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楚货币是什么意思
1. 盛行于春秋战国的楚国货币,有什么样的体系的制度
谈到楚国,不少人心中都兀自泛起一个人物形象——项羽,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正史记载,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即便是最终败给汉高祖刘邦,却依旧谓是尽得古今民心。古代才女兼北宋大词人的李清照为称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将项羽视做人杰。那么楚国近千年的历史里,历经无数兴衰荣辱,他的历史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自周边天子实行分封制之后,周成王封楚人首领熊绛为子爵,楚国自此建立。初立的楚国势力薄弱,历史有“鄀国盗牛”一事,当时的楚国贫穷到盗他国牛来举行祭祀礼。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革,楚国从最初的贫弱小国成长为到战国七雄,而后又被秦始皇所灭,再到项羽重立楚国,与刘邦争夺天下,这八百年来,楚国说的上是起起伏伏。
春秋末期,战国开始,楚国愈发的强盛,俨然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风头一时正盛。这时候的楚国除了国力强大,楚国文化更是被整个中原地区的文人所推崇。野史或者说民间传说有言:孔子南游过楚不见楚国君而返。
后世认为楚国国君之所以不见孔子,并非轻视,而是因为孔子当时的影响力已经在各国所有耳闻,孔子的儒家思想与楚国的文化不相符合,所以楚国国君拒绝见孔子,防止楚国被孔子思想所影响,导致本国文化被入侵。
可以说,此时的楚国,在影响力方面不输任何国家,尤其是楚国的文明,各种文化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受楚国文化影响。在秦灭六国之前,楚国可以说的是战国最为鼎盛的一个国家。
如此一来,楚国为了扩大影响力,楚国国君效仿春秋初期的先祖,以货币流通的形式增强楚国文化对外的扩张。与春秋时期相比,这个时候的楚国不仅仅是铸造技术得到了提升,文化更是有质的改变,所以货币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原本周国的那种形态。由此“郢爰”诞生,这是历史上第一种由黄金制成的货币,对后世有重大意义。
可以说,楚国几种货币的形成,与其所蕴含的文化以及当时楚国的社会地位有着必然的联系。
2.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用的货币叫什么
楚国重要通用货币有蚁鼻钱、郢爰(yǐngyuán)和布币。
1、蚁鼻钱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
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其面文有10种,有普通贝、鎏金贝、空壳贝、合背贝等。
楚贝重量轻者0.4克,重者5.6克,多数2.5克-3.5克。有文铜贝始铸何时,目前见到最早者为商周时期,但均为素面,从出土有文铜贝的情况看,楚国铜贝可能是最早的,因此被钱币学家所重视,宋代已把有文铜贝收录到钱谱之中。
楚国铜贝多系出土文物,过去民间传世品甚少。因其长期埋入地下,通体锈绿,深入骨胎,后人难以仿造。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2、郢爰
古代黄金货币。又名印子金,或称金钣、龟币。我国古代的黄金主要产于楚国。
楚国有一种有铭文的金钣(版),这种金钣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看似乌龟壳。完整的重约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
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颖、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这些带“爰”字的金钣,习惯上被称为“爰金”或“印子金”。
“爰金”有形制、铭文、重量,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其以“郢爰”为多。“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
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郢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专家认为,“郢爰”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出现,表明了湖北省荆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对于研究楚文化、有着深刻意义。
3、布币
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
布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时洪遵 《泉志》 已著录有平首布,而确定空首布为钱币的始于清人。从嘉庆、道光时开始,有的古钱学家已指出布币上的地名属于周的列国时期,从而否定了有些人以为是三皇五帝时期遗物的错误说法。
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2)南楚货币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蚁鼻钱由来
