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货币是否相反
❶ 外汇市场中哪两种“货币对”,走势正好相反
如果是货币的话,是欧元和美元,他们的货币指数是走势是相反的。从基础面来看,作为世界最大的两大经济体,往往彼此相互制约。
如果是货币对的话就是
EUR/USD,USD/CHF
你可以看看他们以为的图形,从基本面分析瑞郎是盯着欧元的,你在世界地图看一下就知道了。
❷ 国际金融中如何判断报价货币与被报价货币
在汇率表示中,数字不变的货币为基准货币,即被报价货币,数额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货币为报价货币.如:美元/人民币=6.7370的报价中,美元为基准货币,人民币为报价货币
❸ 在中国古代怎么辨别货币的真假
以下是俺查到的诸多资料,客官慢慢观赏吧~
俺还有很多,只是考虑到您的视力健康(不过差不多,大同小异)
古钱的作伪与辨伪
中国从有货币算起,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钱币的品种不下有数干种,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称“物以稀为贵”。大凡收藏钱币的人总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贵钱币,这种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鱼目混珠,伪品便出现了。因此,无论是收藏、还是研究钱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去伪存真的问题。本文想就几种钱币作伪和鉴定的方法,以及鉴定钱币所应具备的一些知识等方面作一比较系统的介绍。
1.古钱作伪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不管是哪一种铸造方法,除了某些历史时期外,总体上说都比较讲究铸币的工艺质量,钱币的质地一般都比较紧密细致,流传至今,表面自然产生一层色呈深褐色的包浆,让人感觉火气尽退,色泽柔和。而伪品的铸造工艺一般比较马虎,致使钱质疏松,让人感到火气很重,钱面砂眼和气孔虽经打磨,但总不及自然磨损而显得光滑。
制造伪钱一般采用母钱翻铸的方法,极少有用钱范作伪的。古代铸钱,放入砂箱中的母钱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于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压力均匀,铸造出来的钱币厚薄一致。而作伪者一般仅雕刻一枚母钱,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样是母钱翻铸,由于母钱的数量和铸造工艺不一样,翻铸出来的钱币厚薄因变形而不同。
古代铸钱从砂模中取出的钱币毛坯往往成树形,需要加工打磨,由于古钱形制是方孔圆形,所以翻铸出来的钱币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时旋转打光,钱币边上留下的锉痕并不成直线状,而成弧线形,与钱边平行,从清代咸丰钱中的一些大钱还可以隐约地观察到,即使如此,由于年代的久远,钱边的锉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伪者锉毛坯时只知道反复锉磨,使钱边光滑就行了,形成钱边的锉痕杂乱无章,或者呈直线状,使人有一种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币的加工方法与众不同,它们被加工时尽管也可能数十枚地串在一起,由于形制上并不是圆的,所以锉磨的痕迹或与钱面垂直,或与钱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线状。而赝品一般并不注意这些,大多留有合模范线。
鉴定钱币,钱穿即钱币的方孔也是应注意的地方,这是作伪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钱币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之后,人们使用时是用绳索之类的工具将钱币串在一起的,所以,随着钱币流通时间的增加,钱穿经自然磨损已不再像新出炉的钱币那样棱角分明了,有的甚至会造成钱穿变形。伪钱却不同,钱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锉痕迹。
由于作伪者使用真钱翻制砂模时用力不匀,不但使钱币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钱币文字的高低也会不同,这种情况在真正的古钱中不多见。
由于用翻砂法作伪会带来如此多的麻烦,容易被识别,因此,作伪者常常会加上一些铜锈来加以迷惑,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鉴定知识,而不单单从翻砂这一点来推敲是否作伪。
(2)改刻法。
