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金属货币是什么材料
『壹』 古钱币由哪些材料制造
中国古钱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货币产生之前,人们之间为获得某种商品,主要通过物物交换的途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的过程太过死板,人们逐步发现市场上有某种商品,或是坚固耐用的青铜器,或是色彩斑斓的陶器,或者其它什么东西是大家愿意接受的,这样这种商品就成了原始实物形态的货币。那么古代哪些东西或者材料成为过货币呢?
贝类货币:贝壳、贝币可以说是我国使用时间最早而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实物货币,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在沿用这种货币。贝壳成为货币的条件有以下几个:第一是本身有实用的功能(如其装饰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单位;第三是坚固耐用;第四是便于携带。尤其是其天然的单位,在熔解金属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具有他独到的天然优势。古代人民使用贝币,多用绳索将它们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单位。贝币最早的货币单位为“朋”,即十枚成一串,两串为一朋。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贝朋两字常连在一起,贝字的意义,和现在的“财”字差不多。至今中国的文字中,许多与货币意义有关的字,象财、贵、贫、贱等等,都是以贝字作为偏旁。
金属货币:(一)青铜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于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青铜制作的生产工具大量出现,青铜工具的重要性已经在于作为装饰品用途的贝壳,所以在交换、贸易的过程中,有些生产工具如刀、铲、纱轮就成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发展成为一般等价物。青铜工具取代贝壳成为货币,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用作货币的贝壳实际数量并不多,已不能应付日益增加的市场需要。第二是因为生产工具的实用价值要比仅能用作装饰品的贝壳要大。
(二)青铜货币:从春秋到战国时期,那些青铜制作的工具渐渐演变成为青铜货币,因为把工具当作市场流通的一般等价物,毕竟太过笨重了,交换太不方便。人们开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铜货币。战国时期的货币主要有三大体系:布币、刀币、环钱。
布币不是用布制作的货币,那时没有布,而是仿农具铲类演进而成一种金属铸币。最早的布币,完全保留着铲的形状。布币的流通区域非常广泛,春秋时的晋国,战国时的赵、韩、魏等国都使用布币。
刀币一看知是实用的刀演变过来的,是当时的一种渔猎工具。刀币的流通范围没有布币广,偏于东部的齐、燕等国。这是因为古代西部地区的人多以农殖为主,所以用农具为货币。东部地区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从事渔猎生活,所以用刀币为货币。
环钱是圆形的,中间有一圆孔。旧石器时期有过钻孔的石珠,新石器时代有石环、石珠。在我国仰韶古文化遗址上,曾发掘出许多土制、石制的纺轮,都是圆形中间穿孔,和早期的环钱相似,所以,环钱极可能是由纺轮演变而来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环。环钱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围比起布币、刀币要小得多,据专家们考证,环钱是秦国早期的货币。
刀币、布币、环钱都是有形的金属货币,信形货币最初是减其重量而存其形态,到后来则改变形态而仅存其名,这类货币是从贝币等自然形态货币向金属铸币过渡的一种倾向体系。在我国,它们的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三)秦半两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秦国的币制推行于全国,以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即二十两,以铜钱为下币,即“半两”钱。黄金之所以为上币,是限于大数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赏赐。而日常的民间交易,则用“半两”钱,秦代“半两”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金属货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重量名称和货币名称统一的记重货币。
(四)汉代五铢钱:汉王朝建立以后,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五铢钱。一直到隋灭唐兴,五铢钱才消亡。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种钱币。就其重量来说,五铢钱是标准货币,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铢的使用后,新钱的重量仍以五铢为标准。
(五)唐代开元通宝:《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钱”从此成为重量单位,十钱一两的进位制由此诞生了。“开元”通宝常让我们望文生义,认为唐太宗开元年间铸造,其实“开元”的意思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是“在国内通行宝货”的意思。开元通宝钱的问世,结束了自西汉以来延续七百余年以重量五铢命名铸币的传统,开创了通宝、元宝钱体系,自唐朝起,钱币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或通宝、或元宝、或重宝、或其他什么宝。自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起,至1916年“洪宪通宝”止,通宝、元宝钱体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长久,在世界货币史上罕见。
(六)明朝白银成为法定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加上明中后期以来巨额贸易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白银的使用日益广泛,成为主要的法定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银铸币有银两和银元两种。我国长期使用银两,属称量货币,有银饼、银锭、银元宝和零碎银子等各种形制,使用时要看成色、称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银多为银元,价值稳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欢迎和广泛使用。鸦片战争后,各省纷纷铸造龙洋——带龙图案的银元。白银价格适中而稳定,它的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纸币:北宋初年,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贸易也随之增加,“每一交易,动即十万”,这样货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当时市场上流行的货币是铜钱、白银和铁钱,个别地区还盛行铁钱,由于铁钱非常笨重(大的一千个钱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携带使用极不方便,严重影响了货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联合印发了一种比金属币携带方便的纸币——“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语惯用的尾音,“交”是相会、相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起来,就可兑换现钱。它是在一张小纸片上,印上房屋、树木和人物的图画,并作上暗号以防别人仿印:交子的出现代替了铁钱。这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场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铺”兑换现钱,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统一发行,每次发行的数额有限,用铁钱做后备金。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为“钱引”,用来代替贬值的“交子”。南宋时,交子改称”关子”、“会子”。元朝时更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中国历史上纸币流通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元朝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现了不兑换的纸币“中统宝钞”,并在元朝长期使用。公元1294年,这种“中统宝钞”传到了波斯,并由波斯传到其他国家。明清时期,纸币仍在发行,但与金属币同时使用,流通不广。到了近代纸币得到了广泛的流通,并逐渐代替了金属币。
由以上可总结出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规律如下: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有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
