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货币
A. 汉朝时期高利的铜钱
两汉时期的通货膨胀
翻开中国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赫然发现,金属货币并不能阻止恶性通胀的发生。当然,现代通胀的结果无非是财富缩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而古代的通胀意味着老百姓是生存还是毁灭。两汉时期就发生过四次要人命的的恶性通胀。
第一次要数汉初通胀。千百年来,人们都津津乐道于帝王将相史,但平头百姓的痛苦却被忽略不计。秦末战争持续十几年,大小战役百余场,死伤几百万人。项羽火烧阿房宫,大兵所到之处,玉石俱焚。刘邦称帝连四匹同色的马都找不到,大臣们只能乘坐牛车上朝。平民生活更为艰辛凄惨。战乱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大倒退,各种物资均短缺,尤其是粮食和马匹极度匮乏,物价必然普遍上涨。
秦汉时代的铜钱单位一般都用重量单位来计量。汉朝的1石相当于现在的30斤。10钱为24铢,24铢为汉朝的1两。汉朝的16两为1斤。汉朝的1斤相当于的现在的250克。
西汉初年,国家每年财政收入不到40亿钱。即使以40亿钱算,按当时物价,只能买4千匹马或40万石米。40万石相当于现在的1200万斤,按全国人口2000万算,人均年供应不足1斤。为了搜刮民间财富,汉初统治者有意降低铜钱中的含铜量,这样相同重量的铜材就可以铸造更多数量的铜钱。结果,通货膨胀愈加严重,1石米要卖5000到1万钱,1匹马价值100万钱。与秦汉时代的正常年份相比,粮食价格上涨了180-350倍左右,马匹价格上涨了230倍左右。按照一家5口人计算,汉初普通人的家庭财产不超过3万钱左右,倾家荡产也只能买到90斤米,仅能维持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西汉在开国之初便出现了“老百姓失去产业,大饥荒蔓延,人吃人,死者过半”的末世情景。刘邦只好下诏“让老百姓卖儿卖女换口饭吃并建议老百姓到外地去逃荒做乞丐。
长安的皇帝们非常清楚,通胀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倒退、供给不足。汉初几代皇帝都坚持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来保障供应,稳定物价。经过70余年的休生养息,到汉武帝即位时,米价降到1石10余钱。当时普通人的家庭财产约10万钱,能购买近3万斤米,生活水平比汉初提高了300多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拥有雄厚财力的汉武大帝踏上了北击匈奴的光辉历程,标志着了汉匈战争的正式爆发,同时也导致了两汉的第二次大通涨。
游牧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敌,他们无数次侵扰中原,甚至在元清两代还入主过中原。游牧族强悍善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生活生产方式。游牧生活居无定所,生产不易受战争的破坏。游牧族以战养战,一旦得胜便可以抢掠巨量的中原财富,即便遭遇大败,无非是换个地方继续骑马牧羊。出身事弓马,少年有胆气,游牧族全民生长于马鞍之上,平时的放牧活动训练了他们马上作战的能力,粗劣的游牧生活锻炼了他们勇猛善战的习性和孔武有力的体格。
中原王朝正相反。中原人以精巧的技术、高深的学问与温文尔雅的行为为荣,以好勇斗狠、粗犷剽悍为耻。中原王朝社会结构复杂,劳动分工精细,大部分人从事于各种生产活动,只有少数人适合当兵打仗。中原王朝的生产和军事是背离的,强大的经济实力无法有效转化为军事实力。要将中原武士的战斗力提升到匈奴人的水准,中原王朝必须要花费巨额的财富。中原王朝的军队在进攻游牧民族时,必须要依靠中原的财富来支持对外的战争。冷兵器时代的通讯、物流技术水平与现在无法相比,中原王朝一旦对游牧民族发动大规模战争,必将在后勤补给上耗费海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武帝北击匈奴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河套在今天的陕西北部、宁夏到内蒙古地区,包括包头、鄂尔多斯和呼和浩特等城市。