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如何攻击一国金融市场
❶ 外汇储备是如何防范国外金融攻击的
投机者卖空本币,你有外汇储备就可以买进本币,稳定汇率。
❷ 索罗斯如何成功阻击英镑、泰铢,又如何失手于港元
说说我知道的吧。
狙击英镑。是当时欧洲的货币体系不稳定,英国为了在当时的体系中求得稳定,就把汇率盯住了德国马克,跟随德国马克的币值升降而波动。但其实英国本国内经济萧条,不足以支持稳定的金融制度,并且债券利率较低,银行利率也很低。索罗斯看出英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勉强盯住马克,其实不符合经济规律。于是决定攻击英镑。
首先囤积英镑,当然,是拿出全部量子基金的资金,甚至还筹借了几十亿美元来完成这笔豪赌。然后全部抛售英镑,兑换德国马克。英镑由于受到抛盘,一度暴跌。英国的各大银行在承接英镑的同时,卖出了相对应的货币,主要是德国马克。随着英镑下跌,马克暴涨,此时,英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吃紧,向德国求救,但被德国拒绝。德国没有干涉汇率,导致马克大幅上涨,之后英国采取加息来吸纳市场上的货币量。而索罗斯此时,又卖出德国马克,在马克上涨的利润空间里,大赚英镑十几亿。同时,又收益英镑利率上涨带来的利息收入。
攻击泰铢。是索罗斯看出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不稳定,全是泡沫,所以才有了可乘之机。主要是当时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很多依靠外资注入,和游资炒作股市,楼市。一旦外资撤出,就会出现金融危机。于是,索罗斯一手上演了一出大戏,坑苦了东南亚各国。
索罗斯首先大量囤积泰铢,然后向股市注入资金。并大量购买楼盘,再拉高楼市和股市后。狂抛股票、楼盘和泰铢。接盘的只有泰国人,很多人在股市、楼市被套牢。索罗斯在股市和楼市盈利的泰铢以及囤积的泰铢一并抛售,导致泰国动用外汇储备也无法抵御,最终耗尽了泰国的外汇储备,还大举借债,使泰铢彻底通货膨胀。这样攻击了泰国的股市,楼市,还赚走了泰国的外汇储备,美元、英镑等获利颇丰。其实,泰国等东南亚小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抵御索罗斯的攻击,在东南亚小国中,只有新加坡能行,其他国家都不行。索罗斯正是看到这些国家的资金实力不足,才下手导演这一幕的。
失手港币。在香港,索罗斯是直接攻击股市和港币汇率。因为港币在当年是1:8锁定美元。即港政府的美元储备有1美元,就向市场发行8港币。索罗斯认为港政府的美元储备有限,他就故技重演。大量买入港币和港股,然后大量抛盘。开始第一天,连同英美投行抛售200亿港币,然后抛售股票,第二天抛了400亿,第三天大概是800亿还是600亿,我记不清了。
前2天,港政府是自己动用美元储备,吸纳抛售的港币,即索罗斯卖出港币,港政府用美元买回他卖出的港币,索罗斯得到美元。如果港政府无美元可卖,就崩溃了,但得到大陆的支持,第三天,港政府继续卖出美元,买回港币。索罗斯的抛售虽然让港股不断狂跌,但港政府又用买回的港币去买暴跌的港股,这样,资金回流,进入市场,股市有了资金的支持,就没有崩盘,反而拉回开盘的点数,保证了股市的稳定。后来,又提高隔夜拆解利率,使得索罗斯在香港的金融机构增加投资成本,难以周转资金攻击股市,最终放弃撤出香港市场。港政府才获胜。据说,后来港政府给每个市民,发放奖金,凭身份证,每个人是发了600还是800,到政府排队领钱。
不容易啊,手敲了这么多字。如果有问题,再追问吧。
❸ 索罗斯是怎样攻击一国货币的
索罗斯采用的是立体投机的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只是外汇的操作。 所谓立体投机,就是利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金融投机 。
