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流通货币为什么流动不足

流通货币为什么流动不足

发布时间: 2022-05-24 10:48:20

Ⅰ 为什么货币流通这么重要货币流通不畅会导致什么结果

流通速度快说明人们使用货币的频率增大,也就意味着人们的需求增大,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少的商品,由供需原理得出,需求大于供给,物价上涨,进而也就产生了通货膨胀。。

Ⅱ 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是什么意思

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是指由于金融产品期限错配、信贷规模大幅扩张等因素造成支付能力下降。
如: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如果集中在某一时段到期,而银行回笼到足够的资金兑付,就产生发流动性不足,单个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可以通过资金市场拆借、出售有价证券解决,如果多家银行大面积出现这种情况就形成了“钱荒”,因为大家都缺钱。

Ⅲ 流动性过剩具体是怎么回事

是因为有条目解释 才这样回答 如果你想听通俗的解释当然也可以

简单的说 流动性过剩就是封闭市场中的信用货币太多了 导致 市场中出现了 轻微通货膨胀的迹象
主要有由于热钱流动导致的经济或投资过热 市场物品及证券价格上涨等

成因主要有: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 所以我们资本市场没有完全放开 不允许外资本的自由流动 所以市场可以视为封闭的 老百姓通过劳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正常情况下 他们把钱存在银行 但是由于2005年资本市场的火爆 导致大量的资金寻找投资方向 又因为我国的投资市场处于发展阶段 投资品种少 导致热钱找不到出路 造成了流动性过剩

危害主要有:流动性过剩起初表现为经济过热和投资过热 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 将会造成通货膨胀 导致物品价格上涨 如果膨胀严重 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容易造成资本市场的崩溃 随之带来经济萧条 社会动荡

所以要有效控制流动性过剩 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则增加上缴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数量,相应降低了本身的贷款规模,再通过存款倍数派生机制,以数倍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调控经济形势的目的
在公开市场卖出债券。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又称公开市场)上卖出各种政府债券,如国库券、公债,以及银行机构发行的证券等,更多的现金流出市场,商业银行相应降低了本身的贷款规模。以后的传导机理同上。
提高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以有价证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贷款时的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可以刺激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存入更多的款,而商业银行则可减少本身的贷款规模。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这样解释可以吗?

我们谈到的流动性(Liquidity )有三种用法或涵义,一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股票市场,我们提到流动性就整个市场而言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己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帐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叫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上面两种流动性多数情况下会有关联,既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通常会引发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所以当国家开始收紧银根时,股票市场就会失去资金供给,表现不佳。

针对于个股,流动性是另一个概念,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我买了这支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我们常说这支股票流动性很差,就是指很难按理想价格卖出,所以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盘股或高度控盘的股票,是不适合大资金运作的,即便买完之后股价涨上去了,但卖不掉,对于大资金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流动性很好的大盘股里运作,那里交投活跃,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不过中小投资者就自由很多了,由于资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选择。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实际上,流动性过剩这个词并不准确。过剩是个量的概念,而流动性过剩却在表达一种状态。笔者倾向于认为这种状态用“流动性过高”表达比较合适。

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上面定义当中的基准商品仅仅被当作货币,因为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欧洲中央银行(ECB)的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

对通胀的定义也有多种,但通胀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流通中的货币出现膨胀状态,即货币贬值。第二,一般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地、持续地上涨。注意普遍和持续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把通货膨胀和其他的物价上涨现象区分开来。Inflation除了通货膨胀的意思之外,还有信用膨胀、物价暴涨的含义,从这些字意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货币过多和信用膨胀,物价持续普遍上涨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那么,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预期货币存量均衡水平实际对应着合意的物价水平。当我们说流动性过剩,即货币超发时,预期均衡的货币存量没有变化,此时,物价没有出现普遍、持续的上涨。但是,由于实际货币存量已经超过合意水平,物价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这中间存在一定的时滞。 如果中央银行此时能够控制货币发行并使实际货币存量回归到预期的均衡水平,那么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就有可能不会发生。反之,物价水平就可能出现普遍、持续上涨。