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就是将一枚普通钱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利用流铜进行改刻。古代铸钱,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铜钱表面会留下浇铸时遗留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流铜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作伪者眼里却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流铜往往被刻成星纹或月纹,也有的则被刻成文字,这些被刻成的星月纹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种是直接在钱币表面阴刻文字。出现阴刻文字的钱币大多是半两和五株钱两种。作伪者常常会在钱币表面刻上一些吉语或意义隐晦的符号、数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钱币边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纹图案,这些附加在钱币上的文字、符号、数字和花纹,由于是后刻上去的,往往与整个钱币不相协调,给人有一种多余感。
一种是对原有钱文进行改刻。这种改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钱币面文的改刻;一是对钱币背文的改刻。
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大化”三字刀发现较多,算不上什么珍贵,而“齐返邦张大化”六字刀却不然,发现较少,于是,作伪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将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鱼。乍看起来,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规整,符合先秦齐刀特征,文字有的也一样,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文字排列拥挤和改刻时留下的刀痕。对钱币面文改刻,有的采用将文字铲去,如将太平天国背圣宝小平钱的“天国”两字铲掉,使之成为出谱的横读“太平”背“圣宝”。又如将康熙通宝之“熈”字铲去第一笔撇划成简体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钱币中,有一种利用旧有光背铜钱磨去面文进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读半两钱,粗看上去,制作、锈色、包浆等都相当的好,但看文字却让人生疑,“半两”二字与钱面一样平,这在秦汉半两钱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细细品味,“半两”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笔锋处留有刀痕。
据说,改刻钱币还有一些离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铜镜刻成钱币等。
以上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作伪者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迹,经常会施以假锈,这种假锈正因为是假的,所以与钱币自然生成的真锈不一样,容易剥落,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与整个钱币极其的不相协调。然而,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赝品。由于清代距今不远,雕母大多没有锈迹,这样便给了作伪者可趁之机,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钱币那样做假锈。如何区别雕母真伪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铜雕琢而成,色泽温润、金黄,刀痕尽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动,浑成一体,而伪品却不然,不仅所选择的铜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于是模仿之作,钱面文字总显得有些呆滞,缺乏精神,尤其是满文,特别要当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钱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制品。作伪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铸成的,则比较容易识破。
(3)嵌补法。