具体案例: 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索罗斯及其手下认为,这是对泰国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更深层次问题的暗示,便先发制人,下令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储户在泰国所有财务及证券公司大量提款。
此时,以索罗斯为首的手待大量东南亚货币的西方冲击基金联合一致大举抛售泰铢,在众多西方“好汉”的围攻之下,泰铢一时难以抵挡,不断下滑,5月份最低跃至1 美元兑26.70铢。泰国中央银行倾全国之力,于5月中下旬开始了针对索罗斯的一场反围剿行动。
泰国中央银行第一步便与新加坡组成联军,动用约120亿美元的巨资吸纳泰铣;第二步效法马哈蒂尔在1994年的战略战术,用行政命令严禁本地银行拆借泰抹给索罗斯大军;第三步则大幅调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来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反击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于银根骤然抽紧,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罗斯大军措手不及,损失了3亿美元。然而,索罗斯凭其直觉,认为泰国中央银行所能使出的全盘招术也就莫过于此了,泰国人在使出浑身解数之后,并没有使自己陷入绝境,所遭受的损失相对而言也只是比较轻微的。从某种角度上看,索罗斯自认为他已经赢定了。
1997年6月,索罗斯再度出兵,他下令带头基金组织开始出售美国国债以筹集资金,并于下旬再度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历经短暂的战斗,便宣告“弹尽粮绝”,他们要想泰铢保持固定汇率已经力不从心。
泰国人只得拿出最后一招,实行浮动汇率。不料,这早在索罗斯的预料当中,他为此还专门进行了各种反措施,泰铢继续下滑,7月24日,泰铢兑美元降至32.5:1,再创历史最低点。
(3)国际货币如何攻击一国金融市场扩展阅读
综合外媒消息,84岁高龄、人称“金融巨鳄”的乔治·索罗斯,于当地时间22日在达沃斯一场私人晚宴上宣布将“正式退休”。如同数年前IT界头号“大腕”比尔·盖茨一般,索罗斯也表示将从事慈善事业。
索罗斯1992年以“狙击英镑”一举成名——他极为冒险地通过买卖英镑与其他货币造成的对冲,“狙击”了英格兰央行,导致英国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赚得6.5亿美元的“第一桶金”;
但是,更为中国网民所知的是,索罗斯于1997年“狙击”泰铢及港币,引发维持数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12年,索罗斯做空日元,赚得10亿美元。
索罗斯此前曾多次扬言退休,均“未果”,此次表示“是最后一次”。
❹ 如何利用国际金融手段算计一国经济和金融
既然来提问,怎么能骂人呢,不用看你的问题,“问题补充”就没愿意帮助你
❺ 国际金融炒家,是怎样通过炒作冲击某地区的货币,从而获利的
简单说一下,我是金融大鳄,我从你家借了10亿泰铢,一年后按照10%的利率,还给你11亿泰铢。我把所有借来的泰铢逐渐投入市场,换成美元。假如美元兑泰铢是1:10,我先投入1亿泰铢,兑换出来1千万美金,同时制造影响,由于我本身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影响到游资,大家开始跟着抛售手中泰铢兑换美元,泰铢开始贬值。
泰国为了避免贬值,动用外汇储备的美元,在货币市场上购买泰铢,使泰铢避免贬值,但是一国的外汇储备是有限的,泰国的储备美元在双方角力的过程中被榨干了,就只能任由泰铢继续贬值。
我在泰国挽救的泰铢的前期已经把借来的10亿泰铢全部出了手,换成了1亿美金。一年后,美元兑泰铢已经跌到低点,比如所1:50,也就是说我可以从手中的1亿美金,拿出来2200万美金换来11亿泰铢,还给你,我的盈利为1亿-0.22亿=0.78亿。
你垮了,我带钱走了!
