和办公楼投资比重比上年略有下降;更改投资上升1.58个百分点。土地市场的从严审批,对于下半年即将举办的"兰洽会"和以项目促发展的兰州而言,会导致部分新增项目无法立项,部分招商引资项目无法签约,影响新开工项目上马和后期项目储备,进而影响全市后期投资与经济增长。

3、宏观调控的重点工业行业增速减缓,产成品库存上升。受国家宏观调控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材制造业上半年同比增长13.85%,低于全市限上工业增速6.2个百分点,比1-5月回落4.03个百分点。1-5月产成品库存45.03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5.49%,其中主要集中在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28倍和50.56%。从短期看,受煤电油运及资金紧张和国家对部分原材料能源的调价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的生产、销售及效益会受到一定制约,但从远期看,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以及对能源的加快建设,将会抑制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以及产能盲目扩张的企业,减缓企业竞争力,对于以重型、资源型、基础产业型为主体的兰州工业而言,优势企业规模将会得到扩大,结构会得到优化,效益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上游产品原材料供应紧缺状况会得到大大缓解,全市工业发展前景看好。

4、部分生产资料价格逐月下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兰州市钢材、水泥等部分生产资料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出厂价格开始逐月回落。上半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7.34%,涨幅比1-5月份回落1.11百分点。但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仍然较高。1-6月普通大型钢材、焊接钢管和电炉硅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66%、12.95%和48.63%。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民现金收入呈现两位数增长。粮食播种面积受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的结构调整和建设征地等影响有所下降。据统计,2004年兰州市夏粮播种面积为125.39万亩,与上年的127.8万亩相比,减少2.4万亩,减幅1.88%。为了弥补夏粮播种面积减少的损失,加快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开发,优质高效农作物比重提高。今年兰州市完成优质农作物播种面积 77.93万亩,占已播农作物面积比重28.58 %,比上年提高4.11个百分比。其中优质粮食播种面积55.98万亩,同比增长20.13%。由于今年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售价高,比较效益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两者的播种面积大幅上涨,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了30%(增幅分别为37.42%和42.84%);优质专用玉米6.63 万亩,同比增长15.3%。预计夏粮总产可达23.18万吨,增长3%左右。夏粮平均亩产184.86公斤,与去年相比单产增加8.76公斤,增长4.97%。由于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同时农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扬也激发了农民种养殖的积极性,确保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996元,同比增长10.5%,为近几年来最高。伴随"三补一减"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有一个快速增长。
.
.
.
参考资料:http://www.gsjsw.gov.cn/html/rkzlyj/21_19_01_68.html

5. 怎样区分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二者有什么关系 谢谢!

1.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包括财政和或比政策,还有产业政策(相关的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八条、五条等)。
2. 二者目的一致,但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在运用的方式和手段、工具有区别。前者(宏观调控政策)不仅包括经济手段和工具,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会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后者采用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 对房地产财务风险影响:对于宏观市场利率影响会企业对现金流、折旧、投资、税收的处理。有的大型房产企业发行欧洲债券还会从汇率方面影响到财务。
2、 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是直接且明显的,发挥作用期限比较快;货币政策则是间接的,通过中间工具(如利率)影响财务风险。
3、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引起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关系变动来实现的。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它表现为由宏观调控主体 机构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
4、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实施主要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及行政区域中的一些主管单位及其所属职能部门进行调节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是通过纵向性的逐级下达而实现的。