嵌补法是钱币作伪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所说作伪的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补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钱币常常会因错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较特殊的版别,例如合背,这种因铸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别,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钱币为少见,对于收藏者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品种。作伪者利用这点,或者将两枚钱币磨得很薄之后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钱币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少见的合背或面文。用这种方法造假的钱币,无论从文字、还是从锈色等方面观察,似乎都无懈可击,但轻轻地扔在台面上或地上,发出的声音与真正的合背等钱币相比较,真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赝品的制作方法也类同于此。
挖补作伪是嵌补法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大有偷梁换柱的感觉,即挖出钱文中的一个字或两个字,然后用其他钱币上的钱文代替补上,使之成为珍稀钱币。如北宋“圣宋通宝”小平钱是罕见珍品,作伪者将普通的圣宋元宝钱之“元”字剂去,然后取下与宋钱文字风格接近的其他钱文中的
❹ 如何分辨纸币的真伪
目前,人民银行发现的“HD90”编号的假币不存在“高仿真”的说法。媒体报道称“连银行、验钞机也无法识别”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要掌握一定人民币防伪技能,就可分辨出真伪币。
如何鉴别HD90百元假钞
1.钞票正面“100字”处双色过渡区域:真钞有渐变区,假钞不仅没有而且色彩很生硬。
2.水印:假钞是在外面印上的,不是夹在钞票纸里面的,而且毛泽东的头像非常清晰,甚至连耳朵的轮廓都很细致,真钞的水印没这么清晰”。
3.金属线:假钞是断断续续的,真钞则是连续的。
4.钞票正面右边毛主席头像下方印刷的毛主席生卒年份:真钞的笔画印刷比假钞的要粗。
怎样辨别真假钞票
根据资料自己总结的第五套人民币防伪措施(应该是现在网上能见到的最全的):
1、水印:第五套人民币100元,50元为毛泽东人头像固定水印;20元为荷花固定水印,10元为玫瑰花,5元为水仙花,1元为兰花。2005版在冠号下方有白水印面额数字。
2、红、蓝彩色纤维:在第五套人民币1999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的票面上,可看到纸张中有红色和蓝色纤维。(2005版取消此措施)
3、安全线:第五套人民币1999版100元、50元为磁性微文字安全线;20元为明暗相间的磁性安全线;10元、5元为正面开窗全息安全线。2005版第五套人民币为全息开窗安全线,50元和100元的窗开在背面,20元、10元、5元开在正面。
4、手工雕刻头像:第五套人民币所有面值纸币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均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形象逼真、传神,凹凸感强。
5、隐形面额数字:第五套人民币各面值纸币正面右上方有一装饰图案,将票面置于与眼睛接近平行的位置,面对光源作平面旋转45度或90度角,可看到阿拉伯数字面额字样。
6、光变面额数字:第五套人民币100元正面左下方用新型油墨印刷了面额数字“100”,当与票面垂直观察其为绿色,而倾斜一定角度则变为蓝色。50元则可由绿色变成红色。
7、阴阳互补对印图案:第五套人民币正面左下角和背面右下方各有一圆形局部图案,透光观察,正背图案组成一个完整的古钱币图案。2005版100元、50元的互补图案在左侧水印区的右缘中部。
8、雕刻凹版印刷:第五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面额数字、盲文面额标记等均采用雕刻凹版印刷,用手指触摸有明显凹、凸感。1999版1元和2005版各面值正面主景图案右侧,有一组自上而下规则排列的线纹,采用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印制,用手指触摸,有极强的凹凸感。
9、号码(凸印):第五套人民币1999版100元、50元为横竖双号码,横号为黑色,竖号为蓝色;其余面额为双色横号码,号码左半部分为红色,右半部分为黑色。2005版100元、50元为双色异型号码,中间大两边小。
10、胶印缩微文字:第五套人民币100元、50元、20元、10元等面额纸币印有胶印缩微文字“RMB100"、“RMB50”、"RMB20"、“RMB10”、“RMB5”等字样,大多隐藏在花饰中。
11、专用纸张:第五套人民币采用特种原材料由专用抄造设备抄制的印钞专用纸张印制,在紫外光下无荧光反应。较新的纸币在抖动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12、变色荧光纤维:第五套人民币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下可以看到纸张中随机分布有黄色和蓝色荧光纤维。
