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股市大变脸
1. 关于股票市场是骗人的市场,如何理解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大资金可以提前得到关键的政策性消息,因为他们和。。。是一伙的,媒体和他们也是一伙的;其次普通信息是可以被造假的,因为大资金和上市公司是一伙的,普通股民没有办法识别;再其次股市上还有好多人教你炒股,这些教你的人,不管是股票群,还是电视专栏节目,十之八九都是骗你钱的,剩下一二还是骗钱的。
2. 纵观2012年是很悲催的一年啊,中国的股市还有希望么
难道中国股市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非也。中国股市若想发挥其正常的资本配置功能,速可贷资料,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把好上市入口关。目前,少数公司为了上市圈钱,一方面成立所谓的上市公关部门,专门攻关上市把关的弱势部门,另一方面进行财务造假,致使上市之后业绩立即大变脸,进而将投资者深深套牢。恶意圈钱的上市公司,影响极坏,它不但使投资者亏损累累,而且拖累了股指,打击了整个股票市场的投资信心。股市是由上市公司组成的,股市表现如何,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因此,股市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把好上市入口关。
把好上市入口关,首先需要制定严格的上市制度,其次是要加强对上市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再次要是实施上市责任追究制。对于上市后业绩立即大变脸的,要追究审批负责人、上市保荐人以及上市公司高管行政、经济乃至刑事责任,以高压态势将业绩差的公司排除在股市之外,从而确保上市公司质量。有良好的上市公司,何患股市不能健康发展?
二、建立场外交易场所。“大小非”特别是国有股权重大,一旦集中减持,将直接拖累股市健康发展。在二级市场之外,建立一个大宗股权交易场所(实行股权议价制),这样既可以解决“大小非”或国有股的快速减持问题,又可降低股权“接手者”的交易成本。场外交易场所的建立,有利于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有利于股市的健康成长。
三、严格落实强制分红政策。市场“铁公鸡”多是导致投资者选择投机搏取价差的重要原因。欲重树价值投资理念,鼓励投资人长线持有股票,必须使长线持有者有利可图。长线投资者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股票分红,因此,必须严格落实强制分红政策。对于吝啬分红的上市公司,可以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限制其融资、再融资,第三次限制其股票流动,第四次就可以劝其退市了,对于劝其退市而不及时更正分红的就可直接对其采取退市处理。分红政策落实之后,投资绩优股有利可图,何患价值投资理念不树?
四、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严格信息发布制度,严厉打击买卖信息、内幕交易、倒买倒卖和基金“老鼠仓”等不法行为,还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
解决了上市公司质量问题、“大小非”或国有股减持问题、上市公司年度分红问题以及市场交易秩序问题,股市想不健康发展都难。
3. 美国的股票,当天买进的股票,当天可以卖出吗
来源:新浪财经
美联储可能会走到直接购买股票的那一步,目前无法确定的只是具体的时间节点,不过,也许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了。
《福布斯》网站刊文指出,众所周知,美联储的双重使命之一就是确保最大化就业,而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尽可能避免衰退,或者是减轻衰退的影响。在这方面的工作当中,中心任务就是支持标普500指数,这倒不是因为股市下跌就意味着衰退将会到来,而是因为股市下跌本身就是衰退。乍听起来,这种说法有点匪夷所思,毕竟传统经济学和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不这么认为,因此下面将进行必要的解释。
套利交易强化循环