补充,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借钱并支付利息来操作,但是如果一年后泰铢升值了,金融大鳄也就是变成了金融大虾了。所以一国的外汇储备很重要,它可以阻击金融大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本国企业实力强了,外资企业在本国经济中占得比重也就小了,如果外资占本国经济的比重大了,金融大鳄阻击本国货币的时候,它们必将配合着撤资,将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走人。
❻ 国际基金怎么攻击一个国家的货币,具体过程,怎么流入怎么流出,国家的外汇减少的过程
破坏国家货币的根本 就是让其货币贬值 而让货币贬值的方法有多种 哄抬物价 是比较简单的方式 而且在众多行业中 只要掌握粮食就可以了 因为老百姓是要吃饭的 其具体做法 就是大量收购粮食 把几个大的产量基地 进行大面积的收购 粮食的供给就掌握在财团手中了 市面上需求没有减少 但是供给减少 必然波及很多产品粮油 副食这是最明显的 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 本来1块钱一斤的粮食 现在10块钱一斤 这样货币贬值 货币一贬值 政府必然动用储备量 但是绝对不够用的 于是政府就大力补贴 这样持续 一段时间 国库的储备金会很快用尽 这样 因为在不断补贴和物价中获利 前期投入的资金得到补充 这个时候整个市场会出现恐慌现象 使其货币缺乏公信力 使他们用黄金交易的话 那么破坏国家货币的目的已经达到 并且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也会瘫痪 各个机构都会撤出资金
这是整个过程的一小步
❼ “什么是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如何冲击国际金融市场”
量身定做! 这篇论文我也过!
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一种,是指对货币的冲击导致该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大幅下降的情况,它既包括对某种货币的成功冲击(即导致该货币的大幅贬值),也包括对某种货币的未成功冲击(即只导致该国国际储备大幅下降而未导致该货币大幅贬值)。对于每个国家而言,货币危机的程度可以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标来衡量,该指标是汇率(按直接标价法计算)月变动率与国际储备月变动率相反数的加权平均数。当该指标超过其平均值的幅度达均方差的三倍时,就将其视为货币危机。
或者,从另一个通俗的角度说,货币危机,是人们对一国的货币丧失信心,大量抛售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的汇率在短时间内急剧贬值的情形。例如,1994年墨西哥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和1997年泰国铢兑美元的汇率骤然下跌,都属于典型的货币危机。
为了解释货币危机如何冲击国际金融市场,
我们先来看3个例子:
例1 九七的泰铢风波。它的严重性表现在两方面:国内一面,泰国经济将要在短期内面临一系列紧缩措施,加税、物价控制、收缩银根等手段都将启用,已降低的经济增长率还要进一步降低;国际一面,泰铢风波传至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这些国家皆出现股市汇价双跌的局势,且历时已过两月。比较六月底对美元汇率水平,九月初,泰铢跌逾36(落幅为33%),马来西亚林吉特至2.94(落幅为17%),菲律宾比索达31.70(落幅为20%),印度尼西亚盾过3000(落幅近24%)。一石击起千层浪,波及泰国内外经济的方方面面。
例2 1992年秋英镑与欧洲汇率机制的基准汇率受到投机性攻击时,相伴随的还有意大利里拉。在史称“黑色星期三”的当年9月15日,英镑与里拉双双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随后,仍留在欧洲汇率机制内的爱尔兰镑和法国法郎等都遭到攻击,汇率发生急剧波动。
例3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贬值时,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发生强烈波动。稍后,远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现了汇率动荡。
结论:以上例子看出,当代国际经济社会很少再看见一桩孤立的货币动荡事件。一国货币危机常常会波及别国。
货币危机在国际社会中的这种扩散现象被称之为“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货币危机如何通过“传染效应”冲击国际金融市场,而导致金融危机的:
第一 汇率总是关系到两个以上经济的事情。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后,比如说对美元贬值,该国商品的对外价格竞争力就增大了,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对手国便处于不利位置。后者若想改善自身处境,随之也会促使本国货币贬值。
第二 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是有分析头脑的,并了解各国经济信息;一旦看到某国发生货币危机,他们会联想到具有类似宏观经济状况的国家,从这些国家撤出资金,以防不测;结果,他们的撤资行为真的导致了货币危机的扩散。
第三 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时,必有一些机构投资者和国际公司遭受损失,或至少使它们的资产流动性受到影响;为抵消这种影响,它们会在别国他处的市场上抽出资金,即抛售当地货币,换取高流动性的国际货币;其结果跟第二种行为一样,导致更多的货币市场出现动荡。
当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人们将更加悲观地预期经济未来,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就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当中将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这就是货币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导致金融危机的过程。
结论: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助动力。
❽ 全球金融危机
我知道哈。。。
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
辛苦我了 。。。多多给分.
