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再贴现率是如何调节货币量的

再贴现率是如何调节货币量的

发布时间: 2022-06-28 15:29:48

①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调节货币量的

主要有4种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2,再贴现率,3,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4,选择性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
如何调节:
逐一说明吧,
1,公开市场业务。经济萧条时期,央行买进政府债券,货币投入市场,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增加,存款多倍放大,货币供应量增加,利息下降;经济过热、通胀时,则相反方法操作。
2,再贴现率。经济衰退时,央行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贴现数量,增加银行准备金,鼓励发放贷款,通过货币乘数货币增加,降低利息,刺激需求,减少失业。经济高涨时,相反操作。
3,法定准备金调整。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银行能够创造更多的货币。同上,经济高涨,则相反。
4,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证券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及间接信用控制。
以上方法前3个用得比较多。一般会配合使用。

②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三种他们是如何调节货币量的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三种及调节货币量的方法如下: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这样,一方面出售债权的企业和家庭得到货币,将它存入商业银行,增加银行存款,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使利息率降低;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还会导致债券价格提高,使利息率下降。利息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从而有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上升。反之,在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相反做法会抑制与消除通货膨胀。
(2)调整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具体做法:在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的扩大,使收入、就业和价格都提高。在通货膨胀时,提高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减少可创造的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压缩总需求,使收入、就业和价格都降低。
(3)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具体做法: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再贴现率措施,可促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需求。反之,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要提高再贴现率,限制给商业银行借款,使商业银行减少贷款,于是货币供给减少,利息率提高,抑制投资以及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
拓展资料:
1.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窗口指导、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2. 凯恩斯主义货币简介: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③ 宏观经济学什么是再贴现政策,它是如何运行的有什么特点简答题

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都把再贴现作为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再贴现政策分为二类:

第一类

是长期的再贴现政策,这又包括二种:一是“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第二类

是短期的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制订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的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

④ 什么是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时如何运行的

法律分析: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是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二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一)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⑤ 贴现率如何影响货币供给

贴现率(Discount Rate)
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举个例子:
贴现率为10%,明年的100块在今年年就相当于100*(1-10%)=90块钱,到了后年就是100*(1-10%)*(1-10%),也就是说,今年用9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相当于明年10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

⑥ 为什么贴现率提高,货币供给量会减少

贴现率提高,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就会增加,由此各中央银行就会减少贷款,提高储备金率,从而导致这部分创造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自然减少了。

(6)再贴现率是如何调节货币量的扩展阅读:
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换言之,当商业银行需要调节流动性的时候,要向央行付出的成本。理论上讲,央行通过调整这种利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调控整个货币体系利率和资金供应状况的目的,是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重要工具之一。

⑦ 银行的再贴现率指什么通货膨胀如何调整

你先明白什么是贴现,贴现就是发行的汇票(银行的负债,未到期的票据资产)在没到期时,你需要现金,就把持有的汇票加上一定利息转让给发行这个汇票的银行,以得到现金的行为,就是贴现。
再贴现就是中央银行收购商业银行这些没到期的但是已经贴现的票据,也就是表示最近持有银行的汇票的人急需现金所以出现大规模贴现行为。再贴现率高表示银行现金吃紧,所以央行才需要提高再贴现率,也暗示市面上需要资金。

⑧ 为什么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

因为央行提高再贴现率等于鼓励商业银行将票据交给中央银行 然后由中央银行将现金给商业银行 再贴现也是商业银行发行货币的途径之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于减少了商业银行可以发放贷款的金额 从而是减少了货币的供给 卖出有价证券是为了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因为卖出证券的同时收回了一部分货币 降低再贴现率相当于不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降低再贴现率可以降低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贷款的成本,从而增加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
拓展资料:
1.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国家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独具货币发行权,实行金融监管。中国的中央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大,促使货币经营业越来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对货币财富进行控制的欲望。中央银行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叶
2.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谓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货币量实际上是吞吐货币的银行每日营业结束之际那个时点上的数量。在这个基础上,月货币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计算的细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货币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⑨ 中央银行利用再贴现率如何影响经济的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
作为一种货币紧缩政策,它间接减少了货币供应,而楼市是主要依靠银行融资的,因此紧缩政策也就影响了经济。
拓展资料:
市场利率对债券价格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利率提高,债券价格下跌;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有上涨趋势。而利率的走势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因素
经济周期。从经济周期看,经济开始衰退后,产品滞销,利润减少,投资减少,流通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利率下跌。
当经济衰退达到经济危机时,大量企业倒闭,市场萧条,资金宽余,利率跌至最低点。
经济到最低谷后会缓慢复苏,此时商品开始有一定的销售量,市场投资有利可图,利率缓缓回升。
当经济由复苏达到繁荣阶段时,商品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增,商品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开始大量盈利,投资大大增加,货币成为稀缺要素,利率上涨至最高点。
最新宏观经济形势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信贷松紧状况是影响民间融资活跃度的主要因素。尤其在今年宏观形势下滑的大背景下。
央行的货币政策使得金融机构资金相对充裕,企业从银行贷款难度相对降低,必然对民间借贷渠道的资金需求有所减弱。
数据显示,10天期平均利率为21.73%,1月期为17.07%,3月期为19.08%,6个月的利率为16.45%,1年期的利率为16.81%。
而一年以上的综合利率为24.36%,相比此前发布的民间金融街数据,小额贷款市场平均利率的一年期和三月期的利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GDP的增长率。
根据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统计,1981年至2000年,GDP增长率与利率呈强正相关关系。
1987年以前,中国GDP增长率与利率基本没有关联。但1988年以后,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GDP增长率与利率之间的关联度和相互作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变化方向逐渐趋于一致。

热点内容
股权抵偿怎么算 发布:2025-05-11 02:20:34 浏览:8
社会保险投资股票 发布:2025-05-11 02:19:50 浏览:641
国元证券股票历史高点 发布:2025-05-11 01:51:44 浏览:405
万集科技激光雷达和巨星科技股票 发布:2025-05-11 01:51:34 浏览:409
要求分配股权怎么办 发布:2025-05-11 01:18:02 浏览:510
电科院股票历史最低价 发布:2025-05-11 01:16:14 浏览:957
个人炒股法院怎么查询 发布:2025-05-11 01:07:35 浏览:31
炒股红线分别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11 00:49:28 浏览:298
股市3468代表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11 00:45:06 浏览:668
股票投资经典书 发布:2025-05-11 00:37:29 浏览: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