河西在今天的甘肃西北与新疆东部地区,著名的敦煌即在河西。漠北在今天的外蒙古到俄罗斯贝尔加湖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200年,刘邦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败于匈奴冒顿单于。从此以来,汉朝对付匈奴一直采用和亲政策的战略守势。武帝即位后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先后夺取了河套、河西地区,并在漠北重创匈奴主力。汉朝对匈奴的大反攻,不亚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打击。看看今天的美国人为战争而疲于奔命的窘态,我们就能想见2000年前汉王朝的困境。当时,军费要占财政收入的57.5%,军队的粮食消耗达到全国产量的14.5%,以至于清空国库,增加税赋,都不能供养军队。
战争高于一切,武帝绞尽脑汁地筹措军费。公元前119年,武帝打算将72.5万的关东贫民移民到北方边境屯田戍边,但国家却没钱来组织这个战略行动。于是,武帝下令铸造白金来支持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白金分为龙币、马币和龟币,分别值3000、500、300钱。但白金作价过高。就拿其中的龙币来讲,重8两,每两合375钱,当时的银价最多才值125钱。
汉代白金不是铂金,而是一种银锡合金。但政府未规定银锡的比例,这对于盗铸者是一种极大的诱惑。汉律规定盗铸者死,但人们仍然前赴后继进行盗铸。白金发行五年后,因盗铸钱币被杀的人有几十万,私下相互告密被杀的不计其数,但盗铸之风却仍然无法遏制。盗铸白金就像现在的房地产一样,房产暴利让越来越多的人将资金从实业抽出转而投向房地产,结果实业不振,生产者日少而投机者日众。当时的民众要么当兵打仗,要么从事盗铸白金的投机生意,要么逃亡为盗。整个社会生产的秩序已无法维持。这导致物价飞涨,通胀严重,比如马的价格从每匹5千多钱上涨到20万钱。
为了控制通胀、平抑物价,武帝任用理财高手桑弘羊为大司农。大司农是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发改委主任兼财政部部长与商务部部长。桑弘羊在全国推行了均输、算缗和平准政策。均输政策,就是地方上交中央的贡品,一律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当地出产的实物,交纳国家后,由政府统一调运到缺乏这些产品的其他地区出售。中央政府利用地区之间的产品差价能获得高额利润。
算缗政策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财产税。算缗中的1算为200钱,1缗为1千钱。凡从事工商业者,都要如实向政府呈报财产数,2缗抽税1算;小工商业者可以减半抽税。凡平民乘马车者,一驾马车抽税1算,运货的马车抽2算,船长5丈以上的抽1算。随后,武帝推出告缗令,鼓励大家告发瞒报财产的人,经调查属实者,被告人戍边一年,所有财产一半充公,一半奖励给举报人。告缗令推出后,中产以上的家庭纷纷破产,而政府搜刮了无数的的民间财富。
均输和算缗政策实行之后,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物资,桑弘羊开始推行平准政策来控制通胀。平准是设在在长安的政府机构,它通过国家掌握的物资在市场上贵卖贱买,以稳定物价。这就好比建立一个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得到适当的控制与调节,通胀最终被控制住了。武帝之后的几代皇帝,物价都较为平稳。直到喜好折腾的王莽上台后,才发生了两汉的第三次恶性通胀
刚开始,天下太平。但王莽却是一个不甘平淡的穿越者。他发明过游标卡尺,还亲手解剖过人体。曾有能工巧匠发明了飞行器,王莽亲自接见并给予资助。他制定过类似于今天的廉租房政策。在长安城中投资建设200个廉租房小区,供贫民居住。王莽拥有一颗正义之心。他曾规定,从皇帝到官员全都实行浮动工资制:如果粮食丰收,皇帝与百官就享用全额的生活费,如果出现天灾人祸,就按比例扣减生活费。这在古代实在难以想象!
