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信用以什么为前提
Ⅰ 货币、信用、金融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是会计专业大三的货币银行学的内容。
一,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货币在信用和金融中充当着流通的角色。信用是在经济中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二,金融是信用和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
(2)信用指一切货币的借贷,金融(狭义)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为了概括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3)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拓展资料:
通货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基本含义
关于货币的本质,学术界仍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专业术语为通货,主指“流通中的货币”。传统上,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于货币的职能定义。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Ⅱ 先有货币还是先有信用二者关系如何请论述!谢谢!
我认为是先有货币,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对于交易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从起源时的兽骨,贝壳等到后来用的金银等,再到考虑到金银的不足之处和考虑到货币的形式意味着帮助交易完成,可以是一种价值符号,从而产生了纸币这一现在普遍通用的货币代表。
而信用在经济领域中是指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不立即支付现金,而凭信任所进行的。如:信用贷款;信用交易。《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
《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暂时条件让渡资本的使用权的借贷行为。”
由此可见,信用的出现应该是在货币这一交易媒介之后才出现的。
货币与信用在现代来说两者关系越来越紧密,信用使得货币行使流通手段的时候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信用贷款,信用交易成为可能。
Ⅲ 货币与信用的关系
信用与货币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紧密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的发展,为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离创造了条件;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来表现,使价值可以从观念上独立于使用价值之外。而这种价值观念的强化,就为信用交易提供了可能,所以,货币是信用得以产生的一种原始的推动力。
其次,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使商品让波同商品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这种分离意味着商品的卖者要先让渡商品,然后才能获得出卖的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买者则可以先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作为未来所应支付货币的代表而赊购商品,形成了卖者作为债权人和买者作为债务人的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运动。对它的本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第一,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第二,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价值运动的形式有多种,而信用是通过一系列的借贷--偿还--付过程实现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同传统的对等转移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贷出方为债权人,借入方为债务人,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的统一。
第四,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连的经济范畴。不同社会的信用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在历史上,货币是信用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换言之,信用在历史上以货币流通为其发展之基础。
Ⅳ 现代货币信用创造的条件是什么
两个层次,一是存款货币的创造,二是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一)存款货币的创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银行资产负债表,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银行,在其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互结算的基础上,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铸币的需要,相对于存款额来说,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关系相对稳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铸币库存即可应付顾客对于铸币的需要。 ·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1.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2.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1. 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称为派生乘数。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若以K代表;则如下式: 2.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 实际过程的扩张倍数往往达不到这个值。 (二)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1、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2、现金进入流通3、现金增发与准备存款的补充 备存款的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1. )要使存款货币银行整体的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 (2. )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补充准备存款的途径: ⑴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 ⑵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⑶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3. )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一方面积累了自己的资产;而另方面则形成两大负债项目: ⑴不断补充、不断提取现金的准备存款余额; ⑵由一笔笔现金漏损所累积形成的流通中现金。 (4.)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表现:
Ⅳ 为什么说金融是货币与信用关系的有机统一
金融范畴的形成
货币与信用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货币借贷不仅早就产生,而且日益成为借贷的主要形式。这一方面表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存在造成了信用扩展的条件:货币的余缺要求信用调剂;单一的货币作为借贷的对象也使约束债权债务关系的规则便于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借贷的扩展,使不流动的货币流动起来,使金融货币的不足可由信用流通工具的创造得到补充,从而成为推进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直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两者虽有密切联系,就其主要方面讲,还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情况逐步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信用货币——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等最终取代了金属铸币而成为流通中货币的基本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不存在。相应地,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