6.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方面有哪些不同

这是个大问题---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看,境外资金流入和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看,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存款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沉淀货币量和流通货币量的比例,但社会存款意向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受到未来收支预期变动的影响,单纯的利率调整对存款的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
从财政政策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来看,在社会存款意愿强烈,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吸收一部分社会沉淀货币(包括银行沉淀资金),并通过财政开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调节当期沉淀货币量与流通货币量的比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改善社会收支预期,增强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发行国债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是要归还的,因此,必须保证国债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要避免因增加财政投资而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国债发放的总量必须控制在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避免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还必须看到,财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它代表着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所有权,因而享有对被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分红和处置的权力,但却没有要求其归还投资的权力。这就意味着财政扩大投资后,一旦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要收回投资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如果匆忙停止后续投资,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还问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的。
应该强调,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政策制定的内部时滞可能比较长,但一经确定,其实施带有强制性,外部时滞却非常短。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意向和银行贷款意向等,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是比较长的。为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脱。
三、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调控的把握标准
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准确把握调节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加以明确的关键问题。
我们知道,调节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劳动就业、社会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增长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增长目标和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的变动目标。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或浮动范围,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波动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需要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予以研究并报全国人大核定。这两大指标确定后,即可据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控制目标。
由于货币投放或回笼对GDP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所以货币量目标增长率还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函数(简称“关系函数”)的影响。这一关系函数的准确确定,对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至关重要。为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货币流通量的大起大落,“关系函数”可按照前三年(或适当时段)货币总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货币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比值的平均数来分别确定M2和M1的关系函数。在此基础上,再将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作为“调整项”考虑进去,即可确定M2和M1的目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M2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2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M1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1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M2和M1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发生较大偏差(如相差3个百分点以上),GDP或物价总指数的实际变动率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如低于最低目标值或高于最高目标值0.5个百分点以上),就应该适当进行反向调整。这样,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就比较明确了。
确定了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相应调整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增长调控目标的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7.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是如何实施的

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紧缩性、稳健性的货币政策,我们国家目前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拿公开市场操作来说吧,因为这是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最主要的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相对中央银行来说的,这个市场主要指债券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通过发行诸如央行票据之类的金融工具,由商业银行等来购买,这样央行就把商业银行手中的货币收到央行的国库中了,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说白了就是拿钱买了央行的票据。而商业银行因为买了央行的票据,就没有更多的钱去给企业发放贷款了,这样企业从商业银行贷不到款了,就不能去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投资等等了,这也就起到了抑制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的作用,即实现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目标。
以此类推,都不难理解。