标普500指数成为极为强大的经济驱动力,是因为它在全球套利交易当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套利交易者赚取的是收益率差,而冒的是自己先期购入的资产贬值,或者发生与他们预期相左的巨大变故的风险。这些套利交易,以及一系列其他类似交易,本质上就是“做空波动”。这种交易在世界一帆风顺时表现良好,但是一旦有突然的变故发生,世界出现重大变化,则交易就会面临崩盘。
套利交易会同时提升杠杆和流动性的水平。杠杆水平的升高会让世界变得更加脆弱,而流动性的增加则可以暂时掩盖这种脆弱。在这方面,举债进行股票回购就是一种典型的重要例子。企业举债,就会让资产负债表的杠杆水平升高(更加脆弱),而与此同时,他们换来了关键的购买股票的资金,让那些希望获得现金的投资者得到了卖出的机会(流动性充裕)。这种变化是不可小觑的,要知道,在最近超过十年的周期当中,只有一个部门在持续不断地购买美国股票,这就是非金融企业。
这些额外提供流动性的价格,其代言人就是股市的波动率,后者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VIX)。当VIX像今年3月这样在崩盘中窜升时,套利交易就会大亏,交易者被迫纷纷退场,流动性便因此大幅减少。在一个杠杆化的,依赖流动性的世界上,美国股市下跌、VIX暴涨就会立即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迫使联储采取行动。
在2008年,以及当下的2020年,联储都能够通过降低利率、购买政府债券,以及提供买进高风险企业债券的贷款等方式来间接支撑标普500指数。只是,他们每进行一次干预操作,实质上也就等于向直接购买股票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这绝非偶然。联储干预和支撑市场,就会压制波动性,帮助减轻套利交易的损失。
这就等于鼓励套利交易者大胆行动,而当后者再度出手,他们几乎注定会力度越来越大,这接下来又意味着联储后来的干预,力度也必须相应增大,由此进入一种循环。因此大家看到,联储这一次的干预,力度远远超过了2008年,事实上距离直接购买股票也就是一步之遥了,而下一次联储会怎么做,难道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
美联储泥足深陷
还不明白?不妨来进行一个假想实验。如果联储明确排除购买股票的可能性,将会发生怎样的局面?
很容易想到,市场大概率会立即发生抛售行情。当然,抛售只是短期麻烦,问题在于,更长期而言,还会有一些更重大的后果浮现出来。联储现在已经在同时购买投资等级和垃圾等级的企业债了。这时在股票一侧画下明确的红线,实质上只能鼓励企业越发依赖债务融资。
在债务融资成本低廉,享有联储支持,很容易转滚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去选择发行股票呢?遗憾的是,企业杠杆化程度越高,股市的波动就越强,股价严重崩盘,经济深度衰退的风险也就相应越大。
这个陷阱其实并不难发现。考虑到联储迄今为止的行动,排除掉未来购买股票的可能性只能加剧那些结构性风险的发展,让其变得更加频发,更可能造成深度衰退。这样的后果显然恰好与联储的使命南辕北辙,是他们需要尽可能避免的。
还有,退休资产现在正在日益向着储蓄者控制的确定缴费型计划转变,这也使得联储更加难以对购买股票说不。不然的话,大家自然就会质问联储:2008年你们可以救援银行,2020年你们可以购买垃圾债券,而现在,你们凭什么拒绝支援个人储蓄者的401K计划?
不到十年前,得克萨斯州州长佩里(Rick Perry)曾经说,如果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持续印钞,得州人就要给他点好看的,而现在真的是时过境迁,如果联储不肯继续印钞,倒可能被全美国人给点好看的了。
只有你想不到
如果还觉得联储买股票这样的事情有点极端,不妨好好想一想联储的行为方式在其实并不长的时间里都已经发生了多少变化。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时,联储也很害怕他们的破产会威胁到金融系统,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对直接干预私营部门市场顾虑重重,最终还是没有直接出手。
二十二年后的今天,联储却已经学会了利用《联邦储备法》的漏洞,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V),提供资金来购买包括垃圾债券在内的企业债。这真可谓是超级大变脸,而谁能够保证这张脸不会越变越花哨?