希望采纳
❾ 国际货币,如美元,是怎样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的美元升,贬值对其它国家有什么影响
美元是一种法定货币,却被使用为世界贸易和金融的储备货币,美元霸权使美国能够向世界其他国家征税。美国贸易伙伴的中央银行如果想使其货币免受投机性攻击,美元霸权就迫使它们以美国债券和资产的形式持有其贸易盈余。国内货币贬值将引起国内利率提高,从而使需要清偿和分期偿还的美元贷款更为昂贵。
2003年7月份,日本银行试图暗中干涉外汇市场,用日元大量兑换美元,旨在阻止日元的上涨,帮助其挣扎中的出口商。据推测,当美元对日元跌到两年来的低点时,日本银行仅仅在一个星期一就用去1万亿日元(相当于85亿美元)。为了阻止日元对美元升值,日本银行在5月份购买了340亿美元。
然而,即便市场参与者被日本银行的干预吓退,市场上对美元的情绪仍然极度高昂。投机者还是可以找到欧元等较少官方干预兑美元汇率的货币。欧洲中央银行制度化地阻止欧元下跌,但却拥有很少的权力和工具阻止欧元上升。在欧洲中央银行形成时,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当1999年欧元发行时,大多数观察家希望欧元增强对抗美元的能力。
由于过去20年的经常项目赤字,美国的净外债现在超过了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并且继续以近20%的速度攀升。美元霸权一直支撑着美国净外债的不断扩大。以美元作为贸易储备货币为目标的美元霸权延续不变,使向美国出口的国家以美元的形式保存贸易盈余,从而被动投资或贷款于美国经济。如下已成为一种现象:美国制造美元,而世界其他地区生产美元可以购买的产品,这使美国贸易赤字是可容忍的,并且贸易赤字对美元汇价的影响微乎其微。
自2000年初以来,各种指标显示,美元逐渐、有序地贬值了10%~20%。迄今为止,它已经抵消从1996年起的过去6年半时间内所增长的1/3~1/2。从1996年开始,美元在解除管制的全球金融市场上大幅上涨,这引发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如果美元保持下降,只要美联储维持接近零利率的政策,在未来的2~3年,美国每年的经常项目赤字可能下降1000~2000亿美元。由于美元的下跌对进口的影响到这种程度,将使经常项目赤字从峰值的6000亿美元缩减50%以上。这意味着即便美元汇率下跌降低了美国产品价格,对美国出口的经济体也将没有头寸消化更多的美国出口。但是,由于美元霸权,除了美国之外,其他任何国家只要维持美元贸易赤字,其本币都将遭受崩溃的惩罚。
美元下跌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才刚刚开始在债券市场和美国资本账户中显示出来。小布什政府已经接受这次调整,并经常重申汇率应由市场调节,抵制任何中断下跌而可能直接干预的想法。但是市场知道,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美联储不同于其他中央银行,可以间接地干预外汇市场。美联储拥有无约束的美元资源,它通过伯南克所称的“印钞机”,可以在保持美元低利率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美元汇率。其他中央银行不能印发美元,就不可能达到同样的目标。
中国货币的价值是中国经济实力的标志之一,由此政府具有征税权,而中央银行持有外汇储备并非中国经济的职能。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影响货币供给,但它们不能够影响经济中的货币需求,除非通过间接的方式。
❿ 为什么索罗斯是怎样攻击英镑和发动亚洲金融风暴的
进入1997年,一直风平浪静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动荡不宁,5月以来,外汇市场更是倾刻间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泰铣、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不断大幅贬值,印尼盾、新加坡元等国货币也未能逃脱这一大劫难,均处于四面楚歌,风雨飘摇之中。尽管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了种种应急措施,打击市场上兴风作浪的货币投机行为,千方百计地维护本国市值稳定,却事与愿违,屡施各种方策之后仍无法解脱困局。7月2日,泰国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一天之内泰铢即狂跌20%。与此同时,眼看就要倾家荡产的泰王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美国等金融大户发出了求救紧急资金援助的申请,使得在泰国酝酿已久的墨西哥式金融危机终于浮出水面,让世人一睹其面目。
90年代前期,当西方发达国家在衰退中苦苦煎熬,西方文明的殒落似乎就在眼前闪现之时,东南亚经济增长却势如破竹,所向无敌,令世界为之惊叹,连那些一向眼中无人的白人老板也自愧不如,心中充满着嫉恨。
