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量表示贫困标准是什么
A. 国际贫困标准的什么是国际贫困标准
国际贫困标准(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它显然是以相对贫困的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国际贫困标准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其优点是明显的。但是,其收入比例数50%这个确定值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其成员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标准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它能否名副其实地在全世界通行,尤其是能否符合第三世界(譬如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然还有疑问。因此,我们的讨论仍然要从它的来龙去脉开始。
B. 绝对贫困标准
正常人们所说的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贫困线是指国家为救济社会成员因自然、社会、经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原因收入减少或中断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制定的社会救济标准。
绝对贫困线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接受由国家统计局设定的农村贫困线,把它作为识别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标准。该贫困线设定的方法是符合国际规范的。首先,确定一种营养标准,国家统计局将营养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天2100大卡。然后,根据20%的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测定出满足这一营养标准所需要的各种食物量,再按照食物的价格计算出相应的货币价值。这一货币价值成为“食物贫困线”。最后是确定“非食物贫困线”,简单的方法是既可以主观地确定食物贫困线在整体贫困线中的比例,也可以参照整个社会的恩格尔系数或低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来确定这一比例。国际贫困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1985年,中国确定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作为贫困线,此后根据物价指数,逐年微调。贫困线之下,还设置了收入更低的绝对贫困线。2008年,中国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6元-1067元。其实,中国贫困线过低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银行将每人每日1美元定义为最低标准的贫困线,中国距此标准尚有一段距离。
中国新的扶贫标准,将贫困线提高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到2005年年底,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如果按照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国际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
C. 按照国际贫困线的定义,收入不到平均收入的多少就属于贫困人口
按照国际贫困线的定义,收入一天不足1.9美元就属于贫困人口。
国际贫困线是2020年公布的经济学名词。一种设定的衡量实际收入的国际标准。一般用不变美元表示,作为估计世界上过着糊口生活的人口的比例的根据。世界银行有两条贫困线:一条是贫困线,用于小康社会,标准是每人每日收入1.9美元。
另一条是绝对贫困线或极端贫困线,用于黑非洲等二十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标准是每人每日收入1.9美元。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指可支配收入, 即你每天可支配收入是1.9美元,所以单纯的指收入或支出都不确切,因为每天最低收入1.9美元,生活开支还要用掉。
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因此我们要弄清贫困的概念。贫困是一个人缺少通常的或社会接收到的货币量或物质财富的状态。这个定义包含两个重要思想,第一,贫困的定义在不同社会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第二,定义的重点放在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D. 贫困线和扶贫标准的区别
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
、贫困线是指国家为救济社会成员因自然、社会、经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原因收入减少或中断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制定的社会救济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给予经济或实物方面的救济使其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制度即贫困线救济制度。 2、贫困线的实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条件下,维持人们基本生存和社会公认标准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 3、贫困线是指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必须消费的最低费用线它是衡量城镇居民个人或家庭是否处于贫困状态的数量界线。 4、所谓“贫困线”是指一个国家为救助其社会成员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者(也可称低收入者)而制定的一定的救济标准或界限。 5、所谓贫困线,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人们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用价值量表示) 。 6、贫困线是指的绝对贫困线,它是以基本需求为出发点的。贫困线首先要估算出食品贫困线,因为贫困阶层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必要的营养。 7、贫困线的划定既有客观的基础——最低要求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又包含了主观的成分——对“必需品”的认定。
编辑本段界定标准
绝对贫困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接受由国家统计局设定的农村贫困线,把它作为识别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标准。该贫困线设定的方法是符合国际规范的。首先,确定一种营养标准,国家统计局将营养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天2100大卡。然后,根据20%的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测定出满足这一营养标准所需要的各种食物量,再按照食物的价格计算出相应的货币价值。这一 无家可归的孩子
货币价值成为“食物贫困线”。最后是确定“非食物贫困线”,简单的方法是既可以主观地确定食物贫困线在整体贫困线中的比例,也可以参照整个社会的恩格尔系数或低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来确定这一比例。
发展贫困线
农村的贫困线是建立在生存贫困的观念上的,该贫困线被用来识别处于生存困难的人群,而城市贫困线已经超越了生存贫困的观念,贫困线不仅包括为了保证最低的营养所需要的购买食品支出,还包括用于教育和医疗的基本支出。一定意义上,城市贫困线是建立在发展贫困的观念上的,用它识别出来的贫困人群不仅包括了生存贫困人口,也包括了发展贫困人口。
编辑本段标准上调
