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磨损费用什么意思
㈠ 固定资产价值损耗减少和磨损减少有什么区别
价值损耗减少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等原因而引起的 固定资产价值的损失,例如,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性能更先进的设备,使该设备的生产成本相对提高,逐渐被新设备所取代;磨损减少是指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比如机器设备等的磨损或空气、水分等自然因素的侵蚀等。涉及累计折旧的分录:计提折旧时,累计折旧贷方发生额增加,一般是 借: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时,累计折旧的借方发生额减少,一般是 借:固定资产清理、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㈡ 货币是什么
一、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二、货币的形式
货币从形式上,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商品,包含价值量,如羊,贵金属等;而形式货币本身没有价值量,价值是契约约定的,只有契约价值。
(2)货币磨损费用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货币的产生: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商品交易最初是用现金支付的。但是,由于各种商品的生产时间是不同的,销售时间也是不同的。
生产和销售时间上的差别,使某些商品生产者在自己的商品没有生产出来或尚未销售之前,就需要向其他商品生产者赊购一部分商品。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即出现赊购的现象。赊购以后到约定的日期清偿债务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由商品的赊购、预付引起的,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在商品交换和信用事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交易方式。
㈢ 什么是货币它的产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物物交换、金属货币、金银和纸币四个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磨损掉。
(3)货币磨损费用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的货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
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㈣ 折旧费是什么意思
折旧(depreciation)是指资产价值的下降。无论在企业核算还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折旧都指:在所考察的时期中,资本所消耗掉的价值的货币估计值。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也称为资本消耗补偿(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
折旧费是定期地计入到成本费用中的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固定资产经过使用后,其价值会因为固定资产磨损而逐步以生产;而通过法律以货币形式进入产品成本和费用,构成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一部分,并从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
(4)货币磨损费用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采用适合的折旧率计算折旧
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从理论上讲,可以用个别折旧率、分类折旧率和综合折旧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附有条件地,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予以应用,对准确计算产品成本费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个别折旧率是对每一项固定资产确定的折旧率。采用这种折旧率计算折旧费用时,要分别按每一项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与折旧率相乘,单独计算其折旧费用,然后按一定类别以及全企业固定资产汇总出某一时期的折旧费用。采用个别折旧率计算,汇总的折旧费用,比较正确,但工作量大。为了简化核算手续,有的企业就采用分类折旧率进行计算。
分类折旧率是指按固定资产类别来确定折旧率的一种方法。采用分类折旧率是将同类固定资产的条件和使用情况(如可使用年数、估计残值、清理费用以及工作班次等)大体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按类确定其折旧率。这与个别折旧率差别不大,但可以节省工作量。我国目前多数企业采用这种折旧率计提折旧。
综合折旧率是指全企业或全部门所有固定资产使用同一个折旧率。这种折旧率,一般是根据历史资料,将企业或部门历史上全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总额除以相应的全部固定资产原价总额而计算求得的。
计算各期折旧费用时,就以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总额(总和)乘以综合折旧率,求得各该期的折旧费用。采用这种折旧率计算方便,工作量小,但在固定资产结构复杂、使用状况多变的情况下,采用综合折旧率计算折旧费,相对不够准确。过去我国曾在某一行业企业统一使用过这种折旧率。
㈤ 请问外币知识
一、什么是外币
外币,通常是指除本国货币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的货币,有纸币和铸币两种形式。分为“自由兑换货币”和“非自由可兑换货币”两种类型。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一个会员国只要对贸易和非贸易的支付不加限制,不采取差别性的多种汇率措施,在另一会员国的要求下,可以随时换回对方所积存的本国货币,就实现了“自由兑换”,其货币也就是“自由兑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统计,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的倾向为自由兑换货币。
二、外钞票面的基本结构
各国钞票的票面图案,不仅反映了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充分反映了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生产印刷技术。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在钞票上的形式和风格也各不一样,但都具备了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货币名称
