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收紧债券会怎么样
⑴ 货币政策如果宽松了,对债券基金收益好还是坏
货币政策宽松当然是对债券基金收益是一种利好,相关解释如下:很多时候会把债券持有至到期收益率与持有期间收益率混淆导致的误解,但实际上是不理解债券投资的原理所造成的。债券一般是采用固定票面利率来进行发行的(发行时就已经确定了票面利率,就算是浮动利率即俗称的浮息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是影响呈度相对于固定票面利率即俗称的固息债要低),而债券本身的面值也是固定的,也就是债券投资的未来现金流在不违约的前提下是可预期的,对于债券投资的债券估值是利用现金流折现模式进行的(也就是说利率与价格成反比关系),而一般来说债券投资很多时候是十分看重那一个持有至到期持有收益率的(所谓的长期利率就是指持有至到期收益率),由于债券的现金流这些固定性导致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关系的。如果货币政策宽松,会导致市场利率下降,这样会通过市场传导会导致债券持有至到期收益率下降,也意味着会通过债券市场交易中的债券价格的上升体现在持有至到期持有收益率的下降。由于很多时候投资者并不是一定要把债券一直持有至到期的,债券价格的上升会间接影响到债券持有期间的持有期收益率,也就是说货币宽松政策使得债券到期收益率的下降会使得债券持有期间收益率上升或带来收益。
⑵ 宽松或者紧缩的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债收益率
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当国债不存在偿还困难的情况下
国债收益率反映的是市场对经济的信心,在票面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将并不缺钱,而且还伴有通胀的风险,这样收益率就会降低。反之,市场将因为缺钱导致收益率提高。
第二种:当国债存在偿还风险的情况下
如果市场认为国债存在风险时(如现在希腊、西班牙),则会以相对廉价的方式出售,这样虽然收益率高,但存在兑现风险,这时货币政策影响相对较小。
⑶ 紧缩货币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
紧缩货币政策会导致的后果:
1.利率上升,然后会有更多的钱进入银行,并且银行贷款利率也回上升;
2.利率上升后会减轻通货膨胀,让老百姓会觉得自己手里的钱还是比较“值钱”的;
3.股市降温,自然股价应该会下跌。而且一般利率和债券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4.房地产及金融性质的投资减少;
5.市场产品价格普遍出现紧缩,商品价格降低;
6.汇率升值,国外资本流入,本国货币升值。
拓展资料
紧缩性货币政策及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和扩张型货币政策相反,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是货币政策运用的一种。
紧缩货币政策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未影响商业银行整体较为宽松的资金面环境。尽管央行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紧缩性政策回收流动性,但是外汇占款的增加额仍然大于基础货币的增加额,银行体系超额流动性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率仍较充裕。银行信贷扩张具有充裕的资金基础。
二、央票对银行贷款增长存在挤出效应。尽管资金面较为宽松,银行的放贷冲动较强,但贷款增长始终低于存款的增长,银行体系存贷款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不断下降。商业银行持有央行票据对贷款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三、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受央票挤出效应的影响,加上金融业股票融资、债券融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银行贷款资金的依赖,近几年贷款增长率明显低于存款增长率,银行体系存差规模不断扩大,银行资金运用压力有所增加。
⑷ 货币政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请尽量详细点。谢谢~
货币政对债券的价格影响,表现在利率对债券价格的影响.
一般来说,国家基准利率提高时,债券价格会降低,基准利率降低时债券价格会上升. 同时利率预期,通胀预期也会影响债券价格.
如果你要详细的那得用数学公式来说明了.
首先你要明白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折现率,现值,终值,内部收益率这些概念,这没法打公式,你就去下吧.
不过得说下, 数学公式得出的只是理论上的价值,实际价值会受到交易参与都的影响.
不知是不是你想要的?