这里,又不得不涉及货币的本质、货币如何超发以及从货币超发到物价普遍上涨之间的传递机制问题。在马歇尔那里,“货币”一词有较大的伸缩性,如果没有相反的意义,“货币”可以看成是“通货”的同义语。在金融市场上,“货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等于贴现率或短期贷款所收的利率。在托马斯·梅耶那里,足值的商品货币指的是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作为交换中介的价值完全相等的货币。如果货币作为商品自身的价值不能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完全相等,且不能用以(直接)兑换商品,就称为信用货币。

笔者认为,货币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代替社会发行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负债。信用货币表明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流通纸币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债券。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表明,持有货币的债权人希望尽快把货币与其他商品交换,实现自己的债权。由于所有的债权人都希望用货币换回其他商品,货币就出现了贬值的压力。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中国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近几年M2与GDP继续维持高位,却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货币超发压力到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有一定的时滞。由于现代信用货币的复杂性,货币超发压力往往不会立即导致物价的广泛上涨。这种滞后期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价格指数的重视程度、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以及国家货币和财政部门对于通胀的态度。我们看到,现实经济中货币发行量尽管已经在高位运行数年,而消费物价指数可能仍然是负数;而当货币当局为了抑制通胀将各个口径的货币发行降下来时,消费物价指数可能仍然在上涨。如此,物价上涨相对于货币超发压力的滞后效应,仍然会造成反通胀理论和政策上的混乱。例如,一些观点认为,我国货币多发根本不会带来物价上涨压力,应当以货币超发来抑制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价格下降。这样的论点把时滞效应理解成了货币多发与物价上涨没有必然联系。“通货”的“膨胀”,并不会立刻带来“通货膨胀”,但时间上的不一致并不能否认货币超发是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的最基本的成因。

第二,收入差距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居民把大量的收入存入银行作为养老金、医疗费用以及子女的教育费用。

第三,消费品企业的激烈竞争,阻断了商品价格水平从原材料到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传递,从不动产和资产价格到普通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传递。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资产价格膨胀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刚卸任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余永定先生就指出,仅看到物价指数的稳定而不注意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上涨, 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过松, 以致不能及时制止泡沫经济。他举了日本的例子,上世纪80 年代末, 日本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上升, 但物价指数却相当平稳, 因而没有提高利息率, 紧缩银根。泡沫破裂后, 日本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余先生还提醒说,在目前中国存在大量超发、但暂时沉积为居民储蓄存款的货币(我们暂时将这一部分货币称之为“沉积货币”)的情况下, 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也可以是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很可能激活处于冬眠状态的沉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将重返流通领域去追逐商品,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复活。

所以,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

【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决】

可以从三方面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规范金融生态秩序,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律和信用环境,消化中国持续增长的国民储蓄。

·其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鼓励合规资金进入股票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全国债券市场、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最后,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疏导流动性。要拓展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包括资产证券化,以债券为基础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种组合的利率、汇率产品和债券品种系列等新产品,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托管产品,逐渐改变商业银行的生存方式。

Ⅳ 近三年中国的货币流动性结构有何特点为什么

作者:邓志超

来源:中国货币市场

内容提要

2019年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高频词是“宽货币紧信用”。数据显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自2017年底进入“8”时代,2019年11月公布的M2同比为8.2%。光从数值上来看,8.2%的广义货币同比增长已经不低了,然而金融市场的感觉却依然偏紧。

那么很自然的一个疑问是,什么样的货币增速较为合适?当前的货币流动性为什么给市场参与者造成偏紧的感觉?造成这种偏紧感觉的原因何在?展望2020年,我国的货币流动性可能呈现怎样图景?

