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如何贯彻落实稳健货币信贷政策

如何贯彻落实稳健货币信贷政策

发布时间: 2022-07-05 16:02:54

① 近年来我国央行在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货币政策里没有什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这都是我们国家央行自己创出来忽悠人的。稳健不稳健不是王婆卖瓜的,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感受到的。
货币政策只有贬值或升值,只有印钞票和回收钞票。
如果说近年来我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那很好回答,1、加印钞票。2、央行规定汇率汇价。这两者都和市场经济规律无关。

② 央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新华社电 《中国证券报》3日刊发文章《央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文章称,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6月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有关扎实稳住经济的金融政策。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好稳住经济一揽子的政策措施,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继续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重点发力。
业内人士表示,货币政策将加大力度为困难行业、企业和人群纾困,经济企稳回升将提速。
来源:扬子晚报

③ 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央行网站15日消息,1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行长易纲及党委其他成员出席会议。会议强调,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会议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和总体要求,对做好明年金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民银行要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当前形势判断和对经济金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的金融工作,必须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圆满收官,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的金融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首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之以恒加强人民银行系统党的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金融工作的初心和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改进作风,增强必胜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勇挑重任,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金融工作的各项部署落实到位。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的金融工作,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注重以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降低民营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二是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巩固攻坚战前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稳金融、稳预期。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稳妥处置突出金融风险点,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底线。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统筹做好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控股公司、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从治标逐步向治本过渡。三是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改善信贷结构,加大金融对制造业和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建立较为完善的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统筹做好房地产金融调控。全力做好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工作。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落实好金融委办公室职责。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深化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创新资本工具等多种渠道,进一步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提高中小银行放贷能力。加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金融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
会议决定,拟于近期召开人民银行年度工作会议,对全系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20年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提出具体要求。

④ 金融机构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情况,在落实中有哪些问题和困难、有哪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详细的不可能找得到
简单的我来提2句.

金融机构一般是指银行 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控制流动性 换句话说就是少放贷 而措施一贯的是提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偶尔用一下发放中长期票券.
金融机构主要遇到的问题是 控制放贷与其利益相矛盾. 放贷量越多 金融机构的利润越高 而风险控制在中国的银行业基本上都无视 因为1个是银行的最后大boss是政府担保 2是中国的准备金率往往已经比较高了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 银行是放贷越多越好的 但是在稳健货币政策上给抑制了 这里边的困难往往是高层的道德风险.
意见和建议, 多开发理财产品 国内理财产品种类太少 无法最大限度吸收社会存款. 另外就是改革银行存款中的质量. 向巴塞尔协议2甚至巴塞尔协议3靠拢.

⑤ 基层央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怎样优化辖内信贷机构

建议如下:
( 一 ) 重塑新型银政、银企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规范企业改制、破产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要牵头建立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等问题。
( 二 ) 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管理。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根据辖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确定窗口指导的具体实施方式,加大货币政策的宣传和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力度,及时向金融机构传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信贷支持。
( 三 ) 通过加强和改进窗口指导,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四 ) 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积极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 五 ) 协调好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关部门应建立密切的协调和信息通报制度,及时研究分析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情况,定期发布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指导社会投资方向。
( 六 ) 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部门要树立保护金融债权, 就是保护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意识,利用行政、法律的力量 , 严格保护金融债权,支持商业银行继续对以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金融制裁。