想当年,胡佛时代的美国财政部长梅隆(Andrew Mellon)曾经建议总统什么都不要管,坐视“一切被清算”,这样就可以让1929年大崩盘和之后的萧条完成清除系统当中一切污秽的任务。这样的策略当然也不可取,毕竟衰退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联储过去二十多年来的所作所为,虽然其动机必须承认是好的,但造成了一系列非常重大的,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麻烦。如果现在想要解决这些麻烦,比如经济增长迟缓,债务高企,对套利交易带来的流动性过度依赖等,首先必须明白这些麻烦的源头在哪里。
与此同时,大家还是准备好迎接联储购买股票的那一天吧。
4. 中国股市今日为何大跌
今日股市沪指,创业板,上证50,跌的原因
5. 股票涨跌的困惑。
股价的升跌和企业经营业绩有必然联系,但只能局限到长期的趋势而已,对于大部分中短线的投资者来说显然没有实用意义。
个人总结中短期内有两种影响股价的因素
1.股民对企业经营业绩盈亏预期好差产生了买进和卖出决定,从而产生了股票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相应的股价出现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
2.机构主力为谋利益操纵股价,无论消息面还是技术面,通过诱空诱多动作,低价进货,主动拉升,高价派发(盲目追随者作相反的操作)的一系列动作使股价发生变化,常常和企业本身业绩背道而驰。
6. 为什么说目前的股市是圈钱的地方而非融资的地方
股票市场结构本身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群体中处于强势群体的角色,这就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融资者解决资金需求的渠道很多,如银行借款或债权融资等,但股票融资的非偿还性及低成本性使其具有了无比巨大的优越性,融资者首选的方案自然是股票融资;当然融资者通过股票融资时必须要将自己企业的发展前景(具体来看就是融资将要投入的所谓项目)描绘得很好,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口袋的钞票拿出来,相反投资者在利益预期的促动下,虽然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了解融资者的真实面貌,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及精力、识知等条件限制永远不可能对融资者情况全部摸清。从这个角度看,股票市场结构本身就决定了融资者群体即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群体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换言之融资者群体在股票市场中是处于优越地位的强势群体地位,而投资者群体无疑是弱势群体。用当代美国社会学科尔曼的话来说就是融资者结构群体与投资者结构群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分布”。上市公司作假造假是证券市场上一个普遍存在的难以根治的顽症,被发现的表现为再融资失败,而未被发现或未引起市场公愤的可能就太多了。
由此可见,在股票市场上融资者群体和投资者群体“结构分布”本身就不平等关系,赋予给上市公司的优越地位,为其能够在市场上过度“圈钱”提供了方便。
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为一些上市公司过度“圈钱”提供了借口。我国目前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企业要做大、做强既是管理层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因此上市公司对资金需求也特别大。应当说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以海尔为首的一些杰出的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圈钱”已经取得了做大、做强的目的,但从长远看也股民未必能从中的到利益,这种企业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只知道“圈钱”,但从这个角度看,上市公司“圈钱”行为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是“圈钱”后不干正事,或者说“圈钱”后将资金存入银行吃利息或用来搞所谓的“资本运作”(至于以此搞腐败也并不少见),即上市公司没有把圈得资金投入到实质经济中,这种行为无论是首发上市公司还是再次融资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称为过度“圈钱”行为。这也许是衡量上市公司“圈钱”行为是否为过度的一个标准。相当多的上市公司首发圈钱后没有投入实质经济项目中,使募集资金闲置多年应当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效率底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更是宝贵资源的白白浪费。
国内市场良好的二级市场背景也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奠定了较好的市场氛围。上市公司“圈钱”如果没有良好的二级市场市场背景也是不可能的。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人们对股票市场的认识也不象西方成熟市场那么 “理性”,投资者介入市场基本以短差运作为主,他们并不十分关心上市公司每年的现金分红,这也给上市公司只讲索取、不讲回报的过度融资“圈钱”营造了较好的市场氛围。这里我们还是以较为关心股东利益、市场口碑较好的飞乐音响作为例子来分析。如果我们剔除市场主力运作等其它非公司因素,该公司上市10多年来非常慷慨地大比例转送股本,也正是符合了二级市场运作的口味,因为市场需要这样的分配方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飞乐音响这10多年来均以现金分红,目前其股价复权还能是1150元以上吗?!而且如果上市公司采取大比例现金分红方案,往往被市场人士戴上“资本运作意识”不强的帽子(这些股票在市场上一般被喻为“ 瘟股”),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海外上市的国内上市公司也纷纷到国内市场“圈钱”也不无国内二级市场高亢的情形有关(可以想象中国石化、华能电力在香港二级市场分别仅仅值1个、4个多港币,而国内首次发行价则分别为4.22元和7.95元,中国石油香港上市1.27港元,国内16.7元,二级市场一开盘48块多,傻瓜都会愿意到国内融资)。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上市公司,还要考虑投资者结构。换句话说,求富心切的二级市场氛围助长了上市公司过度“圈钱”行为产生。
