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国家如何计算货币流通次数

国家如何计算货币流通次数

发布时间: 2022-06-22 14:50:17

A. 货币流通次数要如何计算

第一个情况。商品总量10(两根笔),两人互相花钱(10元)买笔,流通中的货币量是10元(都参加了流通交换)。根据公式流通算1次。
第二个情况。商品总量10(两根笔),A花了一次,B花了一次,根据公式流通中的货币量是5元(一张在家睡觉)。也就是说是流通了2次。

请注意计算流通次数的关键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躺在柜子里的是纸。是货币符号,价值尺度,但不是货币。即使Y是金币,它也就是块金属。

B. 国家是如何确定社会商品价值用量和商品流通次数的

1.商品交换规模。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假如价格已定,流通的商品量愈大,需要的货币量也愈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已定的,那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愈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愈多。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2.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可以看出,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正比;而货币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提出的。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过多的纸币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因此,在社会商品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倒决定了一般物价水平。
但影响流通中货币量的因素可以依不同方向、不同比例发生变化。因此,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以及受价格总额制约的货币流通量,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的商品量依相同比例减少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增加,货币流通量就会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上涨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商品量依相同的比例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的比例减慢,货币流通量仍会不变。

C.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怎么算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就是社会商品总价格/货币流通次数即(1000亿*10)/5
单位的话就是价格的单位

D.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什么意思那货币流通次数呢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就是指一个国家需要发行多少纸币,是由这个国家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来决定的。货币流通次数,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循环流通多少次。

E. 流通的货币那么多,货币流通次数怎么能知道是多少呢

国家每年在年初会制定出一个财政的预算,这个是根据上一年的情况所得出的,在预计今年的GDP后得出一个大概的商品价值总额,然后和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做比例,就可以得出流通的次数,这是避免通货膨涨的好办法

F. 决定国家每年货币发行量的货币流通次数是如何得来的

《人民币的印制和发行》
第十八条 【人民币的印制和发行】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应当将发行时间、面额、图案、式样、规格予以公告。

【释义】 本条是关于人民币的印制和发行的规定。

一、人民币的印制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家核准的货币发行计划,结合损伤货币销毁和发行基金库存变动等因素,制订货币需要量计划,由货币印制管理部门根据货币需要计划,编制货币印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原计划时,必须报经批准后才能组织实施。货币印制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严格组织货币的生产,各种券别的印制数量也必须控制在货币印制计划允许的范围以内。货币印制单位按计划完成的所有合格货币,必须按规定全数解缴总行指定的发行库。

二、人民币的发行

人民币发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行是指人民银行代表国家发行、投放、回笼、调拨、销毁、保管以及调节各地人民币流通等业务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发行是指人民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人民币现金的行为。具体说,就是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库把发行基金投入业务库,使一部分货币进入流通领域。人民币发行是流通中货币的源头。人民币的投放与回笼与稳定币值有直接联系,而正常的货币流通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因此,人民币的发行直接关系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关系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对人民币发行的管理。故在人民币的发行中,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发行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原则,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发行,这是人民币发行的最基本原则。与经济发行原则相对应的是财政发行,即根据财政收支情况发行货币。财政发行虽然起到弥补财政赤字的作用,但它破坏了币值稳定,是一种非理智的发行方法。所以,必须坚持经济发行原则。

2、坚持计划发行原则。所谓计划发行,就是货币的发行必须纳入整个国家的计划体系之中,按计划办理,以保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具体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货币发行计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人民币发行没有法律上的准备和担保要求,没有发行限额规定,属于无法定准备和担保的纯信用发行。但这并非意味着货币发行没有限制,货币发行计划便是货币发生控制的手段和工具。

3、坚持集中统一原则。按本条规定,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和发行;第二十条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流通。这意味着无论纸币还是硬币,无论主币还是辅币,均统一集中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垄断的货币发行权。除此之外,财政部、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发行货币和代用货币。

具体而言,人民币的发行程序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首先,制定货币发行总限。货币发行总限是计划期间(通常为一年)内货币发生的最高限额,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编制全国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提出来的,经提交国家计划委员会在每年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核定,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货币发行总限额是一项指令性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必须严格遵守和有效贯彻。这是货币发行的最关键的一个程序。