蚁鼻钱沿袭了殷周时期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习惯。天然贝币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鼻祖,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装饰性,蚁鼻钱的铜色具有仿贝币的那种美丽、坚韧的光泽、分离性,贝币具有天然单位的优越性,既可一个个分离可数,衡量商品差别,又可以朋(贝币计量单位)串起来。
而蚁鼻钱正继承了贝币的优势。特作比较:贝币一般通长约1.5厘米至3厘米,最宽1.5厘米至1.7厘米;蚁鼻钱(贝)字一般长1.2厘米至1.85厘米,宽0.7厘米至1.2厘米。
贝币还具有储藏性,贝币坚固耐用、灵便,便于携带、转让、储藏。蚁鼻钱的小巧灵便沿袭了贝币固有的货币特性。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由仿制贝转化而来。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蚁鼻币又称蚁鼻钱、鬼脸钱,是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楚国铸造的一种铜币。稍具贝形而偏小,大者长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厘米,重1-2克。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
2、郢爰(yǐngyuán)
“郢”是先秦时期楚国都城的名称,首都郢始建于公元前689年,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后几经迁移,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楚王迁至陈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寿春即今寿县建都,仍名为郢。
“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
3.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货币进率是多少比如,一呈爱,等于多少布币,一布币,等于多少 蚁鼻币 还有楚国
你的问题太荒唐了,楚国货币是以布币“釿”为单位的,它与蚁鼻钱不是一个时期的,春秋战国货币多为记重货币,没有现代的兑换率。
4.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贝有哪些
春秋时期,楚国最初使用的主要是海贝,如淅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海贝。这些海贝当是从沿海各地进入楚国市场的。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楚国货币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三种金属货币形式。
铜币:主要是铜贝,椭圆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有文字,字形像蚂蚁,两口像鼻孔,故称蚁鼻钱。又因它取象于贝,似古文“贝”字,像一人面,故又称“鬼脸钱”。楚国的铜贝也有铲形的。
银币:以银为币,是楚国独创。1974年在河南扶沟出土了18块铲状银币(银布)就是楚国制造银币的物证。币成铲形,是中原地区货币的特点,从此可见楚国与中原各国商业贸易的密切。
金币:史称楚金币为郢爰和卢金,又称印子金,即有特定铭文的扁平金版,此外还有无钤印字的金版、金饼等。
爰当中的“爰”字为称量的意思,“爰”前一字为地名,郢爰的“郢”,即郢都。类似的货币在楚国流通的还有“陈爰”、“郑爰”等。通常以郢爰代指楚金。
目前已知的先秦金银币都是楚国的,爰金是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
楚金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金饼上多无印记,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形状酷似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楚金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外,绝大部分来自于窖藏财富。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使用时动辄百金、千金,至少为一镒。
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都是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而且明显可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它虽非等量货币,属初级铸币,但已充当了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反映了楚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活跃。
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金币是选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块熔铸而成。楚金在战国后大量发展,战国晚期则达鼎盛。今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均有大量的出土。
5. 楚国用来交易的货币是什么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
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
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
6. 王莽时期布币和楚国布毕区别
王莽时期的布币各有什么样的?
