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效应指的是货币
❶ 劣币效应是什么意思
劣币效应,是经济学上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劣币效应就是说当国家滥发货币,货币严重贬值,造成通货膨胀之后市场崩溃的情形。所谓劣币,就是那些不足值的货币。一个市场上,劣币流通多了,就会慢慢的占上风,最后完全把良币,也就是真正的货币,驱逐出市场,这个规律。这样弄下来,整个市场就会缺少创造力,因为劣币造起来,要比良币容易的多。这叫做劣币驱逐良币。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但事实上,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时这种现象也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就是劣币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因此劣币驱逐良币实际上是货币制定者在制定货币时无视市场规律而指定货币交换比例而产生的问题,只要保证市场货币定价的统一标准,供应与商品量匹配的货币,这种问题就不会发生。
拓展资料
良币和劣币的基本含义
根据铸币的足值程度差别,衍生出良币和劣币的概念。 足值铸币称之为良币,不足值铸币称之为劣币。良币是优质的资源的意思,劣币是低劣的,假的伪造的意思。首先要明确,劣币和良币的概念是比较出来的,一个足值,才能显出另一个不足值,就像高与低、大与小、胖与瘦的概念一样。在比较两枚铸币时,足值程度高那枚就是良币,足值程度低的那枚就是劣币。在比较金属铸币的足值程度时,要先考虑材质是否相同、法定价值是否一样。
❷ 货币供给放大是什么效应
货币供给放大是货币乘数效应。
所谓货币乘数也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简单点说就是,央行只需发行一部分基础货币,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这部分货币会被放大,用来满足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效应:
货币供给效应是货币供给变动对利率产生的影响包括流动性效应、收入效应和价格预期效应。这些效应并不会时常发生,但会在一段时间内随货币供给变动而扩散,这些效应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影响利率,一个效应甚至可能抵消之前的效应。
货币供给变动对利率最终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取决于产出和就业的水平。
❸ 什么是总需求曲线的实际余额效应(财富效应
(某种财富的累积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产生对相关领域的传导效应或者是控制效应)是总需求曲线的实际余额效应(财富效应)。
由于财富本身是多元的,比方说有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之分,所以财富效应也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财富效应是指货币财富效应,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
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这一概念是C.哈伯勒提出来的,在研究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况的可能途径方面,哈伯勒把注意力集中在货币财富上,并指出在价格下降时,这种财富的实际价值会增加;因此货币财富的持有者会通过支出过多的货币,来减少他们增加的实际货币余额,从而提高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水平。
这种价格诱致的财富效应在理论上的正确性,已被各种类型的货币财富所证实。
供参考。
❹ 庇古效应、凯恩斯效应、实际余额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哈布勒—庇古效应,联系与区别。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哈伯勒—庇古效应(中国人喜欢搞概念,关于这三个效应的解释好像还是有点乱的,故等号仅供参考)
庇古效应+凯恩斯效应=实际余额效应
庇古效应:物价水平下降会导致消费者感觉到更富有从而会增加消费,产出增加。即物价水平的下降造成的资产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针对的是商品和服务市场。
凯恩斯效应:物价水平下降,M/P增加,即货币供给增加,进而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产出增加,只对债券市场起作用,当投资对利率无弹性或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是凯恩斯效应无效。
庇古效应和凯恩斯效应合称实际余额效应。
❺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中的 挤出效应 产出效应, 是什么意思啊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是指利用财政政策工具手段引起的一个国家的总产出水平或总收入水平的变化。通俗来说,假定我是央行行长,我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与投机行为,从而达到了增加总产出水平或总收入水平的目的。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支出的扩张或缩减引起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挤出私人投资使私人投资所占的份额减少,从而达到抑制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通俗来说,假定我是央行行长,经济不景气,我花钱雇人挖坑然后再把坑填掉,相当于发钱给老百姓,从而达到促进经济的目的,但是同时我也对私人投资造成了影响。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后的罗斯福新政就是这样的。
如下图表所示,随着财政支出的扩大,引起的IS曲线的右移,利率水平的升高,导致经济份额的扩大,但是随之而来也有一部分市场投资被挤掉了。
结合IS-LM曲线分析会更好理解一点。在图表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被挤出和新增加的市场。
而且这是可以计算的。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❻ 货币供给放大称为什么效应
货币供给放大是货币乘数效应。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关于货币的本质:
学术界仍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专业术语为通货,主指“流通中的货币”。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❼ 货币乘数效应能否举个例子,不要用百度的解释也不要用专业术语,要按照自己的理解
之所以会有货币乘数效应,本质上是因为银行收的是纸币,但贷出去的是“电子货币”。但是电子货币央行无法监控,无法同时减少纸币,所以导致平白无故的增加了货币量。举例说明:假设央行发行100万纸币,纸币以工资形式发给我们。我们一分不花,全都存到银行。此时银行收到了100万纸币。假设不考虑准备金。银行放贷款100万给某个企业,但是银行绝对不会把现金直接付给企业,而是以“转账”的形式,把“电子货币”转到企业的“存款账户”上。这句斜体字,就是“货币乘数”开始放大的时候。银行手里拿着100万现金不变,贷款给企业的电子货币100万,但是因为是把100万打到企业存款账户上,所以这100万“电子货币”马上又回到了银行。但是此时,企业却已经获得了100万的资金。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支付。加上银行手里的100万纸币。就一下子变成了200万的货币量。此时,理想状态下,央行需要回收市场100万的纸币。但是,由于电子货币无法监控,根本做不到。所以货币会越来越多,通胀会越来越严重。这就是货币乘数效应。 这也就是为啥央行要急赤白咧打的推行“数字货币”的原因。当数字货币完全替换纸质货币后,“电子货币”就没啥卵用了。银行收到100万数字货币,往外放贷款,也只能是把收到的这100万的“数字货币”再贷出去。贷出去的同时,手里的“数字货币”也就消失了。由于“数字货币”不需要“银行账户”作为载体。所以,贷款与存款不可能同时增加,银行信贷扩张随即也就没啥卵用了。理论上,不考虑供求影响,通胀基本不会发生了。我们也不用担心手里的钱会越来越毛了。
❽ 什么是货币幻觉效应
货币幻觉效应是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货币幻觉效应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其不是对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每笔收入都可以用纯粹的货币额来表示,也可以用当前通货膨胀率把它折算成实际价值,这将得到一个实际收入,更准确地指示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而货币幻觉效应的人常常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上的变化,不会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8)什么效应指的是货币扩展阅读:
目前的宏观政策有意识地保持货币幻觉,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投资趋热,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最先上涨;
一般地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产出效应,另一是价格效应,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以通货膨胀来换取产出增长,我们说这种政策有着暂时的“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旦消失,就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
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失业与过剩劳动,所以采取名义汇率升值的做法不仅不能减少贸易顺差,反而会使劳动者的利益普遍受损,因此有损国民福利;
需要注意的是,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
❾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推绳子”效应
货币政策的“推绳子”效应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显著。
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1)yt + 1 / yt > Pt + 1 / Pt。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货币政策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它又分为两个阶段:a.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距。
称为认识时滞;b.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❿ 什么是货币政策效应
就是国家制定的货币政策对市场及其他相关领域带来的必然影响。就像强劲台风刮过,必然会树倒猢狲散。当然此效应更多的是指带来好的方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