各国货币的名称五花八门,大约有50多种,如称“元”的有中国、美国、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称“法郎”的有法国、比利时、瑞士、卢森堡等;称“镑”的有英国、爱尔兰、埃及、叙利亚等;称“马克”的有德国、芬兰。此外还有叫“比索”、“卢比”、“先令”等等。
2.发行机构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货币发行的有关法律规定,发行钞票的机构各有不同。目前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是由本国的中央银行发行,也有的是由政府指定的专门机构发行,如新加坡货币是由新加坡货币局发行,还有的是由政府核准的银行发行,如香港地区的钞票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香港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发行机构名称,通常印在钞票正面的显著位置。
3.货币券别
货币券别是指货币票面的金额,也就是面值,它是货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各国钞票的面值大小和种类是不同的,这是由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币一般从1元到100元居多,面额分等为1、2、5、10、20、50、100,大小面值相差100倍,也有的国家货币面值相差500、1000倍,如法国、德国。
4.货币版别
是指同一面额的货币在版质上的区别,也就是同一面额的货币在票面图案设计、钞票印刷特征和发行时间的不同,也称版式的不同。不少国家钞票均印有年版,有些还回列月、日表示该钞票发行的年份和日期,但也不完全表明是实际的发行日期,因为有些钞票是很早就已设计印刷的而推迟发行,也有些钞票的某种版式长久不变,面上的年版日期是指印刷日期。此外,也有的钞票没有印刷年份和日期。
5.连号
它表示某一种式样钞票的发行数量。钞票;连号均采用固定的位数(如6、7、8或10位),为了循环使用,有的在号码前后加印代表版数的数字或文字,也有通过其它形式表示的,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钞票在钞票背面加印数字母。为了防止将两张钞票拼凑成一张,通常连号都采用两组。分别列在钞票正、背面适当的位置。
6.签字和盖章
钞票上的签字和图章表示该国政府或发行机构对所发行的钞票在法律上的认可。签字一般为两个,也有一个或三个的,有些国家早期钞票上的签字是有权人逐张亲笔签的,后来均为机印。也有少数国家用图章形式的,如新加坡的钞票上,即有签字,也有财政部长的图章。
7.图案
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钞票既有它的严肃性又有它的艺术性,为了美化票面,除了前述各项内容外,各国钞票上还印有精美的图案,内容充分表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有现代和历史上知名作物的肖像,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风景、动物、植物和各式花纹图案等。
三、我国收兑外钞的种类
一个国家能否收兑其它国家或地区的货币,除要依据货币发行国的货币金融政策外,还要考虑本国的货币政策,经济、金融状况及银行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收兑的外钞有澳大利亚元、奥地利先令、美元、加拿大元、丹麦克朗、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日圆、荷兰盾、挪威克朗、新加坡元、瑞典克朗、港币、瑞士法郎、英镑、比利时法郎、澳门元、泰国铢、芬兰马克共二十种。
四、收兑标准
任何钞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通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损,各国对收兑污损券均有不同的标准。为此,在由兑外钞时一定要了解各国对污损券的收兑要求,避免必要的经济损失。基本分类情况如下:
1.涂污:在钞票上被人为加上的任何非原来印刷的文字、线条或者图案(包括印章)。标准:一级,不容许任何涂污;二级,容许轻微的涂污,但以不影响钞票的主要图案或人像,不带侮辱性为准。
2.污渍:不论有意或无意使钞票纸张部分或全部染色,包括油脂染污(由于正常流通使用而造成的一般性不明显污渍可忽略不理)。标准:一级,不容许任何污渍;二级,容许轻微的污渍,但以不影响钞票的主要图案及人像为准;三级,对于污渍方面的标准比较松,只要不影响辨别真伪及不是护卫烟箱的烟熏污渍(铁锈色或浅紫色由四边渗入钞票中央),一般可以接受。
3.切断、撕裂:钞票上的任何裂痕和断口,对接后钞票能保持完整无缺。(由于正常流通使用在钞票边缘造成不长于5mm的裂痕可以忽略不理)。标准:一级,不空话任何切断、撕裂的情况,即使是用透明胶纸补后能恢复原状仍不合乎此标准。二级,容许不多于一条的裂痕和断口,以不影响钞票上的图案及文字的连贯与完整性为准。
4.磨损:由于磨擦而使钞票表面纤维受到破坏使之失去其原来印刷的线条、文字或图案。标准:一级,不容许任何磨损情况。二级,容许轻微磨损,但磨损面积不超过100平方毫米及不影响原人像或主要图案为准。
5.霉烂:钞票经长期流通或不正确使用使纸张发霉、软化回因此而造成破损、穿空而使钞票面不完整。标准:一级,不容许任何霉烂情况;二级,容许轻微纸质软化情况、但票面仍需保持完整。
6.残缺:凡因撕裂、切断、火烧或火烘而使纸质变脆或其它原因导致钞票票面不完整(针孔及钉孔可以忽略不理)。标准:一级,不容许任何残缺情况。
现在世界上流通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多数在磨损、霉烂两方面属一级货币,其它方面属二级货币。注:新加坡币收兑较严,基本上都属一级货币。美元、港币相对于其它货币,收况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五、流通状况
世界各国货币的版式繁多,有新版也有旧版,有些国家新旧版混合流通,而有些国家则是推陈出新,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版式的钞票流通。
当一种新的钞票发行后,旧版钞票就逐渐被收回,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做法。
六、如何处理已停止流通的货币
已停止流通的货币分为有偿还期的和已无法定价值的货币。已停止流通但有法定偿还期的货币不可以直接兑换,在法定偿还期内可按托收方式处理,但超过法定偿还期的就意味着失去法定价值,此类货币不可受理;已停止流通并同时失去法定价值的货币即不能兑换也不能办理托收。
七、鉴别假钞
货币是一种工业产品,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它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因此,伪造货币在所有国家都被认为是严重犯罪的,是严厉打击的对象。然而超值利润的诱惑使不法分子无法抑制犯罪的心理去铤而走险,采取各种方法伪造货币。在各国的货币中面值较大的钞票是被伪造的重点。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印刷、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伪造假钞变得容易和方便,犯罪分子借助现代化的设备,伪造出质量很高的假钞。然而假钞毕竟是仿制品,与真钞相比有质的不同,所以,鉴别假钞要首先了解真钞的印刷工艺及防伪技术在钞票上的运用,从而发现假钞的特征。
