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供给由什么组成
1. 什么叫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
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货币供给的环节
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记账货币
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有三种途径:
变动其储备资产,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或贵金属;
变动对政府的债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
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或发放再贷款
2. 什么是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我国货币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货币供应: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
货币供应量: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
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其中M0是流通中的现金,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
货币层次的简介:
1.货币层次是指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
2.其粗略的分类为:M0:现金流通量;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拓展资料: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1.有益于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整个经济的动态变化。
2.西方通常的货币层次分为四个层次:M1=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及商业承兑汇票,人寿保险单等)。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划分:M0=流通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通货,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邮政汇划资金+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短期债券。
3. 货币供给的原理是什么
货币供给是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货币供给问题,历来受到各国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高度重视,也是各国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重大课题。其原因皆在于货币供给是否适当会直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货币供给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讨论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问题,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货币供给问题时,大多关注其结果,无论是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主张,还是现代货币学派的“单一法则”主张,无论是货币供给“外生论”还是货币供给“内生论”,都非常重视控制货币供给的结果,以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性。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布伦纳、梅尔兹等货币供给理论的名家重点研究了影响货币供给结果的因素,他们在选择影响货币供给因素方面取行了重要的成果,这为后来的货币给研究提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引,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乔顿模型,该模型集中反映了各个主要因素对货币供给的重要影响,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了解和研究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随着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复杂,也随着对货币供给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各个因素对货币供给影响的过程。后凯恩斯学派的学者大力主张货币“内生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的一个应变量,不是货币管理当局能够任意改变的。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0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4. 阐述现代货币的供给机制
供给机制:1)每个人手上原有旧币的兑换;2)原持有金、银的兑换;3)政府对个人债务的兑现;4)政府对个人资产的征收;5)财政收入以外的政府支出:6)银行贷款;7)外币兑换;8)金融票据
一、利率的决定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如同一切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一样是由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我们在了解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基础上就可以说明利率的决定。因此,当货币市场供求均衡,即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与实际持有的货币量相等时,决定了均衡利率。利率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因此,货币供求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第三节IS—LM模型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只研究了利率与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实际上,利率和投资都是变动的,而且,对总需求和国内生产总值影响较大。在IS—M模型中,我们分析在利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以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二、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决定的模型。在这里,I是指投资,S是指储蓄,L是指货币需求,M指货币供给。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是对总需求分析的全面高度概括,在政策上可以用来解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一、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即利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低,利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高。
三、在物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我们知道,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者一般要用贷款来投资,而贷款必须付出利息,所以利润最大化实际是偿还利息后纯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投资就要取决于利润率与利率。如果利润率既定,则投资就要取决于利率。利率越低,纯利润就越大,从而投资就越多;反之,利率越高,纯利润就越小,从而投资就越少。因此,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而总需求又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因此,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此外,自发总支出的变动会使IS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二、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即利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高,利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低。在货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同方向变动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货币需求(L)由L1与L2组成。L1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L2代表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反方向变动,货币的供给(M)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决定。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M=L=L1+L2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货币供给既定时,如果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L1)增加,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则货币的投机需求(L2)必然减少。L1的增加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结果,而L2的减少又是利率上升的结果。因此,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必然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使LM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
5. 货币供给机制是由哪两个层次构成的货币创造系统
一是存款货币的创造层次,由存款货币银行的分散决策和它们的自我约束机制来实现;二是基础货币的创造层次,由中央银行的集中决策与宏观调控来实现。
在第一个层次上,众多的存款货币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面对众多顾客随时随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货币需求。它们如何有区别地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需求,取决于它们自己根据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准则,经衡量 利弊得失所做的判断。这就是说,在这一层次上创造多少存款货币是由许许多多存款货币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无数的时点和地点上,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分散地决策。正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分散决策,才有可能针对千差万别的需求机动灵活地供给货币;而存款货币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则使它们不能不认真地对客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评价和筛选,并事实上把住了货币供给是否真正符合客户需求的第一道关口。
第二个层次,光凭存款货币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不能保证货币均衡:即使每一笔存款货币的创造都合理,也并不等于创造的存款货币总量必然符合经济的客观要求,于是,要求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层次。
【拓展资料】
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显示了正是纯属微观的金融行为具体的导出了宏观经济的结果,体现着金融的微观方面向金融的宏观方面过渡。信用货币创造机制是公司、公众、政府机构为一方和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为另一方,环绕一笔一笔具体的货币存、取、借、贷,所进行的诸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程。但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金融行为为经济生活连绵不断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构成货币供给范畴。货币供给,面对的是经济生活整体,是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与之对应的是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对比,构成宏观金融的核心。
6. 货币供给的含义是什么
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现金货币、存款货币等货币形式的供给。
货币供应量是指由中央银行和商银行供给货币所形成的货币量,是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是一个存量概念。2.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1994 年 10 月,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以货币流动性差别作为划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 Mo、M1、M2、M3。
7.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8. 从狭义的角度讲货币供给数量由什么两部分构成也被称为狭义的货币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话,互为的定义其实是并不相同的。
9. 货币供给由什么构成
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10. 为什么说货币供给是由央行,商业银行,借款人和存款人共同创造的
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二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在这两个环节中,银行存款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并且在创造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中央银行,因此,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中央银行投资放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1)国外资产业务:主要是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国外资产。(2)对政府债权: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变动对政府债权。(3)对金融机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各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存款人)、发放贷款(贷款人)、转账结算,不断地在各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系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