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萧条怎么办
『壹』 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治理
你好!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治理。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是通过减少收入、扩大支出来增加总需求。采用的政策措施是:降低税率扩大投资规模、增加财政补贴、实行赤字预算和发行公债等。财政政策是政府针对一定时期的经济目标,依据特定的财政理论,为指导财政工作和调节财政关系,所制定的基本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相比,其主要特征:较强的法治性、相对的稳定性、关联的系统性。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三个渐进层次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价相对稳定;2.经济可持续均衡增长;3.收入合理分配;4.资源合理配置;5.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二、在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主要有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等。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措施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如下:1.稳定物价;2. 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平衡国际收支。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1.概念不同:货币政策是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财政政策是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2.制定者不同;3.采用工具不同;4.内容不同:货币政策与利率、信贷相关,财政政策与财政收入和支出相关。
『贰』 经济大萧条你该怎么办
先明确这个经济大萧条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国家而言。
我们基本都是草民吧,没有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机会,也不是经济学界泰斗,所以兼济天下基本是没机会了,就不叙述诸如国家应该如何如何的问题了。
对于个人来说,我觉着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要有希望,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不管赔了多少,甚至不管欠了多少,都要好好活下去,只要活下去,不死,就有机会。从楼上跳下来是很简单的,确实不用负责任了,但是也永远没有快乐了、
2.搞清楚经济本身就是周期性的,不可能只涨不跌,在中国生活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如果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比如公务员,那你生活很幸福了。如果你比较不幸地在诸如对外贸易等行业,确实会受冲击比较大。公司没垮的话,恭喜,你的公司很强悍了,过几年等经济复苏的时候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果公司不幸倒闭了,正好啊,趁机找个更好的,不行的公司不要也罢。
3.现在中国经济泡沫确实比较严重,比如地产等,个人认为在这个节骨眼上投资房产这些是比较风险的,因为高房价的下跌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就看政府什么时候出手了。如果害怕货币贬值,可以考虑投资黄金等硬通货。不过现在中国货币很坚挺的,国内暂时也没有全方位通胀的危险,所以还是不用太担心。
4.最后一点,正如你的名字,地球不转自己转,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其实还是在重复第一点,不过信心真的很重要)。
『叁』 国家经济下滑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经济下滑说明经济状况不好,是通货紧缩的重要信号之一。
经济发展过程肯定是有波动的,但是如果连续几个月的经济增长数据为负,说明经济有进入通货紧缩状态的趋势,这时候国家需要进行经济调控。
调控的方式一般可以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结合,这是因为国家希望在通过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同时,避免发生通货膨胀或者减小通货膨胀压力。也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相结合,主要是希望通过货币市场工具刺激经济,同时限制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还可以同时采取扩展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萧条严重的时候可以采取这一措施。
『肆』 怎么抵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1首先你要弄明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简单说就是货币太多,导致我们手上的钱不值钱了(货币的实际价值降低了),而通货紧缩是指市场上的货币供应不足,导致人们的购买里下降。物价下跌,而且你要知道我们一般说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就是指通货紧缩(所以你会发现外国经常说通胀但很少说紧缩,因为经济危机就是紧缩)。再看你的问题,签订了“广场协议”之后,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你别看贬值就以为是不好,其实对外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是好事,这样才能有利出口,所以美国总喜欢把美元贬值,让人民币升值)。这是在压制日本,因为日本之前发展太迅猛了(有点像现在的中国),美国再花钱把日本的经济搞出很多泡沫,于是日本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等时机到了,美国撤资了,泡沫破灭了,这时候日元对内是升值的,而且升值的很厉害,这是因为货币供应的不足,物价下降,人们购买里下降,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通货紧缩,就是经济危机,萧条就来了。这里你要注意无极必反,危机不是突然来到的,危机恰恰是发展到一个极端才产生的,你知道货币对内升值我们的钱就值钱了,但是发展到极端就出现危机了。所以经济危机都是发展到很极端在产生(有泡沫了,你可以看看美国的金融危机都是这样,成周期的)。所以我们的政策很多是矛盾的关键就是在把握好度。所以日本经济大萧条是通货紧缩。
2.你说的不错。美国的确不希望中国经济彻底跨掉,因为现在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上举足轻重了,没了中国世界经济是玩不转的。所以外国对中国是又爱又怕,他们很需要中国的市场,需要中国参与他们的经济游戏但他们也很怕中国太强盛了。美国正是这样,他希望与中国接触但不希望被中国超过。以前的日本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时它发展太猛了所以被美国阴了一下。现在还是元气未复。
『伍』 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时应如何使用三大货币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促进降低利息率,并进而刺激投资、减少储蓄,以缓和萧条状况。