8. 关于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的社会调查报告

“大一统”货币政策负面效应与矫正之策
———泰州宏观调控效应调查与实证分析
人民银行泰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一、宏观视角下:“大一统”货币政策调控形势
下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
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这样做,国家可以从总量
上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并促成二者的基本平
衡,保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一刀切”式的货币
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
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的深度和广度
不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
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
的作用大小不一。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和较为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差别较为明显,并由
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全
社会和谐发展
各具特色的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经济波动周期上存在差异,货
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相应有一定的反差。新一轮
宏观调控后,中央银行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对
防止苏南等发达地区经济过热有显著的效果,但
对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显得
“刹车”过早。2004 年1 季度泰州经济欠发达的兴
化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2%,比全省、苏
南水平分别低53.58 和73.48 个百分点,2003 年
以来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对于刚进入新一轮经济
增长周期的兴化市无疑会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
2004 年以来,随着国家连续推出的一系列宏
观调控举措,正处于健康发展周期的泰州市房地
产市场“过早”降温,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
比重出现了建市以来的首次下降,乃至出现了近
几年少有的排队购房的现象。
泰州是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重要前沿,但
前沿阵地占用的信贷资源相对偏低。从2005 年新
增各项贷款地区分布不难看出,列入全省沿江开
发前沿阵地的泰兴、靖江全年新增贷款占比分别
为11%、19%,与海陵相比分别低34 个、26 个百
分点。信贷投入与现行生产投资热土地区错位,沿
江开发的主体地位和区位条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和发挥。
(二)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居
民和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一
般大于45%,比经济发达地区高出10~15 个百分
点。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富裕社会,而欠发达地区
才初步进入小康阶段,相当多的人口还只是解决
温饱问题。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承接国
家货币政策的条件和能力都非常有限,所需资金
主要靠自筹资金和民间借贷解决,较大程度上增
加了居民和企业负担。据对泰州辖区68 户企业调
查,2004 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后,民间融资利率
明显升高。2003 年企业向个人融资利率在8‰左
右,2004 年5 月基本在10‰左右,2004 年4 季度
泰州市金融机构共投放贷款5.77 亿元,投量明显
回落,2004 年末民间融资利率升至11‰左右。另
据对20 户农村家庭典型调查:泰州的兴化市
2004 年宏观调控后仅4- 8 月民间融资总规模比
同期增加1.6 万元,融资成本上升25%;据专项调
研2004 年该市民间融资总量为5.67 亿元,比
2003 年增加1.89 亿元,增幅达50%,其中:投向
“热点行业”的比重为37%。可以认为:调控作用
显现后,即使在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更多的微
小企业主要偏好于民间融资,且主要融资行为不
受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度”影响。
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贷
款难这一难题,而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规模
过小,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欠佳,资信等级偏低,
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完善,中小企业
尤其是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成为
货币政策难以覆盖的盲区。2004 年宏观调控后,
泰州辖内“马太效应”更趋明显。中小企业和经济
相对薄弱地区的融资难度上升。据调查,农村地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05 年辖内县域新
增贷款份额和新增存贷比只有50%和41.4%,同
比分别下降15.06 个百分点和16.9 个百分点;据
对黄桥老区05 年4 季度26 户小型个私企业调
查,其银行贷款满足率仅为38.57%,与同期比下
降24.16 个百分点。
(三)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不利于货
币政策信号的有效传导
本轮宏观调控中,尽管中央反复强调“有保有
压”,但由于一部分商业银行信贷调控机制缺乏弹
性和灵活性,在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往往更
多地采用贷款余额控制等硬性调控手段,特别是
银行监管机构对2004 年3 月末所有固定资产贷
款进行全面清理后,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信贷投放
“一刀切”现象。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未
能从根本上走出“一放就活,一控就死”的境地,信
贷投放一度呈大幅回落态势,在某一时点上还出
现了“只收不放”的现象,全年新增存贷比较大程
度上存在不平衡性。2004 年一季度贷款净增
39.15 亿元,同比增长36.41%,4 月至11 月份,宏
观调控效果作用显现,贷款增速持续加速下降,并
于10 月份达到谷底,当月净下降4.21 亿元;12 月
份受部分新的储备项目启动和年末信贷计划控制
放松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恢复性大幅反弹,净增
7.75 亿元,同比多增14.52 亿元。贷款增长与企业
生产经营周期、经济发展对信贷供给的及时性和
有效性的要求匹配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全年新增贷款高度集中在年初和年末,一季度和
12 月份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高达
74%,同比提高37 个百分点。年末,中长期贷款新
增占比同比提高了4.93 个百分点,而短期贷款占
比却下降了10.13 个百分点。
各地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对货币政策
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有效性影响较大。从地区结
构看,新增贷款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2005 年
全年市区新增贷款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0%,占
比较上年上升10 个百分点。经济相对薄弱的兴化
市和姜堰市新增贷款份额仅为11%和9%,分别
比上年下降5 个百分点和7 个百分点。本轮宏观
调控中,在兴化市这一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经营
规模相对较小,不良贷款率较高,“双降”的压力很