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相关制度或规则不健全也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钻到了空子。以上我们已经提到过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这个背景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及规则本身只能通过逐步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目前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制度不全或者监管不严,譬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部分内容虽然早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但修改速度太缓慢。应当说这些说法不无道理,然而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法律法规这种现状也不应大惊小怪。要知道西方发达股票市场制度和规则目前来看是比较健全的,然而是经过多少年才努力才完善起来的。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为了国有企业改制(变形后有的就成了解困项目),所以制度与规则偏向融资者也是顺理成章的(这里产权经济学分析得是非常透的)。我国上市公司“一年盈、二年贫、三年亏”短期运作行为是司空见惯的,原因自然很多,但也确与一些企业借国有企业改制为借口而从市场上大捞一把的情形有关。一些企业集团通过下属公司上市后圈钱将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最令市场深恶痛绝。一些上市公司“圈钱”后大变脸,更能揭示这里的奥秘。1993年上市的一家江苏上市公司后上市后在97年前虽然给投资者也洒过一些香水,但在1998年借国企解困三年攻坚战以纺织业为突破口前提下不知如何搞到了增发的额度,增发后便出现亏损,原因很简单,因为增发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被其大股东挪走不知干什么去了。
7. 为何股票跌你很伤心,而上涨却没有很开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政策层定下股市长期“慢牛”的基调以后,A股从去年开始一路飘红,终于迎来了5月28日的暴跌,一时间哀鸿遍野,憋哭了段子手,“没有两只跌停的股票,你还好意思说自己炒股?”随后大盘又迎来了6月1日报复性反弹,但这并没有太多人表露欢喜。那么问题在哪?
爱上涨,但更讨厌下跌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5月28日早盘,沪指高开高走,再创7年新高,十点半左右沪指高位跳水,权重股走低,题材股冲高回落;午后开盘沪指再度跳水,权重股砸盘,题材股暴跌;截止收盘沪指报4620.27点,跌321.45点,跌幅6.50%,深成指报15912.95点,跌1050.58点,跌幅6.19%,创业板报3432.98点,跌195.69点,跌幅5.39%。两市近百股涨停,超500股跌停。
大盘又迎来了6月1日报复性反弹,沪深两市大盘强势上攻,上证指数飙升4.71%,收报4828.74点,强势重返4800点,喜迎6月开门红。
从市场反应看,比起反弹,暴跌更戳心窝。经常炒股的人可能还会遇到这样的心理体验:同样是1000元,炒股赔1000元的伤心程度大于赚1000元的开心程度。这种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的期望理论来解释。
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
对于股市,5.28之前已经有分析认为股价太高需要调整,好多股民也坐等调整好捡便宜货,等大跌真的到来,你却感到厌恶。正如上面理论所述,这个阶段,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当5.28当天大市开始调整的时候,会有很多获利盘出现,但是反而如果您是刚刚才入市的话,赌5000点以后的行情,5.28当天的下跌,你也许反而愿意承受下跌,因为相信之后A股还会去6000点,你成了风险的承担者。
买与卖时机不对,都后悔
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出现错误是常事,但这种判断失误却平添了许多不幸福感。在牛市中,没有及时买入,过早的卖出获利股票,会后悔。在熊市中,没有及时止损出局,获点小利马上被套,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后悔,但是当卖出自己本身看好的股票去追别人的股票,却发现自己原本的股票涨却又涨起来了,追的别人的股票反而被套,这时候会更后悔。
在后悔理论中,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而且出现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以后,人会变得异常的难过和悲哀。市场投资者极度亢奋,但当资金乏力的时候,股市大跳水,这个
时候投资者无疑只能用“悲壮”来形容了。不管怎么样,害怕后悔总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投资状态,股市这么大变脸,你后悔的经历,都是怎么样的?