当一国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将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此时,若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就必须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反之,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就得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5)货币经济萧条怎么办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陆』 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政府应采取什么样
增加支出可以增加总需求。
财政支出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1.宽松的财政政策
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其次是发国债。
2.宽松的货币政策。
就是通过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与扩大,以此来缓解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但增加财政支出需要考虑资金的来源问题,解决途径是向中央银行借款: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在贴现率。减税由于涉及到税法和税收制度的改变。
主要政策有,所以不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手段
『柒』 说明在经济繁荣(或萧条)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如何操作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经济繁荣时,减少货币发行,提高利率,提高信用标准,再贴现率等,总的来说,就是回笼货币,收紧信贷,经济萧条时用相反的手段
『捌』 货币升值会造成经济萧条吗如果会,为什么呢
其实我也不知道会不会。
但是具我个人的理解,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说我国。大家都知道,我国的经济之所以如此快的发展,我国的出口快速增长,不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技的发展.....而是因为我们国家“廉价”的劳动力,中国有着世界人口之最,所以劳动力方面有着绝对的竞争优势。所以我国的产品出口国外的商品大部分靠的是因为我国“廉价”的劳动力。
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中国在劳动力方面的竞争将完全消失,所以人民币的升值将会使我国的海外市场丢失——外贸市场的减少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的发展!
进而导致中国的经济萧条!
同样在外国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只是别的国家的劳动力竞争力没有我国劳动力竞争比较弱,影响没有我们国家大!
不过也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我个人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依此为做解释。
胡说八道,见谅了。
没有事可以给我写信互相交流:[email protected]
『玖』 货币如何影响经济体系
货币究竟如何影响经济?这是经济学最古老、最持久、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货币金融理论经历了从货币中性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从实物经济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离开经济谈货币或离开货币谈经济了。
早期学者(他们被凯恩斯归入“古典学派”)强调货币的中性性质。他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货币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毫无二致。他们因而采取“二分法”(dichotomy),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截然分开,认为任何积极的货币管理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管理的任务只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古典学派”的这一思想是以“萨伊定律”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根据“萨伊定律”,供给能自创需求,而货币仅有便利交易的功能。从穆勒父子、大卫·李嘉图等“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的理论中,都能看到“萨伊定律”的影子。如詹姆斯·穆勒认为,当一个人生产的任何一种商品多于他本人的需要时,这就只能表明他打算要某些其他商品。约翰·穆勒认为,所有卖者都必然是买者。李嘉图认为,任何一个占有商品的人都必然是一个需求者。根据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如果一种商品出现超额供给,其他商品必然出现超额需求,并且这种暂时的不均衡将通过自发的价格调整迅速消除;货币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实是多余的。
传统货币数量说,如费雪方程式MV=PT,将“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思想公式化了。费雪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流通速度(V)与商品交易量(T)都不受流通中货币量(M)变动的影响。因此,物价水平(P)的变动与货币量(M)的变动成正比;货币数量增减不改变商品间的相对价格,也不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
上述认识是片面的,它仅仅看到了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未考虑其价值储藏职能(货币的这一重要职能使卖者可以不是买者,所以只有在货币经济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忽视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何况货币流通速度也非一成不变,货币与物价的关系就更不是一一对应了。同时,“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的理论基础(“萨伊定律”与一般均衡理论)也都忽略了货币经济的重要特征(货币购买商品,商品购买货币,但商品并不购买商品),所以才将货币经济等同于实物经济。当然,他们的错误不只缘于认识的片面,还与时代局限有关。当时的货币金融不发达,货币与经济不像现在这样须臾不可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解。
瑞典学派经济学创始人魏克赛尔,首先抛弃了“二分法”、“货币面纱观”与“货币中性论”,而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合二为一,从而开创了货币经济理论。他看到了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对经济的作用机理,指出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以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承袭其主张,于1930年出版《货币论》,将魏克赛尔货币经济理论公式化,更于1936年撰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着重论述货币管理对解决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货币供求决定利率,利率决定投资,并通过乘数效应成倍作用于就业和国民收入。他的这一逻辑从其书名就可见一斑。于是,“通过凯恩斯的理论,货币理论从价格水平的理论转变为整个产出与就业的预期理论”。当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正是沿着凯恩斯开辟的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魏克赛尔与凯恩斯可谓货币金融理论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前者是货币经济理论的开创者,后者则将货币因素融入其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并提出了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政策主张,从而使货币经济理论深入人心。