一、货币流动性的定量分析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一个基本问题,货币的供应量如何规划?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

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追求通胀平衡和经济增长,因此简单地理解货币增速大致能覆盖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之和(用公式简单表示为:M2=GDP+CPI)。然而,这一理论与我国的实践显然有矛盾之处。

图1显示的是我国M2同比与GDP和CPI同比之差(M2-GDP-CPI)的情况。按照货币理论,三者的差值应该常年在零值上下波动。然而图1中的差值却常年为正,且幅度颇大,特别是2009年呈现一个山峰状,最高时M2增速超出GDP和CPI增速之和23%,是一个较大幅度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不少学者和分析师认为这是我国“货币超发”的一个证明。

图1 M2-GDP-CPI(1995至今)

单位:%

注:数据皆为同比数据;GDP数据为季度数据,为分解为月度,笔者进行了平滑转换。

数据来源:wind资讯,笔者整理

然而,以M2-GDP-CPI来衡量“货币超发”并不全面。

原因一方面是发展阶段不同所适用的理论不同。M2=GDP+CPI货币理论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环境以经济平稳增长为前提假设。换言之,是以发达成熟的经济体为蓝本。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原本不被赋值的资源被“货币化”。所以M2=GDP+CPI并不适用于衡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所需要形成的货币需求。

另一方面是对资产价格的忽略。M2=GDP+CPI公式一个广为诟病的问题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资产价格的变化。近年来,全球各大央行逐渐将资产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事实上,资产价格增长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已经占到了货币供应的很大一部分。

客观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确实存在于“超发”的情况,这使得我国货币流动性非常充足,进而对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然而,这一情况正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而变化。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M2和社融增速要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这是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不再提M2增长目标之后对货币供应量规划的进一步明确,也预示着M2=GDP+CPI公式在我国经济发展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成为货币流动性的政策取向。

其背景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下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从数量型进一步向价格型转变,而产生的影响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对于货币流动性“吃紧”的感觉。

二、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形成向下压力

当前,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对于货币流动性的感觉大相庭径,相对而言,货币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足,而资本市场却普遍感到“吃紧”。

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上,资本市场的“吃紧”也是有迹可循的。将图1中2013年之后的部分放大形成图2,我国M2-GDP-CPI的数值于2017年四季度由正翻负,预示着货币供应量覆盖不了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在随后的两年中,只有2019年初M2-GDP-CPI短暂回归正值。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M2-GDP-CPI为负意味着什么?笔者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不足以覆盖实体经济增长和消费品价格波动,从而牵连了资产价格向下。

图2 M2-GDP-CPI(2013至今)

单位:%

注:GDP数据为季度数据,为分解为月度,笔者进行了平滑转换。

数据来源:wind资讯,笔者整理

理解这一点并不难。从前文中可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货币超发”,而“超发”货币可能的去处一是资源的货币化,二是资产价格的上升。如果我们将原本没有货币化的资源也看做一种资产,货币化的过程就是资产价格从零到有交易价格的过程。那么“超发”货币的这两个去处都可以看做是资产价格的上升。

笔者用API表示资产价格指数,上述M2=GDP+CPI拓展为M2=GDP+CPI+API。倒推一下,API=M2-GDP-CPI,这一公式所表示的就是图1和图2中差值运行情况。而从图2中可以清晰的看到,2017年四季度后M2-GDP-CPI为负,但幅度不大。然而,时间进入到2019年四季度后,负值的幅度陡然增加,触及-2.5%左右。于资本市场中,现实的表现是股市、债市,以及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降,背后都有着流动性收缩的影子。

这可能是当前资本市场感觉货币流动性“吃紧”的数字解释,因为货币供应已经不足以覆盖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了,所以一部分流动性从资产价格中撤出,以弥补前两者。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M2=GDP+CPI+API是否成立,理论研究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是绝大部分研究人员都认为,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升吸收了大量“超发”的货币。

三、货币流动性收缩的原因

资产价格有向下的压力是因为整体货币供应量提供的流动性不足,笔者称之为货币流动性收缩,那么收缩的原因是什么呢?

