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货币是什么
1. 我国古代每个朝代用的货币
1、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2、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3、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4、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5、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6.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7、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1481年纸币崩溃,1581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8、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1)隋唐货币是什么扩展阅读:
六大主要货币对是:美元(USD)、欧元(EUR)、日元(JPY)、英镑(GBP)、瑞士法郎(CHF)、澳大利亚元(AUD)。
相关介绍:
货币对是由两种货币组成的外汇交易汇率,由两个ISO代码加一分隔符表示,例如GBP/USD,其中第一个代码代表“基本货币”,另一个则是“二级货币”。
最常见的货币市场中交易最为常见的货币被称为“主要货币”。大部分货币的买卖相对于美元(USD)进行。美元(USD)是交易次数最多的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古代货币
2. 隋朝用的货币是什么阿
隋初货币极为混乱。
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央政权,巩固封建统治,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隋朝五铢
隋五铢有两种,分两个阶段铸行:一、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81-604年)铸行“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二、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铸行“五铢白钱”。
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文帝开皇年间铸。为保证新钱质量,推广新钱,政府明文规定每千钱重四斤二两,命各关置百钱为样,合乎标准才入关,否则销毁,重新铸造。并且禁止各种旧钱的流通。
至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货币终于统一,专行五铢钱。
开皇五铢制作精美整齐,形体大小轻重不一,标准钱一般为2.5厘米,重约3.0-3.4克,小型者钱直径为2.3厘米,重约2.25-2.3克。“五铢”面文为篆文,横读,“五”交笔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背面皆有廓,边廓且较阔,累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可谓轻巧。
3. 隋朝时期货币是什么样的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300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有人辨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丨为“丨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末战乱而已。
4. 隋唐货币是五珠钱还是银子
隋初货币极为混乱。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央政权,巩固封建统治。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隋五铢有两种,分两个阶段铸行:一、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81-604年)铸行“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二、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铸行“五铢白钱”。
而白银同黄金都是贵金属,贵金属在货币流行开来之前一直都是常见的货币等价物,他们一定是先于货币出现的。
黄金最早在商代就已经作为货币,战国时期更多地用黄金论价。
而白银则始于西汉,到宋代市成为主要的币材。 所以在隋朝用银子也是可以进行买卖的。
5. 不用银子的唐朝,到底用什么当货币
秦统一中国,规定银不能作为货币,打破了银货币正常演化的过程。唐朝的时候,人们用铜钱或是绢帛作为货币,也就是“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李渊“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也就是说,李渊政权废除了自汉武帝时期就流通于市的五铢钱,开始使用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也称开通元宝,是唐朝的第一种法定货币,也是整个唐朝流通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钱币。除开元通宝,唐肃宗年间还发行过“乾元重宝”,代宗年间发行过“大历元宝”(史书无记载,但有存世实物),以及安禄山铸造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等。
除了铜币,绢帛也是唐朝社会上流通的法定货币,这包括绫、罗、锦、缣等,都是比较有价值的丝织物。绢帛的使用比铜币更为广泛,尤其在赏赐、贿赂、答谢、征集军费时,绢帛一般都会替代铜币,若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钱荒出现的时候,绢帛的通行更是弥补铜钱不足的重要方式。
不过自魏晋至隋唐,民间以银为称量货币,始终没有禁绝。唐代与各国通商非常兴盛,而当时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已广泛使用银币,这些银币不断流入中国外贸的兴起,带动内地大宗贸易以金银尤其是银作为支付手段。大体在唐末、五代时,白银出现了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势。不仅官廷的上次、进贡等大量用银,政府的军政经费也常常用银支付。
6.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明、清朝各朝代分别使用什么货币
秦汉:秦半两、五铢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五铢钱
隋唐:五铢钱、开元通宝
宋朝:交子
元明:宝钞、银锭、铜钱
清朝:银锭、银元、铜钱
7. 隋朝货币是什么
隋初货币极为混乱,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央政权,巩固封建统治.
