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学派的主张适合西方什么年代
Ⅰ 现代货币主义
现代货币主义亦称“现代货币数量论”。上个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主要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该学派以反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作为理论依据,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变动的最根本的原因,主张国家除控制货币供应量外,不应干预经济生活。自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统治西方长达半个世纪,但是到了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种反凯恩斯主义思潮纷纷涌现,现代货币主义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台的。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是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现代货币主义不过是这两种理论的“混血儿”。
Ⅱ 西方经济学+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这一异军突起的力量,实际上也是从凯恩斯革命的躯体上孳生的,是凯恩斯革命在货币理论领域中的“阿基里斯腱”给了它最初的推动。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的芝加哥大学教授,是许多艰深而庞大的经济学著作的作者。譬如,他和施瓦茨女士合著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这一领域中无可替代的经典性著作。不过遗憾的是,弗里德曼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尚未被介绍到我国来。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早期货币数量论和本世纪30年代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是现代货币学派最早的理论渊源〔10〕。弗里德曼本人也有相仿的观点,他认为:“过去常被称为货币数量论的东西……,现在称之为货币主义”〔11〕。可以说这是现代货币学派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凯恩斯学派在货币分析方面遗留下来的理论空缺,是货币学派得以产生并发展的重要现实条件之一。
弗里德曼认为,应将收入的资本价值化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他指出,收入并不仅仅是当前的收入,而主要是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收入。他在消费函数理论中又进一步把它发展成为“永久性收入”的概念。据此,他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设:(1)由于某些形式上的财富比其他一些形式的财富更易于变动,因此必须设定一个属人和非属人的财富之间的比率;(2)非属人财富的多元化,是以已知的报酬率为基础的。
(公式略)
在这里,k是流通速率(它概括了一系列因子,如利率、预期通货膨胀和属人及非属人的财富之比率),Y表示“永久收入”的概念。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货币学派侧重收入或财富效应,而不像凯恩斯学派那样重视货币作为其他金融资产替代物的替代效应。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弗里德曼用一系列统计资料证明,货币实际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保持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货币的需求受收入效应的支配,而有关收入的概念不是当前可以衡量的收入,而是长期预期收入的概念。货币供求之间的任何差异,只有通过永久收入的变化而不是利率的改变才能加以调节。货币学派对凯恩斯学派的下述假设作了重大修正:将价格变化与利率联系起来。它意味着有一个总需求函数,依靠这一函数,较低的价格会通过LM轨迹的移动,而和较高的产出水平发生联系。从而确认,价格对于产出量具有高度刚性。英国经济学家戴维·莱德勒认为,弗里德曼在货币分析中采用的永久收入的概念,促使了两方面的成功:(1)解决了为什么流通速度根据周期有所不同,而非取决于利率的变化的问题;(2)解释了为什么短期货币乘数(△Y/△M)值会很大,因此证明了货币的收入流通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主要机制,而货币供应是具有决定性的政策变量〔12〕。
概括地说,货币学派强调货币需求是可以观察到的大部分变量(其中最重要的是永久收入)的稳定函数。由于货币需求的利息弹性很低(即指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间的替代效应很小),使货币保持供求均衡的主要途径,便是相应改变收入水平。由此得出了政策结论,货币供给既是重要的政策变量,又是最佳的政策指示器。
但是,货币学派目前面临着几个令人困窘的理论诘难。这些诘难主要包括:(1)货币供应量及其相应函数虽很重要,但弗里德曼提出的利率并不重要的论点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货币供应大部分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即不是由货币供应当局决定的);(3)弗里德曼关于货币供需之间不均衡会表现在名义收入上的变化的论点很可能是“错误”的;(4)将永久收入假定引进货币分析,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货币流通的长期稳定可以用货币供应的内生因素本身来解释。货币学派最大的困难在于,他们未能使关于货币的外生因素决定的观点(即由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而非利率决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宾认为,货币学派的几个命题不能协调地揉合在一起,中间缺乏必要的和相应的逻辑联系〔13〕。
Ⅲ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经济学文献之中。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的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两者虽有不同,但都是反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学派,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
Ⅳ 货币主义名词解释
货币学是研究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货币发行的价值总量,不能大于商品价值总量,否则会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又称货币学派,亦称“货币主义”。是西方经济学派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因强调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故名。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主要代表有美国布伦纳、安德森和英国莱德勒、帕金等。认为货币供应量及其变动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声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可能把失业率降至自然失业率以下,是导致经济不稳定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因而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越少越好。认为政府需要采取的唯一政策,是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这一增长率应与实际国民收入预计在长期内会有的增长率大体一致,以保持基本稳定的物价水平。
Ⅳ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的经济学派有哪些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主张回复古典自由主义为内容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开始兴起。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包括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伦敦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以上是我了解的情况,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Ⅵ 经济学 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之中。
下面是一些资料 你参考一下: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的论争
