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宽松货币政策应如何退出
⑴ 美欧退出宽松政策意图是什么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2013年美联储首次释放缩表意图之后的市场波动与恐慌,目前投资者对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退出部分宽松政策的前瞻指引反应却很平静。
美联储在今年下半年缩表已成为欧洲市场上的一致共识。瑞银集团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明确的前瞻指引已经明确告诉市场,美联储将在9月份宣布缩表进程于四季度开始实施。同时,如果未来数据表明当前通胀疲软仅仅是暂时现象,12月份还有可能加息。然而,这一缩表与加息叠加的预期出现之后,市场反应平静。
根据欧洲央行上述表态,市场难以确定其真实货币政策方向,这已成为伦敦金融城各大机构近期关注的重点。目前,各方相对一致的共识是,欧洲央行大规模量化宽松的部分初始目标——解决通缩风险已经完成。欧元区通胀从去年一季度的零以下显著回升,今年上半年稳定在1.5%以上水平,这表明欧元区通缩风险已经结束。
同时,欧元区经济超预期走强已成为欧洲央行考虑缩减购债的重要基础面因素。最新欧元区失业率已经下降至8年来最低水平的9.3%;劳动力市场改善拉动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上半年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速不断上升,6月份达到2.63%;全球贸易环境的提振进一步改善了其外部需求。各方认为,上述有利因素在推升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长0.6%之后,年内欧元区经济增速有可能升至1.8%。
此外,每月600亿欧元的购债计划正在面临设计框架限制。按照原有购债计划,各成员国资本额比重和各国国债余额上限均为33%。欧洲央行如果短期内不缩减购债规模,未来将在北方国家面临“无债可买”的尴尬境地。荷兰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主管尼克·科尼斯表示,6月份欧洲央行购买德债的加权平均期限为3.98,短期化非常明显;但7月份受到德国发行40亿欧元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影响上升到了5.3。这一变化突出表明,欧洲央行面临长期德债稀缺问题。
因此,各大机构一致认为,鸽派态度并不能掩盖欧洲央行近期公布其2018年缩减购债计划的方向。事实上,此次德拉吉关于“秋季判断未来购债计划”的表态被多数机构解读为欧洲央行将在10月底会议上公布相关调整计划。
⑵ 什么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你好,一般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购买债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再融资利率时,将购买国债,将资金投放国外,增加市场货币流通,促进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促进发展投资,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
有了更多的钱,需要贷款的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贷款。一般来说,它可以使经济发展得更快。它是促进繁荣或抵御衰退的措施。例如,中央政府大量发放信贷就是宽松货币政策的表现。
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特点:
1、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减少上缴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可贷资金。
2、降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在向央行贴现票据时,可以获得更多资金,增加可贷资金。
3.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购买证券和货币。
4.放宽信贷条件和规模
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好处:
1、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使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减少,利润增加。
2、增加货币供应量,使人们货币收入增加,促进消费。
3、宽松货币政策是在国内经济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使用的促进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原因:
1、本次,随着中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松一稳”调控组合再现。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有相应的扩张手段,防控通胀压力,不再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
2、流动性是过剩的,应该承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去放出这么多货币和信贷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率先克服危机影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形势的变化,是时候调整货币政策了。
3、“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凡之举”。中国经济企稳回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及时退出。
4、加强市场安全和价格稳定,落实“米袋”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方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⑶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解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一:直升飞机与吸尘器?