⑸ 关于货币紧缩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紧缩是相对膨胀来说的。
货币紧缩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除了1L那位ID号
382885024的朋友说的之外,还有很多要视具体情况来看。
首先,回答LZ的问题,货币紧缩,简单的说,就是流通的货币购买力变相的提高了,就是通常我们俗话说的“钱更值钱了”,所以英镑会更“贵”。我想,这么说会比较好理解。
其次,扩展一下货币紧缩的概念,也许很多朋友在脑海里更熟悉“通货膨胀”会认为,“可能货币紧缩”是好事,其实并不然。货币紧缩仅仅是调节方式,过度的紧缩会使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变得畸形。另外,如果一些机构(比如著名的投机家索罗斯)提前储备大量该种货币或者该国债券的话,对国家经济很不利。
⑹ 近年央行发行货币政策是宽松还是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央行官方的说法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就是并非一味的宽松或者紧缩,而是根据市场现状时刻进行积极的调节。近年还是宽松的时候居多,但紧缩也不是没有。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股市 证券市场资金供应量持续增大 ,近期,中央银行对社会货币供应数量、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间接影响股市资金量的变动实现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间接调控股市的结果,使证券市场的资金总量发生变化,即股市资金的存量和流量发生变化,最终影响社会资金货币的流动和流向。紧缩货币政策对股市证券的影响,应该算是一个利空消息。紧缩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自然流入股市证券市场的资金就少了,自然股价应该会下跌。而且一般利率和债券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紧缩货币政策,相当于提高利率,自然股价应该是下跌的趋势。
当然,分析股市证券还得结合其他很多因素,货币政策也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⑺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债券型基金有何影响
在央行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背景下,金融机构资金紧张下会适当压缩债券投资比例,而随着4季度灾后重建的启动,长期国债发行量将会增大,债券市场资金面也不乐观。因此,预期债券市场阶段性更多维持高位震荡走势,在债券收益率曲线相对平坦化的背景下,建议在期限选择上适当收缩期限,侧重选择投资中短期限品种、流动性控制较好的债券型基金产品。
信贷紧缩将刺激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企业债、公司债等信用类债券发行规模下阶段会继续有所增加,公司债和企业债的收益率相对于国债、金融债等券种收益较高,同时部分优质公司尤其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发行的信用类债券违约风险极小。而且,我们看到今年来可分离交易型转债发行呈现扩张趋势,上半年9只可分离债发行,在权证上市大幅溢价的情况下申购可分离债的收益较为可观。因此,信用类债券(包括可分离交易型转债)仍将是债券基金下阶段提高收益的重要品种选择。
综合比较固定收益类品种的收益率水平以及新股(包括可分离债)网上/网下申购的总体收益情况,并考虑流动性因素,维持已经轻装上阵(纯债券型基金股票仓位由一季度末的2.25%进一步下降到二季度末的1.50%)的纯债券型基金(包括适当参与新股投资产品)与定期储蓄相比具备比较优势的看法,此类产品适合低风险偏好或有阶段性避险需求的投资者参与。具体品种上,建议关注华夏债券基金、博时稳定价值债券基金、交银施罗德增利债券基金等相对侧重配置信用类债券并适当参与新股投资的纯债券型基金产品以及普天收益债券基金、大成债券基金等注重流动性控制、操作稳健的纯债券型基金产品。
⑻ 货币收紧对哪个市场有利商品,债券,或者是哪一类股票
商品类:应该是农产品。
对期货是个大利好,因为有好多的农产品。
股票五大类:银行板块,航空板块,造纸板块、房地产板块和内需板块。
⑼ 为什么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债券收益会上升
因为货币政策紧缩时意味着流动性的减少,资本获取的难度增加,即借债的成本增加,借债利率上升,债券收益增加。
⑽ 为什么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引起通货紧缩不是应该只是影响流通货币量嘛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的原因:
纳百姓余钱,减少货币流通量,达到货币量供应减少的效果。
中央银行是卖出证券,那么卖东西肯定要收钱啦,钱回到中央银行里去,那些钱是从市场里抽回来的,市场货币供应量当然会减少啦。
央行买卖证券是在公开市场货币调控的一种。 发行债券也是货币调控的一种。
进而引起通货紧缩?
在某个阶段,增加货币供应量缓解通货紧缩的积极财政政策。
原因之一:通货紧缩最为直接的表现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对宏观经济来说,是不利的,所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是一种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
原因之二:这个积极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在通货紧缩的大环境的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是这个环境,增加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特点:
1、阶段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政策选择。
这里所谓客观需要,就是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是在货币政策因实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与效果受限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的一种政策选择。
而所谓政策环境允许,就是说,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存差",有富裕资金,企业因约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一旦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选择就需另行考虑。
2、定向性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正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了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为目的,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方向。
3、复合性
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
简要地说,除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同时还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
通过调整中央财政的支出结构,腾出180亿元,
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抗洪救灾等,即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费与投资;
分批提高了一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殖税,以此推动和增进外经贸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