西汉后期的贫富差距急剧拉大,豪强大族田连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这自然入不了王莽的法眼。为了打击大地主,王莽强行规定,土地一律国有,不许买卖抵押。男口不足8人而土地超过900亩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无条件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有敢违抗者,流放四夷。既得利益者怎么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呢?改革被豪强大族有意扭曲,良法变成了恶法。社会中下层不仅没有得到土地,反而被禁锢在国有土地中当牛做马。
王莽以节约铸币成本为名,废止五铢钱,宣布黄金国有,并用龟、贝、银等物品做货币。他铸造新币,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比如其所铸“大泉”铜钱,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法定价值却是五铢钱的50倍。他意图通过这种方式将豪强大族的货币财富收归国库。但过快过猛的货币改革扰乱了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农民失去了土地,商人丢掉了生意,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商品的流通也停滞了。高速通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米价上涨到1石1万钱。
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放过翻身的机会。各地豪强纷纷率众反叛,在起兵首领中,平民出身的仅占29%,而豪强地主与商人出身的竟占到了71%。伟大的改革家王莽被推翻了,豪强大族在东汉时代再次控制了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统治大权。
东汉时期的匈奴被彻底打垮。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北地区的羌人部落逐渐替代匈奴成为东汉朝廷的心腹大患。为了平定西羌,政府耗费了240亿钱的巨资,相当于整个西汉时代铸钱的总数。两汉的第四次大通涨终于发生了。物价打破了历史纪录,一石米卖到几万钱,一匹马要卖200万钱。遍布全国的饿民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持续几十年的豪强内战——三国时代,千里无人烟、白骨蔽平原,物价涨到粮食比黄金还贵。在那个时代,涨价事小,保命事大。只要能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B. 中国钱币发展史,为何说汉朝的五铢钱影响了多个国家的货币文化
因为汉朝的五铢钱设计非常精妙,后来引得多个国家效仿学习,所以说汉朝的五铢钱影响了多个国家的货币文化。汉朝通用的货币为五铢钱,五铢和半两都是代表的是钱的重量,但是在五铢钱上,却出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设计,这个聪明的设计使得那些想从钱上进行偷盗的人无法下手。这个聪明的设计,就是外扩。
这个做法得到了国际上非常多国家的认可,很多国家纷纷效仿学习。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一时间都将自己国家的钱币改成这种设计,并且纷纷表示,汉朝这个设计牛,非常的实用。所以说汉朝的五铢钱影响了多个国家的货币文化。
C.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五铢钱。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
(3)西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货币扩展阅读:
汉武帝元狩年间,面对巨额的财政亏空,面对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须巨款赈贷,中央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作钱40万。
与此同时,销毁了文帝时的半两钱,另铸重如其文的三铢钱,严禁私人铸钱。由于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较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
因此,西汉武帝元狩五年罢三铢钱、半两钱,首次行用五铢钱,因于元狩五年诏令郡国铸行,所以,将历史上这第一代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或 元狩五铢。
五铢钱的出现,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这种钱已趋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无廓,而在五铢钱尚未出现以前的三铢钱。
有些面背均无内外廓,因此容易被盗磨,即被人磨取铜屑另行铸钱谋利。而五铢钱的铸行则大大避免了这些弊端,这一先进的形制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D. 汉朝时中国用的什么钱币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
(4)西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货币扩展阅读:
汉武帝元狩年间,面对巨额的财政亏空,面对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须巨款赈贷,中央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作钱40万。
与此同时,销毁了文帝时的半两钱,另铸重如其文的三铢钱,严禁私人铸钱。由于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较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
因此,西汉武帝元狩五年罢三铢钱、半两钱,首次行用五铢钱,因于元狩五年诏令郡国铸行,所以,将历史上这第一代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或 元狩五铢。
五铢钱的出现,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这种钱已趋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无廓,而在五铢钱尚未出现以前的三铢钱。
有些面背均无内外廓,因此容易被盗磨,即被人磨取铜屑另行铸钱谋利。而五铢钱的铸行则大大避免了这些弊端,这一先进的形制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E. 西汉的货币是什么