大,并使信贷投放能力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
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将贷款权限上收到分行,县支
行基本上无权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较
低,较多的存款难以转化为贷款,货币政策通过银
行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
图难以实现;证券、保险机构规模小,数量少,市场
资金交易总量不大,金融市场整体来讲很不发达,
货币政策信号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时部分“失真”。
随着宏观调控作用的继续显现,一些企业的资金
链还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企业存量贷款还存
在劣变风险。2005 年末,剔除政策性剥离、核销因
素,泰州市不良贷款实际比年初上升1.3 亿元,其
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升2.88 亿元,其它商业银
行上升0.16 亿元。
(四)货币政策操作实施无差别管理最终不利
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宏观调控后低收入阶层、下游企业承受价格
上涨的压力较大, 对地方经济的负面影响值得关
注。央行关于稳定币值、抑制通胀的目标还远没有
达到。一是低收入阶层生活更趋困难。粮食、油、
肉、菜、煤炭、液化气,是居民生活消费中必不可少
的重要方面,上述商品20%以上的价格涨幅如果
对中等收入阶层还能承受的话,对低收入阶层可
说是难以承受,高位运行的物价走势对城、乡居民
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和增幅产生负面影响。二是
部分下游生产企业难以为继。煤、电、油、运、农产
品和钢铁是工业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消费
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难以
得到转移和消化。价格上涨对交通运输和化工行
业影响产生了一定影响。据对兴化运输公司调查,
04 年宏观调控后客运每辆车每天因燃油价格上
涨要增加直接成本70 元,1- 12 月因燃油价格上
涨而增加成本2700 万元,成本上升18%。另据对
泰兴化工开发区调查,05 年1- 12 月其主导产品
总体成本上升了25%,其中的88%的上涨成本是
由煤炭涨价上涨引起的,1- 12 月份,利润总额同
比下降45.12%,减少0.26 亿元。三是一部分工业
企业效益出现下滑现象。从我中心支行2005 年监
测的30 户工业景气企业情况来看,企业对原材料
购进价格和生产资料综合价格水平判断指数分别
比同期上升21 和15 个百分点,多数中下游企业
生产成本的提高速度远远快于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速度,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亏损面增加。1- 12 月景
气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
26.11%和下降12.36%。同时,由于投资增速骤然
下降,导致投资领域的部分企业产品库存迅速增
加,12 月末景气企业存货同比增加1.06 亿元,增
长4.59%。企业效益下滑必然会对银行信贷资产
的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货币政策区域性取向:应妥善解决三个问
题正确处理三对矛盾
在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金融差距越来越明
显的条件下,集中统一的金融政策必然导致区域
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效应明显不同,形成各经济
区域之间的不同产出,不利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
调发展。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总量调
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
适度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实施结构性调控,促使
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和适度差别两个方面有机结
合,应是今后加强和完善金融调控的现实要求。而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和矛
盾:
———妥善处理好货币政策的集中统一性要求
和区域性取向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企业商业
化经营方向与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比较效益
没有优势的矛盾。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控和区域化
取向上应侧重促进经济增长,促使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在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上,应对人民银行各
分支机构进行必要的授权和实施有效的激励,实
现信息、权力和责任三者之间的对称,这样,才能
在不违反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
内确定符合各自区域特殊性的区域货币政策。在
农村地区,要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弱势效益、农
村金融的“脆弱性”与商业化经营方向的深层矛
盾,要与农村经济产业政策“量体定制”出相适宜
的货币信贷政策。
———妥善处理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总
量稳定和区域协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服务
功能扩张的冲动与金融管理价值取向的矛盾。实
践证明,各区域、各行业之间的经济如果不能协调
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很
难实现,人民银行要实现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目
标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对币值稳定的评价
上,除现行的总量评价之外,还应制定能反映各区
域经济金融发展的侧重点的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监
测指标体系,使之成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
监测目标之一,为调控资金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
布,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调控
标准。一要制定能够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市
场化、货币化和一体化程度的经济发展差异指标。
二要制定可用资金的流量流向指标,用来反映资
金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流量和流向。三要制
定不同区域之间的资金边际利润率和还款能力指
标,用来反映不同区域的资金吸纳能力和产出能
力。央行监管职能调整后要协调相关监管部门注
重主动培育农村经济中的活跃成分和市场化主
体,重点监测民间资本流向和民间融资规模、投向
及利率,引导民间融资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妥善处理好资金存量流量调控的总量平
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的巨
大资金需求与社会生态环境不佳之间的矛盾。在
各经济区域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很不一致,金融
繁荣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资金的边际利润率的地
区差异非常明显,资金总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
达地区和金融繁荣地区,导致资金的流量、流向和
总量的地区分布失衡,形成“马太效应”,影响区域
经济的协调发展。适度差异化的区域货币政策能
够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资金边际利润率,调节资金
的流量,促使社会资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同时,还
能趋向地区平衡,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
此,货币政策区域性的取向应该是调节社会资金
的流动,通过调节资金流量的结构平衡、地区平衡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都