理论上,广义货币的形成由货币发行和货币创造两个环节共同构成。如前文所述,货币发行由央行的货币政策所制定的发行规则和规划所决定,主要受央行对宏观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的研判;货币创造由商业银行和企业共同创造,主要受经济繁荣程度的影响,经济越繁荣基础货币在一定时间段内周转次数越多,创造的广义货币就越多,反之则反是。

考虑到2001年加入WTO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外汇占款成为人民银行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笔者整理了M2总量(实际货币量)、外汇占款(人民银行外汇占款)*货币乘数等数据用以描述理论上的货币供应量,绘制成图3。

从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14年二季度之前,M2总量与外汇占款*货币乘数后的理论货币量几乎重合,只是在2009年前后出现小幅分叉,这是受2008我国四万亿刺激政策影响。然而2014年三季度开始,M2总量和外汇占款*货币乘数开始出现明显背离,且再也没有重合。

原因从图3中的国际收支总差额中可以得出。2014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总差额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外汇占款渠道下的外汇流入大幅下降,从而使得货币投放渠道受阻。特别是2015年“811”汇改之后,外汇储备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更是降低了外汇占款渠道下的货币投放。

图3 M2、外汇占款、国际收支(2000年至今)

单位:亿元

注:国际收支总差额数据为季度数据,为分解为月度,笔者进行了平滑转换。

数据来源:wind资讯,笔者整理

也正是在2014年三季度,人民银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工具MLF,随后又在2015年二季度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笔者将两者相加,图3中用紫色的线表示两者的余额,并没有很明显的特征。

但当笔者将MLF和PLS之和加到外汇占款,之后乘以货币乘数后,发现新的(外汇占款+MLF+PSL)*货币乘数的理论货币总量与M2总量几乎重合。说明当前,我国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已经由外汇占款转变为“外汇占款+央行创设的货币投放工具”。

至此,我们得到近期货币流动性收缩的一个重要原因:货币投放渠道的切换,以及背后我国国际收支格局的变化,由双顺差格局向贸易项下小幅顺差、资本项下小幅逆差、总体平衡的转变。这一变化使得长期以来在双顺差宽货币环境下浸溺惯了的资本市场变得不再适应。

货币流动性收缩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货币创造环节。现阶段从外部环境看,全球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同时金融风险不断上升;从我国自身来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两项因素作用,使得整个经济体呈现一定程度的“悲观预期”,这就影响了货币创造程度和速度。特别是近期,我国民营企业投资下降较快,削弱了民营企业这一部门的货币创造。

四、2020年货币流动性展望

展望2020年,笔者对于我国货币流动性依然持谨慎乐观态度。预期2020年我国货币流动性会保持2019年的整体趋势,即M2=GDP+CPI格局大致不变,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M2和社融增速要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同时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紧张还将持续,原因在于:

首先是货币投放渠道有待明确。外汇占款已经不再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投放主渠道了,这一点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我国应该培育自身大国信用的货币发行体制和规则。当前以MLF和PSL补充因外汇占款而减少的货币投放,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举措。短期内,人民银行还将继续使用这一过渡手段。

然而,人民银行必将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滥用进行大水漫溉,同时全面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也非常有限。所以,货币流动性的源头货币投放环节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放松,这就限制了货币流动性大幅宽松的可能。

其次是国内外经济环境短期内难出困境。国内外经济所处环境在短期内很难出现大幅度向好变化,这使得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只能慢慢恢复,货币创造环节,特别是货币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的环节也随之放慢,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环境的向好。从我国整体经济体来看,用内生性的经济结构代替原来投资推动型的经济增长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内生的经济元素发展情况决

Ⅳ 麻烦分析一下当前我国货币流动性泛滥的原因

热钱流入,美元贬值。

Ⅵ 流动性和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解决流动性过盛或不足

和流通的货币量有关,流动性过剩则通过各种手段减少货币流通量,相反则增加货币流通量

Ⅶ 货币流动性减少有什么坏处

货币流动性降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其坏处总的来说有一下几点:

1.物价的持续下降会使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继而减少生产或停产。

2.物价持续下降将使债务人受损,继而影响生产和投资

3.物价持续下降,生产投资减少会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加剧总需求不足

4.如果经济持续恶化,将会引起舌部动荡。

但是从另外的观点来看,如果适当的流动性减少,他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1.通货紧缩将促使长期利率下降,有利于企业投资改善设备,提高生产率。

2.在适度通货紧缩状态下,经济扩张的时间可以延长而不会威胁经济的稳定。

3.如果通货紧缩是与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相联系的,则物价水平的下降与经济增长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4.同时他将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在分配,实物资产的持有者受损,现金资产将升值。