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
隋五铢有两种,分两个阶段铸行:
一、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81-604年)铸行“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二、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铸行“五铢白钱”。
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文帝开皇年间铸。为保证新钱质量,推广新钱,政府明文规定每千钱重四斤二两,命各关置百钱为样,合乎标准才入关,否则销毁,重新铸造。并且禁止各种旧钱的流通。至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货币终于统一,专行五铢钱。 开皇五铢制作精美整齐,形体大小轻重不一,标准钱一般为2.5厘米,重约3.0-3.4克,小型者钱直径为2.3厘米,重约2.25-2.3克。“五铢”面文为篆文,横读,“五”交笔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背面皆有廓,边廓且较阔,累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可谓轻巧。
8. 中国货币史的隋唐货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
9. 锐锋刀的隋唐货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开元通宝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而改铸“开元通宝”钱,通宝钱系代替五铢钱系后沿用近1300年,为秦汉钱制以来,中国古钱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几个方面“1.首创钱、两十进位衡制。2.开创了钱文以八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的时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钱,改为“宝”或“通宝”、“元宝”。开元通宝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直读“开元通宝”或旋读“开通元宝”,钱文书体为著名的八分书,钱径八分,重二铢四lei(上下结构,上为品字形三个田字,下边为系字) ,每十文重一两,每文重一钱。早期开元通宝轮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横左挑,稍后所铸、背有月纹;中期“元”字左、右挑或双挑,“宝”字较小,背常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后期边廓较宽,铸工粗劣,大小不一并常有错范。
乾封泉宝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行。以一当开元通宝十,形制精整,边廓完好,钱文四字旋读,因铸行时间短暂而存世较少,是古钱史上首例以“泉宝”命名的钱品,也是首例以年号命名的“宝钱”。
乾元重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铸。以一当开元通宝十,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初铸轮廓深峻,后期较为轻小。宝应元年后所铸小钱,背有星、月、祥云、瑞纹,其中白铜母钱为迄今所见最早的铜质母钱。
得壹元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铸于洛阳,以一当开元通宝百,铜色暗红,制作工整,隶书“得壹元宝”四字旋读,拙朴明晰,背多有月纹,或星纹和祥云,因铸期短,较为稀少,故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
大历元宝
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
建中通宝
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钱体薄小,文字晦漫,铸工草率。“建中通宝”四字隶书旋读。有大小两式。
会昌开元通宝
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废各地铜佛钟磬等作为币材铸钱。各州铸钱背铭以州名,后铸“昌”字以记年号,今所见计有23种之多。该钱铸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袭欧阳询旧制。
咸通玄宝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铸,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是为古泉珍品之一。
五代十国货币
开平通宝、开平元宝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铸行,形仿开元,制作粗糙,通宝背廓平浅,元宝轮廓精整。钱文四字隶书旋读。存世甚罕。
汉元通宝
五代后汉隐帝刘承祐元年(公元947-950年)铸行。制作精良,边廓完好,钱文四字隶书直读,钱背多有星、月纹。
通正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铸。钱文及体制均仿开元钱,然制作粗率。背有星、月纹。
天汉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天汉元年(公元917年)铸。形制较工整,内外廓稍平,钱文四字隶书旋读,文字端正,为王建五钱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铸。此钱制作粗劣,钱文草率,钱文“光”字作行书,其余三字为隶书,背有月纹,另有铁钱,罕见。
咸康元宝
十国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铸。制作粗疏,钱文不整,八分书兼行书。背常见仰月、星纹等。
乾封泉宝
十国楚王马殷铸。钱文四字隶带楷意旋读,背多有文,铜铁兼有。
唐国通宝
十国南唐元宗李璟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铸。钱文有篆、隶、楷三体,篆书与楷书配成一对,为“对钱”之祖。一当开元二,另有篆书当五或当十大钱。背穿上或有星纹。铸造甚精。
永隆通宝
十国闽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铸。钱文四字书体,在行、隶之间。材质或铜、或铁、或铅,铜质少见,铅质甚罕。
10. 隋唐以后的货币是什么样的
隋唐时期国家法定的通货。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立﹐朝代更迭﹐加以私铸严重﹐货币品名甚多﹐轻重不等。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更铸五铢钱﹐每千文重四斤二两﹐其它钱币禁止流通。文帝时﹐币值大体稳定。隋末私铸劣币的清况十分严重﹐千钱只有一斤重﹐甚至剪铁片﹑裁皮糊纸以为钱﹐币值下跌﹐物价大涨。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废隋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每十文重一两﹐千文重六斤四两。字为欧阳询所书。自此以后﹐“钱”成为两以下一级的重量单位。中国钱币由此改称通宝﹑元宝或重宝﹐不再以重量为名称﹐钱文也由篆书改为以楷书为主。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比较适中﹐便于流通。高宗干封元年(666)﹐铸干封泉宝﹐径一寸﹐重二铢六分﹐每文当开元通宝十文。
这是以年号名钱的开始﹐行用不到一年即废。高宗到玄宗开元年间﹐私铸盛行﹐恶钱泛滥。由于钱币数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政府严禁私铸和用好钱收买恶钱﹐都没有收到效果。天宝时﹐政府增加铸钱量﹐在绛州设三十炉﹐扬﹑润﹑宣﹑鄂﹑蔚等州各十炉﹐益﹑郴等州各五炉﹐洋州三炉﹐定州一炉﹐全国共设九十九座铸钱炉﹐每年用铜两百万斤﹐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肃宗干元元年(758)﹐由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正在进行﹐国家经费不足﹐铸钱使第五琦铸干元重宝﹐钱径一寸﹐每缗重十斤﹐以一当开元通宝十﹔又令绛州铸重轮干元通宝﹐以一当开元通宝五十﹐与开元通宝钱并行。这种通货贬值的办法﹐虽然没有继续实行﹐但由于生产破坏﹐货重钱轻﹐物价腾贵。代宗即位后﹐干元钱和重轮钱皆以一当一。由于每缗用铜量较开元通宝要多﹐民间以干元﹑重轮钱销铸为铜器﹐不复行用。此后﹐铜贵钱贱﹐民间熔钱铸为铜器的越来越多﹐钱币越来越少﹐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因此﹐自德宗贞元(785~805)以后﹐又发生了通货紧缩﹐货轻钱重﹐物价下跌的现象。大历(766~779)时匹绢值四千文﹐到贞元十九年(803)跌为八百文。这个价格一直通行到元和(806~820)﹑长庆(821~824))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