20世纪60-70年代是西方经济学最繁荣的时期,“在野”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新保守主义的旗帜下休养生息,重整旗鼓,在70年代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时东山再起;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学派林立,各领风骚。它们或是自诩为“嫡传”的凯恩斯主义者,或公开声明是凯恩斯主义的叛逆者。比如芝加哥学派(注:由于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绝大部分都曾在芝加哥大学任职,所以有人称之为芝加哥学派。)所主张的就是全面维护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历史传统和全面恢复“自由放任”的理论纲领,倡导对新古典的回归和与凯恩斯经济干预主义相抗衡,坚持以哈耶克为代表的经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经济学体系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根本原则。20世纪下半叶,诸多自由主义学派来势凶猛,“是市场还是国家”的争论再次白热化,在20世纪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在我们回眸其百年发展史的时候,不得不对足以构成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劲敌甚至动摇其“正统”地位的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予以专门论述。
现代货币主义即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弗里德曼。弗里德曼从“个人主义”的微观经济结构入手,在“永久收入”的理论基础之上恢复了货币在宏观经济结构中的关键地位,以此提出了与凯恩斯干预主义相抗衡的自由主义论点(注:参见〔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结构——与批评者商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货币稳定方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在国家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行情动荡远远低于干预时的程度。国家的真正作用不在于短期内影响市场,而首先应保证货币总量能定期和有规律地增加。这是因为:第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管理和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在凯恩斯那里,由于人们的欲望已经得到满足,所以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呈递减趋势,而储蓄则呈递增趋势,这样,政府应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抵消个人消费的减少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弗里德曼驳斥了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认为人们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扩张性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数量则应是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即根据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制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弗氏认为,1929-1933年大危机中约有1万家美国银行倒闭破产,造成美国国内货币供给量下降1/3。如果美联储能在这次大危机中发挥作用,那么那场大危机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最多也不过是一次小规模的经济衰退(注:《弗里德曼:历史终于向他低头》,见www.macrochina.com.cn/eco/xjrw/20010111024225.shtml。)。第二,关于“自然失业率”。凯恩斯主义认为,高就业水平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保证。弗里德曼认为这是一种模糊甚至错误的想法,高就业水平恰恰可以被认为是没有最好地利用社会资源的一个标志:为了社会生产而牺牲了对闲暇的享受,而前者的价值要远远小于后者的价值;通货膨胀政策会使人民产生错觉,“强迫”人民认为他们的实际工资高于这些工资的实际价值。第三,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既然自然失业率是一个常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那么,自然失业率就是一种经济条件,货币就具有“中立”的性质,人们很难通过改变通胀率来改变自然失业率即改变经济条件。在短期内也许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但长期内这种关系会消失,即就业水平与通胀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要把失业率减少到“自然率”以下,那么通胀率就会非常之高,代价也会非常之大。弗氏指出,在60-70年代,美国政府因为要达到全民就业的目标,结果使国内通胀率从1960年的1%上升到1979年的13%(注:《弗里德曼:历史终于向他低头》,见www.macrochina.com.cn/eco/xjrw/20010111024225.shtml。)。
现代货币主义在整个80年代几乎被英国撒切尔政府全盘接受,成为撒切尔主义的理论基础。撒切尔主义认为,以往的“教训是,政府不应试图‘人为地’保持充分就业,而应允许市场力量来决定‘自然’的就业水平。而且,对付通货膨胀的货币主义方法意味着以失业率必然上升为条件而对经济进行挤压(通货紧缩)。这样,至少在短期内,失业基本上变成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的方法之一。”撒切尔的通货紧缩政策导致失业率一路攀升:50-60年代,失业率只有1%-2%左右,1979年撒切尔上台时为4.5%,1981年猛增至9.1%,1985年高达13%(注:Ramesh Mishra,The Welfaar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Harvester Wheatsheaf,1990.pp.20-21.)。货币主义与撒切尔主义使英国告别充分就业,社会福利政策开始大规模收缩,并实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与其说反对干预主义不如说他希望政府只对货币供给进行干预,但本质上讲,对货币供应量的干预是最大的干预。
在美国,凯恩斯主义受到了来自供给学派的严峻挑战。60年代末以拉弗尔、费尔德斯坦和蒙德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全盘否定凯恩斯“需求决定供给”这个需求管理的核心命题,认为它是导致产生“滞胀”的根本原因。因为增长与刺激需求将导致货币供给数量的增长,由此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刺激需求无疑等于抑制储蓄,从而导致了投资率和劳动率的下降,进而降低了积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供给学派主张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精神,尤其是恢复萨伊定律,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国家干预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供给管理”,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应该影响供给而不是影响需求,以促进私人储蓄和投资。这样降低税率便成了开给白宫的“药方”。这个药方基于三个理论假设(注:William Niskanen, Reaganom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第一,税收量不一定与边际税率呈同方向变化,在达到某一点时会朝相反方向变化;第二,降低边际税率将鼓励人们用劳动代替休闲;第三,高税收还将造成低投资率,使投资减少、资本存量降低,因此降低边际税率将鼓励投资和生产。
供给学派在学术上建树不多,在理论上缺乏体系的完整性,所以,它仅是解决“滞胀”的一种对策而已。虽然一贯自诩反对凯恩斯的干预主义,标榜自己为自由放任主义,但是,国家干预供给与干预需求岂不是“半斤八两”?供给学派之所以一度得势,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怪圈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大背景下被里根政府所采纳。“里根经济学”的政策主张就是大幅减税:1981年第一次总统预算将非劳动所得收入的最高税率从70%降到50%,把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由28%减到20%。其结果是,“1983-1984年,美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复苏,使失业率降了下来,到1986年,失业率回到70年代末期水平”(注:Ramesh Mishra,The Welfaar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Harvester Wheatsheaf,1990.pp.20-21.)。开出的“药方”都是减税,但支撑撒切尔主义的货币学派哲学与支持里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理念却大相径庭,前者是不增加财政赤字、实行紧缩,而后者是假定减税可以增加生产供给活动进而提高产出和减少赤字。