大泉五十小平合背 140元 王莽居摄二年始铸,大泉五十意即值五十枚五铢钱,初期径2.8cm,重7克,后期经减重后仅1--2克,除字体各异,又有传形,合背,重轮,四出等多种,亦有钱饼等。
大泉五十小平传形 60元
大泉五十小平四出 150元
大泉五十小平旋读 700元
大泉五十小平铁质 300元
金错刀一刀平五千 6000元 初始元年王莽代汉帝于居摄于二年铸。钱身由刀环,刀身组成,青铜浇铸,刀环似方孔圆钱,一刀二字阴文系用黄金错于面上下,俗称金错刀,外形光灿华美,刀身直书平五千,意值五千通行五铢钱。通长7.3CM,重20--40克,厚薄不一,因其制作精美,为泉家所珍爱。
金错刀契刀五百 600元 王莽居摄二年始铸,形类金金错刀,契刀二字横列穿孔两侧,刀身铭五百二字意值五铢五百钱,实属虚值,传世不多见。
小泉直一小平小型 10元 王莽始建于国元年铸行,由于虚值的错刀,契刀大钱遭反对,又以忌讳汉室刘姓含卯、金、刀三字,对新朝不详,遂铸小泉直一,以代替五铢,与大泉五十并用。径1.3CM,重0.7克左右,制作工整,文字清秀,为历代小钱中之佳品。
么泉一十小平小型 3500元 始建国二年铸行,王莽简直按人的年岁称泉了;幺泉一十,径1.6CM,重1.8克,幼儿泉二十,径1.8CM,重约3克,中泉三十,径2CM,重约4.2克,壮泉四十,径2.2CM,重约5.4克,与大泉五十合称六泉。从幺泉一十至壮泉四十皆为泉中珍品。
幼泉二十小平小型 4500元
中泉三十小平小型 8000元
壮泉四十小平 16000元
大泉五十小平 5元
小布一百布币 2000元 始建国二年铸行,王莽为了大改货币增宝货制,货布十品亦在其中,从小布到大布各长一分,相重一铢,其值各加一百,小布一百,长寸五分,重15铢,至大布黄千,十布之序如五: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十种,每种中线纹分通顶,不通顶两种,大布黄千亦有铁钱,传世大布黄千较多。
么布二百布币 2000元
幼布三百布币 2000元
序布四百布币 2000元
差布五百布币 2000元
中布六百布币 2000元
壮布七百布币 2000元
第布八百布币 2000元
次布九百布币 2000元
大布当千布币 80元
五泉十布全套 80000元
货布布币 40元 王莽天凤元年铸,与货泉并行,一货布当货泉二十五枚,此布厚实正整,书体潇洒,货布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通长5.6cm,重16.5克,传世较多,赝品亦混迹其中,望集币时注意。
货泉方贝 1200元 王莽天凤元年铸,钱文为悬针篆,泉中竖笔断开,版别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合面,圆穿,横划,星号,月纹,决纹,剪边等近百种,一般径2.2--2.4CM,重约2.8--3.6克,初期可达5克以上。传世极丰。
货泉普品 1元
货泉传形 40元
布泉 10元 王莽后期铸,据其钱文,形制仍不失莽钱之风,布泉二字作县针篆,内外郭齐备,亦有决纹、半星等。径2.6CM左右,重约3.5克上下,旧时称妇女佩此钱生男孩,又称男钱
国宝金匮直万 无定价 传闻为陕西西安出土,上部近方孔圆钱,面、背肉好周郭,面文篆书直读国宝金匮,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纹两道,中篆书直万二字,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真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春秋时期,楚国最初使用的主要是海贝,如淅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海贝。这些海贝当是从沿海各地进入楚国市场的。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楚国货币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三种金属货币形式。
铜币:主要是铜贝,椭圆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有文字,字形像蚂蚁,两口像鼻孔,故称蚁鼻钱。又因它取象于贝,似古文“贝”字,像一人面,故又称“鬼脸钱”。楚国的铜贝也有铲形的。
银币:以银为币,是楚国独创。1974年在河南扶沟出土了18块铲状银币(银布)就是楚国制造银币的物证。币成铲形,是中原地区货币的特点,从此可见楚国与中原各国商业贸易的密切。
金币:史称楚金币为郢爰和卢金,又称印子金,即有特定铭文的扁平金版,此外还有无钤印字的金版、金饼等。
爰当中的“爰”字为称量的意思,“爰”前一字为地名,郢爰的“郢”,即郢都。类似的货币在楚国流通的还有“陈爰”、“郑爰”等。通常以郢爰代指楚金。
目前已知的先秦金银币都是楚国的,爰金是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
楚金币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金版,另一种是扁圆体的金饼,以前者为多见。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金饼上多无印记,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形状酷似龟。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楚金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外,绝大部分来自于窖藏财富。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黄金的流通限于上层社会,而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使用时动辄百金、千金,至少为一镒。