『贰』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什么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
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等优点,更能有效发挥货币职能。
严格来讲,金属货币也是实物货币的一种,不同的是,金属货币脱离了金属的原始形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称量重量。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为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
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了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称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很多。
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
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
而当时流通最为广泛的贝币由于来源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了不便,于是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地便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
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
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
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
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
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尽管世界各国的金属货币发展史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国家金属货币的演变基本呈现由贱金属到贵金属的发展规律,铜、铁、锡、银、金都曾充当过金属货币的材料。
『叁』 简述春秋战国时代的铸币种类,该时代的货币特点有哪些
刀布币历史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属铸造技术也日渐成熟,为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布币是以农具铲为型的铜质货币,也叫铲币,从出土情况看主要流通在周王朝都城及晋、郑、宋、赵等太行山西麓地区。布币按照形状又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种。空首布是完全按照农具铲的形状制做,平肩平底,柄部还有安装本把的圆洞,最初的空首布大小与农具相同,后来逐渐缩小。平首布是对平首布形状的进一步货币化改造,首部扁平,种类很多,肩和足均有平、尖、圆三种形状,有的首部带圆孔,或首足部带三孔。刀币是由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圜钱是按照王壁环的形状制做的外为圆形中间有圆孔的铜钱,主要铸行于魏、秦等地。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又铸行了圆形方孔的圆钱,并第一次以金属的重量作为钱的单位。蚁鼻钱是由贝币形状演化而来的铜币,其背面扁平,正面突起,上面铸有阴文,观之鬼头鬼脸,故称鬼脸钱,主要铸行于楚国。除了铜币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少量的银布和金版等金银货币,但流通范围都很小。这一时期货币的另一个特点是币文极其混乱。虽然各种货币身上大都铸有文字,但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更由于这一时期长达500多年,列国间兴亡成败,战事纷纷,货币政策也极不稳定,因此即使在同一国铸造的同类货币身上,币文的文字以及书写的位置、内容和字数也均不统一,这些混乱造成了后人在货币的年代鉴定上的极大麻烦。
『肆』 中国古代钱币材质的货币演变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 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环球热讯社区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 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黄金问题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
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
1481纸币崩溃,1581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用的货币叫什么
楚国重要通用货币有蚁鼻钱、郢爰(yǐngyuán)和布币。
1、蚁鼻钱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
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其面文有10种,有普通贝、鎏金贝、空壳贝、合背贝等。
楚贝重量轻者0.4克,重者5.6克,多数2.5克-3.5克。有文铜贝始铸何时,目前见到最早者为商周时期,但均为素面,从出土有文铜贝的情况看,楚国铜贝可能是最早的,因此被钱币学家所重视,宋代已把有文铜贝收录到钱谱之中。
楚国铜贝多系出土文物,过去民间传世品甚少。因其长期埋入地下,通体锈绿,深入骨胎,后人难以仿造。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2、郢爰
古代黄金货币。又名印子金,或称金钣、龟币。我国古代的黄金主要产于楚国。
楚国有一种有铭文的金钣(版),这种金钣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看似乌龟壳。完整的重约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
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颖、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这些带“爰”字的金钣,习惯上被称为“爰金”或“印子金”。
“爰金”有形制、铭文、重量,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其以“郢爰”为多。“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
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郢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专家认为,“郢爰”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出现,表明了湖北省荆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对于研究楚文化、有着深刻意义。
3、布币
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
布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时洪遵 《泉志》 已著录有平首布,而确定空首布为钱币的始于清人。从嘉庆、道光时开始,有的古钱学家已指出布币上的地名属于周的列国时期,从而否定了有些人以为是三皇五帝时期遗物的错误说法。
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5)春秋时期的金属货币是什么材料扩展阅读:
1、蚁鼻钱由来
蚁鼻钱沿袭了殷周时期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习惯。天然贝币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鼻祖,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装饰性,蚁鼻钱的铜色具有仿贝币的那种美丽、坚韧的光泽、分离性,贝币具有天然单位的优越性,既可一个个分离可数,衡量商品差别,又可以朋(贝币计量单位)串起来。
而蚁鼻钱正继承了贝币的优势。特作比较:贝币一般通长约1.5厘米至3厘米,最宽1.5厘米至1.7厘米;蚁鼻钱(贝)字一般长1.2厘米至1.85厘米,宽0.7厘米至1.2厘米。
贝币还具有储藏性,贝币坚固耐用、灵便,便于携带、转让、储藏。蚁鼻钱的小巧灵便沿袭了贝币固有的货币特性。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由仿制贝转化而来。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蚁鼻币又称蚁鼻钱、鬼脸钱,是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楚国铸造的一种铜币。稍具贝形而偏小,大者长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厘米,重1-2克。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
2、郢爰(yǐngyuán)
