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量公式p指什么
㈠ 宏观经济学中LM方程P代表什么
LM方程:(M/P)^d=L(r, Y)
d指需求,M指名义货币总量(M=D+C),P是物价水平(在间接标价法情况下和真实汇率正相关),r是真实利率,Y是真实产出(真实GDP)
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此线上的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LM曲线的推导过程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变动对LM曲线的影响当决定LM曲线的因素发生变动时,LM曲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动。首先,如果货币的需求增加,既定的收入条件下市场均衡利息率升高,从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反之,当货币的需求减少时,既定收入下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其次,如果货币的供给增加,既定收入对应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当货币的供给减少时,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LM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值。
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m=M/P,即 实际货币供给是由 名义货币供给M和价格水平P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将会引起LM曲线右移。当货币供给增加时,要使货币需求等于供给,需求也要增加;货币需求增加的前提是收入增加或者利率下降。如果利率不变,则收入增加;如收入不变,则利率下降。这都意味着LM曲线右移。
(3)价格水平的变动也会引起LM曲线移动。因为价格水平变化导致真实货币存量变化。价格水平上升意味着真实货币量减少,所以LM曲线将会左移,反之则右移。 LM曲线上每一点上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得到的货币数量。LM曲线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将会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即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4】详细内容/LM曲线
LM曲线把平面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1、利率降到很低(r1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会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对应的LM曲线上也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这一区域通常就是我们说的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中,因为较低的利率水平,政府会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使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效果;2、如果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候(r2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外,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表现为r2以上是一条与纵轴相重合的垂直线,LM曲线也从利率为r2开始成为一条垂直线。LM曲线呈垂直状态的这一区域就被成为古典区域;3、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LM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在中间区域为正值。
【5】决定因素/LM曲线
LM方程:M/P_0=kY+m_0(指数-l)r
变形为:r =1/1(m_0-m/P_0)+k/1Y
即得LM曲线的斜率为: dr/dy = k/1
由此可见,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边际持币倾向(k)和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弹性系数(l)。
边际持币倾向(k)增加,L1曲线更陡峭,LM曲线则更陡峭;反之,LM曲线更平坦。
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弹性系数(l)增大,L2曲线更平坦,LM曲线则更平坦;反之,LM曲线更陡峭。
【6】位置移动/LM曲线
LM曲线的位置,取决于货币投机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如果由于经济的变动使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那么,LM曲线的位置就会移动。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向相反方向移动,即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反之,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货币投机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同方向移动,即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反之,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交易性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同方向移动,即货币供给量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
导致LM曲线平移的因素:
1、名义货币供应量(M);
2、物价水平(P);
3、自发的货币投机需求(m0)。
㈡ 如何计算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2)货币供给量公式p指什么扩展阅读:
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
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变得模糊,许多国家选择利率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是可测性强,二是可控性强,三是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高。
自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联度在增强,中国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应以其他金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
其理由,一是认为基础货币投放难以控制和货币乘数不稳定,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差并且下降。
二是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货币量与物价和产出的相关性被削弱,因而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其实,货币乘数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由于基础货币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即在预测货币乘数的基础上调控基础货币,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就可控性而言,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是有效的。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供应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
㈢ 货币供给变动公式
货币供给变动公式如下:
货币供给量公式为:货币供应量 =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
公式就是用数学符号表示各个量之间的一定关系(如定律或定理)的式子。
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 在数理逻辑中,公式是表达命题的形式语法对象,
除了这个命题可能依赖于这个公式的自由变量的值之外。
货币供给增长率计算法又称为“M=Y+P公式”,为了取代过时的“1:8公式”,人们企望寻找一个简明而又易于度量的公式。
㈣ 西方经济学中l等于m/p中的m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中l一般代表投资,其他的:C代表消费,G代表政府购买,NX代表进出口,M代表收入,W代表工资等等。
m=M/P 或者 M=mp
m,代表实际货币量;
M,代表名义货币量;
p,代表价格指数;
I=I(r)=e – d r
e,表示自主投资;
d,表示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 d r=△i/△r ,是指利率上升(下降)一个百分点引起投资减少(增加)的数量,表示引致需求。
(4)货币供给量公式p指什么扩展阅读