Ⅶ 米尔顿--费里德曼“货币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
货币主义一词最先是由美国货币主义者卡尔·布朗纳提出的,其中心命题认为货币是推动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价格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一段时期内也的确出现了经济增长较快、失业人数较少,而又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所谓战后“繁荣”景象。在美国,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在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实行了好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特别是在1964年,大量削减税收,使社会经济从衰退中摆脱出来,增加了社会就业。但是,好景不长,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起至八十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出现了“滞胀”的局面。这种现象使凯恩斯主义走上了穷途末路。于是,西方经济学界在货币理论和政府官员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观点有了显著的改变。在理论方面,更趋向于早期的货币数量学说,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而不是强调其交换媒介的功能;在政策方面,重视利率与信用可能量的政策被放弃,而趋向于管理货币数量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了《货币数量理论的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重新表述。正是在这里,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重新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抨击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同时竭力反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实行的固定汇率制,积极主张通过市场的自由活动以实现有伸缩性的汇率。不过在当时,弗里德曼的这些主张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随着西方社会的物价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爬行上升,发展到七十年代初的猛烈上涨,现代货币学派逐渐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的新保守主义的学派。美国以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财政金融危机日益严重,垄断资本集团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乞灵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政策主张,使货币主义首先在美国流行开来,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出现了一些货币主义者。在美国,除弗里德曼和布朗纳以外,主要货币主义者还有艾伦·沃尔特斯、戴维·莱德勒、迈克尔·帕金,以及奥地利的赫尔姆特·弗里希等等。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货币主义代表人物,无疑是197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Ⅷ 西方经济学有哪些学派
1. 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盛行起来。曾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被认为是该学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在美国,货币主义者还有卡尔·布朗纳(Karl Brunner)、艾伦·梅尔泽(Allan
Meltzer)等,英国的著名货币主义者有艾伦·沃尔特斯(Alan Walters)、戴维·莱德勒(David Laidler)、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等。
货币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基础上。
2. 供给学派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德尔被公认为供给学派的先驱,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瑟·拉弗、《华尔街日报》的罗伯特·巴雷特、裘德·万尼斯基、保罗·罗伯茨、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哥伦比亚大学的罗伯特·门德尔、密契尔·伊文斯和乔治·吉尔德等人。
3.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于1960~1961年首次提出的。7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一些青年经济学家,首先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然后有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巴罗、尼尔·华莱士等以理性预期假说为基础,运用经济计量学研究方法向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模型提出全面挑战。由于他们强调“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并不能保证它所涉及到的人在行为上协调一致。
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原来的凯恩斯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留并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一些假设和分析方法,同时又从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汲取了某些论点或新研究方法,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基本假设,引出某些新论点。因而它是在各对立学派的争论中,博采众长而发展起来的。
Ⅸ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区别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有3点不同:
一、两者的实质不同:
1、货币学派的实质:货币学是研究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货币发行的价值总量,不能大于商品价值总量,否则会引起物价全面上涨,又称货币学派,亦称“货币主义”。是西方经济学派之一。
2、供给学派的实质:供给学派亦称“供给经济学”、“供给方面经济学”。着重从供给方面考察经济现状和寻求对策的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于强调经济需求的凯恩斯主义而言。
二、两者的兴起时间不同:
1、货币学派的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
2、供给学派的兴起时间: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
三、两者的观点主张不同:
1、货币学派的观点主张: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 ,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2、供给学派的观点主张: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9)货币学派的主张适合西方什么年代扩展阅读: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弗里德曼指出,影响货币供应的若干主要因素,并不影响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主要受制于函数式中的那些变量。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况下才影响货币需求(如1/p dp/dt),因而它们不会破坏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与利率。
3.货币需求函数的倒数——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弗里德曼认为:从实证来看,货币流通速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则性,有规律可循。依据经验,流通速度往往与收入保持“正一致性”,即同方向变动关系。收入提高,流通速度加快;反之亦然。弗里德曼通过对美国货币史的长期研究,论证出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内是十分稳定的,至于在短期内,用永恒收入的概念来考虑也是稳定的。他在《货币数量说-一种重新表述》一文中,曾把货币需求函数写成另一种形式:
此式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函数V是收入Y对货币数量M之比,弗里德曼指出,“只要Y是永恒收入,Y对M的比率就会不变”。所以货币流通速度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都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Ⅹ 西方经济学萌芽时期的代表流派是
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华夏大历史
2019年12月10日 · 历史领域创作者
西方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重商主义时期(15世纪-17世纪中)
所处阶段: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社会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解决关系萌芽、形成和走向确立的阶段。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与要求。
主要理论:认为财富的产生源于流通:唯有金银才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开采金银矿,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源泉,因为内部贸易只会改变一国内部财富分配,而不会增加这国家财富总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中外贸出超,是大量金银输入,从而增加本国财富。
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曼、法国柯尔培尔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中)
所处阶段: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并依靠自身力量得以发展。
主要理论:1将研究眼光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2第一次系统提出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决定;3提出较系统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提出经济人的假设;5、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经济人在追求自己利益同时,往往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6、比较优势学说。主张各国家根据自己资源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然后再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实现自身比较利益。(实现双赢)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代表人物:英国亚当·斯密
三、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所处阶段:西方经济学成形的阶段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古典理论它在意识形态上成为反对社会主义的武器。
主要理论:在理论上否定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取之以效用价值论代替,将研究重心转移微观领域,建立微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和理论内容。基本观点坚持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1、用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2、边际分析方法;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运行过程和调节机理作更为精密的分析阐述。指出资本主义市场价格体现调节能够自行实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均衡地发展。因此,政府不必干预经济,应该信守自由放任的原则。
代表人物:英国马歇尔
四、凯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50年代末)
所处阶段:当代西方经济学阶段
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经济大危机。一方面使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机器,不会出现失业的神话被打破;另一方面为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崩溃,各国政府出手干预经济。
主要理论:1、将视角又放回宏观领域,从国民收入决定分析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作用下,社会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是不足的,所以总需求往往不是等于总供给而是小于总供给。总需求的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政府必须干预以刺激总需求。
主要代表人物:凯恩斯
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西方经济学出现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割裂的漏洞,传统(庸俗)经济学从个量分析入手,根据对单个消费者、厂商和生产要素所有者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市场因素能够自行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并据此主张自由放任的国家不干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则偏重于总量分析,根据他的国民收入论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不能自行解决失业问题,据此主张国际干预,由此形成宏观与微观矛盾。
五、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
背景:二战后,各国政府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国有与私人所有制并存,使理论上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互结合。
主要理论:传统经济学是以研究个量问题为主微观经济学,而凯恩斯主义是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前者以充分就业为分析前提,后者则着重研究各种不同水平的就业量情况,因此两种相辅相成,可以收入同一体系,而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张不过代表同一理论体系所涉及的两种不同情况。因此又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
六、新自由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末)
背景: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出现滞胀。经济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形成由现代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供给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各种新自由主义纷纷亮相。
两学派并存——⑴新自由主义(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①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重要影响已为西方经济学界所广泛接受,它所提出的稳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以稳定经济的建议已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货币学派没有对失业和经济衰退现象提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另外,②供给学派强调增加供给对于摆脱停滞膨胀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西方经济学界认可,它提出的降低税率以刺激供给也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重视。但是,供给学派还缺乏系统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七、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期(理性预期派 )
其中前者占据主导地位。
理论上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的自由主义政策。
新自由主义学派与前面新古典学派区别是前者不在局限于微观经济学领域,而将研究深入宏观经济学,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微观基础改造宏观经济学。
八、 新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80年代-目前)
主张混合经济体制,国家干预不完全取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其经济基础),同时减少过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