“郢”是先秦时期楚国都城的名称,首都郢始建于公元前689年,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后几经迁移,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楚王迁至陈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寿春即今寿县建都,仍名为郢。
“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
『陆』 钱是用什么材料制造出来的
纸币的主要材料是纸和油墨;硬币的主要材料是银等金属及合金。
补充古代部分钱币信息:
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比轮: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类推》
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钍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参考链接:
http://ke..com/subview/2471/8130809.htm#8
『柒』 钱是谁发明的……方便交易,最早的钱是什么材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捌』 古代铜钱都是什么材质的
铜合金。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
(8)春秋时期的金属货币是什么材料扩展阅读
古钱币收藏要避开这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非名钱不藏。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将“五铢钱”“天启通宝”“泰和重宝”等一些公认的名币作为古钱币的收藏主攻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收藏行为长期发展下去,会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
误区之二:非铜钱而不藏。中国古代的金属币有铜、铁、锡、银等多种,其中铜币数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于是有些泉友就错误认定:只有铜币才是古钱币收藏的主流。
误区之三:非整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着品相完整的古钱币收藏,对于品相不完整的古钱币,弃之如敝履,抱有偏见。众所周知,金属类的古钱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金属的特性,常会出现锈蚀斑斑、轮廓残缺、币面模糊等现象。
误区之四:非大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古钱币时,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在形体较大的金属币上,对于“至正通宝”“洪武通宝”“咸丰通宝”等几种古钱币趋之若鹜,而忽略了体型较小的古钱币。
『玖』 简述货币的发展过程
中国使用货币已有四千年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商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货币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
东魏:沿永安五铢;
北齐:常平五铢;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汉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兑现的信用凭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银铸币:银铸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态有银锭、银元宝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对付西方银元流入,自铸银元。光绪十三年,铸造光绪元宝,又称“龙洋”,分单龙和双龙,另外还有光绪帝半身像银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
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后可能会被拒绝收受。
由于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此二者并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9)春秋时期的金属货币是什么材料扩展阅读:
货币分类标准
方法1
以发行者来分类,可分为公钱(法定货币)、私营货币和区域货币(社区货币)。公钱一般说来由政府来发行,当它存在的时候,一般说来占主导地位。私钱和区域货币则由非政府机构来发行。
按材资来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货币。可分为贝壳、珠子、棍子、金属货币(参见商品货币)、纸币以及数字货币。就性质来分,可分为真实货币和虚拟货币。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义:本身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使用时间:古代 缺点:过程费时、不易达成交易、无保障、不易携带
商品货币 定义:本身具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缺点:沉重、易碎、无保障、不易携带
法定货币(强制货币) 定义:以法令强制规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绝)其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塑胶货币 定义:不属于货币的一种,仅为延迟支付的工具
本位:
1,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2,银本位
用白银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通货的基本单位由定量的银规定的货币本位制。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3,复本位
同时规定黄金和白银为货币单位基础的本位叫做复本位。实行复本位实际上是同时实行金本位和银本位。复本位的优点是:由于货币单位以两种贵金属为基础,复本位货币价值比金本位或银本位的货币更加稳定。
如果金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金本位;如果银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银本位。而复本位的主要问题是:它有时成为金本位,有时成为银本位,难以起到双重本位的作用。
复本位制亦称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对称是单本位制,即银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国在确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纪长期采用复本位制。
4,不兑现本位
不把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并且规定纸币不兑换贵金属的本位叫做不兑现本位,又称为信用本位。按照这种本位制,人们可以用一种纸币兑换另一种纸币,但不能兑换贵金属。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或银本位制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它的贵金属存量,而贵金属存量又取决于贵金属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所以货币供给量不能适应经济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不兑换本位制条件下,政府可以决定货币供给量。因此,不兑现本位制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
5,纸币本位
纸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
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
由于该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纸币发行量一般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国家要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货制度”。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几乎都是纸币本位制。
『拾』 中国最早的钱币是什么做的
最早的钱币是天海海贝制作的。
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是已知最早货币。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
(10)春秋时期的金属货币是什么材料扩展阅读
1,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2,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3,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4,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