那么,买了股票大跌或者没买的股票大涨后,我们通常会干什么?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各大网站上寻找能够“预测未来”的信息,下一步,到底是卖还是买?股票已经跌了这么多,会反弹吗?股价已经这么高,要追高买入吗?这些所谓对未来的预测和分析,找朋友分析,对于股民来说,无疑是一颗“安慰剂”,而这种四处寻找安慰现象也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一个概念来源是医学上的一个现象:当病人介绍了化学上无效的药物或者无针对性的治疗好,他或她的身体康复了。但我们还是需要真正的药,而不是安慰剂。回忆下5.28暴跌,很多文章都把这个和5.30股灾联系在一起,并宣称是历史的重复。其实,这是心理学的一个规律,人在做了一件事情之后,总要给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和借口来说服自己,让自己的行动有“理论依据”,以消除内心的不适感。因此,当股市上出现和自己预期不同的行情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网上找新闻,找某些所谓的专家,所谓的分析师的文章,当发现和自己的看法一致的时候,即使亏损,心情也会好很多,看,基本面支持我的观点。
就像很多人喜欢讨论国内国际大事,爱吹牛的会说,看,某某专家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找到观点相同的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
不过当真正暴跌之后,哪怕吃了这么多的“安慰剂”,也难以抚平很多人受伤的心灵吧。玩股票,在某些时候玩的是心跳,此言极是。再回到股市上,暴跌之后,应该做的是及时止损,而不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找自我安慰。
8. 为什么不建议中小股民参与炒作刚上市的新股
A股的新股刚上市的走势,基本上跟其它市场的股票存在很多的差别,比如在美股和港股新上市的公司,并不会跟A股一样大部分个股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在其它市场上刚上市首日就出现破位现象仍旧比较普遍,比如我们熟悉的国内知名企业,阿里巴巴和小米刚上市并未出现大幅上涨,上市没有几个交易日就出现破发的情况,如果这些股票在A股上市,肯定受到资金的热捧大幅度炒作,为什么在A股新上市的公司大多数都会出现大幅度上涨,而资金又为什么热衷于次新股的炒作。
而散户投资者买入炒作的次新股后,如果不懂得止损的话,为什么容易造成深套呢,下面我们围绕这些问题咱开讨论。次新股炒作的逻辑A股上市的新股,只要不是不是大盘蓝筹个股,上市市值不大的个股连续的一字板的个数较多,即使上市首日不设涨跌板限制的科创板刚上市的首日都会出现一倍以上的涨幅,很多新股刚上市后连续的一字板开板后,也会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所以我们来重点讲解下次新股上涨和炒作的逻辑:
第一,除了科创板和后期的创业板的要实施注册制的发行的制度,之前我们A股的上市制度主要是核准制,国家对于上市公司的定价的和市盈率的关系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的市盈率不能超过23倍,所以刚上市的大部分的公司都属于被低估的状态,而且核准制下的上市制度中,对于公司的持续性盈利的有着要求,盈利金额也有最低的要求,在没有实施科创板下,亏损的公司的很难在A股上市,所以在A股刚上市的公司大多数会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情况。
第二,由于的股市是为了帮助企业完成融资,所以国家重点的扶持发展的行业,这类行业的上市公司居多,比如最近国家造大力扶持科技行业的发展,比如集成电路,软件设备,医疗等,所以最近几年这类公司上市的比例较大,并且国家还特意设立科创板专门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都是目前较为火热,成长性较好,大部分之前上市的相关行业的个股估值一般估值较高,本身刚上市的这类公司的估值较低,由于行业新颖,成长性较好,市场上很多资金热衷于这类个股的炒作,具体参考下图案例:
所以通过上图数据,我们明显发现该股估值水平明显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大盘次新券商的估值都明显高于的行业平均水平,一些小盘次新股,特别是一些盘子较小的公司,估值水平肯定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第二,很多公司的目前急于上市,主要原因是公司的短期发展遇到瓶颈和短期面临缺钱的情况,希望通过上市来获得融资,获得资金后可以继续发展,但是否能够发展成功,这点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后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很大上市公司的上市没有几年业绩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股价下跌后也很难再次上涨。