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如何调节货币供给量
1. 我国如何调控货币供给量来扩大内需
M0硬通货,银行降低利率,降低准备金率,都是扩大这部分
M1包括活存,活存利率下降,其实是减少活存,扩大Mo,
M3包括定存,同活存一样
总之是扩大时扩大供给,扩大投资!
2. 怎样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一方面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3. 央行如何调节货币供应量调节经济
可以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不让银行贷款增加,也可以提高利率,回拢货币,方法有很多很多,看你想刺激经济,还是想防止经济过热。
4. 中央银行是怎样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
书上找的,还要整理,总结,再打字,辛苦哇~
货币政策工具里的三大法宝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原理整理如下: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进行反响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2.存款准备金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3.再贴现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
5. 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是怎样调控货币供给量的
中央银行常用的调控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就是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
卖出债券,减少货币供给量,投资下降,利率上升.
买入债券,增加货币供给量,投资增加,利率下跌.
6. 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几种结合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试论述它们分别是如何调控货币供应量的
中央银行可以使用改变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手段调整利率。改变再贴现率可以改变一般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从而达到控制市场利率的目的,但这一政策主要起到告示作用。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会剧烈改变商业银行的借贷规模,不利于银行业的稳定,发达国家一般不采用这个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进而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影响利率,央行买入债券,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利率下降,相反的操做会使利率上升,这是发达国家常用的调控利率的政策。
在我国,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央行可以直接调控利率,所以我国的中央银行不需要使用以上政策,可以直接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控制各商业银行的利率。
7. 中央银行调解货币供给量的三大工具
1、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法定准备金账户的备付金账户合并为法定准备金账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从13%降低到8%,再到目前的6%②。
2、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1999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应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个亿,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②。
3、再贴现机制。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1999年,中央银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方式,扩大其范围,使年末余额达500亿,增长51%②。
8. 根据我国目前主要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该采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存款准备制度,再贴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普通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央行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和紧缩产生全面或一般影响的手段,这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它们主要在总量上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商业银行面临资金不足时,可以用手中的票据向央行再贴现,实际上是向央行申请的一种再贷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利息比率称为再贴现率。
也就是说,央行通过货币工具政策的操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指标。
9. 请简述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具体过程。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劵,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多倍增加。
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9)我国如何调节货币供给量扩展阅读: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
一是基础货币。
二是超额准备金。
三是货币供应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
使1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10. 我国目前货币供给量是多还是少,应如何调节
超额准备金的作用:1、控制流动性 2、警示效用我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如果国家提高了准备金率,就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将更多的货币存放到中央银行以应付突发状况,用于外贷的货币就会变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变少,热度就会下降,所以这也是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一种手段。同样的情况,如果市场过冷,那么国家就会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释放更多货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须对其吸收的存款持有若干准备金,其数量首先受法定准备率的限制。其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其资产流动性、风险性等,因而所持有的实际准备一般会与法定准备存在一定差额,由此产生超额准备。当实际准备大于法定准备时,则超额准备为正数;反之,则超额准备为负数。负数的超额准备通常必须在下一计算期内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