㈥ 金钱的概念
金钱,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金钱可以衡量大部份具体事物的价值,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使人类从以物换物的营商手法进步到现代的社会中有股票、地产、金融等等的公开交易平台,这全是金钱的功劳。金钱虽然对人类有很大的功用,同时也制造出一连串的问题。
金钱有或无在现代社会中,金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它早就渗透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钱,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如果有了钱,就可以得到物质享受。由于钱有这个作用,所以它就有了一种令人疯狂的魔力,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钱,是许多人向往的东西。在有的人眼里,只要有了钱,就会有一切,他们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必然会有幸福。
但金钱真的是万能的吗?钱真能使人幸福吗?未必。
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透过金钱的魔力,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就会发现钱不过是一种商品,如果丧失了那种能够交换商品的能力的话,那么纸币不过是一些废纸,金属币也只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对钱的态度正确,理解得透彻的人是不会被钱所动的。
我们对钱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既不能像晋朝的王夷甫那样把它蔑称为“阿堵物”,连碰也不愿碰它,也不能为它而疯狂,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它。总而言之,我们对钱的态度应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㈦ 商品流通费用的生产性流通费用
包括商品的保管、运输等费用。商品在离开生产领域后,必须经过保管、运输劳动,才能顺利地进入消费领域,它们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由此产生的流通费用有如下特点:①是与商品体本身的运动直接有关,作用于使用价值之上的费用。不支付这部分费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最终实现。②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耗费,其所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会转移到商品中去,其所消耗的活劳动则能创造新价值,因而是生产性的流通费用。不过,这些费用是在流通领域中耗费的,它们的生产性质往往为流通形式所掩盖。
生产性流通费用包括: 它首先包括社会花费于货币本身的费用。充当货币商品的金银,既不进入生产过程,也不用于个人消费,只是作为单纯的流通机器而发生作用,因而它们成为对社会财富生产的一种限制。此外,货币在流通中会逐渐磨损,必须耗资铸造和发行新的货币,进行补充或更新。这些用在货币流通上的费用,同样是由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所引起的。是社会财富为流通过程而消耗的部分,属于非生产性的流通费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生产和消费矛盾的加深和商品销售困难的增多,纯粹流通费用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纯粹流通费用增长更快。不仅广告推销费用数额惊人,而且原有的生产性流通费用也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纯粹流通费用。急剧增长的纯粹流通费用不仅加重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负担,而且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流通费用的补偿由于生产性的流通费用能够加入商品的价值,因而可以通过商品价值本身的实现来补偿,而纯粹流通费用则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它只能从社会总剩余价值的扣除中得到补偿。这是因为,社会总商品价值量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的总和组成的,其中不变资本用于补偿磨损了的生产资料价值,可变资本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来源只能是剩余价值这一部分。
关于纯粹流通费用如何补偿的问题,国内外经济学界曾争论不已。一种意见认为,纯粹流通费用只能从社会总剩余价值中得到补偿;另一种意见认为,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加价形式得到补偿的。这两种意见其实并非完全对立,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前一种意见主要是就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源泉而言的;后一种意见则主要是就补偿的实现形式而言的。因为纯粹流通费用固然只能从剩余价值中得到补偿,但就其具体的实现过程来说,它并不是通过直接扣除的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采取迂回的途径,最终从商品的出售价格中得到补偿的。
㈧ 1.固定资产因磨损而减少的价值称为损耗。
是的。这个损耗在会计上采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进行核算。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而逐渐磨损所减少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的损耗有两种: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一般情况下,当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要同时考虑这两种损耗。
拓展资料: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直线法根据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寿命中的磨损状态而确定的成本分配结构。直线法依据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比较平均,而且各期所取得的收入差距不大。在直线法下,折旧金额是时间的线性函数。产量法根据固定资产的产出量分配其成本的方法。产量法的依据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主要是受其使用量影响,其合理性取决于三个条件:(1)固定资产的每期用量波动较大;(2)固定资产使用期内的产出的每期用量波动较大;(3)固定资产服务潜力的下降与其使用程序密切相关。如果符合这三个条件,产量法是最符合配比原则的。反对产量法的人认为,估计固定资产的产出量比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更加困难,而且很难考虑功能损耗因素。采用产量法折旧,折旧费用是一项变动成本,而不像直接法的折旧费用那样是固定成本。固定资产的产出量可以用机器小时或产量(如汽车的行驶里程)来衡量。
