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增发
㈠ 增发货币的问题
恩…又一个复杂的问题,你也说了强制结汇和贸易顺差是货币增发的两大因素,其实国债发行就是货币发行的基础担保,国债需要货币来买货币在银行里,人们把自己的钱也就是银行里的货币换成国债,银行就有了抵押品了,就可以发行货币了。这样钱就出来了。
㈡ 什么情况下才会增发货币
那要看政府负不负责任了,像某些政府财政赤字巨大,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就大量增发货币,制造通货膨胀,比如说解放前夕国统区的通胀就是这么来的
一般情况下,增发货币对内都是为了刺激经济,防止经济出现衰退;对外就是为了维持汇率水平。比如说我国央行为了减缓人民币升值速度,就在外汇市场用人民币买外汇,导致了人民币流通量的增加
正常情况下就是我上面第二段说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内主要就是刺激经济,防止通货紧缩,对外就是作为一种维持外部均衡的手段
㈢ 什么是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有两重含义:一是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负债。
㈣ 国家增发的货币是通过什么途径发放的
国家增发的货币是通过人民银行各级发行库发放的。投放到流通领域主要是三条途径:再贷款和贷款、财政支出、投资和债券。给公务员加工资是属于财政支出,但不是国家发行货币。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各种税款,还有国有企业利润等。
㈤ 增发货币流入社会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货币本身含金量不能升值。
升值就使得储存货币就可以获利,那么经营、生产、劳动就成为不是必要的,货币就会逐渐退出有投资风险的生产领域。货币的退出就会造成流通领域货币减少,通货紧缩,经济不景气,经济危机。
所以,世界各国货币的总趋势是贬值的。美国执行的最好,自三十年代以来平均年通涨率在5,就是每近二十年不在流通领域内的资金就缩水一半。所以,美国几乎没什么储蓄,所有的资金都在投资或消费领域,经济一直拥有活力。
欧元之父蒙代尔来京的时候,曾说过:在发展中国家,7以内的通涨率是正常的;在发达国家,5以内的通涨率是正常的。2以下的通涨率就是危险的,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
所以,5左右的通涨率是一个货币松动的可以追求的理想目标。这是货币需要配套一。
中国自98年已经连续近7年通涨率低于2,是严重的通货紧缩,就是经济危机,而在这一经济危机过程中,教育领域,医疗领域的费用却在翻几倍的增长,要知道如果成本上涨,价格一定上涨,而某些领域成本上涨这么高,但物价却持续走低,那只有一种可能,某些领域的大量破产,或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一降低的领域就是国有企业的大量破产与消亡,这些领域的工人下岗,被代之以更为廉价的农民工。
因为,大家都认为国有企业管理不善,应该消亡,所以,这一过程被认为理所当然,大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熟悉的生活,几十年物价不变,并没有随着自己工资的大幅度增长而有所感觉,也同样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而这次的物价上涨也并不是货币松动造成物价上涨,而是国际原材料以美圆结算,美圆贬值造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原材料之外,粮食价格的上涨,使得中国最低层的农民工的工资承受力也达到了极限,就是他每个月原来能剩200元,现在几乎剩不到了。那么,原材料与民工工资的上涨必然引发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必须有相应的货币配套进行支持,如果没有,就是企业的大量倒闭、破产。最近,做小生意的,大家都在议论这个问题,就是成本上升,挤占完毕了利润空间,而下游的价格涨不上去,不知道能扛多久。
如果说,那连续七年的通货紧缩是整批拖跨了国企,那么这次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如果不进行松货币配套,那么就是大量的中小型民企破产,再次为外资腾出生存空间,因为他们没有资金瓶颈问题。
中国目前的资金回收率在30-50左右,就是经营企业当期流动资金需要下一到三个月才能收回,一旦资金链条扯断,货款拖完了自然就拖欠民工工资。
五十年代,中央只把经济紧缩多持续了56天,就有一半的企业停产了。所以,要收拾资本家很简单,继续通货紧缩就是了。
我们现在已经在经济危机中,这是货币需要配套二。
中国目前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的初始货币配置,是在对金圆券的改造中,紧缩的方式按商品的八分之一配置的。在转轨后,尽管持续的超经济发展速度发放,仍旧赶不上权利调拨经济市场化的速度,仍然通货紧缩。要知道,中国原来是几乎没有广告界、传媒界、网络、教育、医疗、房地产等领域的。
这是市场化货币需要配套三。