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部门构成和地区构成。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密切联系却终归各自独立发展时,这是两个范畴。而当两者不可分解地连结在一起时,则产生了一个由这两个原来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金融。所谓金融,是经济过程中货币资金融通的总称。
它包括货币发行与回笼;资金的筹集与借贷;银行的现金收付与存款结算;信用工具的发行与交易以及国际交往中的货币收入与支出。从本质上讲,金融活动是以信用方式对社会资金进行再分配达到重新配置社会资源、协调经济发展的目的。它在活动方式上的主要特征是有偿和支付利息;它的活动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它的活动范围是货币信用领域,主要对象是货币资金。其基本构成要素是:货币与货币资金、信用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但金融范畴的形成并不意味货币和信用这两个范畴已不复存在。
Ⅵ 金融学考试:信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剩余产品、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2、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贷者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使用,要求对方按期偿还本金,并支付使用的报酬——利息。信用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出现造成了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均,从而出现贫富的差别和分化。一部分人因家庭贫穷而缺少生活资料,为了维持生活和继续从事生产,他们被迫向富裕家庭告借,于是,信用就产生了。
3、借贷活动产生后,一直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物借贷,一种是货币借贷。实物借贷是指以实物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到期以实物形式归还本金,并以实物形式支付利息;货币借贷是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贷给借者,借者到期用货币归还本金,并用货币支付利息。货币借贷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
Ⅶ 货币产生的前提条件
人类社会起初并无货币存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在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后有了一些剩余,于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交换数量日益增多,范围也日益扩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因为被交换商品必须对双方都具有使用价值,且商品价值又必须等量。而物物交换不可能永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狭小的范围内暂时地交替地由这种或那种商品承担,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
自货币产生以来,其具体形式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
实物货币 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但这些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在交换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充当货币的物体,一般须具备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轻便性等特点,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金属货币 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金属货币较实物货币更具有充当货币物体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金属货币就已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会磨损减重,加上人为实行的铸币变质政策,以及随着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长的需要,于是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信用货币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信用货币以票
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更有了长足发展。信用货币已成为当代几乎所有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纸币 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的价值大大低于它作为价值符号所表示的货币价值,所以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足值铸币一样充当流通手段,从而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由于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特点,降低铸币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贱金属取代原来铸币,进而利用国家政权发行并强制流通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强制流通使纸币作为货币象
征或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纸币,它是由国家印制、强制行使的不兑现的货币符号。其后元、明、清发行的宝钞,也属于典型的纸币。
存款货币 指金融机构的存款。由于存款人可以根据银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开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使银行存款起到了货币作用,故在西方国家一般将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称为存款货币或存款通货。但支票本身并不是货币,只是出票人向银行发出并要求银行付款的票据。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货币,只要存款人在银行活期帐户上仍有余额,可随时提取,开出支票即可当现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国家在计算货币供应量时,根据资产流动性的标志,都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视同现金,并加在一起计算,称为M□,作为
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Ⅷ 一国的货币信用与什么有关系
主要和该国的政府信用有关。
政府信用是一个国家货币金融稳定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哪怕该国的经济基础很差,经济发展也缓慢都没有关系,只要国家人民对政府的信用认同,该国的货币信用就一定很强,举例子就是日本等国家,经济一直不振,甚至失业率很高,但日元并没有国际上丧失其地位。再一个就是美国,美国经济危机经历无数,但无论哪次危机,美国人民从来没有说抛弃美元去兑换英镑等其他国家货币,甚至没有动摇过美元的世界货币金融霸主地位。就算美联储拼命印美钞,美元再贬值也没事。
但政府信用的降低会导致货币信用的下降,典型的就是蒋介石时期的中国和现在(未来可能)的希腊,蒋介石随意的滥发货币,本身他的政治基础就不牢靠,那时国内有多种货币流通,甚至国民政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纸币,想法搜刮金银等硬通货。希腊在欧元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如果被迫退出欧元区,希腊政府自己发行新的希腊币的话,老百姓一定不会认账,因为希腊政府已经严重违约,现在欧债危机不就是以希腊为首的政府财政陷入了困境从而面临政府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政府大规模违约,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Ⅸ 公有制是货币与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是正确还是错误
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