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场大跃进,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以求驱动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并想当然地认为,21世纪即是亚洲的世纪,而亚洲的世纪即是东南亚的世纪,世界权力的重心从此将向这个渐露雏形的地区偏移,云云。然而,被舶来的葡萄酒灌了个头重脚轻的东南亚人却忽视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东南亚过去几十年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而非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因而在如此局限的增长模式基础上竟相放宽金融管制,与世界顶尖金融强手争吃大金融市场的“蛋糕”,无疑是在沙滩上兴建摩天文厦,隐患重重,极易被外力击破。
这一点,老谋深算的乔治・索罗斯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索罗斯是一个惯于钻牛角尖及吹毛求疵的人,东南亚出现了如此巨大的一个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他的掌心。他一直在等待着最后机会的到来,他要捞一大笔,创造出另一个类似于击跨英格兰式的奇迹。
其实,早在1995年,新加坡克罗斯比证券公司曾对亚洲七个国家经济状况作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劳工素质低下。贸易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上扬,正面临经济过热的危险;而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又因超额生产能力、企业债台高筑以及缺乏高等教育和技术劳工等,将遭遇“成长性的衰退”(GrowthRecessi0n),有可能陷入一场可怕的经济危机之中。克罗斯比公司认为由于经济快速成长,东南亚企业普遍高估房地产供给、制造业的产能和公司人员规模,因此造成了“乐观的错误”。有关当局加快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步伐,往往又会对“乐观的错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届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突出表现为投机行为高涨,泡沫经济四处膨胀,整个市场被蒙蔽在一片虚假繁荣的七色光圈之中,从而为诸如乔治・索罗斯这样的“金融苍蝇”创造出绝好的进攻机会。
然而,沉浸在“东亚奇迹”的喜悦和梦幻之中的东南亚诸国,对上述忠告均置若罔闻,态度类同于对待戈尔茨但那样。这一切,索罗斯一直在心中暗暗高兴。早在1992年,泰国的经济界人士,特别是金融界人士,就不知从何处冒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以为曼谷应取代即将回归中国的香港,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成为第二个香港。在这种简直就等同于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的推动和刺激下,泰国政府一厢情愿地对外国资本敞开了金融市场大门。果然,外国银行带来了大量低息美元贷款,泰国金融业就此大尝了甜头,财源滚滚,乐不可支,并开始对诸如房地产等基础产业产生浓厚兴趣,结果许多银行一窝蜂似地把近30%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业,使房地产业就如同中国北京的小胖子一样盲目发展,供求严重失衡。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使得银行呆帐、坏帐激增,许多贷款难以收回,资产质量严重恶化。据日本大和综合研究的援引泰国有关方面资料,截至1997年6月底,泰国金融机构所有的风险债权数额为4860亿铢,为贷款总额的31.5%。更有人估计,泰国金融业坏帐高达8O00亿到9000亿泰株(约合310~350亿美元)。肆意挥霍低息资本,巨额所需项目赤字极易引发金融危机。1996年泰国所需项目逆差已相当于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8.2%,而1994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债务危机那一年也只不过为7.8%。这样,泰国爆发危机就实属正常了。
