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购买力估计货币价值
① 能用购买力平价确定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吗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② 如何用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两种不同货币的相互折算比价
对同样在两个国家销售的商品算出各自的价格平均值
比如你用中国的辛巴克摩卡咖啡和麦当劳的圣代和哈根达斯的冰淇淋的价格的平均值 等于100(假设)
和美国的相同产品 平均值是20美元(假设)
那么PPP理论告诉我们 1美元应该换5RMB
③ 关于货币购买力的计算
如果是连续N年,平均每年的CPI为p. 假设今年的资本为K。
那么,具体的计算公式是:
K*(1+p)^N。
其中 ^N 符号表示 N次方的意思。如果将公式带到题设中去,那么就是10年后的
5000*(1+3%)^10 = 6719.6 元, 等于今年的5000元的购买力。
货币的购买力本质上讲是一定数量的货币能在市场上买多少东西,它最终必须由市场决定。
如果没有竞争,合作的双方可以按各种交易价格在整个互惠空间中分配合作剩余。
而竞争将缩小分配剩余的成交价格空间,使得一部分互惠空间不会是博弈定价考虑的范围;当竞争加剧,定价空间将缩小,并向拍卖均衡价格收敛。货币的存在使得竞争加剧,从而使得成交价格接近拍卖均衡价格。
(3)如何用购买力估计货币价值扩展阅读:
例:利率3%,利息税5%,30000块钱存一年后多少钱?
答:利息=10000*2.25%*(1-20%)=180元
相当于年利率=180/10000=1.8%
cpi=3%
则实际利率=1.8%-3%=-1.2%
则到期利息=10000*-1.2%=-120元
则一年后这笔钱成了=10000-120=9880元。
④ 人民币购买力如何计算
如果是连续N年,平均每年的CPI为p. 假设今年的资本为K。那么,具体的计算公式是:
K*(1+p)^N。
其中 ^N 符号表示 N次方的意思。如果我们将公式带到题设中去,那么就是10年后的
5000*(1+3%)^10 = 6719.6 元, 等于今年的5000元的购买力。
⑤ 如何理解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利,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利,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为:R = PA/PBR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A、PB为A、B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在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用公式表示为:
R1 = R0IA/IB
R1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现在最重要的汇率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实际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两国货币所体现的价值量的差异.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两国货币价值量之比.因而两国货币兑换的汇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表现出来.
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⑥ 什么样的人用购买力来计算钱财
没有钱的人用购买力,有钱的人就用钱,就任性
⑦ 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呢
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初期(也就是大航海时期)确实是要有黄金保障,1元就要有一元的黄金。可是现在地货币价值关键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国力跟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货币量发行……
比如:美国的货币就是在二战过后成为国际标准货币,当他的经济下滑的时候,货币也相应贬值,所以才有前段时间的美元贬值说
再有一个就是日本,日本经济也很发达可是为什么日元反而不值钱呢??这是应为70-80年代,迫于国美压力强行升值得结果,发行货币量,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
⑧ 货币的购买力或商品的价值是如何确定的
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发行量,国家黄金储备,外汇汇率的因素有关。而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⑨ 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计算
货币购买力指数=报告期单位货币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基期单位货币购买的该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货币购买力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成反比,因此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货币购买力指数=1/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指数
综合反映购买力指数的公式为:
货币购买力指数=1/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货币购买力指数(%)=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因此,货币购买力指数实际是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含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服务性支出价格指数)的倒数。
拓展资料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关于货币的本质,学术界仍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专业术语为通货,主指“流通中的货币”。传统上,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于货币的职能定义。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货币本质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双方,那么交换就无法进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么在某个约定下,交换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
⑩ 1.世界银行如何使用购买力平价评估人民币汇率的 2.观察1997年以来我国物价变动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
购买力平价是各国根据不同物价水平计算出的货币之间的等价系数。目的是为了对各国的GDP做一个合理的比较。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实际汇率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在外贸平衡的情况下,两国的汇率将趋向于接近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是指本外币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外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后者是指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在外贸平衡的条件下,两国汇率将趋向于接近购买力平价。一般而言,该指数只能通过对许多商品根据其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进行检验来获得。
拓展资料:
1、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其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所占的比例决定。购买力平价,通常称为购买力水平。购买力平价汇率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当前的货币汇率在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时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计算的GDP也会减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比索的收入和物价水平保持不变,进口商品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进口商品的价格会翻倍),货币贬值不会恶化墨西哥人的生活质量。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这个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2、购买力平价理论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首先提出的。简而言之,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的比值,即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的价格比,用于衡量价格的差异。比较国家之间的水平。
3、例如,购买一篮子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在中国要80元,在美国要20美元。对于这一篮子商品,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4:1,即在这些商品中,4元的购买力相当于1美元。 PPP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空间价格指数,它不同于比较一个国家两个时期价格水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L)。它比较了两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综合物价水平。因此,以购买力平价作为货币换算因子,可以满足GDP国际比较的三个条件的要求。
4、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攀升,国内物价也在快速增长。据统计,中国通货膨胀率从2005年的1.8%飙升至2011年的5.4%。人民币大幅升值和国内物价剧烈波动已成为中国两大经济现象。然而,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却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悖。本文试图通过协整分析和VaR测量模型探讨人民币外部价值与内部价值之间的关系。
5、汇率和价格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两个经济变量。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汇率的变化也将对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它影响着工商企业的跨国投资决策和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随着信用经济和符号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汇率杠杆被频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