其次,核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货币的投放和回笼计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货币发行计划,经与各专业银行总行协调后,核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货币投放和回笼计划,按各自系统分别下达到所属银行的分行,再经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分行与专业银行同级分行商议,逐级分配指标。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其以下各地区的人民银行应根据下达的指标,掌握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地区现金收支计划的投放和回笼。

最后,由人民银行发行库办理现金出入库。人民银行发行库应在其分支机构设立分支库。分支库调拨人民币发行基金,应当按照上级库的调拨命令办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动用发行基金。各专业银行基层业务行处要根据下达的现金收支计划,结合日常现金的周转情况,向发行库办理出入库。然后再通过自己的业务行处对外进行现金收付。这是向市场直接进行投放货币的最终一个程序。

此外还有一个程序,就是在货币发行后,由发行库按照货币的流通情况和人民币币制改革的要求,不断组织新版人民币的印制、发行并负责对损伤人民币、票券、铸造币的回收和销毁。

本条第二款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应当将发行时间、面额、式样、规格予以公告。”这一规定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使用,并体现货币发行的严肃性。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5029807.html?md=3

G. 人民币的流通量是根据什么计算的

货币需要量规律

货币需求量

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

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检验

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主要取决于:
①商品交换规模。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假如价格已定,流通的商品量愈大,需要的货币量也愈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已定的,那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愈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愈多。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②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可以看出,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正比;而货币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提出的。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过多的纸币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因此,在社会商品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倒决定了一般物价水平。

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
根据这一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但影响流通中货币量的这三个因素可以依不同方向、不同比例发生变化。因此,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以及受价格总额制约的货币流通量,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的商品量依相同比例减少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增加,货币流通量就会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上涨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商品量依相同的比例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的比例减慢,货币流通量仍会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比商品价格的跌落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
货币流通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这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它自身的价值决定的。

一九八五年货币流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在我国,可以把货币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现金;

M1——M0+可直接从帐户上开出转帐结算凭证购买商品的活期存款;

M2——M1+城乡储蓄存款+财政金库存款+单位定期存款+汇兑在途资金。

其中M1是流通中货币,M1以外的属于准货币或待流通货币。我们对货币流通进行计划调节。目前主要应以M1为对象,同时需要特别重视M0。

关于货币需要量的计量模型,大体有两类意见。一类意见主张目前我们应该运用比较简便一些的计量模型;一类意见主张运用复杂的计量模型。

大家认为,有三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

(1)比例法。根据历史数据求出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之间的比例系数,然后再参考物价的计划调整幅度,确定货币量的增长幅度。

(2)回归分析法。根据与货币量相关的一些因素,以历史数据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确定货币需要量。

(3)基本公式法依据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M=PQ/V(其中P为价格水平,Q为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根据这个公式计算货币需要量,关键在于如何确定计算期的货币流通速度。我国三十多年货币流通的历史状况是,货币流通速度呈递减趋势,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变化大、人民货币收入增长快的年度,货币流通速度递减率大。以前期货币流通速度为基数,间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求出计算期货币流通速度,从而确定计算期的货币需要量。也可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函数关系,在前期货币流通速度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从而确定计算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有的同志认为,由于流通界对货币有一个弹性容量,因此,一定时期货币需要量不是一个数点,而是一个区间,同时,有些预计数也难以绝对准确,对货币需要量的增量,也可以简化为:

货币量增长率=经济计划增长率+计划调价幅度±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即使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也不能自然而然地等于货币需要量,要保证货币均衡,不仅要研究货币需要量,而且要研究货币供应量。1985年,我国金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货币供应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计量模型,大体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沿用西方国家计算货币供应量的模型,即M=m·B。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加流通中现金)。货币乘数m也沿用西方公式m=1+K/r+K。其中r为存款准备率,K为现金漏损率,即存款中付现的比率。