⑥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经验

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 “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 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国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国现在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国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经验总结,这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提供例证。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国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求我国必须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这方面在国外也有同样的经验。
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应该主要指实体经济价格的稳定。对资产价格我国需要关注,但它不应作为目标。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中国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经常是非常不一致的。
理论上,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强调的不外乎是中间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数据是否容易得到。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1997年以前意见基本统一,1998年开始有不同意见,到2000年时出现公开争论。一方的观点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已经转变为利率,而不应该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现在看来,这一看法尚难以经受近几年实践的检验。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全社会金融资产的90%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资产的70%以上是贷款,存款大于贷款,存贷款的利率都没有市场化。虽然最近几年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中央银行也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市场的利率,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现在是不够畅通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还是信贷渠道。据此,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
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M1和工业生产是高度相关的,而工业生产又是与物价高度相关的。近几年M1与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减弱了,主要原因是由于ML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统计准确性出现问题。由于中国投资者对股市有特别的热情,而新股申购又要冻结资金,所以月底如有新股发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业银行转到了证券公司的账户上,证券公司再回存商业银行表现为同业存款。存款在极短时间内的这种转移,本来不应改变其资金性质,它应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货币供应量统计。经过三年努力,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于2001年上半年终于将M2的统计口径改了过来。但是,M1的统计口径至今还没有改,因此M1的统计仍是不准确的。今年3月份M1增长10.1%,4月份增长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决定货币供应的因素(如信贷、外汇占款、债券投资等)有了什么突然变化,而是新股发行办法由申购改为配售,干扰因素消失,M1统计基础自动回归原位。
我国的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状况是紧密相关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符合中国金融结构和货币市场发展实际。在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时,不少论者喜欢引用美国现在的做法和美国学者的说法。美国当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呢?当时在美国,主要是由于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反映到以银行概览为基础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覆盖面大大缩小,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不是这样。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社会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货币供应量统计还很有意义。我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中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第三,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
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其目的是将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去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这几年我国整体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货币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大面积的进步,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都是近几年所取得的货币政策改革最重要成果的一部分。
第四,搞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初,曾经有很多人担心,如果出现货币政策操作不当,可能会抵消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在货币政策操作中,时刻注意防止出现这种挤出效应,特别注意及时增加和保持商业银行适度流动性水平,让他们在参与购买财政部国债后,仍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这几年基本平稳,并没有减少。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国债发行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10年期固定国债利率为11.83%,而目前7年期固定国债利率已降到2%。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企业。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近几年,我国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由此我国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主动权。由于把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挡在了国门之外,因此我国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劫难。我国一直坚持对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国家控制。当初在确定这个原则时,也有过不同的意见,但是我国在仔细评估了境内外币利率对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还是决定对境内小额外币利率实行了控制。最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国成功保持了中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当美国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六次加息时,我国始终保持减息政策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它适应了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⑦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都得到了较好应用。首先,2003—2004年,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分别只上调了1和0.5个百分点,却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效果。上世纪90年代央行也曾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且调整幅度大大高于这两次,但市场几乎没有反应。这说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其次,公开市场操作日臻成熟。央行在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国债,向商业银行体系放松或收缩银根,从而起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使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得以保证。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形成的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央行在国债买卖之外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冲销人民币的过快增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2003年达到14万亿元左右,2004年也有近12万亿元,大大超过其他证券市场的交易量。第三,利率手段的运用日益重要。2004年初,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被放宽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7倍和2倍。到当年10月,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和贷款利率的上限。特别是后一次利率调整,虽然幅度很小,但对市场的影响很大,甚至国际金融市场和一些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都因之下跌。这说明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利率的提高,使市场得到非常明确的信号,央行对经济过热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
央行还通过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发布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可以看到,央行不再依赖单一的政策,而是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系列微调手段,前瞻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以达到综合的政策效果。这种组合拳式的调控方式,将是今后的主要调控手段。

⑧ 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

积极的货币政策主要是:
第一, 较大幅度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富裕但货款需求相对不足,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于贷款需求却显得不足的状况,投放基础货币可以考虑如下方式:一是财政部发长期国债,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购入后转卖给中央银行;二是增加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改变目前实际上存在的对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限制,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较好看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使它们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小需镇建设;三是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需要,适当提供再贷款,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抵冲关键性大中型国有特别是军工企业的部分债务,由央行买入,增加货币供给,化解部分金融风险,从而有效使用沉淀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过剩资金。
第二, 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完善准备金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的资金数量,以支持经济增长。当然,除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外,还应继续改革准备金制度,包括降低乃至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并将由此节省的利息支出转入中央财政的预算收入,还包括按月平均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准备金可用于清算,等等。
第三, 下调利率和加快利率市场化相结合。为治理通货紧缩,有必要下调利率,调整利率结构,但同时更应加快利率体制的改革由于连续7次下调利率,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落在低位线上,其他国家相比利率水平并不十分高,因而如果再继续下调,很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尤其是它会进一步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因此,我们应该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而放开贷款的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来确定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作用,也应逐步通过贴现窗口和中央银行的贷款及公开市场操作来发挥。
第四, 加速货币信贷主体的货币投放积极性和消除货币投放中的障碍。其中主要包括:一是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监管的加强,利用股票发行赚取超额利润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而不宜一律禁止证券机构进入货币市场融资,要重新制定证券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规定,使其能够在有效的监管下,进入货币市场融资,发挥其在证券市场的造市作用;二是要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社会信誉,当然其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其本身素质,但同时也要看到信誉与建立和完善能稳定广大存款人信心的存款保险制度相关,因而要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保险制度,以促进货币的投放;三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使利润约束与风险约束一样具有严肃性,从而促使加快货币投放的规模和速度。
稳健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希望采纳

热点内容
股市死亡之吻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10 23:05:08 浏览:950
基金持有人内部持有多少正常 发布:2025-05-10 23:02:22 浏览:878
大数据金融和金融卓越哪个好一点 发布:2025-05-10 23:02:13 浏览:720
如何买其他国家货币 发布:2025-05-10 22:03:44 浏览:617
香港中国投资基金股票 发布:2025-05-10 21:47:33 浏览:719
金融与自动化考研哪个好 发布:2025-05-10 21:44:22 浏览:533
台风天什么股票有影响 发布:2025-05-10 21:35:24 浏览:382
炒股软件里的数据怎么来的 发布:2025-05-10 21:31:56 浏览:232
基金新能源车板块哪个好 发布:2025-05-10 21:31:06 浏览:845
未上市公司的股权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5-05-10 21:31:06 浏览: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