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政策是如何传导到金融市场的

货币政策是如何传导到金融市场的

发布时间: 2022-05-27 15:23:41

『壹』 国内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1]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2]
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1.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

从1953年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实行的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信贷进行直接控制,并在不同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存在着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统存统贷”时期(1953-1978年)、“差额包干”时期(1979-1984年)和“双向调控”时期(1985-1997年)。由于在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之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没有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之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

1998年,中国取消了对信贷规模的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了发展,并且运用了利货币资产价格多种渠道转变。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基本对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导没有存在异议,但对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渠道重要还是信用渠道重要的问题存在着争议。对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多以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本文从分析货币传导机制的理论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途径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

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

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
(1)随着西方国家以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2)金融市场的日益健全、间接融资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直接融资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银行信贷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反映状况越来越不全面,银行信贷传导作用越来越小。

(3)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产价格、财富效应的传导作用越来越重要,资产价格开始纳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监控指标之中。

(4)预期和信心的传导作用引起了一些国家货币政策当局的重视。

(5)新经济和股市财富效应的增强,使利率与股市的关系复杂化,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贰』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哪些,试分析

中央银行首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并经过传递、再作用到最终政策目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经过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中可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指标、信用扩张能力、融资成本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及意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时调整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对企业和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针对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调节的变化,企业和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经济行为主体也开始调节自己的投资与消费行为,进而影响到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社会各经济变量。而社会各经济变量又通过市场,将信息反馈到中央银行和各金融机构,影响到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再一次引起货币供给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是利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层层递进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

『叁』 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导,效果如何

有两个途径: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
我国很显然是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不动产信用控制),反应比较迅速,迅速的压低物价,打压房地产。

『肆』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央行的货币政策如何作用经济,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各经济学派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如Mishkin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为利率渠道、货币渠道、信贷渠道等。在传统的货币传导机制下,传导过程为中央银行一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企业(居民)。这里,商业银行处于关键地位,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首先作用于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以后,出现了中央银行一资本市场(资产价格)—企业(居民)这样一种崭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新的传导机制下,资本市场处于中介地位,资产价格是关键变量。由于资本市场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会迅速做出反应,并通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企业与社会公众的消费与投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新的传导机制的政策时滞较短,政策传导效率较高,政策效应亦较显著。但是,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增加,又使得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更为多样化、间接化,有可能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相左,致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具有不可测控性。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以信贷传导为主,汇率、利率等传导途径为补充,资产价格在传导体制中的地位不显著。也就是说,资产价格渠道的出现并没有显著改变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我国企业普遍倾向于进入股市募集资金,对其他的资产形式(比如债券)不感冒。但同时从股市上募集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实体经济,无法形成投资需求
为支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需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让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这是改善宏观金融调控效应微观基础的必要手段。进行分配体制改革我们应该缩小地区差距,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比重,普及金融知识,加大投资工具的宣传力度,提高证券资产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比例,从而使资产价格更能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

『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货币在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1)利率传递途径。
(2)信用传递途径。
(3)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4)汇率传递途径。

(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1)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

从1953年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实行的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信贷进行直接控制,并在不同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存在着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你,即:“统存统贷”时期(1953-1978)。“差额包干”时期(1979-1984),和“双向调控”时期(1985-1997)。在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之前,从严格意义上锁,中国没有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

(2)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

1998年,中国取消了对信贷规模的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了发展,并且运用了利货币资产价格多种渠道转变。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基本对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导没有存在异议,但对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渠道重要还是信用渠道重要的问题存在差异。对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多以实证研究进行分析。

『陆』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通过什么进行传导

货币政策传导: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三个主要环节:(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 行为 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柒』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由哪些基本环节构成的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一般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1)从中央银行至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2)从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至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
(3)从企业、个人的投资、消费到产量、物价和就业的变动。

(7)货币政策是如何传导到金融市场的扩展阅读:
一、货币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和汇率也可充当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二、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五个: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中介目标、传导机制、效果等,这构成了货币政策体系的总体框架。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三、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①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③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捌』 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主要理论解释:

1、利率渠道

这个应该是比较容易被想到的,也是最直接的效果。因为货币供给的增加或者减少将会直接影响利率,这个过程也很容易通过IS-LM模型来解释。

比方说,实际货币供给MS/P增加,短期来看,会引起利率的降低,从而LM曲线向下移动,在相同产出水平下,利率降低,而利率的降低会刺激投资,投资反过来又会增加产出,产出的增加对货币需求会增加,货币需求的增加会提高利率。总的来说,利率降低,产出增加。

2、信贷渠道

货币政策对实体市场产生影响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信贷,一般而言,如果央行以更低的利率提供信贷给商业银行,那么货币需求将会增加,整个货币市场的总供给会增加。贴现率就属于这一种方式。

3、汇率渠道

考虑货币紧缩的状况,在给定产出水平的情况下,货币存量的减少会使得利率上升,高利率增加了对国内货币的需求,资本流入,国际市场上本币减少,那么汇率下降,货币升值。出口商品价格升高,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的下降导致净出口的恶化,那么国内资本净外流加速。由于低成本的进口,那么国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较稳定,同时贸易平赤字对产出有收缩作用,这就达到了其政策效果。

(8)货币政策是如何传导到金融市场的扩展阅读:

1、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玖』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环节包括

货币政策传导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①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②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③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货币政策从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标,再到效果目标,最后到最终目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从确定最终目标开始,依次确定效果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首先从操作政策手段开始,通过政策手段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效果目标,从而达到最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大致可分为四种途径,即: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

『拾』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哪些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相关部门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其顺序是:
从相关部门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相关部门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相关部门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拓展资料:完善方法
1.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改革与服务的关系。
2.关注总行和省级分行对大型企业信贷投放集中化以及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等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和总行集中资金,向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必须注意防止不良资产发源地从基层分支机构向省分行和总行的转移,造成新的金融风险。
3.下力气调整与优化人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建立适应市场性信贷投放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贷款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力发展新的中小金融机构,为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建立更多的"毛细血管"
建立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原则上应该以股份制方式设立,尽量使股权分散化,以企业和个人股份为主,建立真正规范的产权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热点内容
美团如何发放股权 发布:2025-05-19 17:55:16 浏览:452
合伙开公司股权和股份该如何 发布:2025-05-19 17:45:57 浏览:506
容客科技股票 发布:2025-05-19 17:09:52 浏览:551
如何做好金融领域创新 发布:2025-05-19 17:09:51 浏览:14
大量货币都买什么东西 发布:2025-05-19 17:08:58 浏览:496
股市炒黄金最少要多少钱 发布:2025-05-19 17:06:36 浏览:798
股市最近有什么好股 发布:2025-05-19 16:57:11 浏览:835
股市今后如何演绎 发布:2025-05-19 16:50:23 浏览:599
金融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选哪个 发布:2025-05-19 16:40:35 浏览:491
为什么报考金融专业好 发布:2025-05-19 16:35:26 浏览: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