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怎样在经济中如何流通

货币怎样在经济中如何流通

发布时间: 2022-06-17 17:41:50

㈠ 货币是如何在流通过程中促进了经济发展

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货币流通规律原理阐述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的意义。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其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是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的纸币和各种信用货币,它们统称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严重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必须加以克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必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通过计划地投放和回笼货币,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它是稳定市场物价,促进生产发展,安定人民生活,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

㈡ 我想知道中国的货币是如何在流通循环使用

央行根据国家需求发张经济,发行适量的货币。发给各大银行,我们在去银行借钱超前消费,赚钱,买东西卖东西。最后在缴税,税收就是国家把钱在收回来的过程。在根据损毁货币进行计算填补。

㈢ 联系当前的经济现实,谈谈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科学的控制货币流通量

1、规定货币资金使用的职权和责任,保证权责密切结合。

2、规定货币资金核算和管理的处理程序及手续制度,使货币资金运转正常。

3、健全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使货币资金业务建立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基础上。

(3)货币怎样在经济中如何流通扩展阅读:

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即会影响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商品交换的需要,即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样影响经济增长。

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的总和;货币流通速度,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

㈣ 根据政治经济学,简述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拓展资料: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主要取决于:
①商品交换规模
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假如价格已定,流通的商品量愈大,需要的货币量也愈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已定的,那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愈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愈多。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②货币流通速度
也就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看出,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正比;而货币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提出的。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过多的纸币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因此,在社会商品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倒决定了一般物价水平。

㈤ 经济学 更多的货币是怎么流通到社会的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币量相适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造成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
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以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因为在本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商品无须支付货币;前期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期内到期的货款需要支付货币;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商品可以彼此抵消。所以,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㈥ 货币如何流通

你这个问题其实是货币需求研究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也就是什么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的假设前提是社会上的货币供应总量不能变化。实际上扣除利率、价格等因素外,货币的供应量,即非银行部分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应该和社会的总价值保持一致(理论上)。
具体到你这个例子,银行给别人贷款从银行角度来说,肯定是为了通过贷款利息获得更多的价值(从贷款者的创造中分一杯羹),从社会角度来说,是鼓励人们创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贷款人从银行贷款后,通过经营赚取了更多的钱,那么也就意味着创造了更多社会价值(无论有形还是无形),此时,社会的总价值增加了,那么货币的总供给量也会相应的增加(理论上),也就是说政府霍央行会增加增加相应的货币供应量,于是相关的各方(银行和获利的贷款人)无论就能够瓜分新创造的社会价值了。而且,此时货币的价值没有降低,即相同的货币能够购买相同价值的东西,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你之所以会出现疑问,是没有理解货币的真正作用和货币供给机制,建议看一下金融方面的基础知识。

㈦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流通的形式

现金流通和存款货币流通
现金流通:是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我国现金流通主要的程序包括现金发行、现金投放、现金归行、现金回笼。

㈧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如何体现

流通手段: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此,从价值运动的角度观察,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在同一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方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用价值,买方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用价值。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服务,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㈨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是怎样发挥其各项职能的

现实生活中,以贵金属为代表的座位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一般不直接发挥其各项职能,而是由国家强制发行的货币符号——纸币在替其发挥各项职能。
货币在现实中,只是一种观念,一定价值的体现,它代表着纸币等货币符号背后蕴含的物质利益关系。
我们看到一件商品时,首先在心中大概会给其一个定价,并且是用多少多少的货币(比方说多少元)来表示的,这就是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尺度职能。
我们卖一辆自行车,得到150元;我们再用这150元买了蔬菜,水果,肉,油盐酱醋等等。这就是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流通手段职能——比直接进行物物交易要强得多吧?
我们将人民币存进银行,这就是将货币储存——这是货币的贮藏职能。
人民币换成美元购买国外商品,再卖出商品换回美元,这是货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它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生而新生的作用。

㈩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是如何发挥它的各项职能的

1. 货币的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作为衡量或表现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货币是其外在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外部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而只是观念上的或想象的货币。因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把商品的价值大小表现出来,并不是实现商品的价值。比如,商店里商品的价格,用标签来表现,并不需要把现金放在那儿;说一匹布值一两黄金,也不一定非要把黄金拿在手上等。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两个因素。不同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的价值的变化成正比,而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因货币本身也有一个价值、价格的问题,随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其价值与价格也要发生变动。
为了具体表现和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需要有一个计量单位,如为了使金银能够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就把金、银划分为两、钱、分等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的货币及其等份,叫做价格标准。
2. 货币的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而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其公式为:商品—商品。这两种交换显然是有区别的。物物交换时买与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一起完成的,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则把商品的买与卖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一个是卖的过程,即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这个变化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另一个是买的过程,即从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这个转变比较容易实现。
物物交换转化为商品流通是一种进步,促进了商品的发展,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会带来买和卖的脱节,从而隐藏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一些人卖而不买,就必然会使另外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出现危机。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需要商品经济有一定高度的发展。
3. 货币的贮藏手段
商品所有者卖出商品后,如果不再进行购买,而是把货币当作财富存放起来,这时的货币就起着贮藏的作用。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只要商品的流通一中断,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以后不立即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货币就退出流通领域而成为贮藏货币。
货币能够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只要有了货币就随时可以换取任何一种商品,从而引起了人们贮存的欲望。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一部分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成为贮藏货币;当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自发地加入流通过程。这样,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调节流通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适应。
4. 货币的支付手段
商品买卖最初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支付有时分离开来,即出现了赊账买卖的现象。商品生产有各种不同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有些生产是常年性的,而销售则带有季节性,如烟火、炮仗等各种节日用品。有些生产有季节性而生产者的消费则是常年性的,如农民和猎人,这就引起了赊账买卖的必要性。农民没有犁就不能耕地,但他在秋季收获粮食前又无钱买犁。铁匠和农民之间的交易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铁匠先把犁卖给农民,农民则将犁价延期到秋季粮食收获以后。在这里,货币不是直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因为商品的买卖已经在没有货币作媒介的情况下完成了,货币的支付只是为了偿还农民对铁匠的赊账。在延期支付货款时,货币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以后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用于支付地租、租金、利息及工资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生产者互相赊欠,形成了一系列债权、债务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不能到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在经营上发生困难,以致破产。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蕴藏的危机的可能性,在它作为支付手段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5. 世界货币的职能
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作用超出了国界的限制,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便是世界货币。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曾经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当代世界经济关系中,某些经济实力强、国际影响大的国家的纸币,如美元、英镑、日元等,也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起世界货币的作用。

热点内容
公共事业股票历史低位市盈率 发布:2025-07-03 12:59:05 浏览:683
基金经理遇到回调怎么办 发布:2025-07-03 12:48:49 浏览:511
为什么收到中银消费金融的一笔款 发布:2025-07-03 12:36:56 浏览:888
决定基金价格的是什么 发布:2025-07-03 12:36:06 浏览:576
a股股票交易方式t 发布:2025-07-03 11:49:32 浏览:151
首发基金如何看封闭期 发布:2025-07-03 11:48:24 浏览:438
考金融硕士需要哪些资料 发布:2025-07-03 11:43:35 浏览:337
支付宝基金70份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03 11:37:45 浏览:423
双非金融学没背景怎么投资 发布:2025-07-03 11:08:14 浏览:431
万润科技股票讨论区 发布:2025-07-03 11:06:56 浏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