13、无色荧光图案:第五套人民币各券别在正面行名下方胶印底纹处,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下可以看到面额阿拉伯数字字样,该图案采用无色荧光油墨印刷,可供机读。
14、有色荧光图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背面主景上方椭圆形图案中的红色纹线,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下显现明亮的桔黄色;20元券背面的中间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下显现绿色荧光图案。50元券背面在紫外光下也会显现图案。
15、胶印接线印刷:第五套人民币100元正面左侧的中国传统图案是用胶印接线技术印刷的,每根线均由两种以上的颜色组成。
16、凹印接线印刷:第五套人民币背面最大的面额数字和正面左侧面额数字是采用凹印接线技术印刷的,两种墨色对接自然完整。
17、凹印缩微文字:第五套人民币在正面右上方装饰图案中印有凹印缩微文字,在放大镜下,可看到“RNB100”、“RMB20”等与面值对应的字样。
18、磁性号码:用特定的检测仪检测,1999版100元、50元的黑色横号码和20元、10元、5元的双色横号码中黑色号码有磁性,可供机读。
在判断真假时,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1999版20元券是单面凹版印刷的,背面完全是胶印,没有凸凹感,与2005版20元差别较大。
2、2005版10元券所使用的凹印油墨质量存在问题,所以人行行名、人像、主景图案容易掉色。但是这样的有掉色的也极有可能是真币。2005版其他面值纸币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一个在印钞厂上班的女孩的故事,其中一段介绍验钞诀窍:
“不要用手摸,手摸的质感有时会欺骗你。只需看看钞票上毛主席的头像,观察他老人家的头发,就能辩出真伪。真钞上的头发绝对是根根清晰,不会是一绺一绺的,而且每一根都是一笔完成的,线条很流畅。而假钱则相反。”
防伪小贴士
据介绍,人民币上的编号,前两位英文字母叫做冠字,后8位阿拉伯数字叫号码。26个英文字母去掉V,还有25个。A到J一组,K到O一组,P到Z一组。这3组互相之间搭配,或者自己与自己搭配,形成九个大组。至于号码一般是8位,每个冠字从00000001开始,印制到10000000,一共是一亿张。一般来说,是不能从字母和数字的搭配判断人民币的真假,除非字母出现了V,或者数字位数不对。
人民币纸币上的编码又称冠字号码,“冠字”是印在纸币上用来标记印刷批次的两个或三个英文字母,由印钞厂按一定规律编排和印刷;“号码”则是印在冠字后面的阿拉伯数字流水号,用来标明每张钞票在同冠字批次中的排列顺序。冠字号码是钞票防伪措施之一,但仅凭冠字号码来判别货币的真假是不准确的
伪钞是仿照真钞制造的,它以假乱真,但毕竞不是真的,只要我们对它熟悉和用心,总是可以盲出破绽的。有比较才能鉴别,旨先我们要熟悉真钞的特点,另外也要了解伪钞的一般特点,经过比较就能识别伪钞。由于伪钞的仿真能力不同,在它仿真能力最弱的一个方面识别它和真钞的不同,再进一步识别其他不同点,以致揭开全部伪装。
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点钞时一般是通过手摸和眼看同时进行检查,手摸是摸纸张,囚为钞纸有与一般纸张不同的质量和手感;眼看主要是看人像(或上景)特点,因为钞票一般部是凹版印刷,人像(或主景)线条精细清晰有立体感。如果发现可疑,就要进一步从纸张、版面、印刷、油墨等几个方面全面细致地检查。如有条件再用仪器测试纸张上的油墨特征,如磁性油墨、荧光油墨等,最后确定真伪。
鉴别外币真伪是要有个过程的,但是,只要我们熟悉各国钞票的印制基础特点,不断了解世界上出现的假钞情况,勤学苦练,增强触觉和现觉的敏感性,就能提高对外币的鉴别能力。
怎样直观辨别真假人民币
直观辨别人民币真伪的方法,可归纳为“一看、二摸、三听、四测”:
“一看”:一是看水印,把人民币迎光照看,10元以上人民币可在水印窗处看到人 头像或花卉水印,5元纸币是满版古币水印。二是看安全线,第四套人民币1990版50 元、100元钞票在币面右侧有一条清晰的直线。假币的“安全线”或是用浅色油墨印 成,模糊不清,或是手工夹入一条银色塑料线,容易在币纸边缘发现未经剪齐的银白色 线头。第五套人民币的安全线上有微缩文字,假币仿造的文字不清晰,线条容易抽出。 三是看钞面图案色彩是否鲜明,线条是否清晰,对接线是否对接完好,无留白或空隙。
“二摸”:由于5元以上面额人民币采取凹版印刷,线条形成凸出纸面的油墨道, 特别是在盲文点、“中国人民银行”字样、第五套人民币人像部位等。用手指抚摸这些 地方,有较鲜明的凹凸感,较新钞票用手指划过,有明显阻力。目前收缴到的假币是用 胶版印刷的,平滑、无凹凸感。
“三听”:人民币纸张是特制纸,结实挺括,较新钞票用手指弹动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假币纸张发软,偏薄,声音发闷,不耐揉折。