泰国正在玩火自焚,索罗斯向部下发出了信息。从1997年初开始,泰国房地产气泡开始失去了光泽,并很快趋于破灭,外国投资者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便纷纷抛售泰铢。索罗斯一见时机已到,便浑水摸鱼,亲率国际金融投机大家,集中全力进攻建立在沙滩上的泰铢堡垒。一时间,泰国金融阵地发发可危,硝烟弥漫,其震动波及到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
第三节进攻!进攻!再进攻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风暴迭起,危机四伏。经济学家们均认为国际金融市场周围游荡着一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十分明显地感觉得到的“巨手”,一只可怕的魔鬼般的巨掌。对于这只巨手,经济学家给它冠以了一个比较通俗化的术语:热钱。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粗略统计,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存款和其他短期证券至少有7.2万亿美元,并且有与日俱增的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巨额热钱的全球快速流动成为可能。要调动巨额资金甚至只需打个电话或接个键盘,天大的交易在市场上一秒钟之内即可成交,相反,为规避风险。资金的快速撤离也是轻而易举之事。自从1992年索罗斯率众将英镑打得一败涂地,1994年索罗斯又伙同其他大户在墨西哥大闹天宫,把这个中美洲最大的国家弄到了几乎要砸锅卖铁的地步,国际社会着实领教了这个来元踪、去元影的索罗斯的厉害,各国似乎对其均敬畏三分。在索罗斯的率领下,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热钱尤如脱组的野马横冲直憧,难以捉摸。当某一地区资本收益率可观时,热钱便会蜂拥而至,一有风吹草动,尤其达到了目的后,便又会如风卷残云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1997年7月25日,咆哮如雷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大骂闻名于世的大炒家乔治・索罗斯是东南亚货币受投机者狙击从而大幅贬值的幕后“黑手”。各种迹象显示,这位西方金融市场“传奇人物”统帅套头交易基金组织自1992年狂沽英镑大获全胜之后,早把“猎取”目标瞄准了亚洲新兴市场,伺机下手。1993年这伙掌管套头交易基金组织的经理们在马来西亚“小试牛刀(微博)(博客)(微博)”,初露风头。当时,投资者普遍认为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的市值被低估,看来必涨无疑,于是在索罗斯的号召下,国际热钱开始围剿林吉特,可是马哈蒂尔却偏不买索罗斯的帐,坚决捍卫低市值的林吉特,马哈蒂尔和索罗斯各自统帅一方,在金融市场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捉对撕杀。1994年1月,马哈蒂尔下令加强了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索罗斯一看机会无多,无奈只得率各投机大户全线撤退,休兵养马,以备再战。
转眼又过了两年,东南亚国家经济爆涨,繁荣日趋明显。由于通货膨胀节节上扬,景气过热的威胁不断加重,东南亚国家利率在各国中央银行引导下水涨船高,不断攀升,此举虽可减缓通货膨胀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热钱涌人套利,为索罗斯等人出兵再战。创造了新的机会。花旗银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级主管指出,泰国银行业者每天经手的海外套利热钱金额高达20至30亿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图,银行业者本身也大肆从海外借人利率比泰铢、林吉特等货币低上3一5个百分点的美元、日元和马克,然后出售这些货币,赚取利差。据统计,泰国各商业银行的海外借款总额已逾1万亿美元,其中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贷。据新加坡外汇市场的消息,在东南亚各地外汇市场上,亚洲货币远期外汇市场每日交易总值约达60亿美元,其中泰钵成交量增长最快。1997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布尔曼发出了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仅两年之后,大量的热钱正在以创纪录的步伐注入亚洲等新兴市场,“不理性的热烈情绪”正在这些市场广泛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荡。