乍一看题目,你一定会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直升飞机——吸尘器和中央银行有什么关系?其实呀,只要你真正了解中央银行平时都在忙些什么,你就会觉得直升飞机——吸尘器的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央银行平时主要有两件大事,一件呀,就是管理他手下的那些兄弟--各个专业银行的日常工作,另一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负责控制我们社会经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多少,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那么,中央银行怎么来控制控制货币量呢?这里,就要用到直升飞机与吸尘器的比喻了。
当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少于货币需求量时,眼看有可能要发生通货紧缩,我们可以想象中央银行会大量印制人民币,并用直升飞机把他们送到全国,以缓解危机;
而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有可能爆发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又会用个巨大的吸尘器把人们钱包中的人民币给吸走,让整个货币需求平衡起来。
虽然央行改变货币供给的方法要比这复杂和微妙的多,但他控制的基本思路就是这样。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二:百分之百银行准备金的假想
假设,有一位公民小瓜,一向乐善好施,有一天福临心至,在他的老家开了一个银行,那是当地唯一的一家银行,小瓜别无他求,只想能给父老乡亲们一个安全存钱的地方。
第二天,小瓜收到了第一笔存款--100元,将它放入秘密小金库后,小瓜再也没有动过它,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再拿去贷款给别人用什么的。就这样,那一百元钱就一直老老实实的放在小瓜的金库中。
这一笔小瓜收到却没有用出去的钱,在银行界就叫做准备金。事情说到这儿,已经很明显了,小瓜实施的是百分之百银行准备金。
让我们来看看小瓜的报表:
小瓜银行
资 产
负 债
准备金
100元
存款
100元
如果,所有银行都实施小瓜这样的制度,即全以准备金持有存款,那么银行就不会影响货币制度(具体原因在以后文章中涉及) 问题的关键是小瓜这种生意做久了,发现破产的可能性大增,因为小瓜经常不得不付出很多利息,却得不到一点受益,小瓜不得不想办法了。至于小瓜想出了个什么法子,就请看下期:小瓜新举措带来新问题--央行货币政策之三。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三:小瓜的新举措带来的新问题
为了挽救经营不利的局面,小瓜决定开始行动了。把所有货币都放在金库中,看来是不太恰当的。何不把一些货币借给别人呢?还可以得到点利息收入。
说干就干,小瓜立即行动起来。没想到,消息一传出,生意出奇的好,不少人想来贷款。高兴之余,小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银行里的钱多了出来。怎么回事呢?
现在,我们假设小瓜留了10%做准备金,其余全部贷给别人。仍以100元为例,让我们再来看看小瓜的报表。
小瓜银行
资 产
负 债
准备金
10元
存款
100元
贷 款
90元
从表中我们能看出,小瓜银行所能提供的货币供给(通货+活期存款)有190元,比小瓜银行原先所能提供的多了整整90元。因此,我们好象是可以说,当小瓜银行只留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确实产生了新的货币。
可是,小瓜银行怎么会平白无故地创造出钱呢?其实,原因并不神秘,小瓜银行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货币,因为,虽然从货币数量上来看,是多了90元钱,但也给那些贷款的人增添了债务。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小瓜银行制造的经济并没有更富裕,只是更有流动性、更活跃。
假如,在小瓜那儿贷了款的人用90元去买东西,卖主又把钱存入了第二个银行。而第二银行也用10%的准备率发放贷款,即用81元去放贷,随后,这81元又被存入了第三个银行……就这样,在整个金融运行体系中更多的货币被创造了出来。(一元准备金所能产生的货币供应量等于准备率的倒数)
所以,我们可以说,银行的运行,改变了社会的货币供应量,由此,波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情况。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三:央行的三个秘密武器
放眼我们现在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硝烟四起,群雄逐鹿。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在市场上争得更多席位,施展出浑身解数;可有一家银行,却始终游离于战争之外,显得格外悠闲,他是谁呢?他就是当今中国银行业的龙头老大--我们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人行之所以会如此洒脱,是因为他的武器库中有三个杀手锏,它们是公开市场活动、法定准备金、贴现率。正是这三个武器,才使他能一直笑傲江湖,长盛不衰。。
说到公开市场活动,就又要用到直升飞机与空调机的比喻。也就是说,当市场上货币紧缺时,央行会选择向公众买进政府债券,央行为债券支付的人民币就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的数量,这时,就好比央行用直升机向大众空投了一大堆货币一样,大大缓解了货币的紧张。
当央行想减少货币供给时,他又会选择空调机--把货币大量吸进,以使市场保持平衡。方法就是向公众售出政府债券,使公众手中的多余货币回到政府手中。
公开市场活动一直是许多国家央行控制经济的最主要武器,也是最为直接与有效的。
下一回,我会向大家讲述央行的杀手锏之二--法定准备金。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三:央行的第二号杀手锏--法定准备金
先解释一下概念,看了我们前面的文章,你一定会觉得"准备金"这三个字听起来有点耳熟,对了,在小瓜的银行中我们曾经遇到过,只不过这里的银行,可是比小瓜的银行大无数倍的中央银行,准备金呢,也变成了"法定准备金"。