“四测”:用简单仪器进行荧光检测,一是检测纸张有无荧光反映,人民币纸张未 经荧光漂白,在荧光灯下无荧光反映,纸张发暗。假币纸张多经过漂白,在荧光灯下有 明显荧光反映,纸张发白发亮。二是人民币有一到二处荧光文字,呈淡黄色,假人民币的荧光文字泽色不正,呈惨白色。
❺ 欧元/美元和美元/日元是时刻相反的吗
首先介绍这两个最常用的货币对。
欧元/美元上涨代表外汇市场上的风险情绪高涨,经济较好,股票、大宗商品上涨;欧元/美元下跌代表外汇市场上的避险情绪高涨,经济不振,股票、大宗商品下跌。
美元/日元也称为避险货币对 代表美元和日元这两种避险货币,谁的避险属性强。美元/日元上涨代表美元避险属性强;美元/日元下跌代表日元避险属性强。两种避险货币无论谁升值都说明,外汇市场上避险情绪上升。以欧元为首的风险货币必定遭到抛售,风险货币贬值。
因而欧元/美元和美元/日元在一般情况下是时刻相反的。欧美上涨,美日下跌。
但因现在世界的目光主要集中在美联储是否出台QE3,如不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美元就会对世界所有主要货币升值(除人民币)--欧美下跌,美日上涨;如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美元就会对世界所有主要货币贬值(除人民币)--欧美上涨,美日下跌。
这些情况主要视具体情况分析--还有一个货币对 欧元/日元,推荐你关注。走势基本和美元/日元同向。
❻ 我有枚坐洋币正面和背面图案相反是错版币吗
从图上看,你这枚币好像不是真东西。坐洋币铸行时间是1885年到1928年,而你的这枚币是1937年的。时间不对。
❼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怎么了解货币
货币少就通货紧缩。其实这是一种表象。如果货币本来就少,但是很多种类的必要产品如粮食,稀有资源短缺,那么就算是货币很少,也还是会通货膨胀,如果没有饭吃了,虽然钱不多,但是无论如何大家都会竞相出价购买粮食。相反如果货币很多,但是产品足够有余,如黑白电视机和普通彩电,虽然货币特多,但是人民也不会多买一台。所谓的通货膨胀造成的危机是因为产品稀少,货币过多,而通货膨胀。但是其实货币并不是增加多了,而是货币减少了。因为如果多发行了点货币,而通货膨胀。而涨的价格,让整个货币缩水。譬如,原来有10桶油,有10块钱,一元一桶。现在多发行了3块,但是产品的价格是1.5元一桶。如此就造成货币相对产品来说不足的情况。因为原来有10桶油,有10块钱,一元一桶如果足够,现在如果1.5元一桶那么要15块才足够,而实际可能只有13块。但是于一般人眼的表象就是货币很多了。所以这造成生产基地的产品不好买,相反人的口袋的钱也不够用。显然这是货币少了的缘故。所以这里我把和产品相对的足够货币为绝对货币量。
❽ 错币怎么定义,什么样的才叫错币呢比正常货币短1mm算不算错币
水银图案,有一只眼里没有争看算错版币吗
❾ 真假钱币的鉴别方法
一枚拿到手以后,第一个问题就是钱币的真伪问题。现在各种介绍鉴定钱币的书籍很多,多谈的是从作伪的方法与对策,但有许多鉴定方法随着作伪工艺的改进已没有太大的意义或失去作用。
鉴定古钱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是:第一,要掌握每一时代钱币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古钱都反映有铸造钱币的时代特征,同时古钱还有它的个别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就可以了解它们是什么时代的钱币,什么种类的钱币,并根据这些特征区别真钱和伪钱。古钱的特征包括钱文和形制两方面,钱文是铸在古钱上的字体,形制指古钱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和币材成分。了解每个时代、每种货币的这些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是识别每一时代、每一种古币的真伪及其价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发现一枚与其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差得很大的货币,应特别注意其作伪的确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鉴定、就可确定其真伪。第二。用科学方法辨别伪钱的伪锈、伪色。在古钱币鉴定中,分辨铜锈、铜色的真假是相当重要的方法,因为有些伪币单从文字形制很难绝对断定真伪,而鉴定锈色方法简便。 第三,熟悉伪钱的基本特征。鉴别伪钱既要了解每个时代真钱的基本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也要了解伪钱的基本特征。改刻的伪币币面不平,拼合的伪币正反面币色不一,凿去的文字四周总有痕迹可寻,用翻砂法制造的钱币比真钱略为小和薄等等小了解伪币的基本精况和伪造法,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伪币作伪之处。第四,掌握与古钱鉴定有关的知识,应了解有关货币理论、广博的历史知识、古钱的铸造常识和“栽谱卧录”古文字学以及历代典章制度知识。对鉴定古钱都是十分必要的(以上摘自有关文章)。第五,了解朝鲜、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的铸币,以上几国都曾经流通过我国铸币,也仿铸过不少中国的钱币,大家要掌握他们钱币特点,避免同中国钱币混淆。