Ⅷ 货币流动性的影响探讨

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理论探讨
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宽松或者紧缩的货币环境,资产价格在不同货币政策环境中的变化特征是每一个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货币流动性的经济涵义
货币流动性(Monetary Liquidity)反映了货币供应的一种基本状况。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 居民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乃至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动性资产,都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而纳入不同的宏观流动性范畴。 衡量货币总量的指标包括 M0、M1、M2、M3等M0指流通中现金。“狭义的货币”— M1,通常是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为货币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所组成。“广义的货币”— M2 在M1的基础上加入了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则在M2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负债。广义货币涵盖了不同金融机构持有的各种货币形式,较好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已成为发达国家货币当局关注的重要指标。。 我国央行定期公布狭义货币供应量M0和M1,以及广义供应量M3的统计数值。
货币数量理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指出了货币供应量同经济活动及物价水平的相互关系,具体可由费雪方程式(Fisher Equation)表示: MV=PT。 其中,M指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流通速度;P指平均价格水平;T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易量。理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和交易量(T)在短期内不发生改变,这样,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会引起价格水平(P)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流动性的具体形式深受金融机构及其实际活动方式变化的影响,其复杂多变性可能使传统货币数量理论所理解的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变得不稳定。
近年来,资本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迅速发展,许多经济学家提出货币是用来满足所有经济活动的需要,其中不仅包括流通中的商品,也应该包括资产,因此应将费雪等式修正为MV=PT+S,这里S代表资本市场对货币的需求。 另一个关于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批评在于,很多学者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根据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环境发生改变,不应假设其保持完全不变。 这些对货币数量理论的改进建议体现了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货币数量理论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值得我们学习和继续探索。
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宽松或者紧缩的货币环境。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定义是:流通的实际货币量同经济均衡状态下所需货币量之间的正偏差。流动性过剩可以理解成货币供给超出了保持物价长期稳定的需要。 根据流动性过剩定义,在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时,首先估算出经济均衡状态下的理论货币流通总量,然后计算与实际货币总量的差额,取得过剩或短缺的具体数值。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水平的货币供应量最为合理很难确定,并且在经济学理论中的争论也很多。 因此,我们在实际中观察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绝对层面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也就是货币流动性宽松或收紧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用货币增长率同名义GDP增长率的比值衡量货币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若货币供应与流通速度的增长率超过实物和价格的增长率,流动性有宽松的变化趋势,反之则有紧缩的变化趋势。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代表货币流动价格的真实利率水平衡量流动性。 当利率下降时,流动性有宽松的变化趋势,反之则有紧缩的变化趋势。
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理论解释
保持平稳的价格水平一直是货币政策当局关注的焦点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一。资产价格水平得到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泡沫,在90年代高科技股票泡沫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上面的两个阶段(1923—1929年和1994—2000年)中,股票市场指数在两个六年中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而且都伴随着较低和平稳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很高的真实GDP增长率。 同时,货币流通量和贷款同样在这两个阶段中高速增长。这些事实显示资产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巨大,也揭示了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消费品价格水平控制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联储主席Bernanke曾指出,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重点已经从通货膨胀转移到资产价格。 前美联储副主席Ferguson 也指出了货币当局关注资产价格的原因所在:由于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一环,资产价格的非常变化将导致货币政策无法对经济活动产生有效影响;另外,资产价格中包含了货币政策的重要信息,具有信息揭示作用,央行需要确保其揭示的信息与货币政策相一致。货币政策当局加强对资产价格的关注,一方面反映出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机构投资者更清楚地认识货币供应对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把握市场走向。