其实,换汤不换药,法定准备金也就是央行规定其下属的各个专业银行必须持有的最低量准备金。它影响银行体系中一元钱所能创造的货币量。
准备金的变动如何影响经济呢?让我们还是以小瓜的银行为例。假如,小瓜决定将他的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么,100元的存款,小瓜只能贷出80元,剩下20元留着以备急需,因此创造出的货币供给就变成只有180元,比准备金率为10%时,少了10元钱。这,也就意味着银行少创造了10元的货币。
而当准备金降低时,小瓜能贷出更多的钱来,小瓜银行所能创造出的货币就相应增加,从而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也就增加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一般较少使用这一着,因为这会干扰他各位弟兄的正常工作,这可不是大哥愿意看到的。
下次课,我们讲央行的最后一招--贴现率。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之三:央行的最后一招--贴现率
翻遍央行大哥的武器库,终于又找出一个杀手锏,它就是贴现率。什么是贴现率呢?好专业化的名词。其实,贴现率就是央行大哥向他的各位小弟发放贷款的利率。
让我们来看看贴现率究竟有多大的杀伤力。假如,小瓜银行由于近期贷款的人太多,偏偏取钱的人也很多,小瓜的金库有些应付不过来了,没法子,小瓜只好向央行大哥打"SOS",大哥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向小瓜发放了一些贷款应急。
问题是,贷款不可能白白借给小瓜,小瓜要给大哥利息。如果小瓜觉得利息太高了,难以承受,小瓜不会再向大哥求救,只能勒紧裤腰带,这样能用于贷款的钱就少了,一元钱所能创造出的货币相应减少,小瓜银行所能为社会供给的货币也就少了。
反之,如果大哥提供的贷款利率比较低,小瓜觉得可以承受,小瓜会用这笔贷款来充实他的小金库,这样,小瓜的准备金就大于没有贷款的时候,同时,这些增加的准备金使小瓜银行创造出更多的货币,社会上的货币也就丰富起来了。
⑷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整顿,我国的货币政策
2011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国内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这表明我国此前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刺激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也是对央行此前提出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政策注解。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名义上执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2009年,实际执行的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虽然是真正的适度宽松,但由于2009年投放的货币基数较高,因此执行效果上是令过剩货币进一步增加。目前,虽然全球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复苏之路仍比较崎岖,但中国经济形势与欧美有较大区别。因此我国将正式从金融危机后特殊情况下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中退出。2008年末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原定于2010年末执行完毕,在房地产方面,无论是投资性购房信贷需求还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都将被持续抑制,这是货币政策转向的经济基本面基础。
在我们看来,稳健而不是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说法,在未来的实际执行中将会是适度收紧,并且给货币政策的相机微调保留了空间。明年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国内的通胀形势的发展,调控之下的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2011年货币政策的执行可能有一定的变化。因此不宜在今年年末就估死明年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
关于明年货币政策最关键的指标,即新增贷款规模,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日前的表态可作为参考。夏斌表示,明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信贷增速将放缓,预计全年信贷规模为7万亿元人民币。他还表示,明年的信贷政策将会偏紧,而货币供应量M2增长则控制在15%。
从十多年新增贷款的历史来看,某一年贷款大幅增长后的两三年,都会有新增贷款规模的下降。1997年新增贷款从1996年的10612亿猛增至13757亿,随后的1998~2000年持续下降为11610亿、7210亿和5636亿。2003年新增贷款从2002年的18979亿猛增至27702亿,随后2004~2005年分别降至18367亿和17326亿。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高达9.63万亿,今年预期降至7.5万亿~7.8万亿,明年降至7万亿甚至更低的水平也很正常。2003~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五年增幅在10%以上,同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了21.10%、11.55%、9.77%、15.71%和16.16%,复合增速为15%。在经济转型的关口,我国经济明年没有必要实现10%的增长,则贷款增长15%这个曾实现我国经济复合增长10%以上的速度,完全可以满足明年经济增长的需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今年要求,在明年末之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将表外贷款全部转入表内,估计多数银行今年执行的力度较小,则明年表外信贷的收缩,将导致实际新增贷款的减少。另外房地产信托明年继续收紧的概率较大,这都会令信贷供给偏紧。