工作量法,又称变动费用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在于资产价值的降低是资产使用状况的函数。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或设备的使用状况来计提折旧。假定固定资产成本代表了购买一定数量的服务单位(可以是行驶里程数,工作小时数或产量数),然后按服务单位分配成本。这种方法弥补了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的特点。计算公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 ( 1 -?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 = 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 ×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工作量法的缺点:首先,同平均年限法一样,未能考虑到修理费用递增以及操作效能或收入递减等因素。再次,资产所能提供的服务数量也难于准确的估计。最后,工作量法忽视了无形损耗对资产的影响。
㈨ 什么是货币举例说明3点
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货币防伪
伪造货币的问题与货币制度一同出现。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时代,伪造的方法是在金币中搀入铜、铅等廉价金属。当时对付这种犯罪唯一的方法是一旦发现,就使用严厉的刑罚,以此来威吓伪造者。
纸币更容易伪造。法国大革命后,发行了以没收的教会地产为抵押的债券,作为代用纸币。为了破坏法国经济,英国政府曾经伪造过这种货币(同时规定私人伪造法国纸币将会被判处死刑)。这也是最早的经济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经在集中营里大量伪造英国和美国的纸币。私人或犯罪组织伪造纸币的记录也层出不穷。为了避免伪造,纸币采用了很多防伪措施:专用的特殊纸张,胶版凸印、水印,磁性油墨,金属安全线,紫外线荧光记号、变色油墨、正反面图案对印(这种技术在法国法郎上最为醒目)等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还发行了塑料货币。
现代的货币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之间货币按照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兑换比率。这个体系是以黄金的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奥地利等国出现了货币大幅度贬值的现象。此后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基础。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其货币应当与黄金或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兑换。这个协定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国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从此,进入符号货币时代。此后各国之间实行浮动汇率。一些比较稳定的或者有升值潜力的货币,如瑞士法郎、西德马克等等。
国际标准组织(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号体系,用来表示各国的货币。这个标准的代号为ISO 4217。
货币汇率表中可以看到最近几年里,世界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情况。
中国的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事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秤量重量这些繁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象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摈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
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两”)。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中国货币
中国的货币叫做人民币,是由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一元为十角,一角为十分。元、角和分有纸币,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铸币。元的票面有1、2、5、1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额有1、2、5分。人民币元的缩写符号是RMB¥。
外币兑换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 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环球热讯社区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 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黄金问题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南齐: ,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
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
1481纸币崩溃,1581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货币的作用表现为:
(1) 担当物权的客体。公民、法人能拥有货币,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2) 充当债权的客体。这是货币最主要的作用。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货币是许多合同如买卖、劳务、借贷等的法定支付手段,是承担民事责任用以补偿和赔偿的支付手段。
货币是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有许多商品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最终固定在其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的贵金属(金和银)上。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货币的概念也在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