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股市经济学
『壹』 如何严格利用经济学去分析一只股票
作为新手进入股市,一定要牢记“股市有风险”这句话。股市并不是遍地是黄金,你能随便赚钱。相反。股市输钱的机会也高。股市上有句俗话:十个炒股七个输两个平一个赢。这句话有可能不准确,但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的。这句话至少能告诉你股市孕育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防范风险,就需要你选择好个股。1公司所处的行业具体分析一只股票,第一是要看这支股票所处的行业。如果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国家垄断的行业,且在行业中占据领导地位,或者说在行业中占有相当的份额,那么,这类股票就值得关注。当然,如果公司所处的行业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且在行业中不那么令人注意,同时在行业里市场份额也不大,那么这类股票不碰为好。2公司的流通股本具体分析一只股票,第二是要看该股票的流通股本有多少。流通股本在几千万的都应该算小盘股了,而流通股本在10来亿的应该算中盘股。而流通股本在几千亿的应该算超级大盘股了。通常情况下,中盘股、小盘股拉升远远比大盘股来的快的多。所以,通常情况下,选择中小盘股票。3公司的控股股东具体分析一只股票,第三是要看这支股票的控股股东。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公司中控股是否超过50%以上?如果超过50%,那么,第一大股东对该公司绝对控股。第一大股东的绝对控股标志着公司能持续发展。如果第一大股东不能绝对控股,有可能导致被其他公司趁虚而入,从而导致股票在市场上动荡不已。在公司股东中,前10大股东你需留意。4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具体分析一只股票,第三是要看这支股票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董事长。作为公司的掌门人,董事长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你在平时的新闻、报刊、杂志里去收集董事长的点点滴滴的事迹。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那种肯做慈善事业的董事长,通常具有良好的品德,既然肯做好事,那么,管理自己的公司也不会差到哪里去。5公司的业绩具体分析一只股票,第四就是要看股票的业绩。业绩是衡量公司是否优秀的最为重要的标准。一个优秀的公司,应该有良好的业绩,有创造净利润的能力。公司的业绩是通过良好的管理,严格的财务,优质的服务创造出的。那些把公司吹上了天,但业绩却非常差的公司的股票尽量不要去碰。6公司的股东权益具体分析一只股票,第五就是要看股票的股东权益。通常情况下,股东权益越高的股票,意味着公司的分红会很好。要了解股票往年的分红派息情况。如果一只股票,年年分红派息仍保持较高的股东权益,那么,这种股票值得你拥有。毕竟,市场通常对那种高送配的股票比较追捧。7公司的公告具体分析一只股票,第六就是要看该股票在消息面上的各种公告。要用去伪存真的思维去分析。记得以前有个报社的人写了篇文章叫“鱼塘里放卫星”。这篇文章就是对某公司的业绩提出严重质问,认为一个养鱼的公司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业绩。当时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刻在市场上引起欣然大波,那公司股价立刻大跌。结果的事实还真叫这位报社的人说准了,那公司在造假账。这件事情说明了,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公司的公告,而不能听别人的。
『贰』 股票与经济学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就整个大盘来说 ;主要受人们对经济发展及走势的预期,以及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个股来说除了受大盘"人气"影响外 还受到其他诸多原因影响,买盘大于卖盘自然就会涨 反之则跌 (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一言半语难以道尽, 其实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后 就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化转变,目前中国经济体制已经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了.从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规律以及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来看 中国经济不可能向完全自由经济方向发展
『叁』 炒股看经济学有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呢
要看是哪方面的,如果是大资金量的,那么炒股,更多的应该是价值投资,可能更看重的是这个公司的盈利能力,每年能够给人的分红多少,如果按照市盈率,大概几年的时间能够给自己回本。还看这个公司的产业前景如何,这个公司的管理如何,能不能够给自己几年里有很多的盈利分红,会不会成为行业的领军。这些应该属于宏观经济学的方面。我觉得,这样的一般都是大公司的调研结果。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炒股,那么更多的可能不需要经济学的过多内容。可能你更关心的应该是股票的K线形态,趋势走势,都是需要你更用心的。
这种情况,你更多需要的是个人的学习能力,需要心理的承受能力。你能够忍受自己的资金在不断的减少,甚至减少到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在资金减少的过程中,忍受那种一次次失败感的打击,然后一次次找出为什么会赔钱,怎么减少损失。还有,更多的还有人性上的,你需要有耐性,可能会很长时间找不到好的股票,那时候也不能心急。还需要决断能力,亏欠的时候,别想着可能立马就能涨回来,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慢慢的越亏越多。
再有,别想着各种小道消息,也别想着听别人的指导。会有很多股票群加你进入,看他们说怎么赚钱,你听听就好,很多都是忽悠。也别看到电视上的股评师推荐的如何,之前有股评师推荐的股票,都是自己早就买好的,等他推荐以后别人买他就卖,自己赚了一个多亿,可想有多少人被他冷死在高处,套在上面下不来。
炒股,是一个自学的地方,可以有别人的方法,但要形成自己的意见。炒股,是一个反人性的地方,也能看到很多人性的贪婪和黑暗。
『肆』 股票涨跌背后有哪些经济学原理
股票涨跌本身就是经济学原理!