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包括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理论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告诉我们:流动性的提高会引起短期利率的下降;短期利率下降又会引起长期名义利率的下降;长期利率的下降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美联储现行货币政策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个目标利率,然后调整货币供给(联邦储备金的供给)状况,直到联邦储备金率达到目标利率水平。 假设美联储希望降低利率,联储选择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在银行间市场上买入债券,这导致债券的价格上升、回报率下降,利率随之下降。 联储的行为提高了商业银行可以持有的联邦准备金,既而提高了商业银行发放信贷的额度,最终提高了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利率水平可以衡量货币流动的价格。长期利率同短期利率具有紧密的联动性,而且债券资产(如国债)的回报率是衡量长期利率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债券利率在流动性增加时下降具有理论依据。长期利率的下降减小了债权资产的回报率,在股票资产风险溢价水平保持不变时,也就相应降低了投资者对股票类资产的要求回报率。对股票资产的要求回报率降低使得当前股票资产的回报率超出人们预期,人们将拥有的货币投入股票抬高股票价格,降低股票回报率,直到与要求回报率相吻合股票的价格取决于股票的供求关系。 而在计算股票内在价值时(比如DDM模型,股票的内在价值=未来收益/要求的回报率),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未来收益或分红情况,以及利率和要求回报率,都起到决定性作用。(Baks and Kramer, 1999)。
债券利率下降与股票价格上升也可以通过替代效应进行解释。 资金具有逐利性,当债券资产回报率下降时,资金会进入股票市场以获得高回报,直到资金的进入促使股票价格上涨,回报率降低,达到股票资产应有的风险溢价水平为止。另外,流动性增加后的宽松货币环境提高了对经济产出的预期,也提高了对公司盈利状况的预期。 要求回报率的下降和公司盈利预期的提高会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
第二,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当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的需要时,会抬高价格水平。 在物价指数保持稳定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这个解释基于货币过剩带来的财富效应,居民所拥有的用货币计量的财富增加了;财富效应将用来购买商品;如果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那么财富会流向资产,资产价格水平就会上涨。 这个解释同样适合现代货币数量理论(MV=PT+S,S代表资产对货币的需要)所代表的关系,货币需要满足所有交易的需要,不仅包括消费品,也包括资产。 从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股票市场泡沫来看(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着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
很多学者就美国历史情况对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包括: ?
Jensen and Johnson (1995)用利率调整方向的变化作为衡量美联储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的标准。 他们分析了1962—1991年间美国股票回报率同货币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股票市场同货币环境紧密相关,当货币环境宽松时的股票回报要高于当货币环境紧缩时。 Patelis (1997)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变量也得出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产生作用机制的结论。Mashall(1992)对美国1959—1990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他用M1增速同消费占GNP比例进行比较来衡量货币增长,发现实际股票回报率同货币增长呈弱正相关。Conver, Jensen and Johnson(1999)发现一些国家的股票回报同美国货币政策的相关度十分显著,有的甚至要强于同国内货币环境的相关度。Baks and Kramer(1999)研究货币流动性在国际市场间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G-7国家货币流动性的增加同G-7国家真实利率的下降和真实股票价格的上涨保持一致。 Bordo and Wheelock(2004)研究了美国历史上的重大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发现金融泡沫的形成一般伴随着货币发行和银行贷款的超额增长。
Ferguson(2005)用M3增长率代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发现货币流动性的增长同股票价格的相关联程度有限,而同房地产价格的关联程度非常高。 他认为统计上的非显著并不能否定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过于频繁,普通的相关性分析并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总结前面的分析,货币流动性对股票资产的价格具有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已经达成共识:宽松的流动性对股票市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理论界一方面对两者的相关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一方面正寻求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突破。
中国货币流动性与股票价格相关性分析
(一)我国货币流动性的主要特点
我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以稳定货币币值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操作目标)的框架。人民银行当前的货币政策取向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流动性政策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管理为主(人民银行,2005)。 根据我国现行外汇制度,企业要将外汇余额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这就是所谓的强行结售汇制度。而外汇银行必须将超过外汇指定头寸以外的外币资金卖给央行,这样我国央行就成为了外汇市场事实上的接盘者,央行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比较弱。 央行为对冲巨大外汇占款而大量增加货币投放是造成我国流动性充裕的直接原因,这样,宽松的货币流动性成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一,货币供应量占比很大,增速很快。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例非常高,单就M2占GDP的比例发展趋势来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我国货币流动性宽松的状况。
第二,货币增速与GDP增速比较。图3显示了过去15 年中(1991—2005年) M2增速同GDP增速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在大多数年度里超过GDP增速。
第三,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我国利率形成机制仍不完善,没有形成公认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在众多的短期利率中,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同美联储的联邦储备金利率最为相似。同业拆借利率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具有成为基准利率的必要条件。在没有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们用7天内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衡量流动性的价格的标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逐年下降趋势反映出我国存在货币流动性宽松的现象。国债到期收益率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一定程度反映了长期利率变化情况。但是,我们发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走势同M2增速—GDP增速之间的变化没有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两个指标所体现的内容有所不同。 M2的主要成分是流通中货币和银行中存款,没有反映出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体现的是流通和储蓄的货币状况;而货币市场利率反映的是金融机构所有的货币情况,体现了投资行为中的货币供求状况。笔者认为,用利率反映的货币流动性具有更加广义的内涵。