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都是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而且明显可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它虽非等量货币,属初级铸币,但已充当了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反映了楚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活跃。
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楚国金币是选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块熔铸而成。楚金在战国后大量发展,战国晚期则达鼎盛。今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均有大量的出土。
7. 齐国齐国楚国之间货币有什么联系
楚国“视金四朱”铜牌钱
黄金可以兑换一定比例的铜钱。根据出土的岳麓秦简推算,秦制一斤黄金等于9216枚秦“半两”铜钱,这些铜钱的重量合秦制288斤,折合今72公斤。《管子》说一斤黄金价值万钱,秦汉时代也基本延续这一比例。不过,很多国家的货币并非如秦“半两”一样“重如其文”,而是根据特定币值来流通,如三晋铸造的布币刻有“半釿”、“二釿”等。不过这些青铜铸币和黄金之间的比值应该和秦国类似,或者说各国黄金和铜钱的比值基本相同,否则肯定会出现很多人去黄金价格低的国家买黄金,然后去别的国家抛售以赚取差价的现象。
至于各国青铜铸币的兑换,情况比较复杂。许多国家都发行有多种青铜铸币,重量各异,而且,即使是同一种规格的青铜铸币,重量也会有一些差异,不同时期,这些货币含铜量的差异则更大。有些铜币会在币面标明与其他铜币的比值,如一枚楚国“殊布当釿”布币等于三晋的“一釿”布。当时各国的铜币之间应该是有较稳定的兑换比值的。不过,随着各国铜币含铜量的变化,比值会有波动。甚至不排除在特殊背景下,这些青铜铸币恢复到需要通过称量才能流通的情况。
楚国“殊布当釿”布币
战国时期各国境内都有大量其他国家的货币,燕地出土有大量赵、韩、魏的布币和齐、赵的刀币;赵地出土有大量韩、魏的布币和齐、燕的刀币;巴蜀地区还出土过燕国的刀币,足以说明当时货币流通范围之广。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存在着大量货币仿铸现象。如在中山国和韩国境内都发现了赵国铸币用的钱范。至于仿铸的原因,或许是为了便于去他国采购物资,或许是受他国委托,我们就只能是做各种推测了,甚至不排除各国之间曾打过“货币战争”的可能。
8. 楚国制造的铜币称为什么
称为楚大布。看图:
9. 在中国古代货币中,什么是安南货币安南货币是哪个朝代发行的
越南建立独立封建国家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有三。一是越南独立前,受中国文化1000多年的同化,奠定了越南古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是越南立国后的统治阶级出于自身需要,积极主动的从中国汲取他们所需要的思想文化;三是越南土地私有制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封建社会有相同之处而不同于同时期东南亚国家,主要表现在其货币经济政策以中国历代货币经济政策为模本,并加以改造运用方面。使得越南吸收中国文化有了与之适应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接受了中国文化而又时时要表明“大越”是个独立的国家和足以自豪的民族心态,又是越南古代文化不同于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独立建立封建国家到封建国家的结束这一段历史时间,越南与中国历代政府时远时近,但总的说来大部分时间越南以奉中国做宗主国为荣。尤其是公元1454年中国明朝皇帝正式册封黎仁宗安南国王后,历代新君执政,只有得到中国政府的册封才能算是正统。作为中国的藩篱,越南统治者对中国称安南国王,而对内则自称大越皇帝。在越南货币上正反映了以上两重性的特征。如越南独立后铸造的钱币,沿用中国的方孔圆钱形式,而钱文采用兴宝、镇宝、大宝即是典型的例子。
钱学是史学的余脉,欲证其钱必先知其史。越南18世纪前,越南官方文字采用汉字及越南根据汉字创造的喃字。钱币上则一律采用汉字。自从18世纪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强力推行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后,越南文化逐渐脱离汉字文化圈。并造成了与汉文化的脱节。众所周知,越南独立几十年一直处于战争和准战争状态,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很少,资料更加难得。使得国人对越南的历史知之甚少,这些都应该是诸多泉友们对众多安南货币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越南国内改革开放,与中国交流日多。加之国内集钱热的兴起,有关安南钱的著述也有所出,国内现在比较有影响的有广西云南钱币学会合编的《越南历史货币》和华光普的《日本、朝鲜、越南古钱图录》。两书的排列顺序为编年性质。但以没能分出后铸仿铸钱为憾。笔者准备以越南历史为纲,以钱为目,以增加读者对越南历史钱币的兴趣。并以所见列出少、稀、罕、珍四等作为收藏评判标准,普品不再注明。本文分三部分:
历代正统王朝所铸货币
1、.966年,丁部零建大瞿越国,年号太平,开始建立独立封建国家。史称丁朝。立国12年(北宋开宝3年—太平兴国4年)。所铸有太平兴宝,“太”做“大”,背“丁”以记国姓。分光背、上丁、下丁和下反丁四种版别,上、下丁者少,其余稀。太平兴宝的铸造时间早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铸造的太平通宝;
2、980年,黎桓废丁部零之子以自立,立国29年,仍称大瞿越,史称前黎(时北宋雍熙年间)。铸有天福镇宝背“黎”。大“黎”者少,光背者稀.
