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时滞如何实证
① 货币政策的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
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
(2)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周期调节
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是指货币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就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供给与信贷,给过热的经济降温,抑制过高的通胀率;反之,当经济增长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风险的时候,货币政策则要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保障流动性供给,刺激投资和消费。
在经济下行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金融机构或企业等面临短期资金供给不足时,中央银行要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改善融资环境,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的应用,旨在调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② 货币政策时滞产生的原因
货币政策时滞是从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实施货币政策,到最终目标变量的变动即效果实现之间的实践间隔。货币政策的时滞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反应时滞。
从认识时滞看,由于统计数据的收集需要时间,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及时地获得经济形势变动的情况,可见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到中央银行掌握经济形势变化,并思考采取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有了一个时间滞后。
从决策时滞看,由于政府决策需要程序,需要讨论货币政策的方向、力度等进行讨论,进而形成政策操作计划,这又产生了一定的时间滞后。如果在决策时,各方意见不能统一,决策时滞会相应延长,甚至会错过最佳时期。
从反应时滞看,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后,最先能够改变是基础货币、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和短期利率,要经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的变化才能影响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并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这有有了时间滞后。
货币政策时滞可能使得政策效果减弱,甚至带来相反的效果,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这里主要参考了彭兴韵:金融学原理,第五版)
③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及货币政策效果何影响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 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在理论上,内部时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认识时滞
从客观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认识时滞。
▲行动时滞
从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实际采取行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行动时滞。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反映灵敏度、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与速度,等等。● 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所决定。
● 内部时滞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效率提高而缩短,对于外部时滞,中央银行则很难控制,所以研究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更加重要。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地是指外部时滞。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可松可紧,“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控制物价,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制约作用。“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④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 time lag of monetary policy 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认识时滞:指经济金融情况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承认需要调整货币政策间的时间间隔。行动时滞:指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到实际采取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⑤ 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time leg)----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经过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二者的划分是以中央银行为界限的,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是指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部分。
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
⑥ 货币政策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的异同
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
拓展资料:
什么是货币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货币政策从制订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效果的时间间隔。它由两部分组成: 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订到货币当局采取该行动之间的一段时间,这种时滞可以但不一定是很短的,它取决于货币当局不是等待情况实际发生变化而是根据预测自愿采取行为的程度,亦取决于货币当局是大幅改变政策还是在一段时期内分许多小步骤来改变政策。
外部时滞指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收入发生变动时滞分布。外部时滞的存在,是由于货币存量增加和利率下降都不会立即提高收入。
货币政策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货币政策能立即对收入产生大部分影响,那么货币当局就可以应用收入的现时水平估测在增长趋势可能有微小变动的另一时期的收入; 但是如果货币政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影响,这一点就难以做到。货币政策的时滞的存在和时滞会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是勿庸置疑的,它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内部时滞
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认识时滞:指经济金融情况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承认需要调整货币政策间的时间间隔。
行动时滞:指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到实际采取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外部时滞
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通常是散步时滞(distributed lag):一旦采取政策行动,它对经济的影响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对于某一项货币政策行动的外部时滞,一般只应说该政策行动在(比如)4个月后产生了 30%的效应,12个月后产生了60%的效应,18个月后则全部产生效应。
操作时滞:指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市场时滞: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⑦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什么(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时滞是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情况出现,经过制定政策过程,直至政策部分乃至全部发挥效力的时间分布间隔。
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时滞是什么有多大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同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在我国,由于金融体制和传导机制的不同特点,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大约为2~3个月。
货币政策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大部分影响较快地有所表现,那么货币当局就可以根据期初的预测值来考察政策生效的状况,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出必要调整,从而使政策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货币政策是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货币政策的目标:
1.稳定物价;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平衡国际收支。
拓展资料:货币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基本含义:
关于货币的本质,学术界仍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专业术语为通货,主指“流通中的货币”。传统上,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于货币的职能定义。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⑨ 货币政策的时滞的主要内容
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存在三种时滞:一是内部时滞,二是外部时滞,三是中间时滞。
(1)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货币当局从根据经济形势下定调节决心,到具体政策方案出笼的过程。内部时滞由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构成,它们的作用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产生逆向效应的可能性。在中国目前情况下、由于国家银行在信贷资金供给中处于垄断地位,金融市场发育速度迟缓,因此,由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到中介指标变动之间的中间时滞主要体现在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对货币政策调节的反应方面。国家垄断银行业,金融市场欠发达,虽然从长时期看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从短期宏观调节来说,这种体制条件却常常能收到扩缩随意的效果,也就是说,这种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中间时滞要相对短些。
(2)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指运用货币当局选定的政策工具对货币存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总需求水平及目标变量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外部时滞总要长于内部时滞,因为它既包罗微观主体在新货币政策出台后的决策过程,也包罗了微观主体行为对储蓄、投资、消费、货币需求、产出和物价等重要经济变数的影响过程。外部时滞长短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宏观决策者的反应能力。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人的素质问题,但在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下,假若货币当局有了良好的经济周期预警系统,那么,这个反应能力实际上就变成了对预警信号的识别能力了。二是由体制、组织效幸、对策水平决定的调节方案出台速度。这个问题在中国目前尤其不能忽视。
(3)中间时滞。
在市场体系完善的国家,中间时滞实际就是货币当局选定的工具变量在货币金融市场上起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表现为中间指标在不同时点的变动。中间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金融中间机构及其他微观金融主体的政策反应行为。如果金融资产丰富、市场条件发达,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或收缩无论是体现在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调整上,还是体现在短期市场利幸的变动上,都要引致一连串的微观主体金融资产结构重组行为,这种行为对中介指标预期值的实现发生作用,由当时的经济条件所决定,其各自时滞也会有所不同。
⑩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时滞
时滞效应货币时滞效应的特点和意义 时滞是时间滞后的简称。货币时滞是指货币行动与其效果之间的时间距离,即从货币供应量增加到物价普遍提高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传导过程,弗里德曼认为:因个人经过相当时间才扩散其调整,其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是非常缓慢的。初期货币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因而须经相当长久的时间才会达到全部资产。支出的影响也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扩散。正因为调整、传导、涉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故采取货币行动后必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生真实效果,这就是时滞效应。 时滞效应的特点不仅表现为行动与效果之间存在时间差距,而且表现为传导过程中初始效果与最终真实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弗里德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平均需要6-9年月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再过6-9个月价格才会受到影响,因此,从货币增长率变化到物价变化一般有12-18个月的时滞。 弗里德曼认为,时滞效应对于货币理论与政策有重要意义。对于预期理论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使人们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的预测产生相当大的误差。因此,人们的预期只能是适应性的,随着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预期和行为。对于货币政策来说,由于时滞的存在,它经常导致对货币政策效果的错误解说,也往往导致货币政策的错误决定。因为货币变动的作用并没有同时发生,货币政策就被认为是无效的。 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没有认识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而产生了种种误解。 弗里德曼以时滞效应为武器,坚决反对凯恩斯学派“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循环政策,他认为,货币当局没有认清其行动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时间差距,便根据今天的情势去决定他们的行动,而他们的行动却是影响6个月、9个月、12个月或15个月以后的社会经济行为。例如,当前的衰退是为制止前一个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行动后,正在传导的中间过程或初始效果,如果针对当前的衰退而采取扩张性政策,必然回避了通货膨胀。因此,由于存在政策效果的时滞,其结果常使为反循环目的而采取的行动转变为额外的、不必要的纷扰。认识并正确理解时滞效应的政策性,就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稳定的、连续一致的货币政策。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