(二)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流动性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货币流动性同资产价格的关系可以总结为:流动性的增加具有财富效应,居民用货币衡量的财富有所增加,增加对商品和资产的购买;流动性增加具有替代效应,引起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下降,增加了股票投资的内在价值。 流动性具有逐利性,当货币流动性增加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债券回报率时,投资者会进入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寻求更高回报。
在统计验证分析中,我们选取了上证综合指数作为股票市场回报的指标,选取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作为房地产回报指标,选取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作为固定收益回报指标。 用广义货币M2增速与实际GDP增速的差额衡量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 以1997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三季度为时间段,我们用向量自我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的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分析,我们从结果中发现,Akaike AIC和Schwarz SC指标中反映的货币流动性和股票指数相关性较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是一种分析指标关系是否存在先后关系的分析方法。 我们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时发现,货币流动性指标的发生在国债指标之前,货币流动性指标对解释国债回购利率统计上显著。货币流动性对于解释房屋价格变化在统计上具有一定显著性;货币流动性对于解释股票回报在统计上显著性较弱。
(三)统计结果分析和主要结论
理论界普遍认为,流动性的增加会抬高价格水平。 首先,流动性的增加具有财富效应。 居民用货币衡量的财富有所增加,如果消费品供给得到满足,过量的货币会流入实体经济,被用来购买资产,抬高房地产和股票资产价格;在物价水平没有上涨的情况下,资产价格水平可能会大幅度上升。 其次,流动性增加具有替代效应,引起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下降,从而减小了人们对股票资产的要求回报率,增加了股票投资的内在价值。资金具有逐利性,当货币流动性增加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债券回报率时,过剩的资金促使投资者寻求更高回报的投资途径。我们在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中发现:第一,我国流动性充裕,广义货币占GDP比例同其他国家相比很高;尽管央行采取多种手段收紧流动性,但是近年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持续下降,流动性充裕在短期利率中的表现明显。 第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货币流动性对提高债券类资产价格的影响显著,代表长期利率的7年期国债到期收益债率同短期利率走势保持一致。 第三,统计结果反映的流动性对股票价格的作用显著度有限。
总结相关理论和我国实证分析,我们认为流动性是决定债券类资产的决定性因素。货币流动性是股票资产价格和上升的必要条件。 统计结果不够显著是由于股票价格波动频繁,影响我国股票变化的因素比较多而且复杂,需要应用更加精密的统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2005年底以来,随着股权分置等改革的完成,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者的信心提高,流动性充裕带来的大量资金寻求债券之外的投资回报,这样的资金供给为股票市场的大有作为提供的有力支持。从股东开户数的上升来看,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无疑是股票市场上涨的首要支持力量。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对股票类资产的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 需要注明的是,本文研究的是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一般规律,我们相信短期内债券和股票资产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在进行具体投资时机和产品选择时,应考虑可能会对供求关系产生影响的多方因素。?
我们认为,机构投资者在进行资产配置决策中应考虑货币流动性因素。现阶段,国际贸易情况、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变化等因素是影响我国货币流动性状况的重要原因,值得投资者关注。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资产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时应考虑资产价格因素。
参考文献
[1] Alex D.Patelis.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52, No.5,1997.1951-1972.
[2] Ben S.Bernanke and Alan S.Blinder.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2, No.4,1992.901-921.
[3] Borio and Lowe.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Nexus[P].BIS working paper, No.114,2002.
[4] C.M.Conover, Gerald R.Jensen, Robert R.Johnson.Monetary Envirom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23,1999.1357-1381.
[5] David A.Mashall.Inflation and Asset Returns in a Monetary Economy[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XLVII, No.4.
[6] Europe Central Bank.ECB MB (European Central Bank, Monthly Bulletin)[C].May 2001.
[7] Friedman, M.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1968.2-17.?
[8] Federal Reserve Bank.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Purposes & Functions[J].9th Edition, June 2005.
[9] Gerald R.Jensen and Robert R.Johnson.Discount rate changes and security returns in the U.S.1962-1991[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5,vol.19, 79-95.
[10]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课题组.关于完善我国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R].2005.
[1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课题组.中国利率形成机制研究报告[R].2005.