函数:i= i(r)
线性形式: i = e – d r (e=自主投资 r=利率(实际利率) )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系数 或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
d=△i/△r 是指利率上升(下降)一个百分点引起投资减少(增加)的数量。
3.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例如:名义利率=10%,通胀率=5%, 则实际利率=5%。
名义利率:根据名义价值计算的一项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实际利率:根据实际价值计算的一项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㈤ 货币供给量是如何计算的
货币供应量 =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货币供应量Ml与M2,Ml是狭义货币,M2是广义货币。货币供应盆一般与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有关,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但这一因素对股票市场趋势的影响比较复杂,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
(5)货币供给量公式p指什么扩展阅读:
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增加货币供应造成的。货币供应盆与股系价格一般呈正比关系,货币供应t增大使股票价格上升。反之货币供应最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降,特殊情况下又有相反的趋势。
Ml增长率大于M2,表示货币供给在由流动性较低转向流动性较高。货币供应量意味着投资者在自由运用进行投资金充裕而趋于上涨。当MI的增长率低于M2H寸,表示货币供给从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转向流动性较低的资产,投资者倾向于定期存款。投资标的将可能因为流动性趋紧而下跌。
㈥ 曼昆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数量方程式:MV=PY,P是价格水平,Y是产量(真实GDP),Y不是已经包含价格了吗
这属于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理论。货币数量论用数量方程式作为分析工具。
数量方程式:MV=PT,式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社会总交易额。如果用Y代表实际GDP,P代表GDP平减指数,而PY是名义GDP,那么数量方程式変成:MV=PY
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不変,那么货币数量M的变动必然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変动。货币数量论进一步认为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共同决定实际GDP,这样货币数量论意味着,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动,也即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供参考。
数量方程又称交易方程
是用来表示交易量与货币之间的关系的方程。有以下表示形式:M*V=P*T 其中M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一般物价水平,T是社会总交易次数。
交易方程直观地表示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如果Y表示实际GDP,P是GDP平减指数,而PY是名义GDP,数量方程变为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即M*V=P*Y。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数量方程式
㈦ 实际货币供给 名词解释
实际货币供给是以真实物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即以实际货币的购买力衡量的货币供给。将名义货币供给 (MS) 与一般物价指数 (P) 平减后,即可得实际货币供给。公式表示为: 实际货币供给=MS/P。
(7)货币供给量公式p指什么扩展阅读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也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它是指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宏观金融变数而掌握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无论哪一个国家采取何种社会制度和何种经济管理体制,尽管各国中央银行调控力度和广度有异,但就其调控体系的一般模式而言,有其明显的共性,可用图示。
但必须指出,就这个一般模式而言,还不能区分不同类型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不同特点,甚至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不一定采用相同模式。从大类上划分,可分为直接型、间接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㈧ 货币数量公式请问PQ=MV中各个字母代表什么
P商品价格Q商品量M货币需求量V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间内货币转手几次)
MV=PQ 是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商品交易量。M为名义货币需求供给量,P为价格水平,Q为一定时期由货币媒介的商品交易量,V为同期货币的流通速度。
(8)货币供给量公式p指什么扩展阅读:
假定以M表示流通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MV即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量。再假定一年内所交易的各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为p,p′,p″……其交易量为q,q′,q″,……则得:MV=pq+p′q′+p″q″+……?即:MV=Σpq。
如果以P为p的加权平均,以T作为q的总计,则P即表示一般物价水平,T即表示社会商品总交易量,因而上式可写成:MV=PT,右方为交易总值,左方为货币总值。
㈨ 宏观经济学 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
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确定的. 当价格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会减少,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种依靠借贷资金的开支,如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等,则会下降.
实际货币供给是以真实物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即以实际货币的购买力衡量的货币供给。将名义货币供给 (MS) 与一般物价指数 (P) 平减后,即可得实际货币供给。公式表示为: 实际货币供给=MS/P。
在存在未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增加名义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从而增加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总收入水平。但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名义货币增加只会暂时地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对应一度增加的商品和劳务量),但价格上涨最终使实际货币供给恢复原量。
货币供给量(money aggregate):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货币供给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国在一定时点上社会各部门所持有的货币量。货币需求量(m)是根据商品总价值(g)、货币流通速度(v)测算的。则有m=g/v,v为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即转手的次数(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货币仍留在流通中多次媒介商品交换,从而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几次,就可相应媒介几倍于它的商品 进行交换)。
因为纸币是不足值的信用货币,它不会因为币值的变化而退出流通。在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均衡状态下,货币速度增大,实际上是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量,而货币不会退出流通,即名义货币供给量不会改变,实际上造成了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即引起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接下来会导致就是物价上涨。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