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水平如何影响货币
1. 什么是货币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定商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能够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求,以及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需求等。
影响因素:
1、收入水平: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可以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间隔两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当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2、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可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额在收入总额中的比例,而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在一般情况下,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变动的方向一致。
3、利息率水平:在市场经济中,利息率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利息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利息率与货币需求成负相关关系。
4、信用的发达程度:如果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很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整个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相对于信用不发达,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就少些。
(1)收入水平如何影响货币扩展阅读
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公众的预期和偏好:货币需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影响。一般地说,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货币需求有如下关系:
1、当利息率上升幅度较大时,人们往往预期利息率将下降,而有价证券价格将上升,于是人们将减少手持现金,增加有价证券的持有量,以期日后取得资本溢价收益;反之亦然。
2、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则货币需求增加。
3、人们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减少。
2. 为什么收入时间间隔越长货币需求量就越大,解释下原理, 谢谢!
在两次收入的间隔中,人们要持有随时用于支出的货币,货币需求增加就是需要多出得可用于支出得货币。并且通货膨胀,时间长货币相对贬值。
1.货币需求含义: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行为人愿意并且又有支付能力的一种意愿,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在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持有货币的意愿,是一种特殊的需求形式,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2.货币需求影响因素:收入情况: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可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时间间隔两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这是因为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是其总财富的一部分,而收入的数量往往决定着总财富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同时,收入的数量对支出数量也有决定性影响,收入多则支出多,而支出多则需要持有的货币量也多。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取得收入时间间隔越长,则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就会越大,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收入通常是定期地取得,而支出则是经常陆续地进行,在两次收入的间隔中,人们要持有随时用于支出的货币。当然此处指的时间间隔是在两次收入水平相等的前提下,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内给予相同的总收入,时间间隔越长意味次数越少,每次的收入水平越高,虽然每次的货币需求会增加,但由于次数减少,在整个时间段内,人们对于货币的总需求就不一定会越高。因此两次相同收入水平的时间间隔越长,人们需要持有的货币就越
3. 宏观经济,国民收入和货币供给量什么关系国民收入增加会不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 过程详细说一下,谢
基本关系是,在财政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货币共给量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起收入增加。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是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
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及商业等。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谓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货币量实际上是吞吐货币的银行每日营业结束之际那个时点上的数量。在这个基础上,月货币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计算的细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货币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4. 国民收入对汇率的影响
真实收入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利率下降,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利率下降,汇率也会下降。但是国际收支才是影响利率的真正因素。
拓展资料
作为一国货币对外价格的表现形式,汇率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除了受到经济因素影响之外,还往往受到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汇率的变动常常变幻不定,很难准确预测。就经济因素来说,主要有:
(一) 长期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严格地说,是指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收入和支出。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大于支出时,即为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为逆差。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该国的外汇市场供求,进而影响汇率变动。
2.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是对内价值。如果货币的对内价值降低,其对外价值,即汇率也必然随之下降。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的变化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度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意味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降低,代表的价值量减少了。
3.宏观经济状况 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除了通货膨胀之外,还包括经济增长、财政收支、国民收入、投资环境、经济开放程度等诸多方面的。若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经济稳定,该国货币的汇率就趋稳;反之,则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维持汇率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 短期因素
1.相对利率水平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利率作为使用资金的成本或是放弃资金使用的收益,也会影响到汇率水平。一般而言,资金总是从利率低的地方流向利率高的地方。当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他国时,他国的资金就会流入该国;否则,当该国利率水平低于他国的时候,该国的资金就会流出。
2.政府的短期干预 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常常会采用种种措施干预外汇市场和外汇汇率,有时甚至操纵汇率的波动。政府为了避免汇率的变动对国内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需要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使汇率的变动有利于本国经济的运行。