关于美国要求我们升值的问题,人家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国际统一价格的原材料、食品放在一边,同样的美圆在美国并不能买到在中国一样的服务与产品。一本教材,美国卖150美圆,中国恐怕不需要150人民币,其他诸如此类。也就是说人民币的币值确实比现在的汇率高。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40,如果升值,沿海地区的繁荣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经济将陷入衰退,大量的失业(下岗的买断金已经没有了)不是中国政府能够承受的起的。要不大幅度升值,我们对内就要逐渐稀释货币,让人民币的真实币值接近现在的汇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轻美国对我们升值问题的施压。
一个广场协议,让日本经济衰退了十年,至今也没有完全翻过身来,我们再继续在这个沟里翻船则属于愚蠢了。
这是汇率需要货币配套四。
中国目前内需不足,只能持续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这是国内通货紧缩必然造成的外贸出超。
这是通货紧缩要求的货币配套五。
中国目前尽管银行利率低,但不是人人都能贷到的。民间信贷又有所增加,农民一般的信贷是三分利,北京城内也是典当行越开越多,月利息5,一个小企业主还说方便多了。这么高的利息率,说明这种产品供不应求,资金短缺。一般生意人之间的借贷利息也在10左右。
这是资金短缺要求的货币配套六。
以超市商业为例,每个每一种商品的上柜费是2500元,这还不算给超市采购员的钱,单独摆出来还要缴展示费,并且三个月以后能按月结帐都是好的;如果,中国不要说通货膨胀,哪怕是东西能卖出去,不愁卖,生产厂家何必受这样的盘剥。超市的价格有多低大家都是知道的。
中国目前,产品库存四万亿,是不是中国人真都富裕的用不了了,只能卖给外国人?显然不是,是不是积压的都是外国产品必须用外汇买?也不是,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世界第一了。这一方面是中国有人有需要,但没有钱,一方面是中国企业不景气,产品已经价格压得不能再低了,中间就是缺那么一点资金的渠道来把它沟通起来。
这是产品产出需要的货币配套七。
当然,货币配套不是滥发货币,不是滥发贷款,资金一旦直接流入生产投资领域,目前的生产过剩状况就会更加严重。
它只能通过国家政策调整到消费领域。
我举的一个例子是:给农村和城市平民以下的公立大学大学生发放够他生活和学习80的助学金。就是家庭人均生活费不够1000元/月的大学生群。目前有不少贫困生挨饿,贷了款,如今就业困难很难按要求日期还上,前不久还有为这个问题自杀的学生。
给他们发放生活费,不会引发粮食价格上涨,因为人的饭量是有一定量的,他们挨饿并省不下多少粮食,在那里他们都得吃饭。其他他们能够需要的消费品:书籍、生活用品、简单衣服都是中国大量积压的产品。
这固然解决的是少数农村人的负担,农村考大学的人数很少,但因为这个负担过于沉重,解除掉会使这些家庭立即脱贫。
二,比如已经免除的农业税,中央如果不补贴,基层地方还得想办法征,因为我们的教师队伍和未私有化的医疗队伍也在财政体系里,光是发放他们的工资就占去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的百分之六十。把贫困地区拖欠的工资和以后的工资按月补上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三,义务教育费用。
四,城镇贫困人口的救济费用。
五,退伍军人、军烈属的抚恤费用。
这个过程是个渐进的,逐步的过程,发放的目的地主要是贫困地区和农村,目标通涨率5-7,只要不超过这个通涨率就可以慢慢稀释。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尽可以紧缩。
这个过程,对贫困人口有利,因为他们是直接受益对象;对企业也有利,因为货币松动,产品销售就能逐渐增长;对工人有利,企业有钱不会不发工资的,企业有了利润,也就自然会给工人涨工资。
——这才能真正拉动内需。
但对手中存有大量人民币现金的人不利,那样人们就会把人民币换成外币。
——这样才能藏汇于民。并真正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或者这些人将人民币用来投资,购买黄金、房产等——这样才能降低储蓄额。
这就是目前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㈥ 中国货币增发的依据是什么,海量货币增发的目的和意义这些货币以什么形式存在
依据是物价水平的涨浮 一定的物价水平对应一定的货币供给 发行方式是实体货币
㈦ 货币发行量增加说明什么,能说明居民消费力增加了么
不能,货币发行量增加有多方面原因,如市场上产品多而货币少,这会出现通货紧缩,要发行货币。也有可能是货币流通速度太慢,造成货币在市场上太少。还有可能是为了应对眼前经济形式,刺激消费,如08年左右为应对世界性经济疲软,大量发行货币,造成现在市场上货币太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总之,货币发行量增多不一定是好事,也不能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增加。
㈧ 中国的货币增发过程是怎样的
我记得小时候一角钱能买好多糖,可现在1元买的不比以前1角多,怎么说呢人民币好像在贬值,人民币发行有国家控制,主要通过央行,有个储备金制度控制银行业的贷款的发放量,人民币和美元有点像。通货膨胀或紧缩只能看国家的应对政策了,科技革新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