3、1009年,前黎朝高级军官李公蕴夺取帝位,1054年改国号“大越”,史称李朝。李太祖铸顺天大宝背“月”字,用意未明,珍。
太宗(时北宋庆历年间)铸有明道元宝和天感元宝。明道元宝真书,文字遒劲。元字最后两笔分开,用于朝廷赏赐,少。有铁钱,稀。天感元宝真书,分光背和背“乾王”者,光背者用于朝廷赏赐,罕,后者是李太宗为爱子封王而铸造的纪念币,珍。
李朝共传8世,仅太祖、太宗铸钱。《越南历史货币》一书尚将传世的天符通宝、大定通宝、正隆元宝、治平通宝等钱根据年号归与李朝,但看实物应属越南中晚期所铸;
4、1225年,辅国太尉陈承发动政变,逼李昭皇禅位。建立陈朝。
陈太宗铸有建中通宝、政平通宝,均珍(时南宋宝庆元年—淳佑十年),安南建中远远少于唐建中。太宗还有元丰年号。安南钱中元丰钱版别甚多,但文字风格均不与陈朝相类。陈朝是否铸元丰通宝还有待以后出土实物证明。
陈圣宗铸有绍隆通宝,铸造不精。有面背四决者,均珍。
《大越史记全书》有载陈明宗“大庆十年十一月铸铅钱”。应是越南史载官铸铅钱之始,惜一直未见实物。所见有陈明宗所铸开泰元宝(元泰定年间),分光背和背陈两大类,光背者版别较多,罕,背陈者珍。
陈裕宗铸有绍丰元宝、通宝,大治元宝、通宝钱。(元至正年间)以上两年号钱版别极多。绍丰元宝有行、篆、草书体,有一种隶书钱背铸有“十五”应为记年,均罕,有背陈者,珍。通宝背陈者罕,其余稀;大治元宝隶书双挑者罕,其它稀,通宝有背元者、篆书大字双脚上挑者(即日本人称“蛸大治”者罕),其他稀。
1369年,陈裕宗殁,无嗣。立外人杨日礼为嗣,年号大定(明洪武2年)。铸有大定通宝,少。至此,以后的陈朝君王因与南方占城国多次发生战争,加之国内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致使国力衰败,无力铸钱。
5、1400年,胡氏代陈,国号大虞,史称胡朝(明建文2年)。元年铸圣元通宝,有真篆两种,少。之后胡朝效法宋、元纸币政策,在全国推广“通宝会钞”纸币,不再铸钱。1407年中国明朝出兵灭胡。在越南广置府县。越南又归入中国统治。其时流通有中国铸造的洪武、永乐、宣德、弘治诸小平钱。
6、1418年,清化地主黎利在越南北部兰山起兵反明,于1427年迫使明军退出越南。1428年,黎利终于统一越南,定都河内,国号大越,史称后黎朝(1428-1789)。后黎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铸钱质量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这一时期,是越南历史的黄金时代。
黎太祖顺天年间铸顺天元宝小平,制作规整,钱缘略宽。与李朝的顺天大宝不同。版别根据文字分数种,少。
黎太宗铸绍平通宝和大宝通宝,大宝通宝大字大样者罕,其他版别稀。
黎仁宗铸大和通宝、延宁通宝。版式亦多,延宁皿丁宁版稀。
1459年黎宜民杀胞弟仁宗篡位,在位一年,铸天兴通宝,铸造极精,少。
1460年众大臣推翻黎宜民后拥太宗次子黎圣宗为帝。铸有光顺通宝图,洪德通宝,铸造极精,为安南钱品中最易得者。
黎宪宗铸有景统通宝,精美厚重,有大小字版别。 黎威穆帝铸有端庆通宝,仿景统通宝,更为厚重,少。大字者稀。
黎襄翼帝铸有洪顺通宝,楷书精整。 黎昭宗铸有光绍通宝,楷书精整,稀。
1527年,太师安兴王莫登庸逼后黎恭皇禅位,以越南北部河内为都,建立莫氏政权,控制北方。1533年,后黎朝武将阮氏在越南中部清化拥立黎昭宗子黎宁为黎庄宗,自掌实权,同莫氏对抗。这一段历史越南史称“南北朝”时期。1592年,南方势力击败莫氏,结束南北朝。从南北朝开始了越南历史上货币发行流通最为混乱的时期。黎朝和莫朝的货币将分别介绍:
A、 后黎朝末期:
1533年后黎庄宗铸元和通宝,通字真书,其他三字篆书,少。与日本元和不同。 1573年,权臣郑检弑主立英宗子,为世宗,世宗铸嘉泰通宝,少。