5.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水平
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可以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间隔两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当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
当其收入减少时,他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减少。如果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延长,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大;相反,如果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缩短,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减少。
(二)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可分为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msume--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额在收入总额中的比例,而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假设人们的收入支出除了消费就是储蓄,那么,与消费倾向相对应的就是储蓄倾向。在一般情况下,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变动的方向一致,即消费倾向大,货币需求量也大;反之亦然。
(三)利息率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利息率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利息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利息率与货币需求成负相关关系。造成利息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关系的原因是:
第一,货币市场利息率提高,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息收入),因此,货币需求趋于减少;相反市场利息率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货币需求趋于增加。
第二,市场利息率与有价证券的价格成反向变动,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的价格下跌;利息率下降,有价证券价格上升,这样公众的持币愿望与利息率成反比,与有价证券的价格成正比,公众的持币愿望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四)信用的发达程度
如果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很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整个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相对于信用不发达,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就少些。
(五)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
这三个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用货币流通规律说明。若以M代表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可供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有如下公式:M=PQ/V。 可见,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货币需求成正比;货币流通速度同货币需求成反比。
(六)公众的预期和偏好
以上五点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客观因素。货币需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影响。一般地说,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货币需求有如下关系:
1、当利息率上升幅度较大时,人们往往预期利息率将下降,而有价证券价格将上升,于是人们将减少手持现金,增加有价证券的持有量,以期日后取得资本溢价收益;反之亦然。
2、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则货币需求增加。
3、人们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减少。
(5)收入水平如何影响货币扩展阅读:
计算公式:
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即 MV=PT,它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1/V。
剑桥方程式(Equation Of Cambridge):
即M = KPY,这一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它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并假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
它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6. 影响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货币乘数的
货币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实际收入水平。一般而言人们的实际收入越高,需要用于日常交易的货币也就越多,因此实际收入水平会影响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成正比。
(2)物价水平的变动。人们持有货币一个重要目的是满足日常交易,物价水平越高,日常交易需要的货币就越多,人们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
(3)利率。一般而言,利率越高,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就越低,人们总是希望获取更多的收益,当市场利率高时,证券价格低,人们会愿意把手中的货币换成证券,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4)金融资产收益率。金融资产收益率越高,人们更愿意持有金融资产,对货币的需求减少。因此金融资产收益率与货币需成反比。
(5)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成反向变动关系。
(6)政府财政收支状况。财政盈余,对货币需求少;反之,则大。
(7)其他因素:信用发展状况、国家政治形势等。
7. 则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与利率怎么变化
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收入增加,导致货币需求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同时,因为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供给曲线不动,因为货币需求曲线右移,利率也会上升。
由于在给定的货币供给下,收入水平的上升增加了货币需求量,因此必须通过利率的上升,造成货币的投机性需求的下降,才会恢复货币市场上的均衡,所以货币需求曲线是正斜率的。
(7)收入水平如何影响货币扩展阅读: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8. 为什么收入水平越高,现金占总存款的比率会逐渐下降
货币在市场流转的流程:央行——银行——市场;简单就是说央行负责印刷一定数量的货币(通常是央行下的专门的印刷单位),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货币回到银行,再在市场进行流转。
政府印出的新增的钞票,应该流向社会的途径:
(1)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2)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货币乘数就越大,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现金比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货币乘数就越小。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
(4)超额准备金率。
(5)财政收入/财政拨款,并经过政府支出进入流通领域;
(6)央行将新印的钞票存放到商业银行(具体是从央行的发行库存放到商行的业务库),直接增加基础货币,以及偿付外债;
(7)央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进外币,形成央行的外汇储备。
(8)央行回购国债和央行票据,然后通过信贷方式流入社会;
(9)其它方式如:如何调节市场中货币总量;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10)通过涨工资等形式发放给个人。
而中国自改革开发以后的贫富差距是怎么形成的呢?有钱的愈有钱,,没钱的更加没钱。正是通过印钞票,涨工资这种过程,最终社会上各个人获得的钞票肯定会有差距,而且差距会越积越大,所以表现的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就需要通过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