具体的贷款投放,预期银监会仍会遵循类似于今年四个季度新增贷款3∶3∶2∶2均衡投放的调控思路。与今年信贷总量可能被突破近3000亿元不同的是,明年的总量控制将更严。这虽然不利于银行“早放贷早收益”的经营思路的实现,但偏紧的额度仍有利于银行利差的提高。
在整体适度从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具体执行时,将因产业结构、区域不同而有差异,比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照。而西部重点发展区域,也会得到差异化的政策“关照”。节能减排的继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今年新开工580万套保障房的后续建设资金和明年1000万套保障房新开工计划等,都可能在货币政策中得到体现。
我国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非常有必要,较少的新增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偏紧的信贷供给不光是对冲2009~2010年过度投放的货币的必要,而且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⑸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到期的债券包括利息收益,如果不继续进入流通领域,就相当于是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了,美国的实际情况是,到期的本金和利息收入,继续滚动购买新的国债。
2.如果央行购买的债券,对方无法偿还,或者推迟偿还,或者债务重组,就属于企业债券的违约,央行就只能承认损失了。但是我想央行也不大在乎这个,毕竟撒钱就是为了刺激经济。注意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债券的偿还优先级是高于股票的,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企业破产清算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债券还不全的情况。央行也不傻,买的企业债,肯定都是级别比较高的。
⑹ 宽松货币政策要结束 金融市场如何配置资产
(1)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公众手中将持有更多的货币,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公众会增加对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的配置。新增货币追逐既定数量的股票,会促使股市繁荣,推升股票市场整体价格水平。(2)宽松的货币政策使企业的融资需求易于得到满足,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扩大对金融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股东,特别是企业“大小非”通过减持股票来获取资金的意愿;二者共同作用也会促使股价上升。(3)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提升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公众会增持股票资产以抵御通胀风险,进而会推动股票价格上升。(4)中国股市历来是一个资金加情绪推动的市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强公众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基于对未来利润回报的良好预期,公众也会增持股票,提升股价水平。(5)从股票的内在价值看,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通胀预期会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在与良好的利润回报相结合后,二者会提升股票的内在价值和估值水平,从而在理论上为股票价格的上扬提供有力的支撑。
⑺ 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原因
宽松货币政策
1、此次是继中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再现“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有相应的扩张手段,防控通胀压力要求不能再搞宽松的货币政策。
2、应当承认现在的流动性是过剩的。但也要看到过去发放那么多货币信贷是不得已为之,而且为率先战胜危机冲击发挥过关键作用。随着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到必须调整的时候了。
3、过去两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之举”,此时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应及时退出。
4、要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⑻ 第三轮量化宽松的退出
2013年12月19日 美联储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发布声明,从2014年1月开始,每个月购买美国国债的规模将从450亿美元削减至400亿美元。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必然性。量化宽松的本质是用流动性的过度供给,抬升资产价格,造成一定的股市和房市泡沫,以此带动投资和购房消费。量化宽松固然可在短期内提升经济,但长远看对美国经济有害。它不支持、不利于实体经济和技术创新,会推迟经济内在性强劲增长的到来。如果养成经济对量化宽松的依赖,将有严重后果。美联储清楚这一点,不会长久推行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