1985年,中国将人均年纯收入200元确定为贫困线,2009年这一标准为1196元,24年来增长约5倍;而在此期间,中国GDP由7780亿元增至33万亿元,增长42倍。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沈雯在递交给全国两会的提案中称,太低的贫困线让过亿居民人为“被脱贫”,建议现有贫困线应至少提高一倍至2400元以上。 沈雯说,中国在2009年将贫困线上调至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之前,贫困线标准为785元,按2005年汇率折算每天收入只有0.57美元,与世界银行确定的1.25美元标准差距悬殊。 沈雯了解到,中国贫困线标准的制定,长期都依据每人每天摄入热量2100大卡路里来推算。“中国贫困线仍只是一条保障‘吃饭权’的贫困线。” 沈雯认为,当前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制定模糊不合理,和国际标准距离长期偏低,扶贫投入过少,有过亿人没有被划分在贫困人口内,人为地“被脱贫”。 面对物价飞涨,提高贫困线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沈雯表示,“不但要考虑吃饭,还要考虑教育和医疗保障。” [1]2011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1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将肯定上调。未来,“低保”和“扶贫”这两项制度将得到有效衔接。目前,中国的“贫困线”是1196元人民币,而“低保线”已在去年底上调至1404元。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比2010年提高了80%。按照29日人民币市场汇价1美元兑6.3587元人民币计算,中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1美元。按此标准,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2]
E. 衡量贫困的重要标准是什么
(一)贫困人口退出。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贫困户退出,由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
(二)贫困村退出。贫困村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原则上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在乡镇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
(三)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由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退出,市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审,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核查,确定退出名单后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公示无异议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
F. 贫困人口标准
贫困人口标准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
全国以及我省对贫困对象的认定最关键的指标是收入指标,也就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人口标准具体依据各地政策,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是以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作为相对贫困人口的认定标准,以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8000元、相对贫困人口占全村户籍人口5%作为相对贫困村的认定标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净收入+转移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其中,收入指标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财产性净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类。
各区财政局需根据省财政厅下达的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预算资金的通知,按照要求及时将下达资金分配支出,补助资金用于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生活困难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支出,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年终按规定统一编列决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六条 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包括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向中央的上解收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第十二条 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G. 世界银行两次公布的贫困标准
1990年,贫困标准一天一美元;
2008年,贫困标准修改为一天1.25美元。
H. 贫困标准是什么
法律分析:不同城市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贫困标准也不同。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至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到1205元;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如果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标准、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正可以脱贫。2016年贫困线约为3000元,2015年为2800元。中国目前贫困线以2011年2300元不变价为基准,此基准可能不定期调整。2011年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2300元,这比2010的1274元贫困标准提高了80%。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8200万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国际贫困标准(国际赤贫标准)为一人一天1.9美元。
法律依据:《关于提高2021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的通知》
?一、提标安排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21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州级指导标准提高到660元/人·月。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2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州级指导标准提高到4770元/人·年。
(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1.基本生活标准。2021年,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州级指导标准统一提高到858元/人·月。
2.照料护理补贴标准。2021年,城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州级指导标准仍按照2020年标准执行。即:
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州级指导标准:一档(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835元/人·月,二档(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418元/人·月,三档(具备生活自理能力)251元/人·月。
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州级指导标准:一档(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51元/人·月,二档(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88元/人·月,三档(具备生活自理能力)50元/人·月。
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集中供养的统一用于供养服务机构照料护理开支;分散供养的按照委托照料服务协议,用于支付服务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