其实供需关系,就是很多人反对IPO的原因,因为IPO,新三板转板,注册制,科创板等都是向这个市场提供股票,股票多了,股价你说是涨还是跌?
有人说是利好影响股价,什么利好消息,其实是认为公司未来的业绩会提高,业绩提高就是价值会提高,所以价值这玩意是个变量,能往上变,也能往下变;利好认为股价会涨,而利空会认为股价跌;
有人说是降息,其实降息降准都是属于货币政策,这是大环境,比如你过去30年赚了几千万,不可否认你有那么一点点能力,但是你能赚这么多都是改革开放的功劳,放在战乱年代,你能活着就不容易;所以大环境偏暖,理论上所有的企业利润都要提高,当所有股都上涨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说的牛市;记住,所谓牛市,是因为所有股都上涨;不要本末倒置。
『伍』 购买股票在经济学中算不算投资
投资股票 在宏观经济学中不属于投资,属于储蓄
投资是需要新的产出,而股票只是分红凭证,并没有真的投入生产中。
『陆』 经济学家称不建议上班族炒股,真的要辞职炒股吗大家怎么看
突然证券市场有一话题上热搜了,成为股票市场谈论的话题,这个话题就是“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这句话引发市场热议。
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这话一出来得到不同股民投资者的议论,有些人评论到“我会马上辞职炒股”还有一些股民说道“你在逼我辞职炒股”更有些股民写到“我已经辞职了,做个全职股民”等等,各种声音都出来了,大家是如何看待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呢?
但真正深入管清友的观点里面去了解后,他的真正含义并不是鼓励大家辞职炒股,而是在提醒散户们股市风险太大,股市处处都是坑,希望散户们还是把时间和精力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收入,等自己生活质量好了,有人生第一桶金的时候再进入股市投资,这是我个人对管清友的观点理解出来的意思,我对他的观点看好是善意提示股市风险,要为他点赞。
当然我个人看法不代表大家的看法和理解和我的一致,当每个人看到“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的问题之时,相信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观点,犹如正面和反面,有对有错,任何观点和看法都是相对应的,关键是看自己内心的定位,定位决定看法。
针对“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的观念,您有何看法呢?根据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谈论,说出你真实的声音,期待股民投资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柒』 中国经济学家如何评说中国股市
有人说,如果想让一个经济学家尴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去预测中国股市。
先前,中国经济经历了“黄金十年”,中国股市却更多时候是在漫漫熊途中度过的;相反,在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自从去年7月份开始,中国股市却经历了一轮令人瞠目结舌的暴涨,一举从全球表现最差股市成为全球最亮丽的股市。尽管今年上半年政府动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实体经济增长企稳,但依然无法支撑目前的股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
中国股市的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让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无法理解,也很难用正常的经济学逻辑去解释。
资金和信心通常是支撑股市繁荣的两大因素,两者缺一不可。纵观世界经济历史,大牛市一般都出现在经济繁荣期末期,也就是所谓的“萧条牛”,最为典型的是美国大萧条之前的牛市。在经济繁荣的末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股民能够怀有向好的心理预期,不仅如此,经济在告别飞速发展之后,实体经济开始下滑,在资本的趋利性驱使下,此时实体经济的资金容易流向资本市场。
但是,纵观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发现中国股市繁荣的出现既不是实体经济正繁荣时候,也不是出现在实体经济繁荣期的末期,实体经济没能成为中国股市的晴雨表。
为什么A股没有反映经济周期,没能够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呢?