“大萧条”是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的最大经济危机。1929~1933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物价下降33%,失业率上升到25%的最高值,工业产出下降37%。四年间,货币存量下降33%,流通速度下降近1/3,每年有近9%的银行倒闭。到1933年底,倒闭的银行大约为1929年银行数的一半。“大萧条”以悲剧性的方式宣告了古典“二分法”的破产,并使凯恩斯理论及政策主张广泛传播。由于凯恩斯的思想源于魏克赛尔,因此可以说,当代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理论支撑,可追溯至100多年前。这就是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1959年,格利和肖出版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提出“金融中介机构的机能学说”。该学说是对魏克赛尔与凯恩斯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它既分析了货币,又分析了其他金融资产;既分析了银行,又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既是货币经济理论,又是金融经济理论。因而,该学说是在货币金融新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货币、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更深刻的认识。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通货膨胀,有的还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日渐式微,格利和肖的学说也因此未得到足够重视。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乘机祭起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大旗。他们在承认短期内货币影响实体经济的同时,认为长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变动(与传统货币数量论不同,他们认为货币存量变动与物价变动不一定存在精确比例关系),又回到货币中性论的老路上去了。更有甚者,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不仅在长期中,而且在短期内也是中性的。上述两派的理论统称为市场出清的货币意外模型。即在市场出清的假设下,如果没有货币幻觉效应(如果仅仅是名义变量的变动引起了一个人按实际项目计算的需求或供给变动,那么他就出现了货币幻觉),货币就不会影响就业和产出;而货币幻觉效应的有无,又取决于公众预期强度(理性预期的强度最高)。也许是受到理性预期学派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甚至认为,经济增长与波动完全取决于实际变量,与货币无关。值得一提的是,理性预期理论还是金融市场“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后者提出“市场效率论”,竖起一道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自身约束的“烟幕障”,让人们相信金融创新有百利而无一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08年9月,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大萧条”一样,这次危机也是一次对既有理论的巨型而真实的“社会实验”。两次“社会实验”表明,“大萧条”源于人们未能正确理解货币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这次危机同样源于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偏差。正是以“有效市场假说”等理论为支撑,华尔街才得以制造出复杂艰深的次贷衍生品,进而诱发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随着“有效市场假说”遭遇“滑铁卢”,其提出者尤金·法玛,这位一直以来呼声很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也因此在2008年和2009年两度与诺奖失之交臂。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提醒经济学界,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货币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过去几十年的某些理论观点,可能低估了货币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际上,“金融中介机构的机能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格利,在50年前就说过:金融世界的广阔,使许多将自己束缚于这个世界一隅的货币理论家和决策者感到浑身不自在。而该学说的政策主张,包括对银行资产投资实行更严格的控制、强化对银行的检查程序、将货币控制范围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都成了本轮危机的现实救助手段。经历过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并渴望获得理论解释的人们,如果读到该学说,是否会感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
梳理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数百年历史,从中可以看到,相关学说如同钟摆一样,始终围绕“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来回摇摆。理论的纷争,既来自研究者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又源于研究者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可以断言,争论还会继续,但真理将越辩越明,实践会对理论作出选择。“大萧条”让人们选择了货币经济理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又让我们看到了金融对经济的深刻影响和持续效应,真所谓“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回望货币金融理论发展史,留下的是先贤学者对货币金融与经济关系不断深化认识的曲折足迹。孰是孰非,唯有让时间来证明。时间也能让后人的探索与前人的“足迹”遥相呼应。时间还能让人感慨:前人的一些认识,有的在今天看来是如此肤浅而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却是那么深刻而富有远见。或许现在,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对曾经让人兴奋不已、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感到困惑与迷茫,甚至从盲目迷信转为避之不及,但展望未来,可能在短短数年后,我们又会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论总是在反复曲折中螺旋前行,并日益彰显其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拾』 当经济萧条应该采取什么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可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者两个结合使用。