与南宋嘉泰不同。 神宗于1658年注永寿通宝和永寿之宝,永寿通宝版别繁多,流入中国也多,均常见。永寿之宝稀。
裕宗铸有永盛通宝,有几种版别,其中有背“巳”以干支记年者。尚有保泰通宝亦为裕宗所铸。背星月文等版别,少。
显宗年号景兴,在位四十六年,在位期间广开钱厂,钱文、版别众多,与中国南宋嘉定铁钱可以媲美。景兴通宝背文繁多,主要分纪年与纪地者。以干支记年者稀,数字纪年者少。纪地者以“西”、“太”、“帛”、“昌”者少。景兴二十三年后,改通宝二字为杂宝。有“巨、泉、永、至、正、用、大、中、太、内、顺、全”诸宝,每种宝文又以文字、背文分诸多版别。其中“大宝”背北折二大样稀,“中宝”稀,“内宝”少。景兴年间又铸有通宝大钱,背有龙、龙凤及其他吉祥图案者。为官铸赏赐钱,稀。
愍宗铸有昭统通宝,阔缘明显,版别多,铜质较杂。一般有单字背文,两字背文者稀。1786年,西山起义军攻占河内,推翻后黎朝的统治,黎愍宗逃到广西,要求中国干涉。1788年,清廷派孙士毅率军20万出兵越南,打败而归。清军在越南铸有乾隆通宝背汉文安南小平钱供军队使用,有两种版别,少。
B、 莫朝(1527-1592):
莫太祖铸有明德通宝铜钱。有多种版别,均少。
莫太宗铸有大正通宝铜钱,少。 莫福海铸有广和通宝,楷书对读。稀。传世有篆书小钱,应是后铸。以上铸品均有后黎朝中期钱币形制精整的风格。
莫福源铸有光宝通宝,楷书对读,阔缘薄小,罕。
后黎朝击败莫氏政权,主要*大将郑松和阮潢的力量。1592年郑松攻占河内后,控制军政大权。阮潢则在1600年定都顺化,称广南王。郑氏挟天子以令天下,阮氏则要勤王。双方在维护黎氏王朝的幌子下,打了数十年内战。1692年北方郑氏由于内部不稳固,停止进攻阮氏政权。越南再次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阮氏政权也铸造有大量钱币。
7、1771年,南方农民在阮岳、阮侣、阮惠三兄弟的领导下,发动西山起义,口号是“劫福济贫”。1777年,亡阮氏政权,阮潢家族后裔阮福映逃跑。1778年,阮岳称国王,国号泰德,同年占领顺化,1786年攻下河内,统一越南。1787年,阮岳在归仁称帝,封阮侣、阮惠为王,三分国土,鼎足治理。
A、 阮岳铸有泰德通宝和明德通宝。 泰德通宝为年号钱,背草书万岁者系为庆祝阮岳称帝所铸。 明德通宝为吉语钱,文字、版别仿泰德,与莫朝明德不同,有锌钱,少 。1793年,阮岳在与阮福映的战斗中阵亡,其子率部归附阮惠之子阮 光瓒。西山政权恢复表面统一。
B、1788年,阮惠在河内称帝,建元光中。西山政权宣告正式分裂。次年,中国政府正式册封其为安南国王。阮惠铸有光中通宝和光中大宝。两者版别繁多,有合背、重轮、背字、背四月者,均多见,光中通宝背篆书安南者少。
C、1792年,阮光瓒继阮惠位,铸有景盛通宝、大宝和宝兴通宝。景盛通宝仿光中,版式复杂,多见。景盛年间还铸有景兴通宝大花钱,稀。景兴大宝少。宝兴通宝珍。
8、1802年,阮福映在法国人的帮助下俘获阮光瓒,西山政权灭亡。阮福映建立了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改元嘉隆,史称世祖。越南封建王朝的尊孔崇儒,在阮朝前期达到极盛。阮世祖铸有嘉隆通宝铜、锌(当时称白铅)钱(图4)。铜钱根据大小、文字、背文分很多版别,背篆书“六分”者为铜钱。背楷书“七分”者为锌钱。背篆书“太平”者少,应为吉语钱。
阮圣祖(1820-1841)铸有明命通宝小平铜钱、锌钱,并开始铸造美号大钱。美号大钱铜质,正面钱文“明命通宝”。背面选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中反映儒家思想的文字作为铭文,有四字和八字者,以一当百,均稀。嘉隆、明命时期大力推广锌钱,尤其明命帝“铅钱之用,富户既不敢私藏,而邻国来商者又不敢带回。此钱流通非但利于民,亦利于国,乃自然只利也”的经济思想应深受中国五代南楚高郁关于铅铁钱货币政策的启发。