一方面,从交易所与上市公司类型来看,持有在上交所的上市公司的收益率是最差的,因为在上交所上市的大多为大国企、传统产能过剩的行业,相比之下,深交所因为有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收益率的表现要好很多。
另一方面,从实体经济来看,当下中国经济结构向消费转型,壮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对消费升级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应的公司是数码、空调、餐饮、生活服务等。但是,限于IPO和上市后定增的审批制,这些公司上市与增发的难度要大很多。以至于股市中上市公司的结构并没有反映经济,也就轮不到股票投资人选出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以优秀的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需要资本,同时,资金需要投资实业项目以获取投资收益,股市成为他们之间的最重要的连接器。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资金进入股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出中国股市的投资功能,而不仅仅只是具备原有的融资功能。让投资人用钱来为上市公司投票,选出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这样一来,才能使得股市中上市公司的结构反映到实体经济。
要使得中国股市能够反映经济周期,就需要依靠扎扎实实的制度建设,缩小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之间的差距。应该脚踏实地,清醒地应对各种问题,夯实股市发展的制度基础。具体说来,一方面,需要加快注册制改革的步伐,放开新股发行和股票增发的管制,充分地发挥出中国股市的投资功能,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方向相符;另一方面,需要好的激励机制去奖励那些绩优企业,也需要好的惩罚机制去惩罚那些绩劣企业,对于退市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不能人浮于事。
『捌』 股市泡沫用经济学怎么解释 如果透过经济学来看清 谢谢
股市短期疯涨,市盈利急剧攀升,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即产生股市泡沫。
何为泡沫:泡沫在词典中的本意是聚集在液体中的气泡。亦用来比喻人事的空虚或幻想。经济学里的泡沫是指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的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大幅上涨,造成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一般的看法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涨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赢利的能力不感兴趣。涨价之后便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的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对泡沫的定义,理论界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对它是否可能发生,也没有一致的看法。何为泡沫,目前来说还没有较为明确的数量化标准
经济学家认为股票是有其内在价值的,股票价值由以下三因素构成:持有股票获得的回报(股利);在期限终了时股票的终值;用于把未来回报转换为现值的贴现率。正是在这种“收益资本化”的理念指导下,得出了许多经典的股票估价模型。而由此使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买卖股票和买卖商品一样,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不会发生“泡沫”。其分析的论据是:
(1)从投资者逐利行为来考察。股票将按持有者所获得的回报来定价,假设经济中最终的交易时期为T,那么在T-1期经济主体不会以高于在T期股票收益贴现值的价格来购买股票,因为如果他这样做就会遭受损失。因此在T一三期泡沫不可能存在,类似地,通过后向送推(backwardinction)会得出泡沫不可能在整个时期的任何一个时点存在;
(2)一时期的股票价格上升可能会使投资者心动,可是考虑到经济社会中,财富是有限的,从而总有一个时点,在那时为了支持泡沫所必须的股票实际价格将会超过经济的总财富,无疑在哪个时刻,泡沫必将破灭,从而在那个时点以前的时点,没有一个交易者愿意去购买股票,再次通过后向递推判定泡沫不可能出现;
(3)参与股票买卖的交易者的数量终究是有限的,尽管会有高风险可以由高回报来补偿的诱惑,可是只要其中有着“风险厌恶型”的参与者,那就会产生连锁影响。使得这种“游戏”进行不下去,从而有限交易数量条件下作后向递推分析也得出“泡沫”不会产生的判断。显然,这些分析的前提条件是股市投资者由理性投资主体所组成,当股票市场上的投资主体中有一部分乃至大部分是非理性的时候,出现股价泡沫就又当别论了。
『玖』 股票 股市 经济学 涨跌
没有特定的公式计算。
成交的价格是由证券交易所成交系统撮合的。
成交的原则是三优原则:
价格优先原则。买盘中,委托价高者先成交;卖盘中,委托价低者先成交。
数量优先原则。委托数量大者优先成交。
时间优先原则。先委托者先成交。
三个原则按顺序判定。价格最优,数量次之,时间最后。
也就是说,证券的价格是可以人为操纵的,这也就是所谓的股票有无庄家,或者有无主力。谁的筹码或者钱多谁就能控盘。当然,操作手法都是很隐蔽的。
『拾』 你如何看待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这件事
如果人们有足够的积蓄可以选择不上班,但是整天无所事事也会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上班让人们觉得生活非常充实,也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大多数人选择上班是为了生存,这就决定了人们工作收入要具有稳定性。而炒股这件事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即使一些人具有一些专业知识,他们也无法避免炒股亏损的情况发生。对于一些需要通过上班来维持生活的人,如果随意炒股确实风险太大了。如果有稳定收入,又对股市有一定了解,那么炒股是可行的。在收入一般同时对股市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则不适合炒股。经济学家的建议有一定参考性,但是也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做决定是否炒股。
人们之所以成为上班族,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积蓄支撑人们不去工作。在没有承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炒股,如果自己对炒股有经验,也有承受风险的能力,那么可以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