西汉货币,汉兴时承袭秦“半两”,经高后、文帝和武帝的一再改革,逐步完善了铸币形制和货币制度,是中国货币史中的重要一环。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王码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仁宦为吏。”(1)“高后二年(前186),行八铢钱。”(2)“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3)“五年(前175),除钱律,民得铸钱。”(4)“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号码了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5)
F. 汉朝使用的主要货币名称是 其主要特点是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
http://ke..com/link?url=RJ1LhAvso260v5HtGD3aQniHlaxcg_ldP86hFMR6-_q
G. 汉朝的货币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
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皮币: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
白金币 :亦称白金三品”。西汉的银锡合金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当时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獒如龟,故用为白金币花纹。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7)西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货币扩展阅读:
汉初铸造的铜币比较轻,重三株,后来越来越轻。文帝时期,三铢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钱,重四分之一两,可是币值标的却是半两。汉朝的货币危机其实源自于朝廷放任民间私自铸钱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货币流通,好改善财政收入。
可是这项政策的弊端远远超过利处,钱本来用铜铸造,但铸币者掺杂了价值低的铅和铁之类的金属,货币渐渐的贬值,民间的经济逐渐紊乱。许多人趁此机会铸造货币发财,如文帝的宠臣邓通依靠铸铜币家产超过王侯。
另外诸侯们都开挖矿山铸造铜币,吴王刘濞凭借铜矿铸币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底气。汉武帝由于对匈奴的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逐渐用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建元年间开始,武帝开始对货币动手,期间把四株钱改成三铢钱,后来又改回来。来回一改相当于没变,问题自然没解决。元狩四年,一次规模较大的货币改革出现。汉朝发行了白鹿币和白金货币。下令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违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铸币技术上也有了改进,有效防止私铸造货币的发生。此后经历一些探索之后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下令严禁各个诸侯国私自铸造货币,把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此项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H. 五铢铜钱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大影响
五铢铜钱前身应该为秦半两,秦半两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发行的全国统一通用货币(这样说应该更为通俗一些)。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统一国家、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且半两钱的圆形方孔的形式也成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钱币的定制。
五铢铜钱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武帝纪》)。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 ,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约3.33克),铸有篆字“五铢”二字。
因此,五铢铜钱只是说是由秦半两演变而来,而在中国钱币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还是秦半两。所以楼主的问题问的有些不严谨。但是五铢铜钱既然是由秦半两之后而来,且外形什么的和秦半两相差不大,后世钱币都是以此为蓝本的,那么,知道了秦半两的影响力再看五铢铜钱也就差不多了。
不过,五铢铜钱还是应该说是被影响的。
I. 汉朝经济的货币
汉自建立以来,货币沿袭秦朝的半两,但是品质低劣,实际重量往往只有八铢、四铢、甚至更轻,有的薄如榆联,被称为“榆荚钱”,贵族、豪商大肆盗铸钱币,造成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也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出于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征伐带来的岁出增加令国库日窘,故十分重视币制问题,先后进行六次币制改革。第六次改革推行“三官五铢”,一举解决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既稳定了金融,又将汉高帝下放民间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于是币制得到长期稳定。五铢钱成为自汉武帝时代直到隋朝七百余年间国家铸币的主要形式。 .3厘米汉墓中经常出土的直径约2,重量约3.5克的五铢钱,就是汉武帝时代第六次币制改革产生的“三官五铢”。