前人鉴定钱币主要使用文、质、声、色、神、味六字来分析,其中文是指钱币文字及图案气息、风格,质是指钱币形制、工艺、币材成分,声是指钱币声音,色是指钱币锈色、包浆,神指钱币的神韵,味是指钱币的气味。
文字及图案气息、风格,是指看钱币的文字、图案是否是流畅、舒服,文字及图案或雅或拙,是否与时代特征相符合。从文字(图案)风格可以说是钱币鉴定的一个难点,因为每个人的欣赏的观点不同,对一枚有争议钱币可能得出结论相差甚远,但在大的方面,基本可以达成共识,如先秦及战国、秦时时代的铸币的文字是工匠用刀刻在模上铸成,因字体没有一定的型式,所以版别也特别多,基本没有相同的,文字虽然是匠人信手来,但毫无匠气,舒展流畅,自然生动,自有一番趣味,其中也有印范制币者,字体多雄浑有力,粗壮大气。汉时五铢版别繁杂,文字风格各异,非方家不能分辨异,张某水平有限,不敢胡言。汉代出了一个制钱高手-----王莽,字体流畅潇洒,布局匀称得体,以六泉十布闻名与世,别铸有货布、货泉,字体做悬针篆,多制作精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因战乱不断,铸币相对较差,三国曹魏时的钱币总体来说文字比较随意流畅;孙吴的货币文字比较圆浑豪放;两晋钱币因铸地的不同,出现不同文字风格,丰货、汉兴苍劲凝重,大夏真兴豪放自然,开阖有度,凉造新泉疏密有度,自成风格,南北朝有潇洒飘逸的孝建四铢、永光,端庄凝重的五铢(陈)、太货六铢等,这一时期多美泉,第一当首推永通万国,太货六铢、五行大布、布泉、常平五铢、孝建、永光等争奇斗艳,各具特色,美不盛收。唐开元通宝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为欧阳询所书,字含八分及隶体结体精严,凝重端庄,这种风格一直贯穿整个唐代。五代十国时,汉元、永平、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康、开元(王审知铸)永隆等或为开元改范所铸或粗犷、拙朴,其它如周元等多继承了唐代的书风(因五代十国钱币十分复杂,多数是非一般收藏者所能见到者,研究有限,见的也不多,不能详谈,望见谅)。到了宋代以,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铸一次年号钱,钱文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或雅或俗、或拙或巧,笔法严谨,结体精良。个人认为从整体水平来说,是我国钱文书法发展的顶峰。宋以后,钱文书法整体水平开始下降,到金代出现了一次复兴,以泰和阜昌为代表。元代的至正钱中有部分钱文楷书雍容大度,但整体水平不高,呈下降趋势,明清钱文除咸丰钱外,鲜有佳作。咸丰钱是我国古代铸币中钱文书法最后一次复兴,各局的钱文异彩分呈,或如大家闺秀或如小家碧玉,仔细品来,回味悠长。
图案鉴定主要运用于花钱中,每个时代的花钱图案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运用钱币文字(图案)鉴定钱币,不但要熟悉同一时期的文字风格,最好具有一定的书法功底或书法的鉴赏能力及隔,这点对初学者可能要求有点高,不过大家放心,多看多想多揣摩,时间一长,自可成竹在胸。
注:下面有关运用锈色包浆鉴定钱币的文章摘录自郑家相先生大作,目前,坊间许多钱币中辨伪部分多抄录郑家相先生著作,张某也借来一用,因现在造伪方法也发生许多变化,有些方法已不太适用,张某斗胆,在中间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出土古钱历经百年地下腐蚀,有的满身翠绿、有的红、绿、黄、白,斑斑驳驳,钱币界称为“生坑锈”。传世的古钱由于长久玩赏,油汗入表,钱体呈黄褐或褐色。作伪者为取得“生坑”、“传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伪钱色泽上作旧。常见的方法如下:
一.绿色。因为出土的古钱都有绿锈,所以伪造古钱施以绿锈,方能*真,伪造绿锈的方法有五种:
(1)将伪造的钱埋入土中,经过二三年后取出来,就有满身绿颜色的锈了;(张三少注:现在有部分高档伪品,入土何止两三年,可能是入土十年左右,再加入酸液等物质,现在取出已是硬绿锈满身,杀伤力很大,我和一位泉以前曾经交过学费,这种钱的锈说来也不是天衣无缝,绿锈的颜色偏嫩,比较浮。)
(2)将伪造的钱币浸以盐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经过一年半载后取出来,就有满身的绿锈。浸过盐酸过醋酸的伪钱,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也能发生绿锈。但这种绿锈都在浮面,不能入骨,较真钱的绿锈松脆,容易脱落,且不能发生硬绿,只能成为土化绿,所以硬绿锈是不能伪造的;(张三少注:这种方法是目前市伪造生坑钱最常用的方法,属低档伪品,稍加留心,就可分辨出。另外,现在硬绿锈也能造出了)