将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招商引资,大搞
工业园区建设,对金融贷款投放也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但普遍对改善欠佳的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引
起足够的重视。仍有部分企业对银行贷款“敢借敢
用敢不还”,借改制、破产之机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时有发生。一些政府部门从地方利益出发,对逃废
债行为不纠正制止,甚至纵容包庇,助长了这种不
良行为的蔓延。金融机构维权缺乏强有力的手段,
依法起诉也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社会生态环
境不能有效改善,阻碍了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入
的信心,削弱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明晰且多
元化的产权制度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
制度。产权制度是金融制度中最核心的制度,它的
建立与完善能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有利
于财富积累和长期的经济活动。金融制度市场化
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经
营以构成完整的产权运行,激励足够多的有谈判
能力的产权主体的产生,并通过多元化产权主体
的市场竞争,增大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化的份额,
以外在的压力和竞争迫使现有金融体系发生变
迁,从一元垄断走向多元竞争。
(二)完善金融发挥作用的环境,加强货币政
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
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一方
面取决于金融体系本身是否完善,另一方面则取
决于金融运行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这两个方面
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直接影响着金融对经济的支
持力度和支持效率。在现阶段,货币政策经受着来
自经济运行的诸多挚肘,要想在现行条件下成功
地进行宏观调控,必须寻求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
政策的配合。
(三)在制度安排上减少博弈,建立有效的区
际协调机制和相对科学规范的政绩考核制度
众多事例表明,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
形成的“行政区经济”或“块块经济”格局已经严重
地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建立有效的
区际协调机制已成当务之急,也是区域协调发展
的必由之路。在给定制度安排下,由于行为主体各
自目标的差异和利益的不统一,总是存在中央与
地方的动态博弈。不合理和不健全的制度安排更
会导致博弈结果的不明朗,从而对整体利益造成
损害。因此,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应有足够的制度
化、长期性和稳定性作保证,也就是要通过正确的
制度安排来提高政策效率。目前一个比较迫切的
问题就是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相对科学
规范的政绩考核制度。
(四)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发展,重新构造农
村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国家应在强化信息披露、严厉打击信息造假
的同时,适当放松直接融资的管制,让筹资人、投
资人自主决策,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市场,将灰色市
场透明化。要在条件成熟地区组建农村民间融资
协会,规范农村民间融资市场行为。这样一方面有
利于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监管,降低风险。另
一方面,国家对农村金融要实施更为灵活、更为宽
松的政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通过窗口指导、联
合地方政府进行项目推介、加大对农信社的支持
力度和组建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等形式,建立起
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金融体系及协调机制。要健全
商业银行微观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核心
内容是要适当放权给县级商业银行,保证他们拥
有一定的信贷权限,能够自主地结合当地经济发
展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及时
发放贷款,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要重新改造农业银
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完善其为农服务功能。要
大力拓展小额信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五)改进金融管理行为和方式,积极营造良
好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建营造守信的经济安全区
和金融环境生态示范区,深入开展“一创四评”和
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为“创建金融安全区”打下
坚实的基础;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为先导,形成县
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推进县
域经济金融环境综合整治,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
发展搭建“金融生态平台”。改进金融监管行为和
方式,为县级支行传导实施货币政策作保障。当前
要积极消除以往偏重防范风险、限制银行竞争、压
制金融创新的消极监管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增
强金融监管的弹性,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开展同业
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增强微观金融主体的活
力和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灵敏性。要创造条件建
立全辖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与农户
贷款担保机构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完善
农业贷款保险机制;要协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
中介机构,切实解决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的收
费过高、手续过繁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为基层商
业银行发展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创造条件。要尽快
改革现有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套适用于
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热点内容
数字货币交易所关了怎么找回usdt 发布:2024-05-17 17:40:07 浏览:48
工行理财金账户卡有什么好处 发布:2024-05-17 17:39:10 浏览:472
恒丰纸业股票历史价最高格 发布:2024-05-17 17:24:56 浏览:451
金融系毕业出来最好的月入多少 发布:2024-05-17 17:22:24 浏览:617
唯品花是哪个金融的 发布:2024-05-17 17:03:56 浏览:611
国际政策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发布:2024-05-17 16:43:33 浏览:734
什么是融易金融 发布:2024-05-17 16:37:51 浏览:18
年内的股市会怎么样 发布:2024-05-17 16:36:50 浏览:529
千山退股票历史价位 发布:2024-05-17 16:35:39 浏览:805
什么理财可以跑赢贷款 发布:2024-05-17 16:28:01 浏览: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