Ⅸ 流动性不足就是通货紧缩吗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Ⅹ 为什么次贷危机引起流动性短缺

众所周知,次贷危机是因为无法收回的贷款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了欧美银行的资产损失,进而导致了市场的流动性短缺。所谓的市场缺乏流动性,就是指市场缺钱,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注资情况看,至少是几千亿,而这个市场,自然是指欧美的市场。也就是说,欧美市场上有几千亿的货币退出了流通领域。很显然,在流通中第一轮中,之前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放出的货币支付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如果现在市场被定义为流动性短缺,那么,它们在哪里呢?

我也没有想明白,只能进行一些猜测。从流通的角度看,这些钱无外乎有几个最终去向:

其一,部分作为工资回到工薪阶层的手中,从欧美的储蓄情况看,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增加,那么这些钱不太可能是被大众存在银行里,并且,如果是存在银行,仍然可以被用来贷款,并不会造成货币短缺。在美国人强烈的消费欲望下,很可能部分货币又回到某些欧美财团的手中,而另外的部分货币,可能是在美国人的消费中被中国的贸易顺差所获得。当然,还有部分货币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行情下流向了中东,这和中国制造类似,不同的仅是商品变成了石油而已。这些流向其他国家的美元货币都变成了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真正的沉淀下来。当然,最近不断看到主权资本入股华尔街新闻来看,这部分钱正在努力积极的回到欧美。这背后不过是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换回的部分金融股权,能否由此改变一些今后世界的游戏规则仍不得而知。

其二,部分货币从工薪阶层和其他环节流通到部分欧美财团手中后,短期导致市场缺钱,然后美联储降息,又导致这些财团将这些货币不得不投资到其他地区,比如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中国。这就导致中国近期的国际热钱迅猛增长,连财政部都说可能有五千亿之巨,也让我们的央行忙于治理通货膨胀去了。如果这样的话,美联储降息和热钱涌进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货币越来越多的进入欧美以外的地区。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一旦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结束,即使可能被中国的财政部扒一层皮,热钱们仍然要获利离场,重新回到欧美市场,那么,是否会导致欧美地区来一场猛烈的通货膨胀呢?这个可能还是要取决于量化指标才能定论。

一切都是猜测,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些钱并没有被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们收回,只是流向了不同的市场。在大家都想投资的背景下,少部分可能沉淀,而大部分仍然在世界上别的市场上以本国货币的形式流通。他们最终仍然是以各种形式追逐回报最高的市场,谁在驾驭他们,下一站去哪里,有人知道,但不是我。

热点内容
大二金融学学哪些 发布:2024-04-20 09:04:56 浏览:128
买名人字画属于货币职能的什么 发布:2024-04-20 07:57:43 浏览:417
能够模式识别的股票软件 发布:2024-04-20 07:57:39 浏览:254
机构股票投资偏好 发布:2024-04-20 07:33:12 浏览:989
理财基金什么部门监管 发布:2024-04-20 07:14:10 浏览:702
创业基金分红是多少 发布:2024-04-20 07:04:34 浏览:363
买东西支付的钱是货币的什么手段 发布:2024-04-20 06:45:28 浏览:88
股票软件犯法么 发布:2024-04-20 06:45:02 浏览:374
思华科技股票代码 发布:2024-04-20 06:43:28 浏览:717
没学过金融怎么学 发布:2024-04-20 06:00:43 浏览: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