另一种意见,主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确定我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在我国,可以把一定时期(例如一年)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量,看作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专业银行是在这个原始资金来源的基础上产生多倍货币供应,因此,可以把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作为基础货币。专业银行的贷款参加社会总资金的运动,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从事生产和商品流通,创造和实现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分解而形成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储蓄存款、流通中现金。根据我国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负债,不产生货币乘数;现金发行也是中央银行负债,不产生多倍的货币乘数;城乡企业存款和城乡储蓄存款是专业银行的负债,这两类存款可以产生多倍的货币乘数。因此,我国货币乘数可用下式表示:

m=[1/r×(H+O)]+G/2

其中m为货币乘数,r为存款准备率,H为储蓄存款占M2的比率,O为企业存款占M2的比率,G为现金占M2的比率。

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需要量就是货币均衡,此时既无货币超供应,也无货币负供应。这就能达到稳定币值,发展经济的货币政策目标。

对于具体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是否实现了稳定币值,发展经济的货币政策,它的标志是什么?有的同志主张看商品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有的同志主张只看商品价格是否稳定,或者只看社会货币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是否平衡,也有的同志主张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有三:(1)经济持续发展;(2)币值相对稳定;(3)人民实际收入增加。只要经济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人民实际收入增加,就可以认为货币流通正常。

货币均衡与中央银行供应货币有很大关系,但不能完全决定于中央银行。从宏观经济方面来说,货币均衡决定于经济均衡,即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从微观经济方面来说,货币均衡决定于经济效益,例如,当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就可能形成货币超供应。在我国,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对计划调节货币流通,保证货币均衡,有重要作用。中央银行如何计划控制货币供应,保证货币均衡呢?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即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直接控制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对控制货币供应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限制了专业银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采取直接控制的方法,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相矛盾。间接控制必须有相应的市场机制和金融体制,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完全间接控制的条件。因此,有的同志主张,目前我国应该采取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控制货币供应量。

H. 货币发行量是怎么计算的

货币流通规律计算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决定因素:

生产力(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着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如果国家的货币发行机构超量发行货币,而生产力没有相应增加,即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相应增加,这样的话因供求关系,要用更多的钱买货物,这样货币在国际上看来就是贬值。

货币只是政府控制国家的经济的一种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实国库,一种方法是正常的税收等等,另一种方法是印刷钱。

第二种方法因为生产力没有相应发展(商品数量没相应增长),老百姓手上的钱就不值钱的,意思就是第二种方法会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穷了,之后老百姓买不起东西,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产量的增加)。

(8)国家如何计算货币流通次数扩展阅读

在中国,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准年度人民币最高发行限额。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发行限额,具体办理人民币的发行工作,并集中管理发行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设有发行基金保管库(简称发行库)保管发行基金。发行基金是尚未发行的人民币,它不是流通中的货币。各专业银行则设有业务库,是为办理日常现金收付而建立的。

它核定现金库存限额。现金超过库存限额的部分,应交存发行库。当业务库存现金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就得从中国人民银行的发行库调入现金。将发行基金调入业务库,就是货币发行。

中国长期以来,要求货币发行不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不用于没有物资保证的信贷投放,而用于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因此,中国货币发行一般来说是经济发行。但在个别年度,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财政赤字,需要发行货币弥补部分财政赤字,这种发行属于财政发行性质。

热点内容
可以自动止损的股票交易软件 发布:2025-05-14 03:21:37 浏览:904
2008金融危机投资什么最赚钱 发布:2025-05-14 02:23:52 浏览:502
炒股中原证券app如何下载 发布:2025-05-14 02:17:24 浏览:518
际华集团股票历史最高 发布:2025-05-14 02:17:22 浏览:152
创业板股市上市首日涨多少 发布:2025-05-14 02:16:29 浏览:239
散户股票交易费用是多少 发布:2025-05-14 01:41:27 浏览:630
各类金融机构如何响应碳金融 发布:2025-05-14 01:23:46 浏览:948
a股1000元的股票历史 发布:2025-05-14 01:21:45 浏览:474
理财电话回访为什么必须本人 发布:2025-05-14 01:15:57 浏览:971
股票历史价格app 发布:2025-05-14 01:00:15 浏览: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