然而,布尔曼的声音还是没有被听见,这就使得索罗斯最后下定决心,要在东南亚以一个人的力量对抗国家集团的力量。面对各国货币市场投机盛行,东南亚各国中央银行对市值的变化率一直在犹豫不决,尤其担心热钱像流入国内一样迅速流出,从而使汇率急剧波动。但是此时此刻,这只被重新打开的资金龙头要拧上已很困难了。东南亚各国中央银行已经走到了它们的最后关头。
看准时机的索罗斯出动了。
不过,此次索罗斯及其部下不但显得小心、谨慎,而且还选准了从80年代未已成为地区通货的泰铢下手。因为印尼与菲律宾利率虽然比泰国高,但印尼汇率经常受到印尼官方人为操控,比较不易投机,而菲律宾也对外汇市场有较多管制,同样不便放开手脚来大战一场,以决胜负。相比之下,泰国在东南亚各国中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最高,资本进出自由;除了利率较高之外,泰铢长期紧盯美元,汇率相当稳定,风险最小:另一方面,泰国经济“虚假”繁荣景气最旺,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正在拖垮原来腰包鼓鼓的金融业,因此泰铢市值实际上也就最不稳定,最易攻破。
索罗斯之所以拿泰抹开刀,这在于看中了上述有利条件,这就叫“擒贼先擒王”,打破泰铣堡垒之后,就能够彻底扫荡东南亚了。就这样,索罗斯吩咐手下,将资金暗中向东南亚转移,以便最后时机一俟成熟,便可大举登陆东南亚,将这些尚在美梦之中的人群杀个措手不及。
索罗斯终于悄悄地向东南亚诸国宣战了。
1997年3月3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存在资产质量不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问题。索罗斯及其手下认为,这是对泰国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更深层次问题的暗示,便先发制人,下令抛售泰国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股票,储户在泰国所有财务及证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时,以索罗斯为首的手待大量东南亚货币的西方冲击基金联合一致大举抛售泰铢,在众多西方“好汉”的围攻之下,泰铢一时难以抵挡,不断下滑,5月份最低跃至1美元兑26.70铢。泰国中央银行倾全国之力,于5月中下旬开始了针对索罗斯的一场反围剿行动,意在打跨索罗斯的意志,使其知难而退,不再率众对泰铢群起发难。
泰国中央银行第一步便与新加坡组成联军,动用约120亿美元的巨资吸纳泰铣;第二步效法马哈蒂尔在1994年的战略战术,用行政命令严禁本地银行拆借泰抹给索罗斯大军;第三步则大幅调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来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齐下,新锐武器,反击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于银根骤然抽紧,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罗斯大军措手不及,损失了3亿美元,挨了当头一棒。
然而,索罗斯毕竟还是索罗斯。凭其直觉,索罗斯认为泰国中央银行所能使出的全盘招术也就莫过于此了,泰国人在使出浑身解数之后,并没有使自己陷入绝境,所遭受的损失相对而言也只是比较轻微的。从某种角度上看,索罗斯自认为,他已经赢定了。对于东南亚诸国而言,最初的胜利只不过是大难临头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根本伤不了他的元气,也挽救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命运。
索罗斯为了这次机会,已经卧薪尝胆达数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备而来,志在必得。先头部队的一次挫折并不会令其善罢甘休,索罗斯还要三战东南亚。
1997年6月,索罗斯再度出兵,他号令三军,重振旗鼓,下令套头基金组织开始出售美国国债以筹集资金,扩大索罗斯大军的规模,并于下旬再度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刹那间,东南亚全融市场上狼烟再起,硝烟弥漫,对抗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泰国上下一片混乱,战局错踪复杂,各大交易所简直就像开了锅似的热汤,人们发疯似地奔跑着,呼嚎着。
这是一场个人对抗国家的战争,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从结果来看,则更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历经短暂的战斗,便宣告“弹尽粮绝”,面对铺天盖地面来的索罗斯大军,他们要想泰铢保持固定汇率已经力不从心。泰国人只得拿出最后一招,来个挖肉补疮,实行浮动汇率。不料,这早在索罗斯的预料当中,他为此还专门进行了各种准备。各种反措施纷纷得以执行,泰铢的命运便被索罗斯定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铢继续下滑,7月24日,泰铢兑美元降至32.5:1,再创历史最低点,其被索罗斯所宰杀之状,实在令世人惨不忍睹,泰国人更是心惊肉跳,捶胸顿足,责问苍天。