(3)用胶水调以绿色粉末,涂在钱上,再加以泥水、侯干,便成土化绿锈。这种伪钱最怕开水泡煮,因为一经泡煮,绿锈便会完全脱落;(张三少注:现在用开水泡煮的方法来鉴别伪锈的方法已意义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许多胶水不怕开水泡煮)
(4)用松香调以绿色粉末,涂在伪钱上,便成为了一种类似硬绿的绣,骤看不易辨别,如以热手摩擦或热水浸之,用鼻嗅觉有松香气味,便能分辨出它是伪造;(张三少注:现在这种方法已不常用)
(5)用绿色瓷漆涂上伪钱,经过一年半载,瓷漆干燥坚硬,颇似硬绿绣,但其色泽终不能如出土硬绿之自然,且容易剥落;(张三少注:现在多改用树脂,干燥的时间也不太长,但效果比油漆好的多,辨别方法是用小刀削或针扎,试一下硬度)
二.红色出土的古钱也有生红锈的,伪造红锈的方法有四种:
(1)将造成的伪钱用火烧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带红色的锈;再浸以盐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经过一年半载取出来,便有红绿锈色,颇似出土古钱了。但此种方法只能用于水红铜的钱,若明、清黄铜钱,虽经火煅钱也不能发生红色;
(2)用胶水调以红色粉末,照前述伪造绿锈的方法,也能造成红绿锈色,但它的弱点也与伪造绿锈同;
(3)用松香调以红色与绿色,同涂在伪钱上面,便成了红绿锈,其弱点与前述相同;
(4)用红色瓷漆与绿色瓷漆调涂伪钱上面,便成红绿锈。其弱点与前述相同。(张三少注:现在造红锈多采用第一种方法或用树脂、油漆等涂在钱上,多做成半传世古)
总之,红色不能独立,一定要配合绿色或蓝色或传世古。
三.蓝锈,出土古钱颜色还有红、绿、蓝三色的,作伪者的方法不外上述用胶水、松香、瓷漆三种来配合,但造此种三色伪钱的甚少。(张三少注:从目前本人所见到的伪钱来看,造红、绿、蓝三色伪钱的不多)
四.传世古,古钱有的是历代流传下来,并没有埋入土的,所以多数圆钱没有红绿锈,仅在钱的表面有一种黑褐色,这种颜色称为传世古。也有的虽然埋入土中过,但出土后经日久摩擦,红绿锈大半脱落,仅在少数处尚残留一些绿色或红色,(张三少注:也有留有蓝色。锈留下的多少与盘玩的时间与坑式,如果玩的时间短,锈也会留下的比较多)其余部分都已变成黑褐色的铜质,这种称为半传世古。伪造这种颜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两种;
(1)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冷,钱的表面上便发生黑色,再放衣带裹之,经过一年半载,色泽光润,便与真钱相似。此种偶带有红色锈的。
(2)将伪钱用盐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现黑色,再裹入衣带一年半载,色泽渐发光润,与传世古钱相同。
(张三少注:真正的传世古虽是极薄的一层,用水煮洗刮都很难去掉,钱币流传愈久,色泽愈深。现在许多传世古的假钱多是在煤烟上熏黑后,再上蜡打光的,钱如同墨染,钱币中根本没有这种包浆。还有一种用真的铜锈粘在伪品上的假钱,这种方法本来是用于伪造青侗器的,现在据说有一批造假铜器的人转行做古钱了,这种虽然看上去硬绿红斑满身,但总体感觉不自然,而且因锈比较硬,难于加工,多与钱体之间有缝隙,所以多做成满身黄土或黑色垃圾的坑式,其中黑色是伪造的半传世古,目前市场上就有一批做成半传世古的假钱,其中的红我已经见过万历背龙纹、崇祯背五工、阜昌元宝等数十枚初一看,传世古中隐约有绿锈、红斑,十分开门,但仔细看后会发现钱上好象涂了一层油或腊,用刀削或剔时容易除去。这批钱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所有的不同时代、不同品种、不同铜质的钱都是一种包浆。其实真正的老生坑中是红斑绿锈通常坚硬异常,很难除去。但经酸处理过的钱除外。这批钱的红色、绿色一种有真锈粘上去的,一种是树脂或油漆涂上去的,这批我认为做的不好,可最近在市场上看到的些泉商进了这批货,我在这里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
辨别古钱的真伪,虽然积累长期经验,也仍要处处留心,但伪钱与真钱究竟两样,如真钱的绿色,无论是硬绿或土化绿,都是入土数十年或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而成的,硬绿的硬度在非常坚硬,土化绿都是入骨的,甚至有的铜质已化的(既通常所说的脱骨或脱胎)。伪钱的制造者决不能等待埋入土中数十年或数百年再取出来售卖,至多埋入土中二、三年,不会成为硬绿,土化绿也是不能入骨,仅在钱的表面有一层类似土化绿的绿锈而已,一经洗刷,容易脱落,所以能够辨别。红锈也是如此,真的红锈是活色,不容易脱落,伪的红锈是滞色,容易脱落。(张三少注:现在做伪者已与前辈不同,硬绿已经伪造出,许多伪锈已经很过关了,所以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普通的伪品,高仿品根本不适用)。