第三,由于上市对于公司最近几年盈利情况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现在不选择上市,后期的上市较难,所以很多选择上市的时期往往是公司业绩最好的时段,或者说最近几年是发展黄金期,一旦上市后,很多公司业绩会出现大变脸的情况,公司逐步走出下坡路,股价想再次出现上涨,概率较低。总结:由于次新股的本身的特点和符合市场炒作的逻辑,很多上市后新股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但上涨后没有业绩的支撑后,后期很容易走出长期下跌的情况,比如公司炒作后被严重高估,上市后的公司发展遇到瓶颈,上市后公司的已经过了发展黄金期,业绩会出现下滑的情况,所以个股也出现逐步下跌的情况,后期很难再次出现大幅度上涨。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关注点评。
第三,由于上市对于公司最近几年盈利情况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现在不选择上市,后期的上市较难,所以很多选择上市的时期往往是公司业绩最好的时段,或者说最近几年是发展黄金期,一旦上市后,很多公司业绩会出现大变脸的情况,公司逐步走出下坡路,股价想再次出现上涨,概率较低。总结:由于次新股的本身的特点和符合市场炒作的逻辑,很多上市后新股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但上涨后没有业绩的支撑后,后期很容易走出长期下跌的情况,比如公司炒作后被严重高估,上市后的公司发展遇到瓶颈,上市后公司的已经过了发展黄金期,业绩会出现下滑的情况,所以个股也出现逐步下跌的情况,后期很难再次出现大幅度上涨。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关注点评。
总结:由于次新股的本身的特点和符合市场炒作的逻辑,很多上市后新股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但上涨后没有业绩的支撑后,后期很容易走出长期下跌的情况,比如公司炒作后被严重高估,上市后的公司发展遇到瓶颈,上市后公司的已经过了发展黄金期,业绩会出现下滑的情况,所以个股也出现逐步下跌的情况,后期很难再次出现大幅度上涨。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关注点评。
9. 每天早上8点多 有人给我一只股票 开盘后股票会公告消息且上涨!这是为什么呢
海量选拔:如100人里能选中50人,50人里选中25人。。。类推。你只不过暂时巧了。
盘中或盘后时,我也经常收到过类似的短信提示。等你交钱加入操作时他们就会大变脸。
有的还会忽悠你,赚到钱后4、6分成。空嘴套白狼而已。
股票这东西,还是自己玩吧。
就连付费的软件也不能买。软件没起到作用不说,还会有个女客服整天忽悠你再掏钱,不断地升级高端版本。
10. 股票术语黑天鹅啥意思
股市黑天鹅即股市上的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它具有意外性;它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10)为什么股市大变脸扩展阅读
大约在四百年前,弗朗西斯·培根就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当心被我们自己思想的丝丝线线束缚。但是我们老是犯这种错误,老是以为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很有可能再次发生,所以免不了会凭经验办事。比如说,我们经常编出简单的理由或故事来解释我们尚不知晓(而很有可能是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的)复杂的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无法预知在未来的某一天股市会涨还是会跌,据以推断预测的理由要么过于简单化了,要么根本就是错误。事实上,真正重大的事件是无法预知的,Nassim Nicholas Taleb把这称之为“黑天鹅”。作者的这一论点,对于那些靠预测经济发展为业的MBA甚至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专家们而言,可以说是沉重的一击。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一些人对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大惊小怪大做文章,是其见识肤浅的表现。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大做文章,因为:如果完整掌握决定某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真正的重大的事件”)的全部因素,则这些事件都可精确预料。
遥远未来的天气、遥远未来某一颗尘埃的运动轨迹、遥远未来某一枚硬币落地时的正反面,即使这类通常被视为无法精确预料的事件,只要完整掌握其全部决定因素,则都可精确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