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础货币什么是派生存款
Ⅰ 关于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的问题
首先,你要明白两个的基本概念和区别以及关联
基础货币是源,派生存款是流.
从一定的基础货币所派生的存款量=派生后的存款数=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客户提现率)
1.基础货币又叫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国外资产业务:主要是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变动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在不同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方式和工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主要采用间接控制的方式,通常运用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进行。
2.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包括接受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即存款货币银行系统。
(2)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创造现金,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3)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二是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是广泛采用非现金货币结算方式。这三个条件下,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的策源; 二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 在这两个环节中,银行存款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并且在创造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中央银行,因此,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3.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各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帐结算,不断地在各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系列过程.
所以,你假设的情况在高度监管的条件下是不存在的。
Ⅱ 什么是基础货币
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因其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具有高能量,故亦称之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Ⅲ 举例说明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区别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购买有价证券等方式创造的存款。商业银行吸收到原始存款后,只按规定留一部分作现金准备应付提存,其余部分则可用于放款和投资。在广泛使用非现金结算的条件下,取得银行贷款或投资款项的客户并不(或不全部)支取现金,而是转入其银行存款帐户。这就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形成一笔新的存款。接受这笔存款的银行,除保留一部分作准备金外,其余部分又可用于放款和投资,从而又派生出存款。这个过程继续下去,就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派生存款。
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两个限制:
(1)它要受存款准备金的限制。法定存款准备率越大,存款扩张倍数越小。中央银行把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作为紧缩或扩张信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可用公式表示: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率-1)
(2)受客户提现率的限制。用公式表示: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率+提现率-1
Ⅳ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存款货币的含义和关系
银行的存款来源不外乎两种:一是原始存款,二是派生存款。所谓原始存款,是指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但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须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帐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活期存款。这种通过银行转帐方式发放贷款而创造的存款,就称为派生存款。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在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的情况下,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除了法定准备金外全部用于放款,客户取得贷款后,不提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一企业的银行存款帐户。接这笔新存款的银行,除保留一部分法定准备金外,又将其余部分用于放款,这样,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出大量存款。
派生存款 又称转来存款,是商业银行将其原始存款运用于资产业务后所形成的存款。菲利普斯指出,派生存款是接受银行放款和票据贴现的顾客将其资金转入自己的存折上,或是转入新开立的存折上的存款。与原始存款概念一样,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经济学家用以说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和供给存款货币过程。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信用、供给存款货币的结果,凡是能够影响商业银行信用、供给存款货币能力的因素,都是派生存款的决定因素。归纳起来有:①通货比率的高低。通货比率越高,由非银行部门流入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越少,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越低,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数量越少;反之,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数量越多。②法定准备率的高低。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所能运用于资产业务的原始存款数量越少,信用创造能力越低,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数量越少;反之,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数量越多。③超额准备比率的高低。超额准备比率越高,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越小,信用创造能力越低,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数量越少;反之,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数量越多。
联系与区别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是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一对互动变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联系是:①原始存款数量变动是派生存款数量变动的唯一动因,派生存款数量变动要由原始存款数量增减来解释;②原始存款数量变动在先,派生存款数量变动在后,没有原始存款数量的张缩,便没有派生存款数量的增减。区别是:①原始存款系由商业银行被动收受,派生存款则由商业银行主动创造;②原始存款能够充当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派生存款则不能;③原始存款的形成并不增加货币供应总量,派生存款的形成则要增加货币供应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