西汉末期至新朝,王莽推行的一系列币值改革一度引起了币制的混乱。到东汉初期,王莽币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西汉早期,开国皇帝汉太祖(约公元前202年—195年)为了支持私铸,关闭了政府造币厂(此处已修改)。汉太祖的寡妇皇后吕雉,作为太皇太后,她在公元前186年废除了私营铸币。她首次发行了由政府铸造的重5.7克(0.20盎司)的铜币。而在公元前182年发行了另一种重1.5克(0.053盎司)的钱币。改用重量较轻的钱币造成了大范围通货膨胀,因此公元前175年,汉文帝(约公元前180-157年)颁布了私营铸币厂禁令;它们只允许铸造重量刚好为2.6克(0.092盎司)的钱币。公元前144年,即汉景帝(约公元前157年-141年)统治末期,私营铸币被再一次废除。尽管如此,中央及地方郡政府仍继续发行重2.6克(0.092盎司)的铜钱。直到公元前120年,那一年间,钱币被1.9克(0.067盎司)的铜钱所代替。其他货币也在这一年间发行。征集政府税收时使用面值四十万的绣花白鹿皮代纸币。汉武帝还采用三种面值分别是三千、五百和三百的银锡合金钱币;所有的钱币重量都在120克(4.2盎司)以下。
公元前119年,政府发行了重3.2克(0.11盎司)的五铢钱;该钱币是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的标准货币。在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短暂自立的新朝时期(公元9到23年),政府分别在公元7年、9年、10年和14年采用了几个新的货币单位。这些单位(包括铜刀币、金、银、龟币及贝币)的市场价格与它们的重量不符,从而贬损了钱币的价值。在新朝灭亡后的大范围内战有所缓解后,汉光武帝(约公元25-57年)在马援的鼓动下,于公元40年重新采用了五铢铜币。由于各个郡发行货币的质量低,重量轻,中央政府于公元前113年关闭了所有的郡铸币厂,并赋予中央政府水路及公路掌管者独有的铸币权。尽管在东汉初始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都转移到了大司农(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办公室,中央政府仍然保持了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 商人及小农以钱币缴纳财产及人头税,并将一部分收获的农产品缴纳土地税。农民则通过为富有的地主做工,在酿造业等行业当劳动力或是通过在城市市集中出售农产品及自制品赚取钱币。汉代朝廷可能发现以钱币征税是最简易的方式,因为这样就无需运输被征税的货品了。
自公元前118年到公元5年,朝廷铸造了280亿多枚钱币,每年平均铸造2.276亿枚(或22.76万贯钱币)。相比唐代的天宝年间(公元742至755年),每年铸造钱币3.27亿枚。到了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铸造的钱币数则为公元1045年30亿枚,公元1080年58.6亿枚。由于工钱只以现金支付,在东汉时期钱币现金成为衡量财富的普遍标准。第五伦(约公元40年至85年)——汉代蜀郡(今四川省)太守描述道其下属官员财富并非以拥有的土地折算,而以钱币现金计算资产总和,其价值大约为1千万枚钱币。
安格斯·麦迪森估计当时汉朝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美元计相当于450美元/每人——这一总数超过了90年代最低生活水准,且直到10世纪末期宋朝初年也未发生过明显改变。钱币现金的广泛流通令众多商人致富,涉及成百上千枚钱币的商业交易在当时比比皆是。他们将自己的财富用于土地买卖,成为了富有的地主。官府为现金流动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令特定的社会阶层强大起来,而这一阶层政府也曾极力试图通过征收重税、处以高额罚金、充公及价格监管机制予以压制。
J. 汉朝流通的是什么货币
西汉建立之初,汉承秦制,货币制度也一如其旧,使用半两钱。所不同的是,汉初半两钱的实际重量开始变轻了,如汉文帝时半两钱只重四铢(二十四铢合一两)。铸币的名称和重量,两者由相符到有差距,这是世界各国货币史上共同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了节省币材,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货币地位的进一步确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
白金的币面分三等:圆形的龙币值三千钱,方形的马币值五百钱,椭圆形的龟币值三百钱。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银少锡多,作价又那么高,自然会发生贬值。加上银的价格高,锡的价格低,成千上万的人又私下铸造起来,结果白金只用了一两年就废止了。白金是中国最早的银币,也是第一次在币面上出现了图型。
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小小一块画了图的鹿皮,竟然作钱四十万,在当时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不过,正因为它的币材与币面的价值相差悬殊,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纸币的最早尝试。
白金、皮币的弊病,汉武帝很快就发现了。于是在发行白金和皮币以后的几个月,开始铸造“五铢钱”。从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铢钱已作为唯一的钱币,独步于汉帝国的疆域。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将铸造钱币的大权收归中央所有,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铸造钱币有了专门机构负责,钱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王莽篡汉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下讼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新朝建立后,王莽又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共二十八种货币。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们仍在暗地使用五铢钱。一年以后,王莽被迫废除刚刚施行的二十八种货币,只留小钱值一和五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货币,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他沿用王莽时的货泉,而且还铸造了新的货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铸五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