然而,在击破泰铢城池之后,索罗斯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断定泰铢大贬,其他货币也会随之崩溃,因此下令继续扩大战果,全军席卷整个东南亚。索罗斯暗中发誓,此次定要将东南亚各国搜刮一空,灭了这帮不识好歹之徒企图取西方而代之的迷梦。
闻得索罗斯大军兴风作浪,腾云驾雾不来,其他东南亚国家均倾全力进行了殊死抵抗。菲律宾抛售了25亿美元,马来西亚抛售了10亿美元,以稳定本国货币,但在索罗斯的强大攻势面前却难以阻止比索、林吉特的贬值。同时印尼盾、新加坡元也剧烈波动,一时间,东南亚货币市场风声鹤吹,草木皆兵。这究竟是一场金融危机的前兆,还是金融风暴的尾声?恐怕谁也不敢妄下结论,其秘密也许只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索罗斯。
继泰国战役之后,索罗斯飓风很快又扫荡到了印度尼西亚这个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刹那间,印尼即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印尼盾大幅狂泄,民众出现了抢购美元的狂潮。自7月21日以来,印尼盾汇率开始大幅下跌,其降幅已连破历史纪录。从年初到8月20日,印尼盾对美元已贬值23%左右,远远超出了政府一厢憎愿所制定的每年5%-6%的指标,贬值幅度之大,在东南亚仅次于泰国。受汇率影响,雅加达证券市场的股票综合指数也一降再降。仅8月份头三月就下降了20%以上,一个月内降下150.55点。印尼银行界、经济界及社会大众哭天喊地,捶胸顿足。
印尼盾贬值后,给印尼经济带来的最明显影响,是以进口原料为主的制造业成本大增,导致包括汽车、计算机在内的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建筑材料涨价,主要日常必需品价格也上涨了5%至13%。业内经济人士认为,物价上涨将使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从预计的6%以下升至8%以上。盾市贬值,由于货币利率的区制,各公司债务一夜之间剧增l00%,这样将导致目前已超过1,100亿美元的印尼外债进一步攀升。
自从泰国抹贬值之后(7月2日贬值了20%),从吉隆坡到雅加达,从仰光到马尼拉,该地区内所有国家都出现了货币危机。德意志银行亚太处首席经济学家说:“这仅仅是一个开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只不过是烟花燃放前的凡个小鞭炮而已。”他认为,泰国铢贬值而引发的冲击波可能影响到亚洲、东欧以及拉丁美洲十几个新兴国家。
到目前为止,泰国铢贬值的多米诺效应已经对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以及马来西亚的货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星期五(11日),在投机商的压力下,菲律宾不得不任其货币比索比价波动,几小时内贬值了近7%。同一天,缅甸的缅元在自由市场上的兑换价也达到了历史最低纪录:240缅元兑换1美元(几个月来,这一比价一直保持在160:1左右,几周前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
比价的变动对商品贸易产生了影响:一些进口物品的价柏几天内上涨了近30%。林吉特(马来回亚货币)的投机活动日益猖撅,马亚西亚成了受害者。为此,吉匠坡中央银行不得不在星期五(11日)决定将利率从前一天的9%提高到50%。这样,投机活动(从银行贷款到市场上出售)的成本一下就提高了。
该地区最具实力的国家――日本试图扑灭这场大火。日本当局决定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以维持泰国铢的稳定。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再度出现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那样的大灾难。东京方面还试图让亚洲开发银行也行动起来。香港和新加坡也参与了此次拯救行动。据有关方面的消息说,曼谷正在寻求200亿美元的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代表团已经抵达泰国,查清这里的金融危机的现状,并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中金在线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