阮宪祖(1841-1847)铸有绍治通宝小平铜钱、锌钱和美号大铜钱。小平铜钱常见。锌钱有背河内者,稀。美号大铜钱,稀。
朊翼祖(1848-1883)铸有嗣德通宝小平铜钱、锌钱、美号大铜钱、嗣德宝钞和嗣德重宝几品,小平版式多样,背记地者少,还有嗣德通宝小平背后“六文”者,指值锌钱六枚。锌钱有光背和记地者。美号大铜钱,稀。值得一提的是嗣德宝钞的出现。嗣德14年,阮朝根据清咸丰宝钞的发行方法,发行了铜钱式的嗣德宝钞。共分六等,背文从准十文至准六十文。所比也是指当锌钱十枚至六十枚。所见有两种,一为根据嗣德14年重量标准铸造的重钱,罕。一为合乎嗣德23年重量标准铸造的轻钱。稀。嗣德重宝背安南八文者,有铜锌两种,均罕。
阮简宗阮福昊(1884)由于与法国殖民者签定《顺化条约》卖国,朝野气愤,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大臣所废。铸有建福通宝铜钱、锌钱。均珍。
阮宜帝阮福明1884年6月接位,改年号咸宜。铸有咸宜通宝铜钱。薄小,背有记值“六文”。罕。由于阮福明不甘心听命于法国殖民主义者,于1885年7月5日发动顺化起义,但有于准备不充分而失败。法国人把阮福升扶上帝位,改元同庆。
阮景宗(1886-1889)铸有同庆通宝铜钱,分大小样,分别值锌钱6枚与10枚。大样者少。有薄型美号大钱,稀。
成泰帝阮福昭(1890-1906)铸有成泰通宝,分光背、六文、十文三种。六文者稀。
维新帝阮福晃(1907-1916)铸有维新通宝,背十文。由于阮福晃不愿做傀儡,参与越南光复会起义的策划,被法国殖民者逮捕流放。
启定帝阮福旭(1916-1925)早期铸有启定通宝铜钱,少。以后大量铸造机制小钱,数量很大。
保大帝阮永瑞上台后(1926-1945),铸有保大通宝,有小平、背十文、机制三种。均常见。其中宋体字者稀。1945年8月30日,保大帝向越南独立同盟的代表交出权利,宣布退位。保大帝的下台,标志着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着汉字方孔钱正式退出越南的历史舞台。
10. 战国时期各国流通的货币不同,秦国为半两钱,齐国为刀币,赵国为布币,楚国为什么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的钱币由为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组成。是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
布币,铲形,由农耕经济的农具“钱”、“镈”演变发展而来,这也是把货币称之为“钱”的缘故。“布”为“镈”的假借字。 布币的流通范围,主要在黄河中游农耕经济地区如韩国、赵国、魏国、燕国等。
刀币,刀削形,起源于渔猎经济工具。主要流通在黄河流域的东部诸侯国如齐国、燕国、赵国。各国的刀币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其中以齐国的刀币最为古朴精美。
圜钱,圆形圆孔,又叫环钱。起源于手工业经济工具的纺轮或璧环,主要流通于秦国、魏国、韩国,战国中期以后,秦国首先采用方孔圆钱,后来齐国燕国也纷纷仿效铸造。
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南方楚国的铸文铜币,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上面铸有阴刻铭文,有一种钱文好象蚂蚁爬在人的鼻梁上一样,故名蚁鼻钱;另一种好象丑陋的鬼面一样,故名鬼脸钱。以枚为单位计值,使用时较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