形制是指古钱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和币材成分。不同的时期的铸钱,或出于需要,或出于规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现象。如齐的刀币为保护钱文而把轮廓铸得较高、宋钱面深背浅等,不同的钱币有不同的形制。古钱的铜质主要有青铜、黄铜、紫铜、白铜等数种,青铜属铜锡铅合金,其颜色有青白、微黄、淡红或水红等种;黄铜指铜锌合金,紫铜的含铜量最高,呈紫红色;白铜指实际上指铜镍合金,但有一些铜色偏白或银白的古钱,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但实际上并不含镍或含镍很少。它是一种青铜,只是铅或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根据史料《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在宋时已出用砒霜等药物制成的砷白铜及用甘石制成的黄铜,但工艺复杂,而且有毒,估计在当时只是供富用享用的奢侈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科技发展水平、矿产资源、铸币金属成分比例的不同,所以古钱的铜质铜色也有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先秦圆钱的铜质虽然是青铜,但铜色较红,接近紫铜。而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半两及五铢钱的铸行时间很长,铜质精精不一,具体品种要具体分析;开元钱早期多是青白色,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白色;宋钱或偏青或偏红,铜色繁杂;辽钱铜色偏深红或紫红;元钱铜色以深红及浅红者居多,而寺观供养钱也有偏黄者(有人认为可以是黄铜);明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明嘉靖之后则多用黄铜,着与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清雕母(祖钱)铜色以金黄为主,铜质精良,给华丽富贵的感觉;清代新疆铸钱用紫铜,故称新疆红钱,铜质温润细密,色泽紫红。
在鉴定一枚钱币是否符合当时的形制时,除要看钱的大小、厚薄、重量是否对外,还要仔细观察穿、外郭磨损是否正常,钱背是否与同时代的钱币一致。建议初涉泉河的泉友在集币的过程中多看钱币的背部,仔细看,多比较,多思考,经过一段时间时,一枚拿到手中,即使不看钱文,也可从背部分辨出大概铸造时代。就好象是一个你比较熟悉的人,从后面你也可以认出来他是谁的道理一样。钱币的铸造工艺也是鉴定钱币的一个重要方面,先秦钱币采用泥陶范,如耸肩空首布、齐大刀,燕刀等;石范,如安阳布等;铜范,如楚蚁鼻钱等,先秦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小张久居江南,先秦难得一见,对先秦了解甚少,不能细谈,见谅)。秦至西汉早期主要沿用先秦的铸造方法与工艺,但铸钱的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初以石范应用最广;到后期,开始运用铜范铸币,从汉铸半两开始,钱币铸好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主要是磨(凿)去钱缘及穿内的流铜。西汉中晚期以泥陶范为主。王莽时期是秦汉铸币工艺集大成,工艺精美,号称铸钱第一好手,工艺仍是主要采用铜范、泥陶范,很少用采用石范。东汉到南北朝主要采用泥陶范铸钱。隋到五代时,这时期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时期,有专家推测在隋时出现了翻砂法铸钱的工艺,但无相应的实物佐证,根据手头有限的资料及实物,我个人认为这一时期是范铸与翻砂共存的时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宋时根据史料的记载,采用母钱翻砂铸钱的工艺。这种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运用声音鉴定钱币真伪的方法由来已久,真币治铸已久,火气已经消失,敲击时声音低沉,余音短,而新铸出的钱币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余音长。现在这种方法对付部分伪品已经没有意义,这部分伪品的声音已经完全过关了,据说是在翻铸时加入部分杂质。而且古钱币因保存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同现同一种钱币,完全不同声音的现象。但这种方法对付但这种方法对付用粘合拼接法做成伪钱及破损后修补钱特别有效,这两种钱向只要将其轻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属敲击,会发出破声,没有正常钱币的金属声,泉友们可以自己试一下,比较一下。还可能用这种方法检查钱币的骨质是好,在敲击、摔在桌面上时注意一定要轻,不要让一枚好钱因此而受伤。
辨味也是鉴定古钱币的重要方法,长期埋于土中的古币,仔细闻的话,会有一股泥土的香味。而用油漆等化工原料做伪锈的钱币会有一股怪味。如用水煮后再嗅,则这些特殊气味更明显。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后长出的伪锈,除疏松粗、易脱落外,常留有酸性液体的气味。各位泉友在购币可以仔细闻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